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古代汉语》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一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5、厉王虐,国人谤王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8、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9、其始播百谷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15、江水又东,经巫峡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题解说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从具体的句子(即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所问的词的意义,分析该意义属于古义还是今义,然后分析出相应的今义或者古义,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类题目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句子中的意义往往是该词的古义,而该词的今义往往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该题型的技巧是:从句中归纳出该词的意义,这个意义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义,然后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什幺方面本题参考答案如下: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2、子:古义指子女,今义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3、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4、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5、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6、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7、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8、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9、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10、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11、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词义范围扩大;12、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13、粮:古专指出行所带的干粮、今义指各种粮食,词义范围扩大;14、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15、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16、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17、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18、宫:古义指所有人的房屋、今义指帝王居住的宫殿,词义范围缩小;19、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20、官:古义指官府、今义指官员,词义范围转移;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词义范围转移;21、朕:古义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称呼,词义范围缩小;22、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23、祥:古义为征兆、今义指吉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褒义;24、侵:古义为不宣而战、今义指侵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25、锻炼:古义为玩弄法律诬陷人、今义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发展,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26、购:古义指重金悬赏、今义指一般的购买,词义程度由重变轻;27、禽:古义是鸟兽的总称、今义专指鸟类,词义范围缩小;28、虫:古义是所有动物的总称、今义专指昆虫,词义范围缩小;29、瓦:古义是陶器的总称、今义专指一种建筑材料“瓦”,词义范围缩小;30、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31、丈夫:古义是所有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缩小;32、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妻子的父亲,词义范围缩小;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范围不同,也就是词义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XXX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
例: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如下:1、由褒义变为贬义例: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2、由贬义变为褒义例: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4、由中性变为贬义例: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例: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马)用法:名词作状语;2、请见之九方皋相马)用法:动词使动用法;3、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用法:数词用为动词;4、景公饮诸大夫酒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5、君嗜之,则臣食之。
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一)判断句: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马)2、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3、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相马)4、此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质)5、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景公射出质)6、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景公射出质)8、非子所能治也扁鹊之卫)9、夫扁鹊,天下之良医扁鹊之卫)10、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扁鹊之卫)(二)被动句:1、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1、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马)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2、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扁鹊之卫)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第二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發2、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3、舜发于畎亩之中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7、使妇人载以过朝8、首身离兮心不惩9、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1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1、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12、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1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4、人谁无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16、蔡溃,遂伐楚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8、由此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1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20、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2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22、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23、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24、昔楚灵王好细要25、地不知寒人要暖26、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27、其御之妻自门閒而窥其夫28、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9、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1、緣溪行,忘路之远近32、心忧炭贱愿天寒33、楚人为食,吴人及之,食而从之3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任: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
《后汉书·章帝纪》)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简答: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①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段不弟,故不言弟④公赐之食⑤韩厥俛定其右⑥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⑦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⑧祁惧其讨也,愬诸宣子⑨《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⑩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4、解释下列句字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全句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②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③郄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④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⑤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
题解说明:做这个类型的题目时,主要的思路是:首先从句子中也就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该加点词的意义,然后根据探究本以所使用的方法,XXX字形来分析该意义与字形的关系,如果意义与字形XXX非常紧密,那么该意义往往是本义;如果意义与字形XXX不紧密或者从字形看不出XXX,那么该意义往往就是引申义1、發:发射、射箭,本义;2、发:出发,引申义;3、发:崛起,引申义;4、发:启发,引申义;5、朝:早上,本义;6、朝:朝见、上朝,引申义;7、朝:朝廷、朝堂,引申义;8、首:头,本义;9、防:堤坝,本义;10、防:防备,引申义;11、本:树根,本义;12、北:战败、失败,引申义;13、过:超过,引申义;14、過:过错、过失,引申义;15、溃:堤坝决口,本义;16、溃:溃败,引申义;17、信:言语真实,本义;18、信:相信,引申义;19、节:节约,引申义;20、节:节奏、节拍,引申义;21、節:节气、季节,引申义;22、隙:墙上的裂缝,本义;23、隙:隔阂,引申义;24、要:人的腰部,本义;25、要:需要,引申义;26、城:城墙,本义;27、閒:门缝,本义;28、间:参与,引申义;29、间:离间,引申义;30、间:夹杂,引申义;31、緣:沿着,引申义;32、贱:价格低、便宜;本义;33、及:追上,本义;34、及:等到,引申义。
二、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然后将其词义引申的层次用图表示出来题解说明:作这类题目时,先归纳出该词在每句话中的意义,再从字形分析出本义与引申义然后在引申义中分析各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根据其中的关系画出引申的线索图分析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从义素、特点、性质等各方面入手任:①抱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⑤任凭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①抱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三、简答:1、什么是词本义和引申义答: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如:“朝”本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上朝、朝见”、“朝廷、朝堂”、“朝代”等意义2、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答: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四、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文选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判断句: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⑵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⑶今京不度,非制也⑷蔓,難圖也⑸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⑹擐甲執兵,固即死也⑺射其御者,君子也⑻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⑼同乘,兄弟也⑽叔向曰:“必祁大夫⑾樂王鮒,從君者也⑿夫子覺者也被动句:⑴蔓草猶不可除⑵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⑶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2、指出文选中活用的词并指出用法⑴莊公寤生,驚姜氏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⑶無生民心⑷夫人將啟之⑸段不弟,故不言弟⑹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⑺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
⑻逐之,三周華不注⑼故中御而從齊侯⑽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⑾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⑿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⒀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⒁皆取胄於櫜而胄⒂死吾父而專於國⒃宣子使城著而遂逐之⒄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内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⒅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通假字,并指出其关系①寤——牾,通假字;②辟——避,古今字;③弟——悌,古今字;④舍——捨,古今字;⑤俛——俯,异体字;⑥奉——捧,古今字;⑦禽——擒,古今字;⑧愬——诉,异体字;⑨知——智,古今字;⑩说——悦,古今字4、解释下列句字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全句①都:都邑 度:符合法度 堪:承受 都邑的城墙超过了百雉,就会成为国都的危害先王的礼制,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如今京地城墙不合法度,是不合礼制的,国君您将承受不了②殿:镇守 集事:成事 擐:穿上 军队的耳目都关注着我们的旗鼓,前进后退都听从它的指挥这辆战车一个人镇守住它,就可以成就大事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伤病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要走向死亡的。
③戮:杀戮 劝:劝勉,勉励 郤子说:“人不认为拿自己的死使其国君免于患难困难,我杀了它不吉祥赦免他,来劝勉那些侍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他④及:到达 踞:蹲着 鼓:弹奏 让宛射犬驾着广车前行,两人都坐上平时的乘车将要到达楚军的时候,两人才坐上宛射犬的车子,都蹲在车后的横木上弹琴⑤举:举荐 雠:雠人 觉:正直 齐大夫对外举荐不放弃自己的仇人,对内举荐不放弃自己的亲信,难道能单单放弃我吗?《诗经》说:“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归顺他夫子是有正直德行的人第三章练习题一、填空:1、就文字体系而言,汉字属于 文字2、汉字六书中,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这叫做 3、《说文解字》是一部 的著作,为东汉 所编撰,共收字 个,并将它们分为 个部首4、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中,对象形的解释是 、 ,对形声的解释是 、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是指 ,他对会意的解释是 , 5、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种形体,依次是 、 、 、 、 、 、 、 6、汉字发展过程中,有古文字和今文字之分,二者的分水岭是 。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问既采马础鹿本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即鸟通见耳悲涉旌户旦牟鬲禾效目象粪秉明瓜刀捧歌江陟门弃丹龟虎果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北益戍降逐比从射隻休取戒企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请耄腾栽够基罔景歸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三、指出下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錦:义符 ,声符 ;到:义符 ,声符 ;視:义符 ,声符 ;颖:义符 ,声符 ;疆:义符 ,声符 ;徒:义符 ,声符 ;辯:义符 ,声符 ;誰:义符 ,声符 ;恭:义符 ,声符 ;衷:义符 ,声符 ;旌:义符 ,声符 ;旗:义符 ,声符 ;弑:义符 ,声符 ;聞:义符 ,声符 ;雜:义符 ,声符 ;賊:义符 ,声符 ;賴:义符 ,声符 ;國:义符 ,声符 。
四、请写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说明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116217318419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132814291530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本字,并说明两者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的关系1、姜氏欲之,焉辟害?2、淚落连珠子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4、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5、岂其取妻,必齐之姜6、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8、为轻煖不足于体与?9、尺蠖之屈,以求信也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2、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1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1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15、甚矣,汝之不惠!16、韩厥俛定其右17、宰夫胹熊蹯不孰18、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9、段不弟,故不言弟2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2、扶苏项燕为天下唱23、雍水暴益,荆人不知24、辟如行远必自迩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
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⑴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⑵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⑶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⑷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⑸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⑹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参考答案] 一、填空:1、表意体系2、四体二用3、分析汉字形义,许慎,9353,5404、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指事,比类合谊、以见指撝5、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6、隶书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题解说明:汉字的形体结构主要从造字法方面进行分析,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其中,“象形、指事”两种属于独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属于合体字因此,做分析汉字形体结构这类题目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首先分别出要分析的汉字属于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如果是独体字,再看该字所表示的意义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概念。
如果所表达的意义是具体的事物,那么该字多是象形字如果该字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那么该字多是指事字如果是合体字,再看构成该字的所有部件(即组成该字的几个汉字)是否都参与表意,如果所有部件都参与表意,缺一不可,这种汉字多是会意字另外还可以从构成该字的几个部件来分析,首先看这些部件中某字的读音和整个汉字是否相同或者相近,再看其余的部件和整个汉字的意义是否有XXX,如果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那么该字多是形声字这是一般的做法熟悉以后,看到一个汉字就可以直接了解其形体结构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记住一些常用汉字的结构象形:羊矢壶马鹿鼎鱼网手鸟耳户鬲禾目象瓜刀门龟虎果贝日山燕牛艸州止月犬泉水指事:亦刃上本末寸甘旦牟下丹大小厷七朱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廿卅又曰会意:伐盥莫既采步至牧舂朝即见涉粪秉明陟弃北益戍降逐比从射隻休取戒企形声:诚都徒问础指视帛载防通悲旌效捧歸歌栽江锦阿郊忝渭河城花裁请耄腾够基罔景三、指出下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题解说明:形声字的“义符(形旁)”和“声符(声旁)”是一个形声字的基本组成部分,“义符(形旁)”表示该形声字的意义范围,“声符(声旁)”表示该形声字的读音从两者的组合关系来看,一般有以下六种基本结构:左形右声:汉、种、铜、请、粗、柄、现、情;左声右形:创、刨、期、战、放、视、和、郊;上形下声:置、符、菜、窗、室、巍、雾;上声下形:壁、馨、裘、恭、蚕、岱、惑;内形外声:辩、哀、问、闻、闽;内声外形:国、衷、阁、固、裹。
以上六种结构中,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占了大多数,内外结构的则较少除了以上六种基本结构外,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只占了一个角,如:“栽”的形旁“木”占了左下角,“徒”的声旁“土”占了右上角錦:义符 帛 ,声符 金 ;到:义符 至 ,声符 刀 ;視:义符 見 ,声符 示 ;颖:义符 禾 ,声符 顷 ;疆:义符 土 ,声符 彊 ;徒:义符 辵 ,声符 土 ;辯:义符 言 ,声符 辡 ;誰:义符 言 ,声符 隹 ;恭:义符 心 ,声符 共 ;衷:义符 衣 ,声符 中 ;旌:义符 ,声符 生 ;旗:义符 ,声符 其 ;弑:义符 杀 ,声符 式 ;聞:义符 耳 ,声符 门 ;雜:义符 衣 ,声符 集 ;賊:义符 戈 ,声符 则 ;賴:义符 贝 ,声符 剌 ;國:义符 囗 ,声符 或 四、请写出下列古文的今文字形并说明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序号古文字形今文字形形体结构1人象形16乳会意2粪会意17犬象形3下指事18刃指事4炎会意19十指事5羊象形20监会意6寸指事21曰指事7燕象形22虎象形8目象形23即会意9林会意24本指事10鬲象形25见会意11莫会意26走会意12上指事27亦指事13鱼象形28甘指事14鼎象形29象象形15五指事30步会意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对应的今字、异体字或本字,并说明两者是古今字、异体字还是通假字的关系。
题解说明:做此类题目时,首先分析出句子中的字应当表示什么意义,这个意义现在常用什么字来表示,然后在分析两字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关系时,可以参照以下思路:首先看两字之间读音是否相同或相近,是否存在形声字与声旁的关系,也就是说句子中的字形是否是另外一字的声旁(因为今字中绝大部分是以古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如果是,看一下两者在意义上是否XXX很紧密,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这两字往往是古今字的关系如果不是古今字的关系,再看两字之间读音与意义之间是否有区别,如果两字在读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意义上毫无XXX,用句子中的字的一般意义来理解整个句子无法解释通,这样的两个字多是通假字的关系(因为通假字之间只有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XXX,只是临时以此代彼)如果两字在意义和读音上完全相同,任何时候都可以相互替换,那么这两个字一般是异体字的关系(因为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只有字形不同的一组字)1、辟——避,古今字;2、淚——泪,异体字;3、蚤——早,通假字;4、责——债,古今字;5、取——娶,古今字;6、螾——蚓,异体字;7、奉——捧,古今字;8、煖——暖,异体字;9、信——伸,通假字;10、景——影,古今字;11、归——馈,通假字;12、说——悦,古今字;13、竟——境,古今字;反——返,古今字;14、禽——擒,古今字;15、惠——慧,通假字;16、俛——俯,异体字;17、孰——熟,古今字;18、共——供,古今字;19、弟——悌,古今字;20、贾——价,古今字;21、知——智,古今字;22、唱——倡,古今字;23、益——溢,古今字;24、辟——譬,古今字。
六、阅读本章文选《冯谖客孟尝君》,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本文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用法⑴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形容词意动用法;食:动词使动用法⑵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⑶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⑷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⑸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衣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⑹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名词意动用法;贾:名词作状语⑺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⑻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形容词使动用法⑼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2、找出本文中的判断句,并说明其表达功能⑴此谁也? 表示等同关系⑵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表示等同关系⑶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⑷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并翻译句子⑴存:生存 属:同“嘱”,嘱托 齐国有一个叫冯暖的人,贫乏不能自己生存,使人嘱托孟尝君,愿意到门下做门客⑵给:供给 复:再 孟尝君使人供应冯暖的母亲食物用度,不使她缺乏。
于是冯谖不再唱歌⑶谢:道歉 责:同“债”,债务 道歉说:“文被事务搞得疲倦,被憂慮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性格又很懦弱,沉溺于国家事务,得罪了先生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耻,竟有意为文到薛第收取债务吗?”⑷怪:认为……奇怪 衣冠:穿戴好衣冠 长驱到达齐国,早晨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的迅速,穿戴好衣冠接见冯谖,说:“债务已经收完了吗?回来的为什么这么迅速呢?”⑸仅:只能 高:使……高,垫高 凿:开凿,营造 冯谖说:“狡兔有三个洞窟,仅能够免于一死今君有一个洞窟,还不能够高枕而卧请允许为君再营造两窟⑹庙:宗庙 就:完成,建好 姑:姑且 宗庙建成以后,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经建好,君姑且可以高枕无忧地作乐了第四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12、齐威王欲将孙膑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9、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20、豕人立而啼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3、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2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25、左右欲刃相如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8、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0、公子怒,欲鞭之31、过卫,卫文公不礼焉3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3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35、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3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37、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38、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3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40、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2、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翻译《君子食无求饱》一文;2、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文;3、翻译《博学》一文中下面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题解说明: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根据词类活用的句式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地找出活用的词,然后根据语言环境(即句子的意思)判断该活用的词属于哪种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即句式方面的特点),我们在教材中有详细的介绍,另外不及物动词的活用也比较容易看出来,及物动词的活用只能靠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做题者的语感来判断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小、小:形容词使动用法4、犬:名词作状语5、客:名词意动用法6、走:动词使动用法。
7、来、来:动词使动用法;安:形容词使动用法8、狼、虎:名词作状语9、美:形容词意动用法10、药:名词意动用法11、奴虏:名词作状语12、将:名词使动用法13、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4、智:形容词意动用法15、兄:名词作状语16、绿:形容词使动用法17、存:动词使动用法18、水: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9、远:形容词意动用法20、人:名词作状语21、王:名词使动用法22、生:动词使动用法23、北:名词作状语;道:名词作状语24、厚:形容词使动用法25、刃:名词用作一般动词26、活:动词使动用法27、鄙:名词意动用法28、郊:名词作状语29、云、响、景:名词作状语30、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1、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2、高、大:形容词使动用法33、封:名词意动用法34、义:形容词意动用法35、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6、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7、醉:动词使动用法38、富、广、强、富、博:形容词使动用法39、美:形容词使动用法40、难:形容词意动用法;免:动词使动用法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常见的条件答:古汉语词类中名词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条件: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⑵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⑶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⑷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⑸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⑹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⑺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2、举例说明什幺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⑴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
例: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⑵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⑶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⑴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⑵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答:名词作状语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4、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孔子说:“君子饮食上不求饱足,居住上不求安适,勤敏于事务而谨慎于言语,就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的是非,真可以称得上好学呀。
2、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并且有毅力,因为任务艰巨并且道路遥远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太重了吗?直到死才停下来,不是太遥远了吗?”3、广博地学习,深刻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决地施行不学习则已,学习了不能掌握就不放弃;不发问则已,发问了不能了解就不放弃;不思考则已,思考了不能想通就不放弃;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能辨明就不放弃;不施行则已,施行了不能坚决就不放弃;别人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要做到百分(百倍),别人能做到十分自己就要做到千分(千倍)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是愚笨之人也一定会聪明,虽然是柔弱之人也一定会坚强第五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1、败矣,子所使求马者!2、敢问何谓也?3、是炎帝之少女4、蔓草犹不可除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7、孔子曰:“何陋之有?”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9、天下者,高祖天下10、子也,言伐莒者?11、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12、南冥者,天池也13、曰:“奚冠?”曰:“冠素1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17、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1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9、愿,吾爱之,不吾叛也20、匪报也,永以为好也21、彼且奚适也?2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2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2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5、许子奚为不自织?2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29、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30、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1、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所欲求——《老子》第八十章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
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成云方术也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云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庄子·田子方》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1、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2、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3、判断句,主语 + 谓语;4、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6、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7、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9、判断句,主语 + 谓语;10、谓语前置,谓语是“子也”;11、被动句,“被”字句;12、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14、被动句,“为”字句;15、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17、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0、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2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22、被动句,“为……所”句;2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不谷、先君之好”,宾语用代词复指;24、被动句,“见”字句;2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26、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27、被动句,“见……于”句;2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9、被动句,“于”字句;30、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寡人将谁朝而可?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2、“主语+者+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3、“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4、“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①表示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答:古汉语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