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大会计案例分析考试题库汇总小抄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2025-03-16
DOC
452.50KB
约21页
电大会计案例分析考试题库汇总小抄_第1页
1/21
电大会计案例分析考试题库汇总小抄_第2页
2/21
电大会计案例分析考试题库汇总小抄_第3页
3/21

专业好文档5、如何更好的理解案例分析内容?会计案例分析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面要求也比较宽,但课堂时间有限,还需要大家平时多花时间学习,并在工作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学习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阅读讲解内容阅读网上课堂内容是基本的学习环节一般地只有把网上课堂内容仔细消化了,其他学习环节才能搞好如果不把基本内容真正弄懂弄通,就忙于阅读其他教学资料、做测试题,必然事倍功半阅读每一章网上课堂内容前,应先看学习提示中的知识体系、学习目的和学习要点,理解每一讲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一讲的梗概,弄清每一讲的重点、难点精读时除对每讲内容全面理解以外,要着重攻破重点、难点,并且把本讲各节内容,本讲与以前各讲内容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还要反复阅读,并结合完成复习题、自测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会计案例研究》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掌握的内容是会计案例的具体分析方法阅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一种分析方法,弄清其来龙去脉等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只要能做到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是不难全面掌握的    2.适当参阅有关资料。

学习时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学员可根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选学一些参考资料,如《财务与会计》、《会计研究》等刊物上的文章阅读参考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    3.独立完成作业《会计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会计案例具体分析方法的介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掌握各种方法,除了阅读有关内容以外,必须动手完成练习只有会做了,才算真正理解对于练习与测试这个环节,切不可忽视做练习尽可能独立完成为了做好习题,学员应仔细研究网上课堂中的有关实例,尤其是典型案例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看清题意,按练习中提出的要求和顺序进行;仔细做题,要认真细致地对待练习中的文字和数字;认真检查,练习做完后注意检查,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再查看答案,对于错误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思考为什么会错 6、新旧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有什么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重组收益确认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并且,债权人一方亦不能确认重组收益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人来说一般为营业外收入) 2、重组损失处理方法的变化  对于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受的损失,旧准则认为债务重组属于企业偶发的经济事项,债权人因此而发生的损失,属于与其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损失,应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单独设置“债务重组损失”明细科目加以核算新旧准则在表述上有些差异,新准则要求“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旧准则中“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改为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二是明确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即对债权人而言,应先确认为坏账损失而后是非常损失,因为坏账损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一个风险因素虽然说法有变化,但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无较大差异。

7、在新会计准则中如何正确的对所得税进行实务处理?新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实务处理  (一)暂时性差异概念引入所得税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以税法为依据,而会计利润要依据会计标准计算由于税法和会计标准不同,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所得税会计差异旧制度基于收入费用观,将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而新准则是基于资产负债观,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  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有着明显的区别1)确认基础不同会计核算强调权责发生制和配比,而税法对收入费用的核算则强调收付实现制,因此会计上所提供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与税法所确认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不可能完全一致,表现为差异按照对差异的确认、强调的基础不同可分为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的是差异的形成与转回,而暂时l生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某一期间可能存在暂时性差异,但不一定存在时间性差异,如果存在时间性差异,则必然存在暂时性差异。

2)包含的内容不同时间性差异是由于对收益、费用和损失项目的财务会计确认和税法确认的期间不同造成的,包括同一期间确认金额不同、分布期间长短不同;而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造成的,这使得时间性差异范围小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  (二)所得税账务处理在新准则中规定了较多不同于以往的会计科目,对这些科目的熟悉与掌握将是正确核算所得税费用的前提这些新科目包括:应交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应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薄”,详细记录发生时间性差异的原因、金额、预计转销期限、已转销数额等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确认之后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的账面价值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转回时应计入相反的方向三)亏损弥补所得税处理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未弥补亏损虽不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但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同样的作用、均能够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会计处理上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处理上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8、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哪些要求?答:(1)可靠性又称客观性,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相关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3)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信息的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形式 (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7)谨慎性又称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8)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9、 请问老师多步式和单步式利润表的区别?利润表的基本结构,总的说来是净利润计算公式的表格化而利润表的具体结构形式,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主要有多步式,多步式利润表是指按企业最终损益(收益)形成的主要环节,依次分步计算最终得出损益(收益)的表达式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是,能全面反映企业损益及其构成项目的形成情况,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评估企业管理业绩和预测未来收益及盈利能力而单步式利润表是指通过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相对比,一次计算求得最终损益(收益)的表达式这种格式比较简单,便于编制,但不便于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情况10、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哪些?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可举例说明)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通常分为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类,具体包括:(1)年限平均法: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2)工作量法: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4)年数总和法: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加速折旧前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增加企业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本期利润,减少企业本期所得税的缴纳尽管在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年限内,直线折旧法与加速折旧法在计提的折旧总额和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上是相同的,但这种年度间的差异,给企业带来了好处,企业可以利用迟延纳税机会,更充分地利用货币资金,减少资金筹措成本并且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短时期内迅速收回大部分投资,减少财产风险11、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中的主要风险有哪些?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12、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计算存货成本的区别?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企业因各种原因处理存货的问题,企业处理存货大致可分为企业注销和企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互转时二大类情况。

那么到底这些存货及其涉及到的增值税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分别说明:         一、注销时存货的处理         1、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的处理         一般纳税人企业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如果企业销项税金大于进项税金,并且按注销企业的有关政策规定交纳增值税后,企业还有剩余存货的,那么对于这些剩余的存货应按其适用的税率计算补缴已抵扣的税款因为这些存货在购进时已经做了进项税抵扣,减少了当期应缴的增值税,现在这部分存货退出经营活动,虽然早晚也要处理,但是并不满足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八种情况:(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不能按视同销售进行处理而且视同销售行为大多数不以资金形式反应,其销售额的确定是按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售价、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售价、组成计税价格来确定。

对于这些将退出经营活动、已经抵扣进项的存货来说,由于不是视同销售,其增值税的计算也不适用视同销售的三种销售额确定方法,只需将其已经抵扣的进项税补上即可          2、小规模纳税人注销时存货的处理         小规模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同一般纳税人一样,只是在增值税纳税环节有所不同同样,小规模纳税人的剩余存货在注销时也是不满足视同销售条件的,也不应按视同销售处理;而且因为小规模纳税人在增值税上的核算上特殊性,税法上规定其购进货物时的增值税不得进行抵扣,而是计入相应的存货成本中由于并未抵扣,所以不涉及进项税转出问题小规模纳税人注销时存货是不用进行税务处理的,即不需按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也不需(也无进项)进项税转出处理          二、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互转时存货的处理         1、一般纳税人划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存货的处理         由于企业做为一般纳税人时在购进货物时已抵扣了当时的进项税额,且在他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没有售出,由于企业变更前后的主体没有变化,只是作为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有所不同,那么在其以后的小规模纳税人售出时就会按适用的征收率来征收,也就是说,这批存货购进时抵了购进当期17%的增值税,销售时交了4%或6%的增值税,这样在增值税的链条上是不合理的。

所以企业在由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之即,应该将其已抵扣的部分补缴,即按其购进时的购进价(帐面价)×17%做进项税转出变更后的小规模纳税人将补缴的增值税与原存货的帐面价合计数作为新的存货的帐面价          2、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时存货的处理         在小规模纳税人经营扩大,需要划转为一般纳税人时,如果其有存货余额,但不具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权,而划转后的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的进项税可以抵扣,因此原小规模纳税人可依存货购进价税合计金额去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按政策规定完税,新划转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可将取得的税务机关开立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款进行抵扣          但是由于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不同:前者是需要补缴,补缴的税在变更后做抵扣进项;后者是补缴,补缴的税在变更后做成本前者在变更为一般纳税人后也可以综合考虑其税收成本,不做进项税抵扣下面通过例子说明:         (1)、小规模纳税人去税务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交4%或6%的增值税,如小规模存货帐面价A元(价税合计A元),代开发票时按4%缴纳A/1.04×4%元增值税,则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这A/1.04×4%元的增值税进项税,按A/1.04×(1-4%)计存货帐面价,假设再销售时售价B元,则缴增值税B×17%- A/1.04×4%元,则变更前后共纳流转税A/1.04×4%+(B×17%- A/1.04×4%)=B×17%元。

收入B,成本A/1.04×(1-4%),毛利B- A/1.04×(1-4%)          (2)、如果在小规模纳税人变为一般纳税人的时候不去代开发票,则一般纳税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的帐面价将存货计入,帐面价A元,再销售时因无进项,不再抵扣任何增值税,缴增值税B×17%元,收入B,成本A,毛利B-A元,变更前后共纳流转税B×17%元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小规模在变更为一般纳税人不去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这同一纳税主体来说,并没有少缴增值税,同样都是B×17%元,但是从毛利和所得税的角度,不开发票对于变更后的纳税人更为有利,因其加大了存货的成本A:工行出内奸——大庆上演特大金融凭证诈骗案搜狐财经首页披露,黑龙江省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了使用编造的汇款凭证骗取国家公款4900万元的金融凭证诈骗案2000年9月30日,被告人徐东、余椿蓉、楚文明等人在工商银行大庆分行龙源分理处主任高宣波的协助下,私刻了大庆长垣投资公司的财务专用章和法人代表名章,将长垣公司账户上的4900万元巨款转账到自己名下,并委托外地一家信用社提取现金150万元事发后,经了解获悉,这些人竟浑然不知是在犯罪,还以为自己聪明绝顶。

 案例分析: 此案例是金融凭证诈骗案件中的一例,其作案手段与一般金融凭证诈骗案相同,就是通过盗用公司印章伪造转账凭证,然后利用转账凭证将公司的款项转账到自己事先开设的账户该犯罪案件主要利用了两个漏洞:⑴企业印章的外露,如果企业管理不善,员工私自将印章泄漏给外部人员,那么就会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⑵银行防伪技术还不够好,犯罪分子利用盗用的企业印章伪造的转账凭证,银行系统竟然毫无觉察,因此银行在转账支票的验证过程中存在欠缺 知道了这两个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漏洞之后,我们就不难知道防范该类犯罪行为的方式了首先,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加强印章管理工作,对保管印章的人员要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他们防范印章被外人盗用的风险和意识公司印章是公司的重要机密,任何人都要严格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处理其次,对于银行而言,银行系统首先要制定严格的票据处理程序,在员工收到转账支票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检查,转账支票的内容是否填写完整正确,印鉴是否正确,而且要利用银行的防伪系统进行验证因此银行一方面要严格培训职工的技术,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利用更加高级的防伪仪器进行票据的验证只有企业和银行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分子作案得逞的机会。

B: 案例资料:教材p123,四川长虹的坏账症结C:某企业2003年度购销货情况如下:3月购进货物50万公斤,单价4元;4月购进货物60万公斤,单价4.5元;5月购进货物70万公斤,单价4.6元;6月销货160万公斤,单价5.5元;9月购进货物80万公斤,单价4.8元;11月购进货物40万公斤,单价5元;12月销货100万公斤,单价6元 用不同计价方法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方案一:采用先进先出法除11月购进的货物作为库存外,其余已售出,因此库存存货成本200万元,发出存货成本1176万元,销售收入148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304万元,企业所得税100.32万元 方案二:采用后进先出法库存存货成本176万元,发出存货成本12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280万元,企业所得税92.4万元 方案三: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加权平均价为4.587元,则库存存货成本183.47万元,发出存货成本1192.53万元,应纳税所得额287.47万元,企业所得税94.87万元 方案四:采用移动平均法库存存货成本192万元,发出存货成本1184万元,应纳税所得额296万元,企业所得税97.68万元 可见,在进货价格呈上升趋势时,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由轻到重依次是: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

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最佳方案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此时期末存货成本最低,当期成本最高,利润降低,起到延缓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效果,能减少物价上涨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反之,物价呈下降趋势时,选择方案的顺序正好与之次序颠倒,最佳方案是采用先进先出法,如电子产品,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价格逐渐下降,选择先进先出法对企业有利 D:宏光股份公司所属的宝隆工厂是一家一般纳税人企业,生产A产品,其产品主要在国内各大城市销售该企业的所得税按月计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04年11月初,该企业的税务专管员张涛到宝隆工厂检查10月份的纳税情况,会计刘敏提供了下述有关资料:(1)反映存货的有关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分别为:10月1日 10月31日原材料 275200 248000在产品 12900 15360产成品 164360 188900 (2)本月发生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如下:生产工人的工资及福利费 147200元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55000元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 28640元车间一般消耗材料 29600元折旧费用--机器设备 33000元--生产部门房屋 22000元--行政办公用房 17000元本期购入材料 712400元本期销售收入 1193840元保险费用 1040元利息费用 4800元销售费用 12900元邮电费用 200元销售税金 58260元差旅费 1200元所得税 23548.80元经过简单查对,税务专管员张涛认为宝隆工厂的所得税计算有错误,请帮助会计刘毅找出错误所在,正确的所得税额应该是多少?首先应计算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 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分别计算如下:本期消耗的材料=期初库存的材料成本 本期购入的材料成本-期末库存材料成本=275200 712400-248000=739600(元)本期消耗的材料包括生产产品消耗和车间一般性消耗的材料两部分,题中已知车间一般性消耗的材料为29600元,故:生产产品消耗的直接材料为739600-29600=710000元;直接人工费为147200元;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55000 29600 33000 22000=139600元本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生产费用总额=710000 147200 139600=996800元本月完工产品成本=12900 996800-15360=994340元其次计算本期销售产品成本本期销售产品成本=期初库存产成品成本 本月完工入库产品成本-期末库存产品成本=164360 994340-188900=969800元本月实现的销售收入为1193840元,本月发生的销售费用为12900元,销售税金为58260元,产品销售利润=1193840-969800-12900-58260=152880元。

本月发生的管理费用为28640 17000 1040 200 1200=48080元,财务费用为4800元,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52880-48080-4800=100000元由于该企业没有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项目,所以营业利润即为利润总额另外根据题中所给资料,没有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因而利润总额就是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的所得税=100000×33%=33000元,而该企业会计计算出的所得税额为23548.8元,显然是错误的会计刘敏在计算上出现了错误我们可以采取倒推的方法来寻找错误:按照刘敏的计算,所得税额为23548.8元,即应纳税所得额为23548.8÷33%=71360元,与正常的利润总额相差28640元,而这个数字恰好是该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也就是说会计刘敏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重减了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导致了利润总额虚减28640元E:07年12月2日,甲公司购入一批债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买入价235000元,其中含5000元已经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另外发生相关税费42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0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市价为237000元。

08年1月21日收到5000元利息08年2月15日甲公司将该债券出售,扣除相关税费后,实际收到237800元存入银行 n 12月2日 n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30 000 n   投资收益 4 200 n   应收利息 5 000 n   贷:银行存款 239 200 n 12月31日 n 期末公允价值增加:237 000-230 000=7000 n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 000 n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 000 n 1月21日 n 借:银行存款 5 000 n   贷:应收利息 5 000 n   n 2月15日卖出n   实收款=237 800 n   账面价值=230 000+7 000=237 000 n   实收款高于账面价值=237 800-237 000=800 n 借:银行存款 237 800 n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30 000 n    ——公允价值变动 7 000 n    投资收益 800 n   同时: n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 000 n   贷:投资收益 7 000 F:华盛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

实际投资成本2 100 000元C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800 000元假设C公司2007年1月1日股东权益合计为18 000 000元,其中股本为15 000 000元,未分配利润为3 000 000元;2007年实现净利润2 000 000元;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 000 000元1)2007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C公司) 2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100 000(2)2007年5月2日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①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收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 ×[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12)]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被投资单位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借:应收股利 8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C公司) 80 000 (3)2008年5月1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②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 ×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3 800 000-2 000 000)×10%-80 000 =100 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3000 000×10%)-100 000=200 000(元) (4)2008年5月1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3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00 000 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200 000G:华伟公司以20 000 000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60 000 000元。

如华伟公司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则华伟公司作会计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20 000 000 贷:银行存款等 20 000 000投资时华伟公司占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60 000 000×30%=18 000 000元初始投资成本20 000 000元大于投资时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8 000 000元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如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0 000 000元,投资时华伟公司占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70 000 000×30%=21 000 000元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会计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10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 000②投资后,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具体如下: 1)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产生净利润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当按照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H:华伟公司于20×6年1月1日取得丙联营企业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丙企业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丙企业20×6年度利润表中净利润为600万元丙企业当期利润表中已按其账面价值计算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为70万元,按照取得投资时点上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确定的折旧费用为1 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按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为5 70(6 00-30)万元,华伟公司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认的当期投资收益为1 71(5 70×3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丙企业(损益调整) 1 710 000 贷:投资收益 1 710 000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损益与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损益,但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①无法可靠确定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②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较小;③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I:华盛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乙企业40%的股权,2006年12月31日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①乙企业2006年亏损3000万元假定取得投资时点被投资单位各资产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相同则:华盛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应确认投资损失12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降至800万元借:投资收益 1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12000 000②上述如果乙企业当年度的亏损额为6000万元,当年度华盛有限责任公司应分担损失24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0借:投资收益 20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20 000 000③如果华盛有限责任公司账上有应收乙企业长期应收款800万元,则应进一步确认损失:借:投资收益 4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 4000 000 J:华盛有限责任公司对D公司的投资占D公司注册资本的40%。

采用权益法核算D公司在2007年末,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高,使D公司的资本公积调增60 000元则华盛有限责任公司做会计分录如下:D公司资本公积增加,华盛有限责任公司应享有份额=60 000 ×40%=24 000(元)借:长期股权投资——D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24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4 000K:华盛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1月5日向E公司投资8 000 000元,获得E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40%,具有重大影响假定取得投资时点被投资单位各资产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相同2004年E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 000 000元;2005年2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 000 000元;2005年E公司全年亏损16 000 000元;2006年E公司全年亏损5 000 000元,2007年E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4 000 000元假定华盛有限责任公司没有实质上构成净投资的长期权益项目华盛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处理如下:①2004年1月5日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投资成本) 8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8 000 000②2004年12月31日借: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损益调整) 400 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400 000③2005年2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借:应收股利——E公司 1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损益调整) 4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投资成本) 800 000④2005年12月31日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6 4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损益调整) 6 400 000⑤2006年12月31日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2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损益调整) 800 000 预计负债 1 200 000⑥2007年12月31日借:预计负债 1 2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损益调整) 400 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1 600 000L:正保公司06年初投资A公司1000万,取得30%股权,对A公司产生重大影响,06年3月A公司发放05年股利500万,当年实现净利润600万,按照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净利润为500万;06年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500万,所得税税率30%;07年3月发放股利600万。

要求做出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分录投资持有30%股权,形成重大影响,应该采用权益法来核算  (1)初始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2)取得06年股利500×30%=150:  借:应收股利 15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150  (3)06年净利润分额=500×30%=150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    贷:投资收益 150(4)取得07年股利600×30%=180,累计收到股利=150+180=330,投资以后确认的投资收益金额=500×30%=150万,累计应该冲减成本=330-150=180万,因为之前已经冲减了成本150,所以收到的股利继续冲减成本=180-150=30,冲减损益调整=180-30=150:借:应收股利 18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5)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资本公积的分额=500×(1-30%)×30%=105,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10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5 M: 华盛有限责任公司出于投资管理的原因,于2006年3月15日将所持B公司25%的股权全部出售,取得转让收入1325万元。

转让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30万元(投资成本918万元,损益调整借方余额82万元,其他权益变动借方余额30万元)华盛有限责任公司作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 13 2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9 180 000 ——损益调整 820 000 ——其他权益变动 300 000 投资收益 2 950 000 同时: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0 000 贷:投资收益 300 000N: 华盛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月1日对F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系以银行存款购买取得的)的账面价值为480 000元,持有F公司的股份为60 000股,并按权益法核算。

同年7月5日,由于F公司所在地区发生局部地震,企业大部分资产已损失,并难有恢复的可能,使其股票市价下跌为每股3元华盛有限责任公司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提取该项投资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如下:(1)2006年12月31日该项投资的可收回金额=3×60 000-7200=172 800(元)应确认减值损失=480 000-172 800=307 200(元)借:资产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 307 2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F公司 307 200(2)2007年12月31日,假如上述对F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市价又回升至每股5元,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能再转回O: 乙公司有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0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每年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2/5=40%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40%=240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40% =144000(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360000-144000)×40% =86400(元) 从第四年起改按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四、五年应提的折旧额=(129600-600000×4%)/2 =52800(元) P: 承前例,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的各年折旧额如表: 年份尚可使用寿命原价-净残值年折旧率每年折旧额累计折旧155760005/15 192000192000245760004/15 153600345600335760003/15 115200460800425760002/15 7680053760051576000l/1538400576000R: 甲公司有一台设备,因使用期满经批准报废。

该设备原价为186400元,累计已提折旧17708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为2300元在清理过程中,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4000元,残料变卖收入为5400元,支付的相关税金为270元账务处理如下: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7020 累计折旧           17708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300 贷:固定资产        186400 (2)发生清理费用和相关税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  4270 贷:银行存款     4000 应交税费      270 (3)收到残料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  5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400 (4)结转固定资产净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处置损失  589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890 S: 案例1资料:某公司领导规定当出纳会计因事不在班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出纳业务由主管会计代理某公司财务科主管会计张山东与出纳会计刘小梅,两人经过两年交往于1998年3月1日结婚,在结婚典礼上经理举杯祝贺说:“祝你们夫妻在今后的会计和出纳工作中配合得更好,为公司财务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采购员小张以现金860元购买办公用品返回后,凭发票直接到财会部门作了报销某商品仓库有4名保管员,4个人经常轮班休息为了商品出入库方便,领导决定配四套钥匙,每人一套某公司经理经常外出联系业务,回来后填制“差旅费报销单”,在“领导批示”栏经理直接签署同意,即予报销要求:根据上列资料判断其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并说明理由1)不符合会计与出纳是不相容职务2)不符合会计与出纳是不相容职务3)不符合办公用品未经验收,发票未经签字4)不符合职责不明确5)不符合经手人与批准人不能为同一人案例2资料: 某上市公司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其要点如下:(1)为提高工作效率,公司重大资产处置、对外投资和资金调度等事宜统一由总经理审批;(2)为加快货款回收,允许公司销售部门及其销售人员直接收取贷款;  要求: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该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并简要说明理由该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以下缺陷:(1)单位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

该公司规定重大资产处置、对外投资和资金调度等事宜统一由总经理审批,违背了授权批准控制的原则,属于授权不当,同时也不符合重大投资集体决策的控制要求2)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应当分设,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全过程销售与收款属于不相容岗位,该公司规定允许公司销售部门及销售人员直接收取贷款,违背了不相容 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要求3)单位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该公司规定允许分公司自行决定是否对外提供担保,违背了有关担保控制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授权批准控制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案例资料3: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 “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 亚细亚曾取得过几个"全国第一":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当年的亚细亚以其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创造了一个平凡而奇特的现象"亚细亚现象"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近200个大中城市的党政领导,商界要员来到亚细亚参观学习然而,1998年8月15日,郑亚商场悄然关门!面对这残酷的事实,人们众说众说纷纭我们以为,导致亚细亚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拟用COSO报告提出的标准与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发对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以参股的形式投资10亿多元,先后在河南省内建立了四家亚细亚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参股公司亚细亚商场于1989年5月开业,之后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1990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到1995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丧趋势,1995年达4.8亿元1993年起,郑州亚细亚集团(简称郑亚集团) 一、 对“亚细亚”内部控制失败的系统分析   1、控制环境失败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重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那么,郑亚集团的内部控制环境如何呢?  下面四个方面较清楚地说明了郑亚集团的控制环境情况。

其内部控制环境若此,其最终结局亦在意料之内 (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  郑亚集团公司重事会作出决定,委托海南商联管理和经营郑亚集团股份公司;并在郑亚集团董事会1995年6月28目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同意公司经营者(海南商联)按销售额1%的比例提取管理费于是就形成了海南商联受托经营郑亚集团的运作模式,并与郑亚集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部设在广州从此总经理在外地遥控实施对郑亚集团和商场的管理王xx既是海南商联的法人代表,又是郑亚集团的总经理,可以随意抽调人员与资金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亚细亚的信誉和人员被海南商联利用,亚细亚的经营利润被海南商联占有,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1992年11月,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xx就在海南注册了"海南亚细亚商联总公司又如,南阳亚细亚商场借到贷款两千万元,股东高xx却要了600万元,询拨到成都给其一位朋友做房地产生意,结果全亏,以两栋楼房抵债抵债手续尚未办妥,高xx却对欠债人说,你不要向南阳还债了,你把两栋楼房给我,南阳的钱由我还最终,南阳亚细亚分文未得   上述事实只是郑亚集团暴露出来的极小部分,但已能说明郑亚集团经营者的品行与操守状况 (2)董事会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工监督引导的作用。

在郑亚集团公司内部,董事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郑亚集团公司的注册日期是1993年10月,但直到1995年6月才最后确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集团公司决策层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之申,没有按章程规范化运作,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理王xx一人拍板1995年初,亚细亚的主要股东中原不动产公司董事长易人,新任重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表示股权纠纷问题不解决就不参加董事会从此,郑亚集团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陷于瘫痪比如,冠名权展于无形资产,其转让照理应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是王xx一个人说了算,只要他签字同意,别人就可建个"亚细亚",如许昌、安阳、洛阳、商丘的亚细亚都是他签字同意的。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