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考研政治考试真题卷(5)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在这里,实践的特点是指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用于支付A.地租,租金B.工资C.债务D.利息 4.唯心主义都认为A.世界统一于精神B.世界是不可知的C.世界是“感觉的复合”D.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和灵魂是A.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D.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6.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四项基本原则D.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利润率的表示公式是A.P'=m/(c+v)B.P'=P/vC.P'=P/mD.P'=P/(c+v+m) 9.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10.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C.国家的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12.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13.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的关系是A.两者按相反的方向变化B.两者按相同的方向变化C.两者成反比例变化D.两者成正比例变化 14.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和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实行农业合作化B.建立国营经济C.改变所有制结构D.恢复国民经济 15.“大智若愚”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注意事物的现象B.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C.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度D.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的显著特点是A.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私有制经济B.以获取利润为经营日的私有经济C.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D.劳动者通过雇佣关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17.中国和俄罗斯2005年6月2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这标志着两国A.部分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B.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C.解决了除东段以外的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D.解决了除西段以外的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并强调这一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A.使我们深刻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B.使我们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C.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犯右和“左”的错误D.使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19.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0.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21.下列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前者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后者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前者是许多资本家追求后者的结果,后者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机C.前者归整个资本家阶级占有,后者归个别资本家占有D.前者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后者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转化是A.矛盾的飞跃状态B.矛盾的显在状态C.矛盾的消失状态D.矛盾的潜在状态 2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A.理想信念教育B.爱国主义教育C.思想道德建设D.大学生全面发展 24.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A.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B.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C.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2.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5年经济发展要着重抓好的工作是A.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B.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C.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D.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3.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B.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D.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是A.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加以区别B.将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C.将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D.将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与大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5.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A.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长,还要求质量的提高B.实施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C.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D.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满足社会需求 6.因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
这句话的正确意思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C.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赢利D.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7.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社会的信用制度要以A.道德为支撑B.行政为主导C.产权为基础D.法律为保障 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A.实现共同富裕B.消除两极分化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9.2004年元旦之际,各大商场均采取打折让利的促销手段,商家打折让利促销A.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化了B.导致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C.是为了实现其商品的价值D.是为了更好地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C.与唯心主义结合的辩证法是不科学的辩证法D.与形而上学结合的唯物主义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11.辩证法的“过程论”认为A.存在即过程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C.世界不存在不变的终极事物D.前进的方向是世界过程中的主导 12.2005年4月22日至23日,亚非106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亚非峰会。
会议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有A.《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B.《亚非面对21世纪共同发展联合声明》C.《关于亚非国家合作行动纲领的部长联合声明》D.《亚非领导人关于海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联合声明》 13.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A.土地革命B.武装起义C.根据地建设D.党的建设 14.建设节约型社会要A.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B.把节约放在首位C.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D.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15.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A.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B.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D.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且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不同 16.对资本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A.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D.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 17.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C.流通中的媒介不同D.流通的目的不同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转移劳动力的价值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20.劳动力成为商品A.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B.以劳动者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条件C.以劳动力的所得者具有法律上的自由为条件D.以劳动者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为条件 21.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包括A.转移所消耗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B.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过程C.创造所消耗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D.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22.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要素有A.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自身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延续劳动力供给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商品价值下降B.劳动力价值下降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24.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是A.二者都是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B.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通提高的结果C.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D.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5.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扩大的原因在于它会A.降低劳动力价值,增加相对剩余价值B.降低生产资料价值,使同量资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C.降低消费资料价值,使资本家可以减少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D.使用效率更高、价格更低的生产资料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