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

小****库
实名认证
店铺
2025-03-25
DOCX
20.63KB
约1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_第1页
1/10
高中语文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_第2页
2/10

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比喻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代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意象】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