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灿烂的宋元文化课型新授执笔人审核人讲学时间 1课时教师寄语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英] 史蒂芬·斯宾得重点及难点(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了解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学 习 过 程学 生 环 节教师环节【预习检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兴起于_______时,词的创作达到顶峰词的风格多样,通常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派 宋词 杰出 苏轼:_______时词人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 李清照:________之际的女词人 辛弃疾:_______时词人,他的作品多以_____为主题,代表作__________ 体例:___________ 《史记》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史 叙述内容: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时3000年的历史。
学专著 作者是生活在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 体例:__________《资治通鉴》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内容: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1300多年的历史 宋著名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四家”) 宋元 元代______擅长各种书法,对后世城市了主要影响 书画 《清明上河图》:_______时______的作品 赵孟頫:______时画家,人称他的画为“________”领域成就 概况史学《资治通鉴》主编体例起止评价文学宋词苏轼词及特点李清照词及特点辛弃疾词及特点戏剧元杂剧概念繁荣原因历史地位最高成就【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著作体例起止时间简评司马迁司马光2、宋朝三大词人的作品特点和作者生活的时代有何联系?【归纳整理】你能否不用表格,而用另一种形式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 ②词 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7、《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
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8、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齐鲁文化》一书介绍了几十位“齐鲁英杰”请根据此回答问题:⑴该书目录中在每个人物之前都加了一个称谓,请你将以下称谓与表格中人物对号入座,并完成表格①著名书法家②《清明上河图》的作者③婉约派词人④豪放派词人⑤抗倭名将8分)人物颜真卿李清照戚继光张择端辛弃疾称谓朝代宋朝宋朝⑵在山东戚继光纪念馆的正殿内有一块牌匾,写着“威震海疆”,这是后人对戚继光的高度评价请你说说戚继光是怎样威震海疆的?(3分) ⑶作为山东人你了解“齐鲁英杰”之后,有何感想?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元时期创造了继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一时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板书设计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二、文学:宋词和元曲1、两宋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2、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1、绘画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2、宋朝书法——“宋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