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法制史(第3讲)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2024-10-17
PPT
7.36MB
约72页
中国法制史(第3讲)_第1页
1/72
中国法制史(第3讲)_第2页
2/72
中国法制史(第3讲)_第3页
3/7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讲 中国法制的发展期,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成文法的公布,(一)、成文法公布的原因,1.,井田制的瓦解,2.,新阶层的出现,3.,新剥削方式的出现,(二)、成文法公布的形式,刑鼎,(一),.,春秋末期“铸刑鼎”事件,1.,郑国、晋国分别“铸刑书”、“铸刑鼎”公布法律,2.“,铸刑鼎”事件引起的论争,(二),.,各诸侯国公布的成文法,1.,晋国的,被庐之法,、铸刑书,2.,楚国的,仆区之法,和,茆门之法,3.,郑国子产铸刑鼎、邓析的竹刑,(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史料分析(,1,):,无宇追逃案:,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芋尹无宇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及即位,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无宇之阍入焉无宇执,之,有司弗与,曰:,“,执人于王宫,其罪大矣执而谒诸王王将饮,酒,无宇辞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今有司曰:,女胡执人于王,宫?,将焉执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若从有司,是无所执逃臣也逃而舍之,是无陪台也王事无乃阙乎?,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致,死焉君王始求诸侯而则纣,无乃不可乎?若以二文之法取之,盗有所,在矣王曰:,“,取而臣以往,盗有宠,未可得也左传,昭公七年,史料分析(,2,):,楚庄王太子案:,荆庄王有茅门之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践霤者,廷理斩其,辀,戮其御于是太子入朝,马蹄践霤,廷理斩其辀,戮其御太子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戮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诛也?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臣乘君则主失威,下尚校则上位危威失位危,社稷,不守,吾将何以遗子孙?,”,于是太子乃还走,避舍露宿三日,北面再拜请死,罪一曰: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

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韩非子,外储右说上,三,.,战国时期各国的法制变革,(一),.,战国时期法制的发展,1.,成文法运动,(,1,)魏国:,大府之宪,(魏襄王),法经,(魏文侯),(,2,)楚国:,鸡次之典,(,3,)赵国:,国律,(公仲连),(,4,)齐国:,七法,(邹忌),守法守吏十三篇,(,5,)韩国:,刑符,(申不害),2.,法律制度的转型,(,1,),.,法律性质的转变,.,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以封建等级制度取代奴隶制等级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法律内容的变化,.,调整范围扩大,规定更加具体,.,赎刑适用扩大,徒刑和罚金代替肉刑,(,3,),.,司法组织及其活动,.,审判依据各自法律和习惯,.,改罪行擅断为依法审判,从秘密审判到公开司法,李悝与,法经,李悝:,(公元,前五世纪,),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时,人,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守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李悝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二),.,法经,1.,法经的内容及体例,(,1,)内容:,盗法,:保护封建私有财产方面的规定,贼法,:维护政权、秩序与地主人身安全方面的规定,囚(网)法,:审判、断狱方面的法律,捕法,:追捕罪犯方面的法律,杂法,:狡诈、越城、贪污、赌博、淫乱等方面的法律,具法,: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2,)体例:,正律即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方面的法律规范,杂律即第五篇,主要惩治盗贼罪以外的犯罪,具体而,言即淫、狡、城、嬉、金、逾制几个方面,具律即第六篇,相当于后世律典的“名例律”,有现代刑,法总则的意味2.,法经,的地位和作用,(,1,),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的体例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国的古代立法,技术已经走向成熟2,),法经,将实体法(盗法、贼法、杂法)与程序法,(囚法、捕法)及总则(具法)大致进行了划分,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法律指导司法活动。

3,),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它吸收了以前各个政权的立法经验,并为以后各个,朝代的律典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商鞅与商鞅变法,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公孙氏,名鞅,,原名卫鞅初为魏相家臣,后入秦,游说秦孝公,变法孝公六年(一说三年)任左庶长孝公十,二年由雍(今陕西凤翔南)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变法后十年(前,340,年),,因战功封商(今飔(,si,)西商县东南)十五邑,,称商君,商鞅其政治主张,强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商君列传,)、,“,开阡陌封疆,”,(同上书),废除井田制,确认地土私有,取消,分封与世袭制度,建立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主张实行耕战政策,凡耕战有功者,可受赏封爵他还厉行法治,推行,“,连坐法,”,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孝公,死后,商鞅为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史料分析:,商鞅变法案:,(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商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剥夺旧贵族特权,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奖励军功,(,2,)发展农业耕织,奖励农耕:废井田、,垦草令,、,为田开阡陌令,奖励纺织,加强赋税,(,3,)强化中央集权和基层控制,推行郡县制,基层连坐制,2.,商鞅变法的影响,(三),.,商鞅变法,第二节 秦朝的法律制度,秦代版图,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李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战国末秦,国政治家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当过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公元前,237,年,以韩国水工郑国事件,宗室贵族建,议逐客,他上书谏阻,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的作用秦统一六国后,出任丞相他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又主张以“小篆”为标准,,整理并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字的统一有相当贡,献秦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

后为赵高所忌,具五刑后,被腰,斩一,.,秦朝的立法概况,(一),.,指导思想,1.“,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上”,2.“,一切皆有法式”、“以刑杀为威”,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统一法制,1.,整理和修改秦国原有法律,推行全国各地,2.,制定新的法律法令,(三),.,云梦秦简、云梦龙岗秦简、里耶秦简,(四),.,法律形式,1.,律:,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2.,令:,针对一时之事而颁布的命令、政策,3.,制,/,诏:,以皇帝名义临时发布的命令,4.,法律答问:,官方作的法律疏释,5.,廷行事:,官府成例,6.,式:,格式、程式,7.,课:,考核规制,8.,程:,规章制度,秦代的法律形式及效力,一,.,制,/,诏,二,.,令,三,.,律,四,.,法律答问、廷行事、课、程、式,史料分析(,1,):,犯罪情节与刑罚原则:,(,1,),.,“,人臣甲谋遣人妾乙盗主牛,买(卖),把钱偕邦亡,,当城旦,黥之,”,法律答问,(,2,),.,“,甲盗,臧直(赃值)千钱,乙智(知)其盗,受分臧(赃)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法律答问,(,3,),.,“,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

法律答问,(,4,),.,“,甲乙雅不相智(知),甲往盗丙,才到,乙亦往盗丙,与甲言,,即 各盗,其臧直(赃值)各四百,其前谋,当并臧(赃)以,论;不谋,各坐臧(赃),”,法律答问,(,5,),.,“,把(携带)其假(借用的官物)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法律答问,史料分析(,2,):,诬告与控告不实:,(,1,),.,“,甲诬乙盗一钱,黥城旦罪,”,法律答问,(,2,),.,“,甲告乙盗牛,今乙盗羊,不盗牛,”,,当为,“,告不审,”,法律答问,(,3,),.,“,甲盗羊,乙知,即端告曰甲盗牛,”,,当为,“,告盗加赃,”,法律答问,(,4,),.,“,告人盗百一十,问盗百,告者何论?当赀二甲,”,法律答问,(,5,),.,“,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何论?当黥,”,;,“,当黥城旦以完,城旦诬人,何论?当黥劓,”,法律答问,史料分析(,3,):,责任年龄:,(,1,),.,“,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高六尺七寸,问甲当(何),论?当完城旦法律答问,(,2,),.,“,甲小未及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法律答问,(,3,),.,“,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为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

法律答问,(,4,),.,“,女。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