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法制史,历史朝代更迭,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共传,14,代,共,17,后,,延续约,471,年,开国君主:启,末代君主:桀,夏朝的法律制度,神权政治学说,听命于天,听命于神带有浓厚的宗法血缘色彩,法律与道德并用,“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圜土、夏台,),商朝,延续,600,年左右,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开国君主:汤,末代君主:帝辛(纣),牧野之战后自焚而亡,三、商朝法律概况,“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与誓、诰、命刑罚:,炮烙、醢,hi,、脯,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疆(通强),辨之疾,并脯鄂侯史记殷本纪,西周,前,1045,年,前,771,年,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约历经,275,年开国君主:,周武王,末代君主:,周幽王,西周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思想: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法律内容:出礼入刑,一、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与尊尊二、具体的礼仪形式:,吉: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凶:丧葬之礼,宾:接待宾客之礼军: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嘉:冠婚之礼 礼刑关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春秋,礼记,西周法律制度,刑法原则,老幼犯罪减免刑罚,“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7,岁以下),二赦曰 老耄,(80,、,90,以上,),,三赦曰蠢愚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三宥”之法:一宥曰过失,;宥曰弗知,三宥曰遗忘眚,(,过失,),与非眚,(,故意,),惟终,(,惯犯,),与非终,(,偶犯,),西周法律制度,刑法,五刑,墨、劓、刖(西周穆王以后改为剕)、宫、大辟其它形罚(赎、扑、圜土之制、坐嘉石等):,赎刑是判刑以后允许罪犯用金钱赎罪,西周法律根据不 同的罪行,规定了赎金的多少扑:用棍子打圜土之制:是把犯人囚禁到圜土内去做苦役坐嘉石:类似后世的拘役,即让罪过较轻的犯人在官府门外的石头上站立,看着嘉石上的文字去反省,反省以后服劳役,服劳役的期限长短不一,期满由家乡的人保释。
西周法律制度,契约制度,1.,买卖契约:,“质”、“剂”,(,1,)“质”长,买卖奴隶、牛马,(,2,)“剂”短,买卖兵器、珍异之物,2.,借贷契约:,“傅”、“别”,(,1,)“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2,)“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西周法律制度,婚姻继承制度,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1,)“一夫一妻”,(,2,)“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附远厚别”,(,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即为“淫奔”,2.,婚姻的“六礼”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婚姻关系的解除,(,1,)七出:,不顺父母、无(儿)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2,)三不出:,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4.,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法律制度,诉讼制度,1.,狱讼,民事案件称为“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2.,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3.,三刺,一刺群臣、再刺官吏、三刺国人,“三刺”制度说明西周对司法判案的慎重,是“明德慎罚”思想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东周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 l,、越王勾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齐楚燕韩赵魏秦,东周时期的法律,-,公布成文法,1.,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前,53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2.,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新兴地主阶级,的胜利,,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传统,,确定了法律公开的原则,东周时期的法律,-,战国李悝,法经,1.,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2.,内容共六篇,(,1,),盗法,:“,盗”为盗窃,“,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2,),贼法,:“,贼”是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行为3,),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规定,(,4,),捕法,:,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规定,(,5,),杂法,:,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6,),具法,:,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3.,基本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4.,历史地位,(,1,)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2,)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东周时期的法律,-,商鞅变法,1.,主要内容,(,1,)“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2,)“富国强兵”:奖励耕织;奖励军功,(,3,)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实行按军功授爵;,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4,)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以法治国”、“以吏为师”;,“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杀敌者同赏,实行连坐、反坐: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2.,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强盛起来,最终一统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开国皇帝:嬴政,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首创了皇帝制度、以及,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大规模平民暴动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秦朝的法制,-,罪名,1.,危害皇权罪,谋反,这在当时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泄露(皇帝行踪、住所、言语)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妖言;诅咒、妄言;,非所宜言;,投书,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2.,侵犯财产和人身罪,侵犯财产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盗”,A.,盗窃在当时被列为重罪,按盗窃数额量刑B.,共盗指五人以上共同盗窃C.,群盗则是指聚众反抗统治秩序,属于危害皇权的重大政治犯罪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贼杀、伤人,3.,渎职罪,:官吏失职造成经济损失的犯罪;军职罪;有关司法官吏渎职的犯罪,主要有:,A.“,见知不举”罪;,B.“,不直”罪;,C.“,纵囚”罪;,D.,“,失刑”罪,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田律,中规定的违令卖酒罪;逃避徭役;逃避赋税:隐匿成年男子,以及申报废、疾不实,里典、伍老要被处刑。
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关于婚姻关系关于家庭秩序,秦朝的法制,-,刑名,1,、死刑,(,戮、,磔、腰斩,车裂,枭首,夷三族、具五刑,),2,、肉刑 黥、劓、斩左右趾,宫,黥,3,、徒刑,城旦舂,(46,年,),鬼薪白粲(,3,年),司寇,(2,年,),隶臣妾,(,罚为官奴,),4,、笞刑,5,、赀刑,(,罚金及罚作劳役,),6,、赎刑,7,、耻辱刑(髡、耐、完),秦朝的法制,-,刑法适用原则,1,、刑事责任年龄,(,以身高作为判断是,否成年的标准,约,6,尺,5,寸为成年,),据考古实物秦一尺相当今,22.85,厘米,.,秦尺六尺五寸相当于今天的,148.5,厘米,2,、区分故意与过失,(,端与不端,),3,、盗窃以赃值定罪,(110,钱、,220,钱、,660,钱三等,),4,、共犯加重,(,主要指“群盗”,),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共有,14,个皇帝,历经,211,年,定都长安,开国皇帝:刘邦,末代皇帝:汉哀帝,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公元,23,年,,被,绿林军,推翻;经历,1,帝,共,16,年国祚。
历农民战争后,,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公元,36,年统一全国西汉的法制,-,文景之治,(,1,)文帝,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文帝的改革,从法律上宣布了废除肉刑,具有重要意义但改革中也有由轻改重的现象,,班固称其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2,)景帝,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使得刑制改革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颁布,箠,chu,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西汉的法制,-,汉律的儒家化,1,、德主刑辅 礼刑并用,2,、“上请”与“恤刑”,“上请”统治者以“为政以仁”相标榜,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3,、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时期确立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的,可上请皇帝宽贷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反映出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西汉的法制,-,司法诉讼制度,(,1,),春秋,决狱,董仲舒,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论心定罪”,,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2,)“秋冬行刑”,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5,、累犯加重,6,、教唆犯罪加重,磔 枭,7,、自首减轻,8,、诬告反坐,(,罪反罪),(三)主要立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1,、九章律,西汉初年,萧何奉刘邦之命,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所制的汉朝基本法律,共分盗律、贼律、网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称,九章律,2,、傍章律,(,共,18,篇,为叔孙通参照,古代礼仪所制的汉代礼仪制度,),3,、越宫律,(,共,27,篇,汉武帝时廷尉,张汤所作有关宫廷警卫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