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针灸学,针灸学,中医针灸学课件,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律、作用和应用,腧穴,的概念、分类、作用、取穴方法,针灸,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方法和技能,针灸治疗,遵循的基本法则、诊疗规律、治疗方法,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针灸学概念,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整,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针灸,-,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针灸学概念针灸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灸,针灸发展简史(一),产生的年代久远,起源时期,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理论创立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繁荣时期,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专门的针灸学科,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更加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教育体系;明代杨继州汇集历代医家学,说及经验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等,低谷时期,清代至民国时期,废除针灸科和禁止用针灸治病,振兴时期,1958,年,首次提出,“,针刺麻醉,”,;,1979,年,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分会,,1980,年高校开办针灸本科、硕士,,1980,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等,针灸发展简史(一)产生的年代久远,针灸发展简史(二),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用于临床),17,世纪,传入美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针灸发展简史(二)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临床实践表明,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应用方便,经济安全,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症有疗效(约有,100,种疗效显著,),临床实践表明适应症广,针灸学主要内容,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法,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学主要内容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法经络学腧穴学,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相互之间联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经 络,联系各脏腑、组织、器官,运行,气血、调节机能平衡的独特通路经 络,经络的组成、分布,经脉:,“,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经络系统,主干,分布于人体体表深部,纵行走向,络脉:,“,网络”,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于体表浅部经络,经络的组成、分布 经脉:“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经络系,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十二经别、经筋、皮 部奇经八脉,任、督、冲、带脉,阴维、阳维,脉,阴跷、阳跷脉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经络,经脉,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十二经脉(见表),任、督脉,十四经,十二经脉的规律,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2,、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表里洛属关系,4,、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十二经脉(见表)十,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阴,经,阳,经,四肢,循行部位,属脏,属腑,阳(外),阴(内),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线,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线,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线,*,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线,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阴经 阳经四肢循行,*,十二经脉,分布,(,对称分布,),在四肢部:,阳经在外,阴经在内;阳明、太阴在前缘,少阳、厥阴在中线,,太阳、少阴在后缘。
在面、额部:,阳明经,在肩胛部:,手三阳经,在面颊、头顶、后头:,太阳经,在头侧部:,少阳经,在胸、腹、侧面:,足三阳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十二经脉,名称,(依椐手足、脏腑、阴阳而定),*十二经脉分布(对称分布)十二经脉名称(依椐手足、脏腑、阴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走向、交接规律,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头,胸,足,手,腹,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走向、交接规律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表里属络规律,(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肺经,大肠经,脾经,胃经,心经,小肠经,肾经,膀胱经,肝经,胆经,心包经,三焦经,表里属络规律(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肺经大肠经脾经胃经心,流注规律,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经脉举痛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手次指端,鼻内,足大趾内侧,心内,手小指端,内眦,足小趾端,胸中,手无名指端,外,眦,足大趾端,肺内,肺内,流注规律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顶,反折向下,至,鼻尖,入上齿阳脉之 海”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颌部阴脉之海”,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督脉,经脉循行,督脉,任脉经脉循行,.,.,任脉经脉循行.,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调节机能平衡,-,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4,、感应传导作用,-,得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表现1,、阐明病理变化:病邪入里的传变途径,脏腑与体,表组织、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2,、指导临床诊断: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疾病依循经起止辩病3,、指导临床治疗(,1,)药物的选择作用2,)循经取穴治疗3,)预防疾病生理功能,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人体各组织、器官,腧穴学,一、概念:,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临床上针灸、推拿、拔罐治疗施,术之处二、别称:,“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腧穴学一、概念:,腧穴的分类,1,、经穴,(十四经穴),分布于十四经上的,腧穴现有,362,个,(,印堂,归督脉),如:足三里、合谷等2,、奇穴,(经外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一定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尚未列入十四经的穴位如:太阳、八邪等3,、阿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无固名,无定位,仅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为针刺部,位以痛为腧,”腧穴的分类1、经穴(十四经穴),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1,、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的主治作用如:眼区的承泣、四白、睛明均可治疗眼疾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1、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特定穴,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分十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穴、募穴、交会穴。
特定穴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五腧穴,五腧穴,原穴,原穴,络穴,络穴,郄穴,郄穴,下合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背俞穴,募穴,募穴,八会穴,脏,章门,筋,阳陵泉,腑,中脘,脉,太渊,气,檀中,骨,大抒,血,膈俞,髓,绝骨,八会穴脏章门筋阳陵泉腑中脘脉太渊气檀中骨大抒血膈俞髓绝骨,交会穴,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穴位,交会穴 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穴位,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1、骨度分寸法,头部,部位起止点:,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说明:,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3,寸,3,寸,头部部位起止点:.3寸3寸,胸腹部,天突,胸剑联合,脐中,耻骨联合上缘,腹部,胸腹部天突胸剑联合脐中耻骨联合上缘腹部,腰背部,部位起止点:,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椎,(,直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说明,:,一般临床取穴,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当于第七胸椎,;,髂嵴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第七胸椎,第四腰椎,腰背部部位起止点:第七胸椎第四腰椎,上肢部,部位起止点:,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直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直寸,),。
上肢部部位起止点:,下肢部,部位起止点,:,1,、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为,18,寸,;,2,、内辅骨下廉,(,股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为,13,寸,;,3,、髀枢至膝中,(,犊鼻,),为,19,寸,;,4,、膝中,(,犊鼻,),至外踝高点为,16,寸下肢部部位起止点:,2,、体表标志(解剖标志)取穴法,固定体表标志法,依骨胳、肌肉、肢体在体表上的特定突起及凹陷取穴的方法如:挠骨茎突上寻列缺动态体表标志法,利用关节、肌肉、肢体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如:屈肘,横纹尽头取曲池,;,张口,耳屏前方凹陷取听宫,;,咬牙,咬肌隆起最高点取颊车2、体表标志(解剖标志)取穴法固定体表标志法,3,、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作为测量取穴的尺寸,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法,3、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作为测量,简便取穴法,以简单的动作取穴,风市,百会,血海,列缺,简便取穴法 以简单的动作取穴风市百会血海列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