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课件

good****022
实名认证
店铺
2022-07-18
PPT
798.50KB
约108页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课件_第1页
1/108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课件_第2页
2/108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课件_第3页
3/108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谢琰 ,导论:蒙学释名,一、何谓“蒙”,本义:覆盖说文:冡,覆也 引申义一:暗昧,不明事理尚书洪范:曰蒙,恒风若 引申义二:幼稚,初生经典释文:蒙,蒙也,稚也郑玄: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说文:萌,草生芽也 因此,蒙学应该:给孩子智慧,促进孩子成长,照顾孩子的幼稚 因此,蒙书的特点应该是:浓缩的知识,鲜明的教化,平易的形式二、何谓“蒙学”,1、蒙学作为教育机构 汉语大词典:蒙学,即蒙馆,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辞海同) 说文:塾,门侧堂也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通遂)有序,国有学二、何谓“蒙学”,2、蒙学作为教育方法 辞源:蒙学,启蒙之学,犹今之小学 幼童教育重记诵,重训练;成童教育则重思考,重实践二、何谓“蒙学”,3、蒙学作为教育书籍 中华蒙学集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汇集74部中华古代蒙学著作,附有知见传本蒙学书目 另外,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亦附有蒙学书目稿二、何谓“蒙学”,4、蒙学小学大学 蒙学:从字书发轫 小学:就是字书后发展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大学: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二、何谓“蒙学”,小结: 第一,蒙学是幼童阶段的教育类型的统称,可包括教育机构、教育方法、教育书籍 第二,蒙学包含“启蒙-养正-入圣”的深层意旨,是一个完整教学序列的基础,同时以特定方式映照出整个古代教育和学术 第三,本课程只讲作为教育书籍的蒙学,即蒙书三、本课程对“蒙书”的讲解定位,1、蒙书是历史的镜像 历史地看待蒙书: 第一,蒙书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分类渐细,各成系统 第二,各个类型的蒙书承担了不同的教育功能 第三,各个时代的蒙书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三、本课程对“蒙书”的讲解定位,2、蒙书是国学的基础 辨证地看待蒙书: 虽是基础,却能反映全局;虽能反映全局,但终究是基础 蒙书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也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第一讲:蒙书的历史发展,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1、著录于史册的最早蒙书 汉书艺文志: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2、现存最早蒙书 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汉简苍颉篇,541字,四言韵语,将同义、近义、反义词编排在一起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3、汉魏六朝的蒙学字书 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10家35篇。

隋书经籍志又增加著录了近20篇 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4、小结 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蒙书,几乎等同于字书,作为经部的附庸但也确立了后来蒙书的基本特点比如千字文一直影响到清末二、隋唐五代时期,1、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社会: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科举制度 文化:儒学集成;三教共存;类书编纂二、隋唐五代时期,2、隋唐蒙书的新特点 第一,由识字教育转向综合教育 开蒙要训继承千字文,但涉及知识更广;俗务要名林、杂集时用要字、碎金等字书,也涉及更多汉字和知识;杂抄汇集各种知识;兔园策汇集典故,便于写作骈文,应付科举;蒙求专讲历史知识;太公家教、武王家教,侧重道德训诫著名的王梵志诗,其实也是一种训诫格言书二、隋唐五代时期,第二,形式多样,更为浅显、活泼,便于学习 比如杂抄一问一答,较活泼;俗务要名林仿照类书编排,更有系统性;还有一些采用诗歌形式,更为轻松;至于韵律和语言,也更为圆熟 3、小结: 隋唐时期是蒙书独立自足、分门别类的时期,是发生质变的关键期三、宋元明清时期,1、三大社会因素 宋明理学的兴起 文化权力的下移 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三、宋元明清时期,2、宋代蒙书的大发展 朱熹所著蒙书:童蒙须知,小学。

王应麟所著蒙书:小学绀珠,补注急就篇,姓氏急就篇,蒙训,小学讽咏 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都形成于宋代三、宋元明清时期,3、明清蒙书的集大成 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弟子规、龙文鞭影、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集大成的作品 4、小结: 宋元明清时期是蒙书的鼎盛期,各种类型的蒙书均蓬勃发展四、总结:蒙书发展与历史变迁,蒙书是历代教育制度的产物,尤其受科举制度影响最大 蒙书是儒家世俗伦理的表达与实践,与儒学发展息息相关 蒙书的壮大史就是社会的进步史,教育永远是民族生命力的窗口 由此可见,蒙书是历史的镜像第二讲:蒙书的类型与功能,四大类及其功能,一、综合性识字课本: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兼有伦理性、历史性、文学性 二、伦理课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培养伦理道德意识 三、历史读本:传授社会、自然常识,提高阅读能力 四、文学读本:陶冶性情,提高写作能力一、综合性识字课本,1、经典字书 西汉史游急就篇:今本2144字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1000字 唐佚名开蒙要训:1400多字 宋王应麟三字经:经明清陆续补充,清初本有1140字一、综合性识字课本,宋佚名百家姓:400多字,后有多种改编本。

宋佚名对相识字:世界最早的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 清王筠文字蒙求:从说文中选出2000多字,楷书、篆书并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例:急就篇,第一部分是姓氏名字,第二部分是常识,第三部分是浅显道理有三言、四言、七言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4: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疆畔畷伯耒犁锄,种树收敛赋税租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一、综合性识字课本,2、杂字书 明清杂字类课本如山西杂字必读、山东庄农日用杂字、五行杂字、六言杂字、世事通考杂字 例如六言杂字: 黄花,金针,木耳,蘑菇,大料,茴香 鱼肚,海蜇,紫菜,香蕈,燕窝,白糖 花椒,胡椒,芥末,红曲,酱瓜,腌姜二、伦理课本,1、理学教材 宋吕本中童蒙训、吕祖谦少仪外传、陈淳小学诗札 宋程端蒙性理字训,元程逢原又扩充成增广性理字训,分为造化、情性、学力、善恶、成德、治道等六门二、伦理课本,2、家训与格言 唐佚名太公家教、武王家教 明佚名增广贤文 明吕得胜小儿语、吕坤续小儿语 清李毓秀弟子规:伦理课本的集大成之作 另外,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非蒙书。

记弟子事师、受业、饮食、洒扫、执烛、进退之礼例:小儿语,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事不干己,分毫休理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却教惹怒生嗔,只是我不成人例:小儿语,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气恼他家富贵,畅快人有灾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坏了心肠 天来大功,禁不得一句自称海那深罪,禁不得双膝下跪 你看人家妇女,眼里偏好人家看你妇女,你心偏恼引申:关于“家训”,颜之推颜氏家训非蒙书,而是涉及很广的子部书,原来归入儒家,后归入杂家 二十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引申:关于“家训”,明朱柏庐朱子家训:属于蒙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往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三、历史读本,1、通史读本 唐李翰蒙求(原作李瀚,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人,余嘉锡先生考证应为唐代李翰) 宋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叙古千字文,黄继善史学提要 元陈栎历代蒙求,明李延机鉴略妥注(五字鉴),清鲍东里史鉴节要便读,例:历代蒙求,太极既判,高下定位,轻清为天,重浊为地。

中处者人,必立之君三皇五帝,世质民淳伏羲画卦,更造书契 唐起义兵,始于高祖佐以太宗,实为英主 十八学士,号为登瀛贤相房杜,共致太平 继之玄宗,称唐三宗闺门多惭,杂以夷风 外乱藩镇,内乱宦官迄于唐亡,亦三百年 然观赵宋,亦三百祀国势如周,弱而已矣 仁厚崇儒,始终不渝,天生大贤,周程张朱三、历史读本,2、断代读本 宋刘班两汉蒙求 元吴作龙左氏蒙求 3、典故名物 宋方逢辰名物蒙求 宋朱熹小学外篇:分两门:嘉言,善行 佚名日记故事:分十二目:生知,勤学,爱亲,交友,度量,家居,操守,谦让,施振,忠节,明断,德政三、历史读本,明萧良友编蒙养故事,经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清代李晖吉编有龙文鞭影二集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少儿百科全书 明陶赞廷蒙养图说:伦常故事 清丁有美童蒙观鉴:伦常故事 清佚名二十四孝图说:伦常故事四、文学读本,1、诗文选本 宋汪洙神童诗 旧题宋刘克庄千家诗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四、文学读本,2、诗律启蒙 明佚名对类 清李渔笠翁对韵 清车万育声律启蒙,例:声律启蒙,按平水韵编排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一直到十一字。

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例:声律启蒙,九佳:丰对俭,等对差,布袄对荆钗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挑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诗成六义备,乐奏八音谐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说郑声哇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五、小结:蒙书四类与国学四部,综合性识字课本经部(经部是群书之源小学、字书,原属经部) 伦理课本子部(子部是阐述思想的) 历史读本史部(史部是记录知识的) 文学读本集部(集部是陶冶情操的) 由此可见:蒙书是国学的基础第三讲:千字文,一、千字文的成书与影响,1、成书: 唐李绰尚书故实: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一、千字文的成书与影响,2、影响: 自隋代开始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仿作极多唐有梵语千字文,宋有叙古千字文、续千字文、重续千字文,元有稽古千字文,明有广易千文、正字千文,清有训蒙千字文。

二、千字文的特点,1、内容和形式皆继往开来 内容上:天文、历史、社会、伦理内容明显增多,比急就篇涉及更广,起笔就极为辽阔,为后世蒙书楷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形式上:四言一句,押韵整齐,时有对仗二、千字文的特点,2、重字极少,编纂精巧 千字文整1000字,重字极少 急就篇2000多字,据王国维统计,重复335字 三字经重字也不少 但是,这种 强迫症式的精巧,也妨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比如就历史知识而言,它传达的远没有三字经完整二、千字文的特点,3、用语雅驯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鵾独运,凌摩绛霄二、千字文的特点,对比: 历代蒙求:当时股肱,萧何曹参萧与张韩,人杰为三 三字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三、书法史中的千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篆字千字文、草书千字文 释智永“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 明文渊阁书目著录各体千字文法帖20多种,比兰亭序还多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张希广与历代书法家,三、书法史中的千字文,此外,还有许多藏书拿千字文中的汉字顺序作为编号比如明代文渊阁的藏书,从“天”编到“往”。

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也是用千字文编号还有佛藏中的崇宁藏、圆觉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高丽藏,等等,也都是用千字文编号第四讲:百家姓,一、历代姓氏文化概观,姓:族号,表示祖宗血统氏:家姓,表示子孙分支 周代只有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无氏贵族女性称姓,用以“别婚姻”贵族男子称氏,是用来“别贵贱”,看属于哪支,勋业如何,地位如何 战国后以氏为姓汉魏时期,姓氏合一,平民亦有姓氏一、历代姓氏文化概观,姓氏之外,还有名、字、号一般而言,名和字要有联系比如屈原名平字原,苏轼字子瞻 战国:世本第一部系统的姓氏专著,记录皇帝至春秋时诸侯大夫,到宋代已散佚 六朝:谱牒成专门之学 唐代:元和姓纂 宋代以后:谱牒已乱,各修家谱二、百家姓的成书,其作者,一般认为是宋初的吴越宿儒之手,因为首句是“赵钱孙李”赵是宋皇室,钱是吴越王室,孙是吴越王妃之姓,李是吴越邻居南唐的王室,且唐代姓李人极多,所以如此排序 宋编百家姓以“司徒司空,百家姓终”结尾,收单姓408个,复姓32个,共计440个二、百家姓的成书,明清有不少改编本,明代皇明百家姓以“朱”为首,康熙时御制百家姓以“孔”、“孟”开头 目前通行本,在宋编基础上增收单姓36个、复姓28个,总计504个。

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姓氏23813个,最长的有10个字,藏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第五讲:三字经,一、三字经的作者与成书,一般认为是南宋王应麟所作王应麟是大儒,对经、史、子、集四部都有精深研究,困学纪闻被视作清代考证之学的先导同时,他对蒙学又极为重视,著有小学绀珠、补注急就篇、姓氏急就篇、蒙训、小学讽咏等以他的学力来写三字经,便使此书成为宋代最优秀的蒙书,在整个蒙书史上也是扛鼎杰作,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一、三字经的作者与成书,有些学者认为此书是宋末区适子所作 三字经成书后,经明清陆续补充,民国前期又加增补,主要是补宋至清的历史目前的通行本一般都是1000字多一点 三字经的新增改编本极多,还有各种满文、蒙文译本,并东传日本二、三字经的内容特点,1、结构宏大而系统,超越之前所有蒙书 开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犹如蒙学序言 第二段:三纲五常十义,夹杂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禽八音等自然知识 第三段:小学四书六经诸子,显示学问次第 第四段:历史朝代更迭,缩写二十四史 结尾:举贤人事例,激励学生当奋发向学,显亲扬名 序言伦理自然经子历史典故勉励,二、三字经的内容特点,2、知识密度高,学习效率高 在最小的篇幅内提供了尽可能全面的知识。

章太炎把千字文和三字经对比,认为后者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二、三字经的内容特点,3、用意精深,表意贴切,举重若轻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原本是宋代理学家讨论的哲学大题目,即“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但三字经既准确表达,又不故作高深,自然地引入到教育的主题上来:“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显得气宇非凡三、三字经的形式特点,1、采用三字句,隔句押韵,朗朗上口 三字经之前的三字句蒙书: 急就篇开篇: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 南宋陈淳启蒙初诵: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只讲伦理),三、三字经的形式特点,2、段落分明,过渡自然 比如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过渡: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3、语言流畅浅显,不失生动,常用比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第六讲:千家诗,一、千家诗的成书,七言千家诗:七绝和七律旧题谢枋得编实际作者和作年不可考明初已流行注重宋诗,尤其选入理学家的诗,确实有可能是谢枋得原编,后又经他手。

五言千家诗:五绝和五律清初王相编,只选唐诗 千家诗:王相合刊七言千家诗和五言千家诗4卷,诗人122家,诗226首二、千家诗的特点与缺点,1、千家诗的特点 第一,按诗体分,只选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且大多形式清浅,便于童蒙学习作诗 第二,每体之内按季节编排,正可“学而时学之”,怡情悦性 第三,题材广泛,展现多方面知识和社会生活画卷,兼有认知功能 第四,思想纯正,兼有教化功能二、千家诗的特点与缺点,2. 千家诗的缺点 内容上:偏重客观世界,缺少个性色彩理性内容较多,感性内容不足 形式上:只选近体,不选古体和歌行内容的纯正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形式、技巧的关注,所以选诗质量不如唐诗三百首 风格上:偏于闲适、平淡、雍容、含蓄,缺乏风格的多样性三、千家诗的功能,1、千家诗的审美功能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安静的美,智慧的美)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韵律的美),三、千家诗的功能,2、千家诗的认知功能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风俗)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既有历史典故,也有地理知识),三、千家诗的功能,3、千家诗的教化功能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寻孔颜乐处: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七讲:增广贤文,一、增广贤文的成书,原名昔时贤文,明代儒生所写,最早见于牡丹亭闺训一折中后经增广,称为增广昔时贤文该书收集古代典籍、小说、戏曲、民间俗谚中的人生格言,以杂言对偶形式整理成书增广贤文是民间世俗伦理的集大成之作二、增广贤文的特点,1、思想驳杂,儒释道皆有 千经万典,孝弟为先儒)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道)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道)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释)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眼恢恢,疏而不漏释),二、增广贤文的特点,2、强调处世原则,总结处世经验 作者应该较为贫寒,为人处世极为谨慎,对道理体悟得非常细微比如: 逢人且说三分话, 不可全抛一片心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触来莫与竞,事过心清凉二、增广贤文的特点,3、从生活琐事入手,比空洞的教条更有教育效果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二、增广贤文的特点,4、格言极生动、极精辟,便于儿童提高语言能力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二、增广贤文的特点,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 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第八讲:龙文鞭影,一、龙文鞭影的成书,专录历史典故原名蒙养故事明代萧良友原编,夏广文详注,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取“良马见鞭影而飞驰,不俟驱策而后腾骧”之义,也就是有事半功倍之效龙文”即骏马名全书都是四言韵语,两句一联,共1062句,包含1056个典故二、龙文鞭影的特点,1、按韵部编排 全书以平水韵之平声30部为序,分为四卷。

如卷一:东,冬,江,支,微,鱼,虞 2、取材极广 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各代,经史子集,无所不用单就历史典故而言,该书取材最广,质量最高二、龙文鞭影的特点,3、以人物为核心 大多数蒙书编排历史典故,多以事件为核心而通史、断代史类蒙书,更要讲求事件条理、时间先后龙文鞭影独以人物为核心,强调人的精神风貌、历史价值,类似人物品藻这样就不仅传递知识,而且予以引导、教化此外,书中种种跨越时空的典故对仗,也是学习写诗的捷径二、龙文鞭影的特点,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恺崇斗富,浑濬争功王恺,石崇,王浑,王濬) 亡秦胡亥,兴汉刘邦 蔡伦造纸,刘向校书 谢名蝴蝶,郑号鹧鸪谢逸,郑谷) 宋均渡虎,李白乘驴 朱熹正学,苏轼奇才 安之画地,德裕筹边严安之,李德裕) 孔融了了,黄宪汪汪 贵妃桃髻,公主梅妆 安石执拗,味道模棱第九讲:幼学琼林,一、幼学琼林的成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代程登吉原编,也有人说是明景泰年间进士邱濬编后来通行的本子是清代人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民国间又有新的增补本,比如“名誉为第二生命,法律有三大自由”之类,文采远逊,流传未广目前最好的本子仍然是程、邹合订本 谚语云:读了增广会讲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二、幼学琼林的特点,1、内容之广达到蒙书极致,编排如同“类书” 卷一: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 卷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 卷三: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 卷四: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二、幼学琼林的特点,2、知识和解释并行,易于理解 (1)成语 无言曰缄默,息怒曰霁威 大笑曰绝倒,众笑曰哄堂 赞襄其事,谓之玉成;分裂难完,谓之瓦解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不修边幅,谓人不饰仪容;不立崖岸,谓人天性和乐二、幼学琼林的特点,(2)历史典故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遂自荐才奇,处囊便当脱颖二、幼学琼林的特点,(3)训诫也往往以知识方式出现 何谓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 何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二、幼学琼林的特点,(4)人生格言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魏征之对太宗;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此子产之讽子孔二、幼学琼林的特点,3、注重语言培养 (1)文章文辞: 瀑布岭头悬,苍碧空中垂白练;君山湖内翠,水晶盘里拥青螺徐凝、刘禹锡诗) 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索开,谓元夕金吾之不禁苏味道诗) 双柑斗酒,雅称春游;对影三人,仅堪夜饮戴颙、李白) 吕安动遐思,千里命寻嵇之驾;子猷怀雅兴,三更泛访戴之舟吕安,王徽之),二、幼学琼林的特点,(2)社交语言: 望人包容,曰海涵;谢人恩泽,曰河润 阁下足下,并称人之辞;不佞鲰生,皆自谦之语 谢人寄书,曰辱承华翰;谢人致问,曰多蒙寄声 望人寄信,曰早赐玉音;谢人许物,曰已蒙金诺二、幼学琼林的特点,4、形式极灵活,又不失精致,更易记诵 第一,不拘四言、五言、七言,长短随机 第二,不强求整齐押韵,只有偶句成对 第三,对仗也是灵活且精致,常有多重意义指向比如“鸟兽”部分有一条:“大丈夫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士君子岂甘雌伏,定要雄飞这句既有人格训诫,又有鸟兽之名,又有雌雄之分,又有典故(战国苏秦,汉赵温)第十讲:弟子规,一、弟子规的成书,原名训蒙文,作者是康熙时山西秀才李毓秀,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整理,改称弟子规,广为流传。

据清人周保璋的记载,弟子规的盛行让风行数百年的三字经几乎废弃弟子,即后生小子,学生规,即法则,规范弟子规,即一切学生、儿童都应该遵循的伦理法则和行为规范在历代伦理类蒙书中,弟子规堪称集大成之作全书形式上仿效三字经,皆三字句,两句一韵,共1080字,涉及日常生活113事二、弟子规的特点,1、专讲伦理道德,难易适中,雅俗适中 朱熹小学:说理过深,多引古礼,难字太多,不易流传 千字文、三字经:虽有伦理内容,但不专意于此,浮光掠影,不成体系 小儿语、续小儿语:内容较俗,且庞杂 弟子规:立意雅正,说理透辟,语言清浅李毓秀精研理学,又身为塾师,故能举重若轻二、弟子规的特点,2、结构独特,体系严谨 论体系之严谨,弟子规可以媲美三字经,但其结构之独特,内容之精粹,又非三字经所能具备 全书围绕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而展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分为五部分:“总叙”,“入则孝,出则悌”篇,“谨而信”篇,“泛爱众而亲仁”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篇当然,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分法二、弟子规的特点,3、倡导“生活德育”,将“小事”和“大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增广贤文亦谈生活琐事,但思想驳杂。

其他伦理课本也谈道德规范,但多空洞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到了论语的精髓,从一言一行中规定法则,见出道理论语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句毫无说教,但千载而下,仍令人感动因为这里面有细节,有真心意这种理念,与现代教育界所探讨的“生活德育”概念相符合,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二、弟子规的特点,父母命,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二、弟子规的特点,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结语:蒙书与当下蒙学教育,一、八部蒙书关键词,千字文:综合性识字课本开创典范,形式精致,书法史意义 百家姓:综合性识字课本姓氏文化 三字经:综合性识字课本。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高峰,全面而典范之作 千家诗:文学读本特色和缺陷并存具有审美、认知、教化功能一、八部蒙书关键词,增广贤文:伦理课本思想驳杂,强调处世之法,写生活琐事,格言精辟 龙文鞭影:历史读本按韵编排,取材极广,以人物为核心 幼学琼林:历史读本,但兼具百科全书性质内容极广,形式极活,知识与解释并行,注重语言培养 弟子规:伦理课本内容精粹,结构独特,倡导“生活德育”二、八部蒙书的现实应用,应用最广且效果显著者:弟子规、三字经 名气很大但难以应用者:百家姓、千字文 应用较多但难以发挥者:千家诗 几乎没有应用者: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三、蒙书应用之设想,1、初级入门: 学习三字经奠定知识基础 学习弟子规培养德行 吟诵千家诗涵养情操三、蒙书应用之设想,2、中级教育: 读论语,对三字经、弟子规进行升华 千字文可结合书法课来教学 历史故事、人文知识,可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等当代历史读物来实现三、蒙书应用之设想,3、高级教育: 学习四书其他古籍,可因材施教 结合声律启蒙和千家诗进行教学,辅之以唐诗三百首可吟唱,可创作 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由教师遴选,侧重培养写作能力,也可进行人生哲学教育或高级人文知识记诵。

四、蒙书应用之原则,1、现实性原则: 与当代教育课程相结合,不可迷信蒙书 2、延展性原则: 与国学经典的学习相衔接,不可局限在蒙书蒙书最终要引向经典 3、灵活性原则: 发挥教师创造性,灵活运用蒙书不可拘泥文本。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