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

奇***
实名认证
店铺
2024-12-12
PPTX
750.66KB
约20页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_第1页
1/20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_第2页
2/20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_第3页
3/20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5/16/2016,#,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分析,主讲人:黄惠,一,财政支出规模分析,二,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支出的理论分析,当,社会,出,在正常的时期,居民的税收容忍水平是稳定的,政府的财政支出也是比较稳定的,从长期来看是一种渐进的增长,趋势当社会出现激变时,财政支出需要大幅,提升,,,整个政府财政,支出呈现阶梯式增长经济发展阶段论,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分别予以考察,具体地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吃、穿等,因而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需求,不大这一时期主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转移性支出,不大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此时私人资本积累开始上升,公共积累支出的增长率就会下降,从而公共投资支出在,GNP,的比重,下降,,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应,上升,,用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转移性支出开始,增加。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这一时期的政府公共性投资支出又呈增长势头,表现为一种对私人消费品的补偿性公共投资但从,总体,上,而言,公共性投资占,GNP,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用于,解决社会公平的转移性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一般趋势,一方面,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应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因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绝对额是上涨的,但从其占,GDP,的比重来看,是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0,后,才开始又逐渐增长总而言之,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先下降后上升详见表,5-3.,原因:,1,、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干预过多;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的扩张,),2,、财政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制度的完善),3,、科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创造需求,增加成本),4,、,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

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历史进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1,、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大量用于经济建设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正在逐步减少资源配置的份额,退出一些适合民间部门从事的生产活动领域,改革前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不足,40,;相反,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则大幅度提高,从,40,左右上升到,60,左右3,、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的,差别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按科目分类比重情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历史进程,财政收支增长情况,财政支出结构分析,1,、流动资金支出下降“拨改贷”,2,、基本建设支出下降投资主体多元化,3,、政府职能转变。

合理性,分析:,1,、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2,、行政管理费增长不尽合理,3,、财政转移性支出的增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具体,措施:,1,、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支出要有进有退2,、根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实行重点倾斜的政策,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1,)在国家行政管理服务领域,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2,)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3,)加大对能源、交通、电力、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的投入4,)增加社会保障,为建设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资金保障5,)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THANKS,。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