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

h****8
实名认证
店铺
2023-02-13
DOCX
16.56KB
约15页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_第1页
1/15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_第2页
2/15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_第3页
3/15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哲学是关于A.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A.客观事物B.主观认识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含义是A.事物的联系和变化B.事物前进性的变化C.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事物过程的集合体 4.“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是指人们A.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违背客观规律的B.没有能力违背客观规律C.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D.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6.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A.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C.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是否承认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9.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标准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10.“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一切辩证法观点C.一切哲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2.“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层示自己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13.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A.思维与存在B.量变和质变.C.事物的质和事物D.事物的质和量 14.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打法、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址A.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B.整体、部分、具体的关系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关系D.特殊、普遍、特殊的关系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16.“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悬而未决”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8.“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 19.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或一致的A.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C.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观点 20.世界是发展的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辩证法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2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B.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C.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D.和谐关系和非和谐关系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是A.意识范畴B.实践范畴C.物质范畴D.认识范畴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A.人类一切知识总和的科学B.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D.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4.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A.客观实在B.运动C.时间D.空间 2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B.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C.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D.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26.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的不同在于它是A.一切知识的总汇B.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C.研究智慧、聪明的学问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27.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邵解”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8.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B.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C.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活动D.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活动 29.意识的客观性是指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C.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D.意识的形式源于客观世界 30.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 3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A.继承了以往一切哲学的积极、合理的成果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33.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D.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 3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哲学论断体现了A.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C.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5.“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是指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3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37.“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8.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A.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B.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39.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C.德国古典哲学家D.马克思和恩格斯 40.承认绝对真理就是A.承认永恒真理B.绝对主义C.否认相对真理D.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41.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A.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客观性、独立性B.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可知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D.意识对物质的主观性、独立性 42.“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指“不离”)这一观点是A.有神论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43.人的本质是A.自私自利的B.善恶不明的C.有善有恶D.社会关系的总和 44.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这种对待中外文化态度的根本哲学依据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B.辩证的否定原理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4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社会制度 46.物质是客观实在,这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任务这体现了A.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B.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48.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A.国有企业B.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总和D.以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49.“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辩证法观点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0.认识的真正任务是A.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B.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C.达到理性认识D.指导社会实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