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经济学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即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数,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8、需求价格弹性指数的公式:点弹性公式 Ed = = • 【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弧弹性公式Ed = ÷ 9、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10、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1、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当Ed >1时,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减少;当Ed =1时,价格上涨,销售收入不变;当Ed <1时,价格上涨,销售收入增加;12、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比率即Eij=1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Eij的类型当Eij > 0时,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系数为正;Eij越接近1,所卖两种商品的替代性越强;当Eij < 0时,i、j两种商品为互补品,系数为负;当Eij =0时,表明两种商品无关14、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化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随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15、需求收入弹性系数Ey的类型当Ey =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当Ey >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当Ey <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当Ey =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当Ey <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的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16、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 17、供给价格弹性系数Es的类型当某种商品的Es >1时,此种商品的供给弹性充足;当某种商品的Es <1时,此种商品的供给弹性不充足;当某种商品的Es =1时,此种商品的供给弹性为1;当某种商品的Es =0时,此种商品的供给完全无弹性;当某种商品的Es =∞时,此种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 18、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1、基数效用论和叙序数效用论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方法,主要区别是效用是否可加基数效用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2、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3、无差异曲线: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曲线上的各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的各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4、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离原点越远的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其位置和形状取决于消费者偏好5、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6、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7、预算约束: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8、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斜率取决于商品价格9、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当前两个条件不变时,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1、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2、个人企业,又称业主制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缺点是资金有限,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3、合伙企业,优点是资金多、规模大、易管理、分工和专业化较强;缺点是多人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统一、资金规模仍有限制、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4、公司制企业的特点是:公式为股东所有;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为股东所有,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5、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6、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的有形物资产出【食品、机器设备、日用品】和无形物资产出【医疗、信息服务、金融服务】7、投入,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一般分为可变投入和不变投入生产要素可划分为劳动【体力和智力】、资本【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土地、企业家才能【企业家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8、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9、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一个临界点,在此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过此点之后,边际产量递减,直至负值。
10、规模报酬,又称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11、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12、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购买或租用】和隐成本【本身拥有,也是一种机会成本】13、正常利润,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作为隐成本计入14、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的固定成本15、短期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可变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等16、边际成本就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1、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就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2、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市场的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3、市场类型划分的依据: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进入障碍的大小。
4、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5、完全竞争市场特征: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众多,规模小,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资源自由流动,企业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买卖双方信息对称如小麦、玉米等6、完全垄断市场特征:只有一个生产者,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如公用事业、电力、电话、铁路等7、垄断竞争市场特征: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对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产品具有差别性;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如香烟、糖果、啤酒等8、寡头垄断市场特征: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生产;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如汽车、钢铁等9、完全竞争市场上,行业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直线,行业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直线,企业需求曲线是平行线10、完全竞争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根据市场价格,调整产量,达到企业利润最大11、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12、完全垄断企业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13、价格歧视,又称差别定价,对同一产品规定不同价格分为三级: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如个体服装经营者二级价格歧视,购买相同数量支付相同价格,即批量作价三级价格歧视,不同购买者或不同的市场规定不同的价格,如学生优惠票价14、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市场有效隔离,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15、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1、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2、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3、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4、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5、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企业造成了影响,却没有位次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可分为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或是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6、私人物品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7、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完全的非竞争性、完全的非排他性,如国防、治安等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有限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8、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是,为限制和消除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二是,消除外部性的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其重要方法是明晰产权】三是,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主要提供者的职责;四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作出了法律规定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1、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3、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4、用收入法(要素成本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生产要素收入【最终产品和劳务生产成本,包括企业利润】、非生产要素收入【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
5、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和企业,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等式含义是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I】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政府部门活动,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政府用于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和转移支付【政府给予居民的转移支付】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6、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的三个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MPC,总是大于0小于1;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在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财产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根据持久收入决定的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7、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8、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和存货、租住房建筑物等】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9、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预期通货膨胀率、折旧。
10、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1、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2、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的利用效率3、全要素生产率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叫索罗余值 GA = GY -αGL-βGK4、经济周期类型按周期波动时间分,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按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分,古典型周期、增长型周期-古典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正,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5、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6、价格总水平,又称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度量7、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8、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9、决定价格总水平的因素:货币供给量M、货币流通量V、总产出T、总需求、总供给P= 10、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工资分为名义工资【以当时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实际工资【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价格总水平上涨,若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低于价格上升,实际工资就会下降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又称市场利率,指银行当时规定和发布的利率】和实际利率【扣除价格影响因素的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当外国价格总水平稳定或上升,而本国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本币也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下降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1、就业从三方面界定:就业者条件【年龄】;收入条件【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每周工作时间长度】12、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的失业人口情况: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13、失业率= 就业率= 14、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15、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需求不足型失业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交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16、奥肯定律: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GDP每下降2到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个百分点17、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就会趋于上升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经济调节职能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3、市场监管职能:监管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5、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6、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7、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当经济运行处于在衰退阶段,出现经济停滞或滑坡、失业率高时,则应把增长目标或增长就业目标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8、政府选择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应遵循的原则:综合考虑;遵循适度原则;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力度,实施政策的时机9、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国家计划和规划10、国家计划的作用主要是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1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12、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利率、汇率、窗口指导1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均为中性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贸易的分类-按货物移动方向,国际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按照商品形式,国际贸易可分为:货物贸易【商品】和服务贸易【劳务】。
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一是,与商品进出口有关的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等;二是,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投资利润等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货物贸易需经海关手续,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2、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因此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国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3、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汇率水平的高低、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4、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主要有: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汇率水平、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联系5、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6、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即关税壁垒【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7、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差价】和间接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8、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则是:资本流动给流出国和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9、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按时期长短分,长期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国家贷款】和短期资本流动【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按资本流动方式分,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国际证券投资【购买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票据和国库券】和国际贷款10、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追求利润;另外还有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各种风险因素【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其他【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11、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缓解本国资本不足,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外汇收入增加,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促进本国对外贸易12、资本流入的消极作用:短期流入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加重外债负担,可能陷入债务危机;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13、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有力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带动本国出口贸易发展,扩大商品国际市场份额。
14、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长期过度的流出导致输出国经济增长停滞,减少本国就业机会15、资本流动的干预手段:外汇管制;政策法规与条列;对偿债能力控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第二部分财政第十章 公共财政职能1、财政,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2、公共财政,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明显地具有“生产建设性”特点3、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非市场盈利性;法治化的财政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5、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决定与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政府职能范围: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③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机制和手段:①根据职能变化确定公共需要范围;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引导社会投资方向;④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6、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范畴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机制和手段:①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②加强税收调节;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④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7、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和手段: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②通过税收、补贴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影响就业,使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③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④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1、财政支出,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财政支出体现着财政的目的和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
2、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定和发展原则①财政支出坚持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②效益原则,从宏观,要实现社会均衡,不妨碍私营部门发展,又能满足公共部门需求;从微观,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③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两方面中,总需求是决定就业和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是影响社会总需求规模和结构的重要因素3、财政支出分类(1)按政府职能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社会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经济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2007年开始,我国按功能分类的财政支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17大类,170款,800项其中,类级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反映完成某一发蔫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我国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的意义: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与经济分类相配合,即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又反映支出性质,即有总括性又明细化;不受国家政府机构差别影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2)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外交部、国防部、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3)按支出经济分类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共12类,相应设置了12个“类”级科目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经济分类意义:使政府收支分类更完整;是细化部门预算条件4)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包括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反映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反映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反面的作用4、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绝对规模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相对规模指标,有两种方法测量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5、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观点(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观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观点:内因-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3)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观点: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观点:政府部门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大6、财政支出“越位”消极影响:挤占财政资源,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仍然存在,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过多7、财政支出“缺位”消极影响:一是,政府没有承担起弥补市场失灵的责任,降低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三是,扰乱国民收入分配秩序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影响了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是基础性科研和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不够,影响了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③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严重短缺,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④是财政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各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偏少,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8、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优化支出结构:控制一般性开支,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生态环境建设。
9、4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10、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共原则、科学规范原则内容: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评价法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需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11、绩效考评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1、财政收入的原则:①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②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③规范政府间收入与分配关系的原则2、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3、国际上,通常按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4、税收收入,标准、强制、无偿(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流转税,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所得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指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行为税,针对某些特定经济行为征收;有印花税、城市维护税2)按计量标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从价税,如增值税、营业税-从量税,消费税中对啤酒、汽油等课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如消费税、营业税、零售环节中的增值税-价外税,零售环节以前的增值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5)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税,消费税、关税-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5、国有资产收益,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不具强制性和固定性特征6、国债收入,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7、收费收入,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提供改革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公共设施使用时收取的;包括使用费【道路、桥梁】和规费【行政收费,如护照费、商品检验费;司法规费,如民事诉讼费、出生登记费、结婚登记费】,具有有偿性和不确定性。
8、财政收入规模分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指财政收入的绝对额;-相对规模,指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常用指标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9、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和价格10、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11、古典税收原则(1)威廉•配弟提出赋税四原则:公平、确定、简便、节省2)亚当•斯密提出税收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并提出“廉价政府”“夜警国家”的观点3)瓦格纳粹课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税源选择原则、税种选择原则】、社会公正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12、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和公平是现代财政理论中强调的两大重要的税收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税收公平原则,如何衡量征税和纳税是否公平,一般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应遵循受益原则,谁受益谁纳税;另一种主张应遵循能力原则,即按能力纳税。
13、税负转嫁的方式: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1)前转,又称顺转、向前转嫁,指通过提高价格转移给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是税收转嫁最典型、最普遍的形式,多是流转税2)后转,又称逆转、向后转嫁,指通过压低购入价格转移给供给者3)混转,又称散转4)消转,指用降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抵补5)旁转,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以外的人,如降低运输费用6)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转嫁主要是土地交易和政府债券14、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1)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将主要由其他人负担2)课税商品包括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因此,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税负易转嫁,非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大,不易转嫁3)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的课税,不易转嫁,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的课税,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4)课税范围广泛,不易产生替代效应,使需求缺乏弹性,税负易转嫁15、国债的种类(1)按发行地域不同分为:内债和外债外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本国可支配的资金总量2)按政府从借入债务到偿还债务时间长短分为:短期国债【国库券】、中期国债、长期国债3)按利率变动情况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4)按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上流通分为:上市(流通)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和非上市(流通)国债【多为长期国债】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不同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16、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17、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税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18、国债制度由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市场交易制度构成1)国债发行制度由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构成-国债发行条件,是政府以债券形式筹集资金时所申明的条款或规定;-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市场机制的发行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签订承销合同】、直接发售方式【发行对象多为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信托公司等】、“随买”方式【向小投资人发行的不可上市国债】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三种发行方式。
2)国债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市场购销法3)国债交易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19、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期权交易方式1)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2)期限、价格、数量和标的国债国债期货合约中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要素特点:期货合约交易与标的国债交割时间不一致;合约到期结算时按合约中的成交价格与标的国债到期时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差价结算;期货合约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具有杠杆作用;市场流动性好期货国债具有保值、投机、套利功能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1、政府预算的基本含义-从技术性方面,①政府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形式表现,反映资金来源和流向,体现政府年度工作的重点和方向;②反映政府可支配资金数量,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从政治性方面,①反映政府的选择;②反映支出上的优先权;③反映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成本-从本质方面,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是重要的法律文件。
2、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支出3、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年度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政府预算年度有历年制和跨年制从1月1日至12月31日止,如中、德、法、韩、意大利、巴西;从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止,如英、日、加、印度、新加坡;从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止,如澳大利亚、瑞典;从10月1日至次年9月33日止,如美国、泰国4、政府预算的分类-按预算编制形式分: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①单式预算,简单明了,反映收支全貌;②复式预算,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如政府机关的日常活动经费;资本预算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如政府贷款及偿还国债-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①增量(基数)预算,以上年度预算为基础,加以调整②零基预算,重新评估编制-按预算运作时间长短分: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①多年预算,即中期预算,不具法律效力-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①平衡预算,收入基本等于支出;②差额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支出。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①投入预算,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②绩效预算,由政府确定需要履行职能及履行时需要消耗的资源;③规划项目预算,根据国家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目标确定-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①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组成②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5、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6、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7、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是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预算制度改革9、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10、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1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12、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13、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以地方政府为主14、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是协调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的重要配套制度最早提出的是庇古15、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统收统支型-收支挂钩型,具有“鞭打快牛”的负面效应-收入分成型-包干型-分税制型16、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有: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17、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18、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
19、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20、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中央7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属于中央,其他属于地方】、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97%】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3、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要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4、财政政策的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和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程度】5、财政政策的工具: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
1)预算政策,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2)税收政策,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手段;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手段3)公债政策,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程度,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通过调整国债发行利率水平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4)政府投资政策,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通过调整政府投资规模,可影响社会供求总量;通过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影响经济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5)补贴政策,可稳定经济运行和公平收入分配6、财政政策类型(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又称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一是,累进所得税【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二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如美国的罗斯福-霍普金斯计划、日本的时局匡救政策等,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①汲水政策,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特点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具有有限性,即只要投资恢复活力或萧条状况不再,政府就停止投资。
②补偿政策,政府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收支调节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主要内容,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非税收入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1993-1997年,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税制改革内容有,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合并企业所得税;建立个人所得税-中性(均衡性)财政政策,2005年,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7、2008年第四季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费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消费需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1、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2、传统货币数量说(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方程式 MV=PT P物价水平,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V货币流通速度,M货币量费雪认为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有关。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π= Y总资源(总收入),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π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K×Y真实货币需求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提出货币需求由三个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上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随机因素5、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的机制和货币供给的决定,前者侧重于货币的创造过程,后者侧重于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6、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M0 = 流通中现金M1 = M0 + 银行活期存款 —— 狭义货币供应量M2 = 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7、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8、货币供给机制(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而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9、货币均衡的特征:①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②一个动态过程,长期大体一致;③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10、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总量性货币失衡,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不一致;-结构性货币失衡,表现为短缺与滞留11、通货膨胀的状态: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物价持续上涨12、通货膨胀的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渡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13、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有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实质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结构型通货膨胀,因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即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性通货膨胀),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波动-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在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人们持币待购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14、通货膨胀的原因-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主要原因,①财政原因,发生财政赤字或是推行赤字财政;②信贷原因,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称之为“信用膨胀”-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15、通货膨胀的治理(1)紧缩的需求政策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挤出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2)积极的供给政策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物价上涨措施有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