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众众****夺宝
实名认证
店铺
2023-08-27
DOCX
16.91KB
约5页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_第1页
1/5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_第2页
2/5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_第3页
3/5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 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 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 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略〞,“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示例:〔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 示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示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答李翊书》〕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 示例:〔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示例:〔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示例: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假设是者何也?〔?谏逐客书》〕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

与“者〞不同的是: 〔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表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那么是表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那么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异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 示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此一结构叙述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表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

示例:然那么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到达的水平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短少的东西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 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叙述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意义比拟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办法等,可译为“用来《《 的《《〞、“凭它来《《的〞等如: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意义比拟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五代史伶官传序》〕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 示例: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诸,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那么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示例: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用那么施诸人,舍那么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更譬诸操舟《《〔?论毅力》〕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 “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示例: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 “众〞等。

示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下列,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 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示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示例: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假设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保护百姓 疑问代词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示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说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示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我那么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示例: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那么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那么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则〞等 示例:既来之,那么安之〔?季氏将伐颛臾》〕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假设弗与,那么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抵暮,那么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 示例: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今取人那么不然〔?谏逐客书》〕臣欲奉诏飞驰,那么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那么告诉不许〔?陈情表》〕我那么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他植者那么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 示例:美那么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善那么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巧那么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而,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

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 示例: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 示例: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 示例: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我那么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此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2〕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示例:〔1〕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示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假设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代词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 示例: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于〔于〕介词主要用法有下列几种:介绍动作行为波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 示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