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2)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A.它内部的诸环节或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B.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D.它同生产力没有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A.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马克思说:“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5._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在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以生产工具为骨骼系统的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6.恩格斯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期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这说明A.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B.某个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C.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D.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不一定的 7.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遵循了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35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9.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作用形式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10.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11.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1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13.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14.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分配关系C.产品消费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15.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A.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17.经济基础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19.“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0.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A.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C.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把诸要素结合起来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 2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4.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上层建筑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25.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B.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C.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D.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26.“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历史机械论观点D.历史辩证法观点 2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8.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原理 29.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30.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31.在相互依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A.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中独立进行的B.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孤立地进行C.是在森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D.是在人与人的普遍联系中进行的 32.马克思、恩格斯说:“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人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这一论断说明A.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B.交往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C.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D.交往扩大和发展促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33.在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A.社会革命B.阶级斗争C.改革D.生产力发展 3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35.下列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的有A.一切唯物主义者B.某些唯心主义者C.马克思主义者D.唯意志论者 3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37.“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这是A.唯物史观的观点B.唯心史观的观点C.历史主义的观点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38.在阶级社会的变革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政治革命B.议会斗争C.和平过渡D.社会改良 39.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表明A.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B.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是无所不能的C.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非常完善的D.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大小是和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4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4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这两段论述深刻而又透彻地说明了A.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B.交往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C.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D.交往扩大和发展促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42.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是从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B.十二大到十三大C.十三大到十四大D.十四大到十五大 43.集约型增长的实质是A.生产要素使用质量的提高B.生产要素使用效益的提高C.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D.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44.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A.坚持党的先进性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坚持执政为民D.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 4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是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C.逐步实现经济市场化较高的历史阶段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6.被邓小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做纲领文件的是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A.以物为本B.以民为本C.以人为本D.以市场为本 48.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A.和平与发展B.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49.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是A.科技进步与创新B.科教兴国C.人才强国D.科教兴国与人才培养 50.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是A.发展是硬道理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科学发展观D.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