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大专生毕业作业题 目 规模猪场猪瘟的临床控制与净化 专 业 畜牧兽医 学习中心 四川内江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姓 名 马义虹 学 号 L80982829517 指导教师 施明华 ―2012年4月23日目 录一、猪瘟的病原及流行病学情况………………………………………………3二、规模猪场猪瘟的临床表现…………………………………………………3(一)急性型……………………………………………………………………3(二)慢性型……………………………………………………………………3(三)迟发型……………………………………………………………………3三、规模猪场猪瘟发生的原因…………………………………………………4(一)种猪引进不规范…………………………………………………………4(二)疫苗方面的原因…………………………………………………………4(三)技术方面的原因…………………………………………………………4(四)免疫程序不合理…………………………………………………………4(五)潜在性感染………………………………………………………………4(六)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4四、规模猪场猪瘟的控制措施…………………………………………………4(一)严格执行相关防疫法规…………………………………………………4(二) 加强猪瘟免疫监测,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4(三)坚决淘汰带毒猪,慎重引种,定期监测…………………………………5(四)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5(五)综合防制…………………………………………………………………6五、规模猪场猪瘟的控制与净化措施…………………………………………6(一)规模化猪场猪瘟的中国式净化策略……………………………………6(二)中国式猪瘟净化的具体步骤……………………………………………6参考文献…………………………………………………………………………7规模猪场猪瘟的临床控制与净化一、猪瘟的病原及流行病学情况猪瘟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 )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传染性和致死性病毒病, 流行广泛, 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
CSFV 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 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 毒力有易变的特性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 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2002) 将猪瘟列为A 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 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猪瘟仅发生于家猪和野猪,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在哺乳期内有被动免疫力,但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病猪粪便、尿、血液以及眼、鼻分泌物都带病毒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和皮肤感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猪舍、运输及饲养管理的各种工具都能传播该病人和动物,如老鼠、蚊、蝇等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春、秋季节较为严重易感猪群受到该病毒感染之后,起初只有个别猪只发病,常呈最急性经过,突然死亡,以后发病头数不断增加,1周内达到高潮,此时病猪病程呈急性经过再后来,流行趋向低潮,一般为亚急性经过,最后仅有少数慢性病例,经1月后死亡或康复,康复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二、规模猪场猪瘟的临床表现猪只感染猪瘟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5~7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20多天。
根据病程的长短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型3种类型一)急性型由猪瘟强毒株引起,常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至40.5~41.5℃,常不表现其他症状,而在1~2天内死亡不死的猪,表现高热稽留不退,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喜卧嗜眠,恶寒拱背,步态不稳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脓性分泌物嘴唇内面、齿龈、口角、眼结膜、肛门和阴门,常有出血斑点病初便秘、然后下痢,粪便内常混有黏液和血液有的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全身痉挛等病程约1~3周,后期常并发肺炎、坏死性肠炎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使病情恶化而死亡二)慢性型症状似急性型,但较和缓,病情时好时坏主要表现消瘦、贫血、行走摇摆无力、食欲不振、异嗜、便秘与腹泻交替,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生长发育迟缓,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有些猪可因体质恶化或继发感染而死亡,一些耐过的猪可康复三)迟发型为先天性猪瘟感染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后,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即免疫耐受现象这些带毒猪生后可能表现正常,但随后可发生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常常正常,大多能存活6个月,有的最终死亡。
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造成了死胎、木乃衣胎、早产、流产或产出弱仔猪,先天性颤抖仔猪三、规模猪场猪瘟发生的原因(一)种猪引进不规范有些猪场引种,从曾经发生过猪瘟的猪场引进种猪或仔猪,虽然这些猪没有什么可见临床症状,但往往体内带有病毒,这种引种时将病原体带进了本猪场二)疫苗方面的原因疫苗本身质量差;疫苗保存温度不当,如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在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日期也不同,如保温不当或过期疫苗则失效三)技术方面的原因器械消毒不严,当场内有带毒病猪时,就会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播;免疫接种剂量不足,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有时候漏打疫苗都可能引起四)免疫程序不合理接种疫苗的母猪产仔后,因母源抗体的存在,使仔猪吃母猪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此时抗体水平较高,如果接种疫苗,使抗体下降反而降低了抵抗力,抵抗不住病毒的侵袭而得病五)潜在性感染猪只感染猪瘟病毒后处于潜伏期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若此时接种疫苗,会出现严重反应,产生临床症状,继而发生死亡六)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现在很多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感染猪后,有时虽然无临床症状发生,但会抑制猪的免疫力,使免疫注射的猪不能产生坚强的抗体,造成免疫失败。
四、规模猪场猪瘟的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相关防疫法规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相关规范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 建立垂直管理体系, 稳定和加强基层防检队伍建设, 使兽医防疫、检疫, 特别是防制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猪瘟防制技术规范》和《猪瘟检测技术规范》及相关的条款, 并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及落实; 建立国家猪瘟流行病学数据库及预警预报系统, 做到资源、信息与技术共享, 发挥利用效率, 并且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紧急反应系统二) 加强猪瘟免疫监测,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开展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 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 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或仅产生低水平抗体的猪) , 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我们模拟自然感染的亚临床状态和低抗体水平状态来进行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效力的研究, 对猪瘟的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同时对其他产生免疫失败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研究发现母源抗体滴度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有影响, 当母源抗体滴度在16 倍时, 将疫苗的免疫剂量加大到2 到4 头份, 能抑制母源抗体干扰, 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 另外研究还显示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不能抵抗猪瘟野毒的感染。
而主动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只要在8 倍以上, 均能抵抗强毒的攻击, 再次提示,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可以适应田间的带有母源抗体仔猪的免疫1、 正确采用乳前免疫乳前免疫又称为零时免疫和超前免疫, 是在乳猪出生后立时注射2 头份猪瘟疫苗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 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 常为一些猪瘟污染严重的场、户所使用,尤其是表现为持续感染的猪场超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 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 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但必须按规程使用, 即在注射疫苗后1~2小时才允许仔猪吃奶; 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在带冰的冰箱中贮存, 随用随取, 否则仍可造成免疫失败乳前免疫后应在猪35 和70 日龄各再注射4头份猪瘟疫苗1 次人工试验证明不论吸初乳后半小时或1 小时注苗, 疫苗免疫效果均不如超前2、强化母猪免疫如猪场确诊存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时,可优先采用猪瘟兔体脾淋毒疫苗来加强母猪的猪瘟免疫,1年免疫3次,每次1~2头份,也可采用加大常规疫苗剂量的方法当大剂量疫苗免疫时,攻毒后能抑制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病毒在生产中注射l头份以后,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因此,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列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疫苗剂量后,可良好地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三) 坚决淘汰带毒猪, 慎重引种, 定期监测非典型带毒猪的净化是控制猪瘟, 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对于非典型猪在种猪场的发生, 在我国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来控制和根除显然不现实, 种猪一旦感染病毒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持续感染的总根源, 而且要实施全场所有的猪群的净化又有一定的难度经我们几年的探索, 总结了一套在猪瘟病毒严重污染的猪场中, 以净化种公、母猪和后备带毒种猪的措施具体的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 立即实施净化, 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 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只要检查出阳性( 带毒) 猪, 一律立即淘汰, 严禁将带毒猪作为种用, 尤其在引种时严禁引入带毒猪淘汰带毒猪后清圈消毒, 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 繁育健康后代以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 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一般3 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 个月进行一次, 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 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 效果明显四) 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入。
为切断猪瘟传染机会, 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 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 然后彻底冲洗, 待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或甲醛进行2~3次认真消毒, 再空圈7~10 天后才可装猪日常也要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五) 综合防制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管理应激等关系密切, 必须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 以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五、规模猪场猪瘟的控制与净化措施(一)规模化猪场猪瘟的中国式净化策略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 ,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世界各国都将猪瘟防疫列为国家动物卫生行政工作的首要重点,我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猪瘟的防治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各大猪场均把猪瘟视为猪场的“万恶之源”或“头号杀手”对待,但据笔者的观察发现,猪瘟仍然是导致规模化猪场疫病损失的首要疾病!长久以来,我国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猪瘟综合防制策略对猪瘟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性变为非典型与温和型猪瘟,特别是低毒力猪瘟病毒的存在,出现了持续感染(亚临床或隐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及新生仔猪的免疫耐受等。
这些带毒病猪的存在,成为猪瘟发生的祸根二)中国式猪瘟净化的具体步骤1、 种猪群通过扁桃体采样器械全群采集扁桃体,用猪瘟荧光抗体法或RT-PCR法检测猪瘟病毒,阳性种猪淘汰处理或隔离饲养后备猪群混群前应严格检测,只有经猪瘟抗原检测阴性的后备猪才能被引入猪场,阳性猪只能做为育肥猪处理2、及时收集繁殖障碍母猪所生产的弱仔猪、死胎、流产胎儿 取其扁桃体、脾脏、肾脏和淋巴结等猪瘟病毒侵害器官组织,采用RT-PCR方法做猪瘟病原诊断,根据阳性结果淘汰种猪对于生产纪录不佳的种猪,收集所产仔猪的脐带血做猪瘟抗体检测, 根据抗体阳性结果,淘汰种猪3、 所有种猪群采样完后立即进行“诸稳康”的免疫,建议每头种猪使用2头份,并于免疫后1个月采集血清作抗体检测;不合格猪群再进行1次免疫,1个月后测定抗体;仍不合格者淘汰或隔离出猪场4、仔猪采用25日龄和60日龄两次免疫,或根据测定的仔猪抗体水平确定首次免疫“诸稳康”1头份,第二次免疫“诸稳康”2头份免疫1个月后按猪群5%的比例抽血清测定抗体水平,评价免疫的效果对于猪瘟抗体水平较低且生长不良的仔猪尽量能追溯到生产它的种猪,进一步核查其种猪是否感染了猪瘟病毒5、 建立猪场和周边环境的消毒制度。
针对猪瘟病毒,在全场推荐使用2-3 % 的氢氧化钠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猪瘟病毒数量6、及时清理和处理猪场的粪尿死胎、流产物、弱仔猪要高温处理,及时清除猪场存在的传染源通过从猪场源头抓起,利用现代实验室技术,淘汰带毒种猪,切断猪瘟流行的恶性循环锁链,同时利用安全高效、优质纯正的“诸稳康” 疫苗,培育出健康的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另外抓住制定并执行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和确保免疫效果,加大改善生态环境力度,最终实现规模化猪场的中国式猪瘟净化目标参考文献:1、韩雪清、刘湘涛、赵启祖:猪瘟病毒及其猪瘟疫苗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 2000年2、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学 .2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年3、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 .4 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年4、金大春、王跃川、王梅:南方规模化养猪场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6年4月5、仇华吉、李赞、贾洪林等:猪瘟研究近况(上).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4年第12期6、王在时:猪瘟防制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谢庆阁, 翟中和. 畜禽重大疫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7、吴文彩、杨威、周沛:《 中国畜牧兽医报 》( 2011年05月23日 04 版)8、猪场建设—规模化猪场猪瘟净化技术提高养猪规模效益 . 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2012年3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