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练习教学内容:p.56、57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计算练习:1、口算:2.5+3.2 0.83-0.5 0.25+0.759.8-4.8 1.7+0.4 1-0.61.2-0.8 0.92-0.2 0.52+0.4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2、用竖式计算:(第2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3、简便计算:4.3+0.98+0.7 3.6+1.98+6.027.5+4.9-6.5 5.27-3.9-0.18.44-(5.44+2.8) 1.29+3.7+2.71+6.3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
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二、解决问题练习: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4、思考题: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三、 课堂作业: 课本P56的第2、3题找规律(1)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9---6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男、女生快速记忆PK赛 课件分两次快速闪现数字,男生记男生题,女生记女生题 第一次数字: 男生1625 女生1234 第二次数字: 男生162536496481 女生123412341234 2.校验男、女生完整记数内容,女生记对的人数多宣布:女生获胜!(男生称不公平,说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 追问:女生记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 3.小结揭题:看来,要赢得比赛不光要靠我们的记忆力,发现规律尤为重要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 “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发现,探究规律1.感知规律 (1)观察教材例l场景图,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吗? 把你观察后的发现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反馈,逐一说清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课件相机演示规律分组 (3)回顾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解析周期现象 2.提出问题 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解决什么问题呢?瞧! (课件出示:照这样排下去,它们的左起第15个分别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其实包含几个问题?是哪三个? 3.自主探索,展示多样策略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把想法在答题纸上表示出来2)汇报展示学生的多种解题策略:画图、单双列举、计算等3)刚才同学们在解决盆花问题时,用了画图、单双列举、计算等不同的方法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另外两个问题 (出示另两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照这样排下去,第1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照这样排下去,第1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4.优化方法 (1)解决彩旗问题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15÷4=3(组)……3(面)追问:你的判断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样判断? (2)解决彩灯问题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15÷3=5(组)。
追问:计算结果没有余数,你又是怎样判断的? (3)针对这两个问题,交流画图法、单双列举法的局限性,得㈩计算方法简捷、实用 5.对比提升 请你结合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认真观察并比较黑板上这三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5÷2=7(组)……1(盆)蓝 15÷4=3(组)……3(面)黄 15÷3=5(组) 绿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 (1)同样都是用计算方法求第15个,为什么这里除以2,这里除以3,这里又除以4呢?这么说,每组有几个,除数就是—— (2)我们再看结果,有的有余数,有的没有余数有余数,我们怎么确定结果?没有余数呢? 小结:同学们,找准规律,列出算式,简单的算式背后竟蕴涵着这么精深的学问!数学啊就是如此神奇! 三、多维应用,拓展规律指导完成教科书中的“练一练”以及“练习十”第l题等四、首尾呼应,升华规律1.同学们,规律啊真是无处不在还记得课始的那场记忆PK赛吗?……其实呀,认真观察,换个角度思考,男同学的记数内容也是有规律的瞧!两位两位地看,16、25、36、49……大家发现规律了吗? (4×4,5×5,6×6,……)2.一组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规律竟如此清晰可见,正如数学家坦普·倍尔的名言说得好——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 (配乐出示名言) 3.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37页找规律(2)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1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4-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提供的总数,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不同的答案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认识到规律来源于生活,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揭示,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总数,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教学难点:正确处理有余数的情况教具准备:例2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找规律1、●○○○○●○○○○●○○○○提问:第16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第100个圆片是什么颜色?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2、0.428571428571……的第15位上的数字是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二、创设情境,欣赏规律合作探究,发现规律1、教学例2(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2)、思考:照这样排列,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3)、出示例2中的问题: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交流解答方法把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给大家听18÷3=6式子中的3和6分别表示什么?18只兔像这样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有几只白兔,几只灰兔?2、“试一试”(1)、回顾刚才解答例题时的思考方法和步骤2)、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灰兔?学生自主探究,与例题进行比较后作出判断,算出结果说说第一步计算余下的“2”表示什么?三、竞赛激趣,巩固规律联系生活,运用规律1、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说出现余数后的思考过程余下的2枚是什么子?可以怎样计算黑子、白子分别共有多少个?第2题:画廊上沿的瓷砖排列规律是怎样的?根据规律解决问题35块瓷砖中一共有这样的17组,还余下的1块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瓷砖各有多少块?2、完成练习十第4题提醒学生求的是每一种灯笼各有多少个?3、完成练习十第5题说说信号灯亮的顺序从10时到10时15分,各种颜色的信号灯一共亮了几次?计算三种灯在这段时间各亮了几次?提示:要求这期间每种灯各亮了多少次,可以把几次看作一组进行计算?4、完成练习十第6题11月份一共有多少天,每周应上课几天,休息几天?思考:根据月律的排列规律应该把几天看作一组?每组中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其余各天呢?独立解答。
除法计算时余下的2天应该分别是星期几?5、完成练习十第7题解答第一个问题第1小题得到答案后启发学生利用第1小题的计算结果继续计算报“1”的学生总人数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还利用生活中的规律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 课堂作业: 课本P62的第2、3、4题用列举法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p.63、64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的1~3题教学目标:1、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后,能用列举法解决问题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3、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教学难点:对一些较复杂的现象做适宜的分类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例1:1、王大叔要用18根都是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你可以知道什么?(18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出示情境图)想一想,符合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有多少种呢?2、同桌讨论,交流:(可能出现两种交流情况)(1)无序的说(略)(2)有序的说:8和1,7和2,6和3,5和4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可问: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发现:无序的写,可能有遗漏,不容易发现。
那怎样才能做到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可以从长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宽的角度,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依次少1(或多1)重新写一写如果出现的第二中情况,可问:5和4下来是几和几?为什么不写了?(再写就是重复了)板书:不重复让学生评价: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板书:不遗漏3、小结:刚才我们有序的思考了各种围法,并用画表格的形式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板书:有序 一一列举数一数:有4种围法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一种——一一列举5、练习: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题:(1)p.66第1题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特别是说说1路车和2路车发车的规律;它们第一次同时出发的时间学生按1路车发车的规律填完表格,再继续填2路车的情况问:谁先找到第2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算到7:10之后还要继续算下去吗?(2)p.66第2题读题后问:从已知的条件中你读懂了什么?接下去你准备怎么做?(读懂:每过40分发出铃声,接下来要从11时开始依次加40分算一算,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交流二、学习例2,及相关练习:1、假设现在有3本书要你订(出示情境图)规定每个同学最少订一本,最多订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同学讨论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比较杂乱的情况,可让学生评价,并引导学生发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结合评价,指出:这道题可以先给不同的情况分类,分成“订一本、订2本、订3本”三中情况在表达的时候,还可以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本不同的书板书:订1本:a、b、c订2本:ab、ac、bc订3本:abc总共有6种可能性2、可能会有学生提出:我订2本一样的书多出:aa、bb、cc三种可能性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不会考虑买同样的两本书给自己(本题不考虑送人)所以没必要出现重复情况但确实在有的具体问题中是需要考虑重复情况的3、完成“练一练”你能自己给投中2次的不同情况分分类,并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性吗?学生练习后指名板书1)检查分类情况:一样的、不一样的2)检查每类中是否有序的全部列举出来与上题比较:订书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重复的情况,但在投靶问题上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4、改一改:如果把条件“投中”改成“投了”你想情况有变化吗?试一试该如何思考?学生练习后交流:分成:都不中、中一次、中二次前面2个问题比较简单,最后一次情况较复杂,需要我们像刚才那样再分类后做……指出:题目有时确实需要我们多次分类后才能完成,但只要写出第一次的分类标准。
5、给你三张数字卡片:1、2、3,你能用一张、两张或3张组成不同的自然数吗?学生练习后交流指出:这题和前面的题在思考的时候又有不同,它还要考虑到顺序,顺序不同,得到的数也是不一样的三、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比较难说说你还有哪些困惑?或者说说解决这类问题时究竟该怎么思考呢?四、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40页用列举法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p.65例3,练一练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感受用列举法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这样不会多也不会漏3、能在运用列举法时体会不符合要求的安排应去掉4、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边列举,边计算和考虑是否符合要求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出示题: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你觉得安排住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房间里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1、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答案交流(无序):可以依次问:还有吗?最后:像这样的思考,我们很难肯定地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因为可能会有遗漏,那怎样才能有序的思考这类问题呢?2、可以先从2人房间开始考虑或是从3人房间考虑1)先想3人房间,从最少的考试考虑(表略):1个3人房间,剩20人,20÷2=10(间)2个3人间,2×3=6,23-6=17,17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行。
……3人间最多要考虑到几间?为什么?(2)先想2人间,方法基本同上比较两次考虑的结果是否一致问:现在你知道如何做才是有序的思考问题?比较两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简便一些?为什么?(从大数开始考虑,考虑的情况比较少,更方便4、擦去黑板上的交流结果,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填写二、巩固练习:1、练一练读懂题目的意思问:书上为什么建议你从只拿1张5元币想起?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依次交流算法,得到4种结果2、p.66第4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建议:书上没有现成的表格,我们可以整齐的分两行来写一写,注意上下对齐做完后指名交流3、p.66第5题什么是素数?复习50以内所有的素数(从小到大说一说)填写书上的题问:该题如何有序的思考?(从最小的素数开始考虑)得到4个算式(略)三、讲评预习作业中的问题四、课堂作业: 课本P66的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