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 理解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对人生有所感悟2、 感受母亲的爱与作者的悔,学会珍惜身边的爱3、 赏析作者一些独具特色的语言4、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教学重点1、 理解评价作者的人生观2、 感受伟大的母爱3、 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教学工具1、 录音机课时安排2 个课时 预习要求 通读《散文的艺术美丽》,初步了解赏析散文的方法其次,带着“地坛与母亲给我什么启示?” 的问题熟读文章,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知识点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本文哲理性较强的特点,适宜引导学生充分第 参与讨论,使其在情感与其人生观上有所提升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由《命运》曲引出贝多芬的故事完全丧失了听力的艰难困境下创作的不朽之作,面对不幸,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了历史的最强音让学生举出更多是古今中外的身残志坚的 故事最后引出史铁生的事迹:史铁生,1951 年剩余北京市,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 年赴陕西插队,三年后因病双脚瘫痪返京,1981 年因病加重听信留职家中返京后开始创作 主要的作品有《礼拜日》《舞台效果》《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他的作品比较突 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对命运的思考,部分作品很有哲理性,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 力要读懂史铁生首先要读懂他的名字,正如他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心血倾注过地方的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 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魄,看这心灵的可能与 取向这也是对他的作品的最好的注释二、研读课文1、给文章分层,并总结段落大意提问学生如此划分的理由)2、逐层逐段分析文本第一层(1)第一段开篇即引出地坛,提问此时的地坛的特点——荒芜冷落(毫无生气)2) ①提问学生如何理解“地坛……,或者……很近”前句为客观陈述,后句为主观感受 ②作者为什么觉得和地坛是亲近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完该自然段,并回答提出的问题答案:缘分)③提问此时地坛的特点答案:沧桑一一逐渐有了些生气)④提问概括本 段的大意答案:地坛的等待和我的到来)(3) ①给本自然段分段,各用一个字概括大意一一“等” “来”②引导学生品味:剥蚀了(风化侵蚀)——琉璃(多加在黏土外层的,烧制而成的盆、砖瓦大等;)淡褪了——朱红 ――颜色、坍圮了(坍塌)散落了。
一一贴切③提问学生老柏树和野草荒藤的特点④用一 个字总结第二小层的大意一一“来”⑤“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 切都准备好了 一一猜测作者此时的心情关键词:宾至如归)⑥提问:地坛为我准备好 了什么? 太阳 太阳的特点 古老、宏大 让我看到了时间、身影(空间)⑦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此时的地坛不是去把自己的古老与宏大准备给作者,而是把太阳给端出 来 因为与地坛相比,就时间而言,太阳显得更古老;就体积而言,太阳更加庞大地 坛知道只有与古老的太阳相比,才能让“我”更深刻第理解人生的短暂;只有与更庞大的太 阳相比,才能让“我”更确切第体会自己的渺小比河流更宽广的是海洋;笔海洋更宽广的 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一一地坛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只有明白了只一点, 我们才可以深刻地理解“我”为什么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入了这园子,就再也没有长 久的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4)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知己,成为 我的精神家园第二层(5) ①“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 了” 一一引出温家宝总理的话:“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
②“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一说明 地坛是我心灵的港湾③引导学生找出的作者提出的第一个人生问题一一为什么出生?④地 坛是如何启示“我”一一园中的昆虫: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的 坦然地生活与我形成鲜明的对比⑤此时的地坛的特点什么一一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勃 勃)(6) ①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一一死②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对这两个问题的解 答:生一一不可辩论的事实;死一一必然降临的节日③如何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重点在对“死”的看法一一人生是因为有“死”才有意义的因为短暂所以要追求奋斗,实现不朽和 永恒, 流芳百世7) ①引导学生寻找作者思考的第三个问题一一为什么活着?②让学生思考“味道”象征着 什么一一人生的意义总结它的特点:说不清;亲身感受;难于记忆一一人生的意义在于 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体会人生的意义三、总结板书1、 地坛的特点:荒芜冷落(毫无生气)一一沧桑(拟人等待-渐渐有人的灵性)一一荒凉而 不衰败(昆虫也通了人性-园中的一切渐渐都活了起来) 我走近了地坛,开始读懂了地坛2、 段落大意/层次结构对象段落地坛“我”总结第一层(1-4) 地坛的等待 “我”的到来 地坛的等待与我的到来地坛的启示 人生的思考 结论第二层(5-7) 昆虫(自在坦然) 为什么出生? 不可争的事实 地坛启示我对人生的思考要不要死? 必然降临的节日味道(需亲自感受) 为什么活着? 死前不能明了3、味道:(1)味道象征人生的意义。
2)味道的特点:①说不清,需亲身感受一一人生意义一一过程、实践②难以记忆,身临其境一一回到地坛一一心灵的港湾4、 知识点总结( 1 ) 修辞手法:① 拟人:形象生动,表意丰富② 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③ 反衬:类似对比( 2) 常见修辞手法《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修辞(8 种):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4、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迪;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7、 设问——提起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8、 反问——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初高中常见的修辞:1、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2、 双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3、 反语——加强表达效果4、引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5、 对比——使好的显更好,坏的显更坏6、 映衬(衬托)——与对比相同,但有主次之分7、顶真(顶针、联珠)——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9、 通感(移觉)——沟通感官10、 歇后语——幽默、风趣11、互文——相互补充( 3 )表达技巧1、 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 于谐、联想想象等2、 象征:形象生动。
4 )修辞方式与表达技巧的区别 表达技巧侧重于从宏观上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方式而侧重于从微观 上增强文章句子的表达效果,着眼于句子的修饰界限不是绝对的3) 标点符号用法① < 1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 分号例如:我国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② 破折号:<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 厅< 2>: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 3>: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③ 冒号< 1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3>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外文图书展销会日期: 10月20日至11 月10 日时间:上午8 时至下午4 时 地点:北京展览馆< 4>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 文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 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5、 我与地坛古老人生短暂(时间)超越永恒地坛“我”(人)上帝 宏大人的渺小(空间)超能万能
c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