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十三 语用+论述类+名句默写(含解析)

Sc****h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MB
约6页
文档ID:102535633
(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十三 语用+论述类+名句默写(含解析)_第1页
1/6

特色专项训练十三 语用+论述类+名句默写 (时间:45分钟 分数:36分)一、语言文字应用(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________?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________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____但是,(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________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节选自《人民日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蹴而就  鄙薄  俯拾即是  价值感B.迎刃而解 鄙薄 俯拾即是 存在感C.迎刃而解 鄙夷 数见不鲜 价值感D.一蹴而就 鄙夷 数见不鲜 存在感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复杂的矛盾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会因批判自动实现B.复杂的矛盾也许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也许会因批判自动实现C.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D.难道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探寻,更需要“该不该”“能不能”的判断B.中国的进步,与其说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毋宁说更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C.中国的进步,虽然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但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D.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本身发展得很好,就用不着花这么大力气来传承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以前的农业文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5.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苏裱”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6分)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答: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沿袭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皈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B.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三、名句默写(6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表现: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奉为信条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感叹结束写蜀道的凶险,进而转入抒写对人事关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音和色彩两个方面勾勒了一幅肃杀、凝重的战斗图景。

语用+实用类+名句默写 特色专项训练十三 语用+论述类+名句默写1.解析:选B迎刃而解:比喻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一蹴而就:一踏脚就能成功文中是说解决问题,用“迎刃而解”鄙薄:轻视,看不起鄙夷:轻视,看不起两者的细微区别在于:“鄙薄”指以为轻薄、微不足道,看不起、嫌恶;“鄙夷”指以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这里是说“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的结果,应选“鄙薄”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文中只是强调现实的缺憾“多”,应选“俯拾即是”存在感:指一个人察觉到具有价值的事物被他影响而产生的感觉价值感:指一个人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而产生的感觉文中是说批判的作用,仅是“提出问题”,应选“存在感”2.解析:选C联系语境可知,文中强调面对问题不能停留在“批判”,更要去“建设”、去解决问题;前文说“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____”,意为“批判”不能解决问题A、B、D三项都是说批判能解决问题,与上下文不连贯。

故选C3.解析:选D原句语序不当,应该先有“判断”,再有“探寻”,并且“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与“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排除A项与其……毋宁……”表选择,“虽然……但是……”表转折,都不是递进关系,所以可以排除B、C项4.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前“之所以如此”,推断出所填句子要以“是因为”开头,再结合横线后“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写“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②处,根据“?”和“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可推断出此处应填“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③处,根据横线前“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可知,中国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就不再是农业文化了,因此农业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存在了答案:①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 ②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 ③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物质基础5.产生背景、苏裱地位、装裱样式、装裱理论6.解析:选B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7.解析:选C。

C项中“类比”错,应是对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8.解析:选DA项中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项中“文学作品”“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错误;C项“完全”过于绝对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曲、竞、嗟尔、哉、角、燕脂、凝答案:(1)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6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