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练一至四参考答案

ch****o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1KB
约8页
文档ID:161068591
小练一至四参考答案_第1页
1/8

小练一---四参考答案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一【基础知识 古诗词鉴赏】(江苏版)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2. B【解析】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A将“截止”改为“截至”截止”后面不加宾语,一般用“截止 到 什么时段”或“到什么时候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可加宾语;C将“日前”改为“目前”,“目前”指现在,“日前”指往日、以前,跟后文的“尚未”矛盾;D 将“过江之鲫”改为“众矢之的”过江之鲫,现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众矢之的: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3. B(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欣欣向荣:形容花草树木生长旺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日渐壮大蒸蒸日上: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不作定语星火燎原: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水滴石穿: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4.D【解析】A.“增强……地位”“提高……影响力”搭配不当; B.“原因是……所导致的”,句式杂糅;C.语序不当,应为“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察纳雅言 (5)当思来之不易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长桥卧波 (8)世事洞明皆学问(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加字该空不得分)三、古诗词鉴赏(40分)6.(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注释交待此诗为李端送别柳中庸时所作,“握手”应是分别的动作,“沾衣”的应是眼泪,理解这两个词,一幅依依惜别的图景就勾画出来了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颔联时应关注“近日”“往年”点明时间远近,“少”“稀”是近义词,以“相知少”和“亲故稀”说明友情的珍贵;理解颈联应关注“何处去”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几时归”表达对朋友早日归来的期盼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想像。

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更向”“堪闻”判断尾联想象别后情景,结合全诗内容,再具体分析想象内容及表达的感情7.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4分)【答案】① “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2分)“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解析】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前两句中,细节就是“挂僧衣” “溪鸟飞”然后就两处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达和环境渲染方面进行陈述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 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 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

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每点2分)【解析】“钟声连翠微”五个字,是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收束全篇,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行回答诗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

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采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二【基础知识 古诗词鉴赏】(江苏版)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3.C【解析】不以为意: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A应为“赠送”或“敬赠”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与(财物)B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D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4. A【解析】A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B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对象错误C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望文生义,应为“视而不见”D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贬词褒用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D【解析】A语序不当,“一整套”应放在“研究”之前;搭配不当,应将“奠定”改为“构建”;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将“因此”删除,变为顺承关系。

B成分残缺,缺宾语,在“等”后加“治理目标”,与前面的动词“提出”呼应C两面对一面,将“能否”改为“要”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6. 【答案】(1)不思其反 (2)只是当时已惘然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薄暮冥冥 (5)浅草才能没马蹄 (6)俯不怍于人(7)则孤陋而寡闻(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加字该空不得分)三、古诗词鉴赏(40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鹧鸪天·咏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注】①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答: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2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2分)【解析】“暗淡轻黄体性柔”写出了桂花的色泽形态,“情疏迹远只香留”则写出了桂花的香浓本词中的描写是为了议论服务的,此处的描写就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7.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6分)【答案】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

3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3分)【解析】此词虽是咏桂,却是词人自喻回答此题时先说明桂花的遭遇,然后说明词人借桂花表达怎么样的情感诗歌赏析】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这首词中的桂花也恰是李清照的一个写照这首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藉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一句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写,其余皆由此二句引出议论和联想前句重在描写桂花的颜色,“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体性柔”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单此一句即形神兼备,盖因作者抓住了桂花的突出特点来描写接下来自然地引出下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与人间,这是作者所犹为欣赏的品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

上阕重在描写桂花的色与香,并将二者相对比,写出桂花重香不重色的优秀品质由此引出了第一层议论,强调了桂花乃“花中第一流”那么在下阕中作者将此结论进一步引申,意境迭进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承上阕而来,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这是作者的第二层议论,将桂花与梅菊相对照,较之上阕的议论这两句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质 最后两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是李清照的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的议论基础上,指出当年屈原没有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可谓将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8.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边塞景象: 作用: 【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2分)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3分)【解析】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还要点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

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每点1分)【解析】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 “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蕴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蕴的情感诗歌赏析】这阕词,上片由水声泠泠起兴,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等等,其复杂交织的悲感皆由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这是由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下片仍是前景后情,从视觉、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结二句则由辛弃疾词句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千古英雄皆寂寞的落寞情怀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看似是伤感水声无知音,实则是语带双关,伤心人别有怀抱伯牙别有高山调”,满腹心事有谁知前朝旧事皆如梦幻,子期一逝而伯牙绝弦,千古知音,实难一得这样的愁怀,又岂是一曲可写尽词的上片落寞幽清,下片写景却是异峰突起,于清越中显雄壮人随落雁西风,亦是苍凉肃杀之句峰高入云,则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独立绝顶,胸中层云涤荡,人便有御风而翔之势。

心意沉浮,风满袍袖,人的身心仿若全部融入苍茫时空之中词的结句,取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感“无人会,登临意”之悲慨,直抒其郁勃胸臆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三【基础知识 古诗词鉴赏】(江苏版)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1. C【解析】A.着陆zhuó B.如椽之笔chuán D.晕车yùn 3. C【解析】A“俨然”副词,形容很像B“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C“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与句意不合D“黄荆棍下出好人”指用打骂的方式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读书如果按自己的心思、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读,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出神入化B.在黄巢的统治下,老百姓连基本的农耕作业都已无法进行下去,于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赤地千里的景象C.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他的文字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为文学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D.陈延武先生的新著《万水朝东》综述了中国政党制度变迁、演进的历史,给人风云际会、正道沧桑的感觉4.D【解析】A断词取义出神入化”指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该句截取了成语中的“出神”之义。

B对象误用,“赤地千里”指旱灾或虫灾严重时,寸草不生的土地它只用于天灾,而不用于人祸C不合语境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而该句中流沙河进行的是诗歌创作5. A【解析】B项表意不明;“批评的人很多”,既可理解为“很多人批评文章”,也可理解为“文章批评了很多人”C项成分残缺,在“利益”后加上“的行径” D项句式杂糅,“本着……的原则”或者“以……为原则”6. B【解析】②承接前句总说,③⑤与后文的句子意思相连根据前后的句子确定顺序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答案】⑴不患人之不己知 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⑶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⑷咨诹善道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 ⑹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⑺一尊还酹江月(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加字该空不得分)三、古诗词鉴赏(40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玉楼春 欧阳修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1)【答案】通过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达时序变迁突出等候之久,为下文抒发怅惘之情作铺垫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上片写景,“梅萼”“小桃”“梨花”属于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形象,再结合“初凝粉”“损”“凋零”等动词可以看出写时序变化的方法,分析作用应从形式及内容两方面入手2)【答案】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从“泪粉”“红袖”等词语可以看出是一个女子,再结合“倚遍”“重来凭”“偷将”“印”“误人多”“安足信”可以理解女子的行为状态、心理特征3)【答案】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下片后两句以“蜘蛛喜鹊”为叙写对象,显然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要通过物表现出来,而不是直接抒发,这样也使表达的情更浓诗歌赏析】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萼”,花萼,花瓣下的一圈绿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小桃”,桃花的一种,开花在旧历正月,梅花开后,“损”,伤,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话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栏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之多,而又“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泪粉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的很含蓄结尾由盼心上人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即俗传报喜的喜蛛喜鹊俗传能报喜讯,所以有“喜鹊登枝”之说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相见,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的不讲信用怎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四【基础知识 古诗词鉴赏】(江苏版)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1. C【解析】A.入木三分,“谑”读xuè;B.大快朵颐,“婢”读bì;D.震撼,“徇”读xùn3. C【解析】“成见”指固定不变的看法;“偏见”指片面的有偏向的见解监督”指察看并督促;“监管”指监督并管理虽然”涉及的是事实,已然的;“即使”表让步假设关系,涉及的事是未然的从内容来看,我们己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既定事实,故用“虽然”4. C【解析】A项说一不二,意思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

此处修饰“作用”应为“举足轻重”B项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此处应用“熟视无睹”D项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此处应用“不可思议”5. C【解析】A.“根据……显示”杂糅,改成“根据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或者“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B.主宾搭配不当“极寒的天气”是“短暂阶段”D. 缺动词,改为“食用一定量的蔬菜水果”,“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6.【答案】(1)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乘骐骥以驰骋兮 (3)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4)沉舟侧畔千帆过(5)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6)仓廪实而知礼节(每句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加字该空不得分)三、古诗词鉴赏(40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1)【答案】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先找出景象“风”“雨”“林”,再通过这些景象的修饰词分析它们的特点,诗句中“萧瑟”一词也是分析的关键2)【答案】(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分) 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结合屈原的诗句来分析诗人怎样的心情3)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3分)【答案】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1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托意深婉”意即诗句除了表层含义,还有深层含义最后一联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结合注解可知实际上表达怨愤之情【诗歌鉴赏】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0分)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春水涨满,微风吹拂,芳草碧绿,鹅儿嬉戏;(4分)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2分)词的下片写农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面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之情(或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2分)面对农桑丰收在望的由衷喜悦之情2分)【解析】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时, 主要注意最后两句。

秀麦连冈桑叶贱”,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看看尝面收新茧”,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字里行间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诗歌赏析】这首写苏州附近田园风光的词是作者退居江湖期间作的此词当是作者退居石湖期间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田园风光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添水面”,有两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涨二是水满后面积也大了鹅儿”,小鹅,黄中透绿,与嫩草色相似绿”,就是“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样的色调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画舫”,彩船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湾道也多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那水面上的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联,又避免了重复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国”,水乡寒”指水冷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江南农谚曰:“清明浸种(稻种),谷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时候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水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秀麦”,出穗扬花的麦子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合皆,读了令人心醉。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