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油品计量工初级工习题全有答案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82.50KB
约143页
文档ID:42533306
油品计量工初级工习题全有答案_第1页
1/143

油 品 计 量 工初级 基础知识一、 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内)1、下列量中,不可直接测得其量值的是(A )A、 固体密度 B、 木条长度 C、 石块质量 D、 液体温度[T/]2、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A)区别和( )确定的一种属性 A、 定性 定量 B、 定量 定性 C、 量化 定性 D、 具体 实际[T/]3、下列对量的定义,陈述正确的是(B)A、 量是表示一切可观测和测量的属性 B、 量是一切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C、 量是一切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不确定的属性 D、 量存在于某量制之中,与测量操作无关[T/]4、下列关于量的描述错误的是(D)A、 量存在于某量制之中,与测量操作无关 B、 量可分为“特定”和“一般”,也可分为“同种量”和“同类量” C、 通常情况“量”是不能计数的,只能通过测量给出其值 D、 力矩和功的单位都为牛顿米,它们为同类量[T/]5、关于量的表述正确的是(C)A、100元港币 B、 5支铅笔 C、0.5 kg D、 2辆轿车[T/]6、下列四项中,量值的表示正确的是(A)。

A、 油品在某温度下的密度0.7234克每立方厘米 B、 油温为摄氏17.4度 C、 油高为1米零15毫米 D、 油品的体积为500毫升[T/]7、量值是指(B)A、 数值与英文字母合并所表示的量 B、 数值与计量单位的乘积所表示的量 C、 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母合并表示的量 D、 阿拉伯数字与计量单位的乘积所表示的量[T/]8、量值是指(D)与( )的乘积所表示的量A、 阿拉伯数字 计量单位 B、 数值 英文字母 C、 阿拉伯数字 英文字母 D、 数值 计量单位[T/]9、用数值与(C)的乘积所表示的量称为量值A、 阿拉伯数字 B、 英文字母 C、 计量单位 D、 数值 [T/]10、量的数值是指(B)A、 在量表示中与单位相乘的 B、 在量值表示中与单位相乘的数C、 在计量过程中数字与字母相乘的数D、 在计量过程中数字与单位相乘的数[T/]11、一个量的数值大小与所采用的单位的大小成(C )A、 正比例 B、 不成比例 C、 反比例 D、 正弦关系[T/]12、量的(A)大小与所采用的(  )的大小成反比例A、 数值 单位 B、 多少 单位 C、 数值 名称 D、 单位 数值[T/]13、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D )。

A、 量的数值是指在量值表示中与单位相乘的数 B、 量的数值大小与所采用的单位的大小成反比例 C、 量的数值大小与所采用的单位的大小成线性关系 D、 量的数值是指在量的表示中与单位相乘的数[T/]14、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C)A、 测量是操作的全过程直到给出测量结果 B、 测量在于确定量值,适用于所有可测量的量 C、 测量强调的不是一组操作 D、 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T/]15、测量是(A)A、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B、 指操作的全过程直到给出测量结果的一个过程 C、 人类从客观事物中取得定性信息,以获得物质或物体某些特性的数字特征 D、 用同类已知量与待测的未知量进行直接或间接比较,从而给出被测量结果的比值过程[T/]16、以确定被测对象(B)为目的的全部操作叫测量A、 操作 B、 量值 C、 数值 D、 定量[T/]17、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D)A、 测量是操作的全过程不一定给出测量结果 B、 测量在于确定数据,适用于所有可测量的量 C、 测量强调的不是一组操作 D、 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T/]18、计量是实现( B)统一,( )准确可靠的活动。

A、 符号 数字 B、 单位 量值 C、 单位 数据 D、 符号 量值[T/]19、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A)A、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B、 计量活动包括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等活动但与行政管理方面活动关系不大 C、 计量是实现符号统一,计数准确可靠的操作 D、 计量活动包括与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等活动、行政管理等方面活动无关[T/]20、计量是实现( D )的活动A、 符号统一,计数准确可靠 B、 单位统一,计数准确可靠 C、 符号统一,量值准确可靠 D、 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T/]21、计量活动包括科学技术、( C )、行政管理等方面活动A、 计量法则 B、 质量法规 C、 法律法规 D、 HSE作业手册[T/]22、计量的发展经历了( D )和( )两个阶段A、 古典阶段 当代阶段 B、 经典阶段 现代阶段 C、 朴素唯物阶段 当代唯物阶段 D、 古典阶段 现代阶段[T/]23、我国古代的“布手知尺”、“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是计量发展的( A )阶段的特征A、 古典 B、 现代 C、 朴素唯物 D、 朴素唯心[T/]24、1875年( C )的签订,标志着计量经典阶段的开始。

A、 质量基准 B、 热力学温度 C、 米制公约 D、 重力定律[T/]25、计量摆脱利用人体、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的原始状态,进入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时期是( B )A、 古典阶段 B、 现代阶段 C、 当代阶段 D、 原始阶段[T/]26、计量具有准确性、( D )、( )、法制性的特点A、 可靠性 一致性 B、 一致性 溯源性 C、 统一性 一致性 D、 统一性 溯源性27、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它表征( B )与( )的接近程度A、 计算结果 测量量 B、 测得值 被测量真值 C、 测得值 实际值 D、 计算结果 被测量真值[T/]28、以下四项选择中,( A )是以法定形式和技术手段获取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操作A、 计量 B、 检定 C、 测量 D、 量[T/]29、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任何方法、器具,以及任何人进行计量,计量单位的( B )是量值一致的重要前提A、 准确性 B、 统一性 C、 通用性 D、 法制性[T/]30、计量溯源性是指可以通过连续的比较链溯源到( C )A、 计量原始数据 B、 计量真值 C、 计量基准 D、 计量结果[T/]31、下面四项中,( C )不是计量的基本特点。

A、 准确性 B、 统一性 C、 通用性 D、 法制性[T/]32、标志着我国计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 A )的颁布A、《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 C、计量体系 D、质量体系[T/]3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自( A )起执行A、 1986年7月1日 B、 1987年7月1日 C、 1986年1月1日 D、 1986年1月1日34、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计量管理工作遵循的基本准则是( 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 C、 计量技术法规 D、 质量技术法规[T/]3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度的统一和( D )的准确可靠A、 特定量值 B、 计量结果 C、 计算结果 D、 全国量值[T/]36、下列选项为国际单位制正确的是( D )A、 时间 min B、 长度 M C、 热力学温度 ℃ D、 质量 kg[T/]37、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A、 大气压 pA B、 密度 g/cm3 C、 长度 m D、 温度 K[T/]38、国际单位制有( A )个辅助单位。

A、 2 B、 4 C、 7 D、 10[T/]39、国际单位制有( C )个基本单位A、 3 B、 5 C、 7 D、 9[T/]40、下列是国际基本单位符号的是( C )A、 Kg B、 Ω C、 K D、 N[T/]41、下列属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名称的是( B )A、 帕 B、 开 C、 牛 D、 欧姆[T/]42、下列对SI基本单位描述错误的是( A )A、 密度kg/m3 B、 摩 mol C、 安 A D、 开 K[T/]43、下列属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是( D )A、 欧姆 Ω B、 赫兹 Hz C、 牛 N D、 千克 kg[T/]44、表示密度单位的下列符号中,错误的是( D )A、 kg/m3 B、 kg.m-3 C、 kgm-3 D、 m3/kg[T/]45、下列导出单位对应一致的是(B )A、 1 Hz = 1 S-1 B、 1 Pa = 1 kg/(ms2) C、 1H= 1 WB/ m2 D、 1 N = 1 Kgm/s2 [T/]46、下列单位名称与符号不对应的是( A )A、 温度 F B、 密度 g/cm3 C、 牛 kgm/s2 D、 帕 kg/(ms2)[T/]47、下列不属于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的是( C )。

A、 Ω B、 N C、 mol D、 W[T/]48、下列表示正确的量是( C )A、 1.0 10-1 10-2 kg B、 5.53 10 M C、 2.2 103 N D、 1.0 105 pA49、摄氏温度单位表示的量值读写正确的是应写成并读成( B )A、 20度 B、 20摄氏度 C、 摄氏20度 D、 20摄氏温度[T/]50、选用的SI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一般应使量的数值处于( D )范围内A、 1~1000 B、 0.1~100 C、 1~100 D、 0.1~1000[T/]51、只是通过相乘构成的组合单位在加词头时,词头通常加在整个组合单位之( A )A、 前 B、 后 C、 中间 D、 偏前[T/]52、力矩单位“牛顿米”,其符号可写成( A )或Nm,而不宜写成mNA、 Nm B、 m N C、 m N D、 Nm[T/]53、J/(kgK)的单位名称是( C )A、 焦耳每千克每开尔文 B、 每千克开尔文焦耳 C、 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D、 每开尔文千克焦耳[T/]54、摄氏温度单位即摄氏度表示的量值应写成并读成( B )A、 20度 B、 20摄氏度 C、 摄氏20度 D、 20摄氏温度[T/]55、油品在某温度下的密度表示的量值正确的写法是( D )。

A、 0.95 gcm3 B、 0.95 Kg/m3 C、 0.95gcm-3 D、 0.95 kg/m3 [T/]56、下列计量单位中,属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符号的是( A )A、 ml B、 c.c C、 in3 D、 V[T/]57、下列压力计量单位的符号中,属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符号是( B )A、 kgf/cm2 B、 Mpa C、 mmHg D、 kg/m2[T/]58、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体积单位名称是( C )A、三次方米 B、立米 C、立方米 D、三个米[T/]59、法定计量单位中,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的质量单位名称是( C )A、 公吨 B、 米制吨 C、 吨 D、 担[T/]60、下列量之间的换算正确的是( C )A、 1 kg/m3 = 1000 g/ cm3 B、 1 L = 100 mL C、 1 L = 1 dm3 D、 1 g/ cm3 = 100 kg/m3[T/]61、下列量之间的换算错误的是( D )A、 1 L = 1 dm3 = 10-3 m3 B、 1 t = 103 kg C、 1 kg/m3 = 10-3 g/ cm3 D、 1 km/h = 10 m/s [T/]62、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C )Pa。

A、 1013.25 B、 10132.5 C、 101 325 D、 101.325[T/]63、油品体积表示正确的是( D )A、 1000 mL = 0. 1 L B、 491.0 cm3 + 505.0 cm3 = 1.06 L C、 1 dm3 + 10 cm3 = 11 LD、 1L = 1 dm3 = 1000 cm3[T/]64、测量误差是指测量仪表的指示值与被测量的( A )之间存在的偏差值A、 真实值 B、 测量值 C、 指示值 D、 示值[T/]65、以下关于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测量仪表本身存在的误差 B、测量原理的局限性 C、绝对误差的存在 D、外界因素及个人因素[T/]66、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中,( D )是错误的A、 误差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种 B、 误差表示方法的不同,可有多种误差名称 C、 系统误差是有一定规律 D、 经过努力,误差可以完全消失[T/]67、误差是( B )与( )之间的差A、 测得值 示值 B、 测量值 被测量的真值 C、 指示值 测量值 D、 示值 被测量的真值[T/]68、关于绝对误差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 表示示值误差的大小 B、 不表示示值误差的大小 C、 不能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D、 不能衡量不同量程同类仪表的准确度[T/]69、某油品的密度为0.85 g/cm3,经测定为0.83 g/cm3,则测量过程产生的绝对误差为( A )A、0.83 – 0.85 = - 0.02 B、0.85 – 0.83 = 0.02 C、0.83 D、0.85[T/]70、绝对误差就是( D )和( )之差A、测量值 计算值 B、计算值 真值 C、指示值 计算值 D、测量值 真实值71、绝对误差的结果( C )A、只能为正 B、只能为负 C、可正可负 D、为零[T/]72、相对误差表示为( C )与被测量的( )之比值A、绝对误差 测量值 B、测量值 真值 C、绝对误差 真值 D、指示值 测量结果[T/]73、下列关于相对误差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相对误差是无名数 B、相对误差计算时不可以测量值代替被测量的真值来计算 C、相对误差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D、相对误差可正可负[T/]74、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比值称为( A )A、相对误差 B、引用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T/]75、下列属于误差的一种表示方法的是( D )。

A、粗大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相对误差[T/]76、用水银温度计测得某温度为20.3℃,该温度用高一等级温度计测量值为20.2℃,则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C )A、(20.3 – 20.2)/20.2 = 0.5% B、(20.2 – 20.3)/20.2 = -0.5% C、无法计算 D、20.3 – 20.2 = 0.1[T/]77、用两种方法测量100mm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分别为100.01 mm和100.008mm,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 )A、(100.01- 100)/100100%=0.01% B、可以判断第二种方法准确度高 C、(100.008- 100)/100100%=0.008% D、可以判断第一种方法准确度高[T/]78、用500mL的量筒量取汽油两次,分别为495.5mL和496.2mL,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第一次测量的相对误差为(495.5-500)/500100% = -0.9% B、绝对误差分别为4.5和3.8 C、第二次测量的相对误差为(500-496.2)/500100% = 0.76% D、相对误差分别为 0.9和0.76[T/]79、比重法测量密度为0.67g/cm3的油品两次,分别为0.65 g/cm3和0.68 g/cm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测量绝对误差分别为-0.02 g/cm3和0.01 g/cm3 B、相对误差分别为2.98%和 1.49%,由此判断第二次准确度高 C、相对误差分别为-2.98%和 1.49%,由此判断第一次准确度高80、引用误差是一种简化和实用方便的仪器仪表示值的( C )A、绝对误差 B、系统误差 C、相对误差 D、人员误差[T/]81、引用误差是以仪器仪表某一点的( B )为分子,以( )为分母,所得的比值A、示值误差 测量范围下限 B、示值误差 测量范围上限 C、绝对误差 全量程 D、随机误差 全量程[T/]82、以仪器仪表某一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全量程为分母,所得的比值称为( A )A、引用误差 B、绝对误差 C、相对误差 D、随机误差[T/]83、可以用简化和实用方便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误差,指的是( D )A、粗大误差 B、相对误差 C、绝对误差 D、引用误差[T/]84、一块标称范围为(10~100)范围的电压表,在标定示值为60.0v处用标准表检定为59.8v,则此表的引用误差为( C )A、Δ= (59.8 – 60.0) /100*100% = -0.2% B、Δ= (59.8 – 60.0) /10*100% = -2% C、Δ= (60.0 – 59.8)/100*100% = 0.2% D、Δ= (60.0 – 59.8)/10*100% = 2%[T/]85、一标称范围为(10~100)范围的温度计,在标定示值为80.0℃处用标准表检定为79.8℃,则此表的引用误差为( A )。

A、Δ= (80.0 – 79.8)/100*100% = 0.2% B、Δ= (80.0 – 79.8)/10*100% = 2% C、Δ= (79.8 – 80.0) /100*100% = -0.2% D、Δ= (79.8 – 80.0) /10*100% = -2%[T/]86、一标称范围为(10~50)范围的容量瓶,在标定容量为25mL处用标准瓶定容为24.8mL,则此容量瓶的引用误差为( B )A、Δ= (25 – 24.8)/(50-10)*100% = 0.5% B、Δ= (25 – 24.8)/50*100% = 0.4% C、Δ= (24.8 – 25)/(50-10)*100% = -0.5% D、Δ=(24.8 – 25)/50*100% = - 0.4%[T/]87、一标称范围为(10~100)范围的电流表,在标定示值为70A处用标准表检定为69.8A,则此电流表的引用误差为( D )A、Δ= (69.8 – 70)/(100-10)*100% = -0.22% B、Δ= (69.8 – 70)/100*100% = -0.2% C、Δ= (70 – 69.8)/(100-10)*100% = 0.22% D、Δ= (70 – 69.8)/100*100% = 0.2%[T/]88、为消除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测量结果上的值称为( C )。

A、真值 B、测量值 C、修正值 D、结算结果[T/]89、与误差值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是( D )A、相对误差 B、绝对误差 C、系统误差 D、修正值[T/]90、真值近似等于测量值与(B )的和A、指示值 B、修正值 C、相对值 D、绝对值[T/]91、修正值是为消除( A )用代数法加到测量结果的值A、系统误差 B、相对误差 C、人为误差 D、随机误差[T/]92、在用温度计测量油温时,温度计读数为20.5 ℃,温度计本身的系统误差为0.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油温为20.1 ℃ B、油温为20.9 ℃ C、油温为20.3 ℃ D、油温为20.6 ℃93、用量油尺测量油罐内液位高度时,量油尺读数为21.54米,量油尺本身的系统误差为0.05米,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罐内液位高度为21.49米 B、罐内液位高度为21.54米 C、罐内液位高度为21.59米 D、罐内液位高度介于21.49米和21.54米之间[T/]94、在用密度计测量油品的密度时,密度计读数为0.84g/cm3,密度计本身的系统误差为0.02 g/c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油品密度为0.86 g/cm3 B、油品密度为0.80 g/cm3 C、油品密度为0.88 g/cm3 D、油品密度为0.78 g/cm3[T/]95、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中,(  )是不正确的。

A、 误差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种 B、 误差表示方法的不同,可有多种误差名称 C、 系统误差是有一定规律 D、 经过努力,误差可以完全消失[T/][D]D[D/]96、[T]AB009 5 1 3以下关于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 测量仪表本身存在的误差 B、 测量原理的局限性 C、 绝对误差的存在 D、 外界因素及个人因素[T/]97、下面哪种方法可减少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 C )A、 增加测量次数 B、 认真正确地使用测量仪表 C、 找出误差产生原因,对测量结果引入适当的修正来消除 D、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即系统误差全消除[T/]98、下列那一项不属于误差产生原因的是( D )A、环境误差 B、方法误差 C、人员误差 D、系统误差[T/]99、产生误差的原因有( A )A、方法误差 B、系统误差 C、绝对误差 D、环境误差[T/]100、有效数字是指一个数列从( D )数字算起,直到最末一位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A、右边第一个不是零的 B、左边第一个为零的 C、右边第一个为零的 D、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T/]101、一个数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算起,直到最末一位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称为( A )A、有效数字 B、有效位数 C、有效数列 D、数字计数[T/]102、有效数字是指一个数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算起,直到( C )为止的所有数字。

A、最后一个不为零的数字 B、不为零的数字 C、最末一位数字 D、最末一个零的数字[T/]103、有效数字是指(B )A、一个数列从右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算起,直到最末一位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 B、一个数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算起,直到最末一位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 C、一个数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算起,直到最末一位不为零的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 D、一个数列从右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算起,直到最末一位不为零的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T/]104、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A、4.78103,有效数字为3位 B、4.78103,有效数字为4位 C、1.003105,有效数字位5位 D、0.25104,有效数字位3位[T/]105、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C )A、1.23010-3,有效数字位4位 B、3.010-2,有效数字位2位 C、1.3010-20,有效数字位2位 D、5.003010-15,有效数字位5位[T/]106、下面那一项不符合有效数字的表达习惯( B )A、1.010-2 B、1/4102 C、2.2105 D、5109[T/]107、关于有效数字描述错误的是( D )A、1.2010-3不可改为0.0012,有效位数为3 B、1/3102,表示不正确 C、0.45102正确的表示为4.5103 D、4.78103 可变为4780,故有效位数为4[T/]108、下列各式运算正确的是( )A、0.21+0.312+0.4 = 0.9 B、18.3+1.4546+0.876 = 20.63 C、1.534+2.5761+5.23 = 9.3401 D、0.54+2.872+1.22 = 4.632[T/][D]A[D/]109、[T]AB0012 5 1 3下列各式运算正确的是( C )A、0.314160.17=0.05338 B、(0.19)2 = 0.0361 C、0.150.10510 = 0.16 D、(1.44)1/2= 1.2[T/]110、下列各式运算不正确的是( B )A、25.25 – 13.375+0.3124 = 12.19 B、9.754 = 39.0 C、2.21+4.123+6.3745 = 12.71 D、8.0 + 2.503.0 = 15.5[T/]111、关于有效数值的运算不正确的是( D )A、(3.1)2 = 9.6 B、3.4154.2 = 14.5 C、2.5+3.25+4.315 = 10.1 D、(9.0)1/2 = 3[T/]112、下列数据修约错误的是(截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B )。

A、6.23751→6.238 B、6.31650→6.317 C、7.34674→7.347 D、2.32240→2.322[T/]113、下列数据修约正确的是(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A、8.7431→8.7 B、6.9543→6.95 C、3.650→3.6 D、2.3458→2.4[T/][D]A[D/]114、[T]AB0013 5 1 3下列数据修约错误的是(截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A、3.4567→3.46 B、1.2950→1.30 C、0.3445→0.35 D、10.8763→10.88[T/][D]C[D/]115、[T]AB0013 5 1 1下列数据修约正确的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A、0.0034→0.0 B、3.4455→3.5 C、5.8465→6.0 D、7.355→7[T/][D]D[D/]116、[T]AB0014 5 1 2按规定在加油站用升表示油品体积时,所报告数据为( )A、整数 B、小数点后三位 C、小数点后两位 D、小数点后一位[T/][D]D[D/]117、[T]AB0014 5 1 3按照规定在用千克每立方米计录油品密度时,所应记录的数据为( )A、整数 B、小数点后一位 C、小数点后两位 D、小数点后三位[T/][D]B[D/]118、[T]AB0014 5 1 3在油品计量过程中,下列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A、7.355 L→7.4L B、3.4455 m3→3.5 m3 C、5.8465kg→6.0 kg D、0.0034℃→0.003℃[T/][D]A[D/]119、[T]AB0014 5 1 2在成品油交接计量中规定:若油品质量用“吨”作计量单位时,小数点后应保留( )位数。

A、1 B、2 C、3 D、4[T/][D]C[D/]120、[T]AC001 5 1 3石油主要是由多种( )组成的A、 非烃类化合物 B、 烃类化合物 C、 碳氢化合物 D、 碳水化合物[T/][D]C[D/]121.[T]AC001 5 1 2石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它的主要成份是 ( )A)碳和氢 (B)氢和硫 (C)硫和氧 (D)碳和氧[T/][D]A[D/]122.[T]AC001 5 1 3石油主要由碳、氢、氧、氮、硫5种元素组成在这5种主要元素中,氢占( )A)83~87% (B)11~14% (C)1~4% (D)不确定[T/][D]B[D/]123.[T]AC001 5 1 1在石油的元素组成中,( )为金属元素A)硫 (B)氧 (C)氮 (D)钒[T/][D]D[D/]124.[T]AC001 5 1 5石油的元素组成中,( )原子比是研究石油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评价石油加工的重要参数A)碳/氢 (B)氢/硫 (C)氢/碳 (D)硫/氮[T/][D]C[D/]125.[T]AC002 5 1 1 烃是指由( )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A)碳和氢 (B)碳和氧 (C)氧和氢 (D)氢和氮[T/][D]A[D/]126.[T]AC002 5 1 3液态烷烃是石油产品中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的组成部分,其中在煤油、柴油中含有( )的烷烃。

A)C4以下 (B)C 5~C11 (C)C11~C20 (D)C20~C36[T/][D]C[D/]127.[T]AC002 5 1 2在常温下,从甲烷到丁烷是气态,它是( )的主要成分A)天然气 (B)炼厂气体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和炼厂气体[D]D[D/]128.[T]AC002 5 1 4不饱和烃的特性是( )A)化学稳定性最好,不易氧化形成胶质,辛烷值较高,凝点较低 (B)化学稳定性最差,易氧化形成胶质,但其辛烷值较高,凝点较低 (C)化学稳定性最好,不易氧化形成胶质,但其辛烷值较低,凝点较高 (D)化学稳定性最差,易氧化形成胶质,但辛烷值较高,凝点较高[T/][D]B[D/]129.[T]AC003 5 1 5石油中的氧大部分集中于( )中A)胶质 (B)沥青质 (c)轻组分 (D)胶质和沥青质[T/][D]D[D/]130.[T]AC003 5 1 4油品的颜色主要是由( )含量决定的A)沥青质 (B)胶质 (C)含氮化合物 (D)含氧化合物[T/][D]B[D/]131.[T]AC003 5 1 5石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可分为( )A)酸性氧化物和中性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C)中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中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T/][D]A[D/]132.[T]AC003 5 1 2我国大多数原油含氮量( )。

A)均大于1% (B)0.54~1%范围内 (C)均低于0.54% (D)均低于0.1%[T/][D]C[D/]133.[T]AC004 5 1 1我国现行GB 498标准将石油产品分为( )大类A)3 (B)4 (C)5 (D)6[T/][D]D[D/]134.[T]AC004 5 1 4石油产品分类中,燃料类G组为( )A)液体燃料 (B)气体燃料 (C)馏分燃料 (D)残渣燃料[T/][D]B[D/]135.[T]AC004 5 1 2在我国现行标准石油产品分类中,S类为( )类A)燃料 (B)溶剂及化工原料 (C)蜡 (D)沥青[T/][D]B[D/]136.[T]AC004 5 1 2在我国现行标准石油产品分类中,F类为( )类A)燃料 (B)溶剂及化工原料 (C)蜡 (D)沥青[T/][D]A[D/] 137.[T]AD001 5 1 2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 )A)助燃物和着火热源 (B)可燃物和着火热源 (C)可燃物和助燃物 (D)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热源[T/][D]D[D/]138.[T]AD001 5 1 1下面不是可燃物质的是( )。

A)木材 (B)纸 (C)沥青 (D)氮气[T/][D]D[D/]139.[T]AD001 5 1 1氧在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比为( )%A)23 (B)0.21 (C)21 (D)79[T/][D]C[D/]140.[T]AD001 5 1 5在油气混合物中,当氧气浓度小于( )%时,燃烧就不能继续A)5 (B)9 (C)15 (D)21[T/][D]B[D/]141.[T]AD002 5 1 2 油库储存作业区按国家标准将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为三种:爆炸性气体环境、( )、一般用电环境(A)火灾危险环境 (B)燃烧危险环境 (C)氧化危险环境 (D)高电压危险环境[T/][D]A[D/]142.[T]AD002 5 1 3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混合气体连续地、短时间地频繁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为( )区A)1 (B)2 (C)3 (D)0[T/][D]D[D/]143.[T]AD002 5 1 3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混合气体有可能形成、积聚的场所为( )区A)1 (B)2 (C)3 (D)0[T/][D]A[D/]144.[T]AD002 5 1 3爆炸性环境可分为三级危险区域,其中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混合气体不能出现,但不正常情况下偶尔或短时间出现的场所为( )区。

A)1 (B)2 (C)3 (D)0[T/][D]B[D/]145.[T]AD003 5 1 2明火主要是指油库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它火源,下面属明火范畴的是( )A)油层间的静电 (B)钢板焊接的电弧 (C)雷电 (D)人体静电[T/][D]B[D/]146.[T]AD003 5 1 2下面物品中,( )是不允许带入石油库区内的A)防爆对讲机 (B)用于记录的笔和本 (C)采样器 (D)[T/][D]D[D/]147.[T]AD003 5 1 4下面活动在石油库中,( )是被禁止的A)清罐和清扫罐车底油时,不能直接使用金属刷,要用木质材料清扫(B)各类油泵、电动机等运转机械的轴承要及时加油,保持良好润滑(C)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拆装维修设备时,使用铁制工具(D)工作人员着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T/][D]C[D/]148.[T]AD003 5 1 3下面活动在石油库中,( )是被允许的A)工作人员着非防静电衣装(B)汽车和拖拉机等进库前不戴防火罩(C)在火灾爆炸危险区域拆装维修设备时,使用铜制工具D)清罐和清扫罐车底油时,直接使用金属刷[T/][D]C[D/]149.[T]AD004 5 1 2静电是由物体间的相互( )而产生的。

A)吸引或排斥 (B)摩擦 (C)感应 (D)摩擦或感应[T/][D]D[D/]150.[T]AD004 5 1 2静电放电是电能转换成( )的过程,它能将可燃物引燃A)热能 (B)光能 (C)机械能 (D)势能[T/][D]A[D/]151.[T]AD004 5 1 4由于石油产品具有较高的( ),故产生静电电荷积聚和静电放电的几率很高A)温度 (B)流动性 (C)电导率 (D)电阻率[T/][D]D[D/]152.[T]AD004 5 1 3静电放电能否引燃可燃性油蒸气,主要取决于其放电能量是否( )油蒸气的最小引燃能量和油蒸气的浓度是否在爆炸范围之内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不大于[T/][D]C[D/]153.[T]AD005 5 1 4油品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与油品流速的( )成正比A)平方 (B)立方 (C)平方根 (D)立方根[T/][D]A[D/]154.[T]AD005 5 1 3利用DN100的鹤管为铁路油罐车进行上部装油过程中时,一般油品流速应控制在( )A)1m/s以内 (B)1~4m/s (C)4~7m/s (D)7m/s以上 [T/][D]C[D/]155.[T]AD005 5 1 3空油罐收油作业,其初始油品流速一般控制在( )以内。

A)1m/s (B)7m/s (C)4~7m/s (D) 6.2~3.3m/s [T/][D]A[D/]156.[T]AD005 5 1 2为了避免油品在容器内喷溅和冲击,装油时应将鹤管插入容器底部鹤管口在没有被油品浸没前,油品流速只能限制在( )A)1m/s以内 (B)1~4m/s (C)4~7m/s (D)7m/s以上 [T/][D]A[D/]157.[T]AD006 5 1 4油库发生火灾最多的场合是( )A)油罐区 (B)生活区 (C)收发油作业区 (D)辅助工作区[T/][D]C[D/]158.[T]AD006 5 1 3石油产品火灾往往表现为( )特点(A)始终燃烧 (B)始终爆炸 (C)燃烧和爆炸交替发生 (D)总是先燃烧再爆炸[T/][D]C[D/]159.[T]AD006 5 1 3储油罐发生火灾后,经常出现的现象( )A)油罐爆炸后罐顶被掀掉 (B)罐内油面以上部分的油蒸气层被点燃,火焰在油蒸气层中以燃烧速度传播 (C)随着液位下降,燃烧速率逐渐减小 (D)A、B和C[T/][D]D[D/]160.[T]AD006 5 1 4下面哪一项不是石油产品火灾所具有的特点( )。

A)燃烧与爆炸交替发生 (B)高热辐射性 (C)对环境低危害性 (D)突发性[T/][D]C[D/]161.[T]AD007 5 1 2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将可燃物质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以终止燃烧的方法是( )A)冷却法 (B)窒息法 (C)隔离法 (D)化学抑制法[T/][D]A[D/]162.[T]AD007 5 1 3使燃烧物质隔断氧的助燃而使火熄灭的方法是( )A)冷却法 (B)窒息法 (C)隔离法 (D)化学抑制法[T/][D]B[D/]163.[T]AD007 5 1 3将火源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将可燃物疏散的方法是( )A)冷却法 (B)窒息法 (C)隔离法 (D)化学抑制法[T/][D]C[D/]164.[T]AD007 5 1 4向火焰喷射化学灭火剂,借助于化学灭火剂的被破坏、抑制活性基团的产生和存在,以阻止燃烧的链锁反应使燃烧停止,从而达到灭火目的的方法为( )A)冷却法 (B)窒息法 (C)隔离法 (D)化学抑制法[T/][D]D[D/]165.[T]AD008 5 1 1下面灭火介质中不适合扑灭油品火灾的的是( )A)泡沫 (B)水 (C)碳酸氢钠干粉 (D)磷酸铵盐干粉[T/][D]B[D/]166.[T]AD009 5 1 3下面灭火器材中,不适合扑救带电设备初起火灾的( )。

A)泡沫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 (D)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T/][D]A[D/]167.[T]AD008 5 1 3使用前,需要先将灭火器颠倒数次的灭火器是(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四氯化碳灭火器[T/][D]C[D/]168.[T]AD008 5 1 4适合扑救贵重设备火灾的灭火器是( )A)泡沫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 (D)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T/][D]B[D/]169.[T]AD009 5 1 3当对盛装可燃性液态烃的容器进行检尺时,如果液态烃的储存温度高于其( )温度,为避免发生静电危险,应再次检查容器的静电接地状况A)凝点 (B)冷滤点 (C)干点 (D)闪点[T/][D]D[D/]170.[T]AD009 5 1 3计量员需在外浮顶油罐罐顶进行操作时,应有另外( )名人员在罐顶平台上监护A)1 (B)2 (C)3 (D)4[T/][D]A[D/]171.[T]AD009 5 1 3下面操作中,不利于人身安全的做法是( )A)室外作业时,操作者一定要在上风口位置 (B)认真遵守进入危险工作区的各项安全规 (C)油罐输转后须静止一段时间再进行计量操作 (D)在雷雨天气里上罐计量[D]D[D/]172.[T]AD009 5 1 3下面哪一项做法正确( )。

A)穿着非防静电工作服进入工作区 (B)为防止浪费油品,视温视密后的油样倒回油罐内 (C)两手拿计量器具上油罐 (D)将工作中擦拭过计量器具的废棉纱回收[T/][D]D[D/]173、[T]AE001 5 1 1油库按运输方式可分为( )、陆运油库和水陆联运油库A、水运油库 B、海运油库 C、江运油库 D、汽运油库 [T/][D]A[D/]174、[T]AE001 5 1 1石油库的作用是( )和供应石油及石油产品的专业性仓库,是协调石油生产和加工、成品油运输及供应的纽带,是国家石油储备和供应的基地A、生产、储存B、储存、销售 C、储存、输转 D、生产、输转[T/][D]C[D/]175、[T]AE001 5 1 3石油部门的油田原油库和炼油厂的油库多属于( )A、储备油库 B、独立油库 C、地面油库 D、企业附属油库[T/][D]D[D/]176、[T]AE001 5 1 2隐蔽油库的储油罐部分或全部埋入地下,( )好,但投资大,施工期长A、降耗性 B、隐蔽性 C、储存性 D、输转性[T/][D]B[D/]177、[T]AE002 5 1 3油库一般按照其( )划分为:储油区、装卸区、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管理区等四个区域。

A、作业性质 B、作业程序 C、危险等级 D、安全系数[T/][D]A[D/]178、[T]AE002 5 1 3我国将石油库按其( )大小划分五级A、周转量 B、吞吐量 C、总容量 D、占地面积[T/][D]C[D/]179、[T]AE002 5 1 3对于油库的设计( ),安全防火防爆和技术措施等问题,都应根据石油库的容量大小而定A、规范 B、标准 C、能力 D、规章[T/][D]B[D/]180、[T]AE002 5 1 3容量在10000~1000m3以上的油库属于( )油库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T/][D]D[D/]181、[T]AE003 5 1 1按油罐的( )分类,油罐可分为地面罐、地下罐、半地下罐和高架罐4种A、使用材质 B、外观形状 C、储存容量 D、建造特点[T/][D]D[D/]182、[T]AE003 5 1 1最常见的地面罐是罐底座落在油罐基础上,基础顶面高于附近地坪( )以利排水的立式圆柱钢质油罐A、20~40cm B、30~40cm C、20~30cm D、30~50cm[T/][D]A[D/]183、[T]AE003 5 1 1( )的缺点是罐内温度受大气温度的影响大,油品蒸发损耗较严重。

A、半地下罐 B、地下罐 C、地面罐 D、金属罐[T/][D]C[D/]184、[T]AE003 5 1 1地下罐的优点是( )好,受大气温度影响小,减少了油品蒸发损耗,而且对于需要加热的油品,也可以降低热能消耗A、隔热效果 B、耐高温 C、防自然灾害效果 D、防水效果[T/][D]A[D/]185、[T]AE004 5 1 1立式圆柱形金属油罐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的油罐,它的承压能力( ),属于常压油罐A、强 B、高 C、低 D、差[T/][D]C[D/]186、[T]AE004 5 1 1( )由于它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其顶部本身是承重构件,有较大的刚性,能承受较高的罐内压,有利于降低油品蒸发损耗,因此它是目前大容量储油容器的主要罐型A、锥顶罐 B、固定顶罐 C、活动顶罐 D、拱顶油罐 [T/][D]D[D/]187、[T]AE004 5 1 2内浮顶罐兼有( )和浮顶罐的优点,适于储存品质要求较高的航空汽油、喷气燃料、车用汽油等A、拱顶罐 B、固定顶罐 C、活动顶罐 D、锥顶罐[T/][D]B[D/]188、[T]AE004 5 1 2卧式圆柱形金属罐( )易于制造、运输,因此它的用途广泛,适用于小型油库和加油站。

A、体积小 B、容量大 C、容量小 D、体积大[T/][D]A[D/]189、[T]AE005 5 1 1立式金属油罐由油罐基础、( )、罐壁、罐顶等部分构成A、地基 B、罐底 C、壁板 D、底板[T/][D]D[D/]190、[T]AE005 5 1 1( )由油罐基础、底板、罐壁、罐顶等部分构成A、卧式金属油罐 B、立式金属油罐 C、高架罐 D、球形罐[T/][D]B[D/]191、[T]AE005 5 1 2油罐基础是油罐壳体本身和所储油品重量的直接承载物,同时还担负着保证油罐安装准确度和(   )、保持罐底干燥、防止底板腐蚀的作用A、隔绝地下水 B、防火 C、防止底板变形 D、隔热[T/][D]A[D/]192、[T]AE005 5 1 2拱顶罐罐顶为( ),按照其截面形状又分为球形拱顶和准球形拱顶两种A、球形 B、准球形 C、球缺形 D、圆形[T/][D]C[D/]193、[T]AE006 5 1 2油罐基础的一般做法是最下层为素土层,向上依次是( )、砂垫层和沥青砂防腐层A、沙石层 B、灰土层 C、石灰层 D、夯土层[T/][D]B[D/]194、[T]AE006 5 1 2油罐基础灰土层是以( )的灰土铺平夯实,用以增强罐基的稳定性,也有采用碎砖三合土夯实来代替灰土层。

A、2:3 B、3:5 C、3:7 D、5:7[T/][D]C[D/]195、[T]AE006 5 1 2油罐基础砂垫层是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粗砂或中砂铺成中心高周边低的( ),厚20~30cmA、锥形 B、平顶 C、圆形 D、半球形[T/][D]A[D/]196、[T]AE006 5 1 2油罐基础使用的沥青砂是用杂质含量不超过4%的中砂或细砂同沥青加热搅拌均匀而成,一般厚约( )A、20cm B、15cm C、5cm D、8cm [T/][D]D[D/]197、[T]AE007 5 1 1油罐底板由若干块钢板焊接而成,直接铺在( )上A、砂垫层 B、罐底部 C、基础 D、地基 [T/][D]C[D/]198、[T]AE007 5 1 4油罐底板同罐壁连接的周边部分钢板称为边缘板,承受( )A、压强 B、弯矩 C、重力 D、拉力 [T/][D]B[D/]199、[T]AE007 5 1 2在油罐罐底圆周与罐壁连接处,( )比较复杂,边缘板则需采用较厚的板材A、应力 B、弯矩 C、重力 D、拉力 [T/][D]A[D/]200、[T]AE007 5 1 2在油罐罐底圆周与( )处,应力比较复杂,边缘板则。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