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押题练习试卷C卷 含答案.doc

w****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4页
文档ID:7427302
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押题练习试卷C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1/4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绝密★启用前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押题练习试卷C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C.“超常”的表现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2、幼儿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说明他已经具有( )A.性别倾向性B.性别差异性C.性别独特性D.性别恒常性3、小朋友在活动室内进行活动时,窗外突然飞进一只小鸟,小朋友们都兴奋地去看小鸟小朋友这时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4、婴幼儿喜欢成人接触、抚爱,这种情绪反应的动因是为满足儿童的( )A.生理的需要B.情绪表达性需要C.自我调节性需要D.社会性需要5、风疹病毒传播途径是( )A.肢体接触B.空气泡沫C. 虫媒传播D. 实物传播6、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实验是( )A.陌生情境实验B.点红实验C.延迟实验D.三山实验7、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8、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即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 )A.张汉良 B.张之洞C.张宗麟 D.张雪门9、在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时,恰当的做法是( )A、引导幼儿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高矮、粗细等B、引导幼儿识别常见事物的形状C、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说出总数D、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10、1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吃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饼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

A.电报句 B.完整句 C.单词句 D.简单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幼儿园里,儿童经常会发生异物入体地危险情况,请问对于气管异物、外耳道异物、鼻腔异物和眼内异物如何处理? 2、什么是社会性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1、试述幼儿口吃的心理原因和矫正的重要原则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材料分析: 李老师第一次带中班,她发现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更喜欢告状教研活动时,大班教师告诉她说中班幼儿确实更喜欢告状,但到了大班,告状行为就会明显减少问题: (1)请分析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可能原因 (2)请分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减少的可能原因2、材料分析: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得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认为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问题: 请结合游戏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五、活动设计(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活动设计: 围绕彩色的世界的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小班活动方案第 4 页 共 4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B2、D3、B4、D5、B6、参考答案:C7、D8、D9、A 《指南》指出,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时应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量的特征10、C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答案如下:(1)气管异物:儿童常会将小物件如珠子等放入口中,或在进食地时候哭闹而做深呼吸动作,由于喉部保护性反射能力差,将这些物品吸入气管,形成气管异物.气管异物形成后,会由剧烈地刺激性地呛咳、呕吐、面色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气管异物自然排出地可能性很小,应送医院急救. (2)外耳道异物:异物在耳道内会引起异物感,还会引起耳道局部感染.较小地异物可以用小沟或镊子取出,也可以让儿童头偏向异物侧单脚跳,异物有可能被排出.如果昆虫爬进外耳道,可用灯光诱使小虫爬出;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忌用水灌冲,异物遇水膨胀,更难取出,对于难取出地异物应去医院就医. (3)鼻腔异物:可引起儿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发现儿童将异物塞入一侧鼻孔,可用手压住另一侧鼻孔,让儿童用力向外呼吸,使异物随气流冲出,也可刺激儿童地鼻粘膜,使其产生打喷嚏地反射将异物排出.这些措施无效时去医院就医. (4)眼内异物:不能用手或手帕揉擦,可让儿童用力眨眼,利用泪水将异物带出,也可用温水或者蒸馏水冲洗眼睛,还可翻开上、下眼睑,找到异物后用干净地棉签和纱布擦去.如果不能就去医院就医. 2、答案如下: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

例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是一种逐步建构的过程新生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客观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和任何人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自觉遵守这就是一个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1、答案如下: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1)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部分是由生理原因造成,更多则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2岁是儿童开始说话的年龄说话是一种发音的言语流,语音一个接一个地发出。

这里包含着发音的连续动作,又要求发音之间有恰当的间断2~3岁儿童的语言机制还不完善,当儿童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即在发音系统还没有完成说话的准备时,他已发出了发音的冲动,造成先发出的语音和后来应该发出的语音的脱节,也就是发音连续动作的不恰当的停顿和割裂导致这种现象的情况可能有两种:一是儿童头脑中已经储存了许多语言信息,说话时回忆语言模式的速度相对较快,而说出语言的速度相对较慢,二者的时间差造成了言语流的脱节;二是儿童开始说话后,找不到应有的语词去继续表达两种情况都使儿童出现过度激动和紧张,这种激动和紧张状态使发音系统受到抑制,发音器官发生很细微的抽搐或痉挛,于是出现了发音的停滞和重复多次的发音停滞和重复,将使儿童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说话情景或类似的语词时,即发生同样的抑制现象,造成口吃②幼儿的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据北京某医院统计,某年参加口吃矫治的44人中,30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幼儿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觉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习惯在幼儿园,口吃有时似乎像一种“传染病”,迅速蔓延2)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特别是4岁以后,幼儿已经出现对自己语言的意识如果对他的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

甚至由此导致儿童避免说话,或回避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口吃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还将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孤僻等性格特征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中班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道德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幼儿喜欢告状,具体原因如下: ①道德感主要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幼儿道德感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幼儿接触到不同的人和物,慢慢的由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发展成为开始自己独立进行评价 ②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教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幼儿产生相应的情绪所以说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比较突出2)到了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①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的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有鲜明的不同情绪,道德感的发展趋于稳定 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体现在他们更加的关注到爱小朋友,也有了基本的集体荣誉感等,对各项事物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所减少。

2、答案如下: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学前儿童主要的活动是游戏游戏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如下:(1)游戏满足了儿童身体发展的需要首先是儿童的生长发育,其次是运动能力的发展,再次是提高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是对自己运动能力潜能的探索与发现2)游戏满足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游戏具有提高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激发想象力, 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3)游戏满足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儿童进行社会性交往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与人交往而逐步认识自己与同伴,同时学会如何面对冲突,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和情感等4)游戏满足了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游戏能给儿童带来积极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同时,游戏也能够宣泄儿童的消极情感,具有明显的情绪疗伤功能5)游戏满足了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耍,往往会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行为,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如果这些奇思妙想或奇异行为,被老师接纳、赞赏,那么将极大地强化幼儿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行为。

综上所述,材料中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衣服脏了、破了可以洗、换,因为害怕弄脏衣服就杜绝儿童玩游戏,从游戏中获取经验,是十分不可取的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中,学习一些特长也是有必要的,但若是为了学技能而忽视或省去游戏这一项活动,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均衡,孩子的认知、创造力等也都会受到限制所以父母应当重视游戏的价值,并且学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五、活动设计(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参考答案:活动目标:1.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2.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3.引导幼儿根据活动内容创编儿歌活动准备:1.三原色颜料、纸片及混色变化后的纸片颜色2.透明玻璃瓶及玻璃纸若干活动过程:1.出示三个透明的装有清水的玻璃瓶及三原色颜料,引起幼儿兴趣教师将三种颜料分别滴入三个装有清水的瓶中,请幼儿观察,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教师演示实验,幼儿仔细观察今天,红黄蓝这三个颜色宝宝要来给小朋友们变魔术,他们三个相互搭配在一起就能变出一种新的颜色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活动1)每组幼儿几个玻璃瓶,三原色颜料及纸片2)幼儿自由搭配三原色,观察其发生了什么变化。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