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jin****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2KB
约5页
文档ID:160981064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_第1页
1/5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摘要: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 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 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 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 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 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 的疯狂中败亡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 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 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 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引起无数争议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 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 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 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 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 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 国的指导方针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 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 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 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 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 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 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 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 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 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 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 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 隶属于天皇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 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 义道路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 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 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 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怪了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 弱胆小者将一无所获1885年3月16日,日本思想泰斗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 首次表明日本要脱亚入欧的立场。

从此日本从一个被侵略的国家走上了侵略亚洲 邻国的道路直到今天,脱亚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日本,成为他们轻视亚洲国家的 根源之一侵我华夏近百年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居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开始侵略台湾,而其最终 目的在于吞并琉球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中国,从此,日本开始对中国延续70 年的侵略历史1879年,琉球正式被日本吞并,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就指向了朝鲜,这导致了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全体日本国民陷入了民族主义的 狂热,日本从此走上了不断进行军事侵略的不归之路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 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 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核爆惊醒“大国梦”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 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 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挑起七•七事变;1941年12月日 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 弹,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 的迷梦破灭了。

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 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80年来积累的物质 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一 、日本是一个既重传统、有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 19 世纪中期 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列强行列二战”后,注重引 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2、战后日本经 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日本一直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列,增强了综合竞 争能力3、外部的扶持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战后美国从其自身利益 出发,利用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在日本实施民主化改革,基本清除了日本自明治 维新以来的封建性残余,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 大量军事订货也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强大的刺激作用1868 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 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 1898 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 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

在 笔者看来,日本之所以在推翻幕府统治后能迅速的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 以下的三点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性的原因从 12 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开始,日本皇权 至上的古代天皇制已名存实亡长期以来天皇无法掌握实权正是由于没有天皇 长期揽权的传统,作为新政权领袖登场的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一部 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唯我独尊、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很难实行真 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即便是光绪皇帝个人觉悟立志改革,也终究因为掌握实权 的皇室集团忌讳放弃自己所得利益而失败二是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和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 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 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 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 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 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三是日本民族强烈危机的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清王朝日本 人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当一个问题还没有演变成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就已经有 人在思考可能的对策了。

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各项应急机制也是非常完善 在幕府统治末期,西方列强横行世界让日本深受震动所以日本下定决心变法强 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安全即便是在明治政府完全掌握国内政权以后,它仍然觉得深受西方强国的威胁于 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赶上西方国家,成为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著名的“富国 强兵”口号便是证明只不过,这种对安全过度的敏感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其军事大国化的进程,进而陷入了以军事追求安全的怪圈之中而在当时的 中国,清王朝的危机意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统治的危机意识,而不是对于整个中华 民族不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危机意识新日本: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 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 人意料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由于旧殖民地的丧失,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无法取得,国民的粮食也告断炊因此,工人没工做,国民没饭吃,简直是一幅 惨不忍睹的战败地狱图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一个资 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 20多年的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经 济强国。

从1968年以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一直位居第二位日本 的再度崛起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就已完成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1983年1月24 日,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了著名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他认为:“今后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 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稳固的,美、欧、日三 足鼎立日本作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 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开始出现右倾化倾向,思想意识逐渐变得保守 尤其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虽然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 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但在小泉纯一郎当政之时,中日关系长期处于 “政冷经热”的困难状态。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