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及疏通文章大意二)、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课题:《登高》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理解这首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诗歌蕴涵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是一个歌唱的时代,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巅峰的时代这里尽是撷取了唐代诗歌海洋中的几朵浪花,也能让人感受到它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登高》是诗人抒发常年飘泊老病孤独之作,通过勾勒一幅广阔的长江秋天肃杀的生动图画,来表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四、教学方法通过聆听范读文章让学生;通过讨论让学生体味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看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 (二)、【知识积累】1、作者生平简介:(视频:唐之韵诗圣)【百度搜索】:2、相关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三)、诵读:【百度视频】:1.听范读,明确感情基调全诗押ai的发音都给人以沉静忧伤的感受易于表达沉静忧伤的情怀,杜甫选用此韵正好表达感伤之情在诵读时我们要通过节奏语调表现出这种的情怀感情基调:沉郁顿挫.2.学生朗读体味3.概括诗歌大意明确:诗人通过勾勒出一幅广阔的长江秋天肃杀的生动图画,来表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四)、合作探究赏析全诗 :讨论1:首联颔联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①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 、飞鸟, 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 、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⑥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逝前三年写的.⑦ 、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讨论2: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的“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的“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讨论3:看到落木长江诗人想到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 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人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此联从大处落笔,境界壮阔,将听觉视觉尽收画面之中,时空扩展到了极致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处随 景生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叶飘零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喟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讨论4:作客和做客的不同?明确:“做客”是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讨论5: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 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这一联写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身讨论6: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讨论7:“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 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讨论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的哀愁苦痛和对国家多难的忧心忡忡。
五、总结艺术上的成就 :明确:《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 1.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 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2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萧萧的落叶、滚滚东流的长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一二两联写景,三四联写情. 表达了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的哀愁苦痛和对国家多难的忧心忡忡六、板书设计: 景 情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体弱多病 国家多难七、作业设计 :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首诗。
八、结束语: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深入探究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搜索资料九、教学反思:本诗由首颔联的写景入手,体味意象特点,进而理出情感线索,在通过具体诗句解读,把握作者情感.继而不为课文束缚,跳出课文,迁移拓展学生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之下,深入体验,积极思考,探究交流,学有收获不足是由于课时所限课本探究的面有限十、教师个人介绍省份: 吉林省 学校:通化市一中 姓名:张国萍 职称: 中教一级 : 电子邮件:thyzzhangguopin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市一中语文组邮政编码:134001个人介绍:张国萍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女,在教育岗位从教二十年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刊物上发表,在教育部信息中心,吉林省信息中心举办的课件比赛中多次获奖.人生座右铭:干自己想干的,干别人想干而不敢干的,干好别人不想干的,敢想敢干最后衷心感谢百度网站给我们教师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