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械原理模拟试卷二及答案

东***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65KB
约7页
文档ID:155668040
机械原理模拟试卷二及答案_第1页
1/7

机械原理模拟试卷〔二〕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 0分〕1 速度与加速度得影像原理只适用于 上〔①整个机构②主动件③相邻两个构件④同一构件〕2 两构件组成平面转动副时,则运动副使构件间丧失了 得独立运动〔① 二个移动②二个转动 ③一个移动与一个转动〕3 已知一对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得重合ea = l、13,则两对齿啮合得时间比例为〔① 113% ② 13% ③ 87% ④ 100% 〕4 具有相同理论廓线,只有滚子半径不同得两个对心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得运动规律 .凸轮得实际廓线〔①相同②不相同③不一定〕5 曲柄滑块机构假设存在死点时,其主动件必须就是,在此位置 与共线、〔①曲柄②连杆③滑块〕6 渐开线齿轮传动得轴承磨损后,中心距变大,这时传动比将〔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7 假设发现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得压力角超过了许用值,且实际廓线又出现变尖,此时应采取得措施就是M①减小滚子半径 ②加大基圆半径③减小基圆半径〕8 周转轮系有 与 两种类型 就效率观点而言,机器发生自锁得条件就是 、1 0 图示三凸轮轴得不平衡情况属于 不平衡,应选择 个平衡基面予以平衡二、简答题〔 每题 5分,共25分〕1夫计算图示机构自由度,假设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及虚约束需指出、2。

图示楔块机构,已知:P为驱动力,Q为生产阻力,f为各接触平面间得滑动摩擦系数,试作:〔1〕摩擦角得计算公式e= , a〔2〕在图中画出楔块2得两个摩擦面上所受到得全反力R12, R32两个矢量3.试在图上标出铰链四杆机构图示位置压力角a与传动角Y、4图示凸轮机构在图中画出凸轮得基圆、偏距圆及理论廓线三、图示正弦机构得运动简图已知:原动件1以等角速度31=100rad/s转动,杆长LAB= 40mm,ei = 45,试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求该位置构件3得速度V3与加速度a3、〔取比例尺Pv = 0、1ms-1/mm,ua=l 0m s -2/mm〕 〔10 分〕四、图示曲柄摇杆机构运动简图,所用比例尺为Ul=1mm/mm试作:〔1 5分〕1. 画出摇杆在两个极限位置时得机构位置图,并标出摇杆CD得摆角e;2A.标出极位夹角3、计算行程速比系数K;4 .将该机构进行修改设计:LAB, L BC、K保持不变,使摆角<^=2 0,试用图解法求摇杆长度LCD及机架长度LAD、〔在原图上直接修改〕五、 一对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已知传动比i1 2 =2,齿轮得基本参数:m=4mm,a=20o ,h*a = 1。

0〔13 分〕1 按标准中心距a=120mm安装时,求:a① 齿数Z1、Z2; 咆 啮合角a';③节圆直径d1,、d2,;2、 假设取齿数Z1= 15、Z2=30,中心距a'=92mm,试作:a① 求避免根切得小齿轮得变位系数xl ;②求传动啮合角a';A③说明属于何种变位传动六、 图示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Z1=1, Z2=40, Z2'=24,Z3=72,Z3'=18,Z4 = 114〔12分〕Al.该轮系属于何种轮系?2、计算传动比ilH,并在图中标出系杆H得转向七、图示圆盘上有三个已知不平衡重:Q1=2N,Q2=0、5N,Q3=1N,它们分别在R=2 0mm得同一圆周上今欲在Rz=3 0mrn 得圆周上钻孔去重使它达到平衡,试求去重得大小,并在图上表示出钻孔得位置〔10分〕答案一、填空题1. ④;2①、②;3.③;4.③;5、③;6③;8、 三个,同一直线上;9、3,1; 10死点,0 二、完成以下各题1A.解F=3n—2P 1—Ph=3*8-2*1 1-1=1冬在c处存在复合铰链;在F处有局部自由度;在J或I处有虚约束、2、解:〔1〕R12 =—Q,方向如图所示;〔2 〕Md=Q*r,方向如图所示;3、解:(1)依据图中值,可求得AWmax^125N«m ;(2) 因为:3m =(wmax+wmin)/2D d = (wmax-wmin)/wm所以:wmin=47.5r/mi n ,wmax=5 2o5 r /min A wmin 出现在 e 处,wmax 出现在 b 处。

4、解(1) P13如图所示;(2)g3=3 1*P14P13/P34P13三、 解:此凸轮属于静平衡,凸轮不平衡重径积为Qe=8e,而每个钻孔得重径积为,依据静平衡条件,并在y轴上投影,得d=20. 9mm、四、 解(1) 如图所示,两极限位置分别为AB1C1D与AB2C2D,摇杆CD得摆角P;(2) 如图所示极位夹角且0 = 14°;(3) K=(18O°+O)/(180°-O)-1o 17;a(4)在摆角中=2时,作图如图示,求得LCD= 85. 5mm,LAD=110mm比例尺五、解:(1),(2),⑶与(4)得解如图所示六、解:因为 a—1 0 0mm, i=z2/z1=5所以1 00= m(z1+z2)/ 2 ,mz1=80(1)由题意,要求为自然数,而本身也为自然数,故为使上式成立,取m=4, z 1=20,所以z2=30;Ar1=mz1 / 2=4 0 mm,ra1= d 1+h*am=44mm, rfl = rl -(h* a + c *) m = 35mm,r b 1= r1cos a =376mm;r2= mz2/2= 6 0 mm,r a 2 = d 2+h*am= 64mm,r f2 =r2—(h*a + c*)m=55 mm, r b2=r 2cosa = 3 7. 6 mm(3) B1B2-—实际啮合区,N1N2——理论啮合区、七、解:此轮系由定轴轮系(z1、z2、z3、z3‘与z4)与差动轮系(z1‘、z5、H、z4)组成一混合轮系。

a由定轴轮系,有:i 14—w 1 / w4 — (—1 )3 z 3z4/z1z3‘ =—55 / 18 (1)由差动轮系,有:a iH14‘ =(w1-wH)/(w4'-wH)= -z4'/z1' =-10/3 (2)a联立解有:wH/w1=-9 / 4 2 9 =—3/ 1 4 3所以:i1H =w1/wH=T4 3/3又因为:iH15 =(w1 - wH)/(w5-wH) = — z5/z1‘ =—28/24所以:w 5 = 2 99wl/286=1 794/1 43。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