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及策略在当今初中语文课堂上,有两个话题让师生头痛,这就是作文和文言文文言文之所以成为“二怕”之一,是因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可小觑的误区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学生的文化底子薄、课外积累少,文言文就像象牙塔一样使人望而却步正是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误区才使得文言文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被打入课堂学习的“冷宫”,久久不能翻身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文言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和解决策略一、主动教得多,自主学得少和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简约而优雅,古朴而内敛,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为了缩短学生学习的历程,教师们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都包办代替了,在课堂上大讲特讲,面面俱到,生怕漏讲一点,学生无法理解课文内容我曾观摩过一位一贯教风认真的教师教学《桃花源记》一课,他从走上讲台就陶醉其中、不能自拔纵观那节课的环节,教师介绍作者、朗诵课文、逐字解析、逐句翻译,热情似火、主动性很强,而讲台下的学生却目瞪口呆、恹恹欲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协调自己容易而调动别人的兴趣比较难,就好比不让孩子去费力地做某事而自己轻松去代办一样,一时的主动可以省去很多气力,但是学生却永远学不会、不会学,教师主动太多,学生被动太多,不能不说是文言文课堂的败笔之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很容易但是也很难,只要教师解放思想,大胆放手了,学生就会成为主体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开始可能是杂乱无序、高耗低效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坚持,一方面实行民主,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不能采用放而不收、放羊式的教学,而应发挥教师组织者的作用,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适时的、适度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高效二、机械背诵多,理解朗读少对于文言文学习,我们固然提倡多读多背,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学生的背诵是那样的一成不变,在教师串讲之后就是机械的批注、背诵,至于背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很苦,尤其是背诵的时候表情更是苦不堪言,捂耳闭眼,摇头晃脑,更有甚者背诵了一节课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缺失了理解感悟的环节背诵课文应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理解是在熟读之后逐步加深的,无端的没有文学印象的识记是没有意义的。
教学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永恒不变的有力抓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教师泛读、小组齐读、自由合作读、赛读、挑战读等,在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课文内容,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切忌死记硬背三、浅尝辄止多,感悟体会少教材所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才流传下来这些精华中的精华,表现出了先哲们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美好的情操、深厚的积累这些历久弥新的作品以其精妙的语言、斐然的文采成为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是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认为学生对字、词、句准确理解了就是保底了,对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通常是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结果学生学习到的只是皮毛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经过了一番字词的解剖肢解、详细串讲,在下课前的三分钟,教师问:“学习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抓住重点说:“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教师说:“很好,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作者这样的感情,下课对文章内容的浅尝辄止永远不能把学生领到文言文学习的水草丰美之处。
教学策略:“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环节,在理解了其大致意思后,就要对重点句段细细品味,感同身受地进入角色,揣摩、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和文本对话只有这样,才能重塑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步入作品的思想境界四、固本学习多,拓展读写少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初中往往存在就学而学的现象,学习某篇课文就是某篇,从不拓展,学会本篇为止,而且相关的练笔写作很少其实,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传承经典才是重要的学习一篇文言文不仅要理解文章意思,还要学习其章法文言文一般较白话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结构明晰,是极佳的布局谋篇的典范再者,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修辞手法大多极有文采,十分讲究但是在农村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们并不看好文言文的典范作用,很少以此为例让学生着重学习,从而减弱了学生化文为法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作文水平教学策略: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事实上,如果目的性太强则会让学生在索然无味中失去学习目标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课本出发,而且要利用好课文这一纽带,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为依托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文化品位。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原本接触的课外资料就很有限,对于文言文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在学习一篇文章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篇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体系,以此来滋养学生的文学根基总之,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全力突破的教学弱项,而农村文言文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