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5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56KB
约11页
文档ID:192456846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5_第1页
1/11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5 (A)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跃,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教学构想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忙,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拟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教学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顿两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陋室铭>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答复情况适当引导。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净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贡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叙述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表明一个道理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三、研读课文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2.学生自读第2段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叹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忙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慨第二层,句式根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说,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慨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叙述,其中有什么道理?分析:第一句说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拟平稳,所以用陈说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慨语气强调:“鲜〞,这里读作“xiƒ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叹,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说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齐读第2段,试背诵四、总结课文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说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叹,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

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叙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叙述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拟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缺乏取的五、布置作业1.解释以下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熟读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誉〕。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叙述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二、明确教学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以下字注音禹yu 锡xi 馨xin 鸿hóng 儒rú 牍dú〔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五、研读课文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则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2、明确:绿和青.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假设隐假设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斥青绿之色。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斥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肤浅之人5.学生翻译此句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肤浅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7.则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9.则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

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13、则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叙述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16、当堂背诵?陋室铭》六、布置作业1、默写这篇短文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则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七、板书设计景色清幽陋室不陋友人博学惟吾德馨情志高尚.。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