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 ·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唐 ·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长安春望唐 · 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绝句四首(其二)唐 · 杜甫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端居唐 ·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咏雨唐 · 李世民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这些片语是 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