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之监测方案制订姓名:XXX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班级:XXXX学号:XXXXX监测方案的制订监测方案是完成一项监测任务的程序和技术方法的总体设计,制订时须首 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 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方法与技术,提出监测 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 制订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1)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 地方的相关规定(2)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监测数据量,监测手段选择(3)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污染呈上 升趋势,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 要有相对可靠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或者有可等效性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 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测试数据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的多样性,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 测试及数据处理做出合理安排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监测项目(3)确定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频次(4)选择和确定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5)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6)数据处理(7)环境监测报告监测方案的制订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完整的监测方案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单词:Why: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调查Where :监测断面的布设、监测点的布设When :采样时间、采样频次How :样品米集与运输、样品保存方法、样品分析方法 下面就结合课本及老师讲解的相关知识,举例两种不同类型水质的监测方案来 具体说明一下:一、地表水水质监测(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1. 基础资料的收集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应尽可能完备地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 资料,主要有:(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 排水及农田灌溉排水情况、化肥及农药施用情况等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 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等2. 实地调查 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为了熟悉监测水域的环境,了解某些环境信息 的变化情况,使制订监测方案和后续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实地调查是一项很 重要的工作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1. 布设原则整个流域或水系:①背景断面、②控制断面(若干、③入海口断面行政区域内河段:①入境断面或对照断面、②控制断面(若千、③出境断面 某一河段,要观测某一污染源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时:①对照断面、②控制断面、③消减断面 根据水域功能区布设控制监测断面: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1 个监测(控制)断面如饮用水源区、污水排 放区域、主要风景游览区及重大水利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在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分别布设监测断面 在城市或大污染源的下游,有河流分流或较大的河心滩、沙洲时,其断面 的布设宜采用三断面布设法断面位置应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及无浅滩处, 尽量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或排污口处。
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 与水量监测的结合力争以最少的断面获取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2.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了评价完整的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 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 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 污染程度2) 对照断面:用来反映河流进入某行政区域或考察河段时的水质状况,应设 置在河流进入本区域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3) 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一般应设 在排污区(口)的下游500〜1000m处,即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合均匀处4)削减断面:主要反映河流对接纳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的稀释 净化作用情况,应布设在控制断面下游约1500m以外的河段上,主要污染物浓 度有显著下降处,该断面处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3. 采样点的确定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W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m〜100m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 左、中、右三条垂线应注意:1.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要测污染带应另加垂线; 2.确能证明 该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在一条垂线上,水深不足0.5m时,在水深1/2处设采样点;水深0.5m〜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 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三)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的确定(1) 饮用水源地每月至少采样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2) 较大河流、湖泊、水库的监测断面,全年采样检测次数不少于6 次,采样 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2次3) 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1 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4) 有废水排入、污染比较严重的湖泊、水库,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采样 次数;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3次5) 属于国家监控的监测断面每月采样1 次,一般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采样四) 样品的采集与运输1. 采样前的准备采样前,要根据监测项目的性质和采样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宜材质的盛水 容器和采样器,并清洗干净此外,还需准备好交通工具(常使用船只,)确定 采样量2. 采样方法和采样器在河流、湖泊、水库、海洋中采样,常乘监测船或采样船、手划船等交通 工具到采样点采集,也可涉水或在桥上采集采集表层水水样时,可用适当的容器,如聚乙烯塑料桶等直接采集 采集深层水水样时,可用简易采水器、深层采水器、采水泵、自动采水器 等3. 水样的运输水样采集后,必须尽快送回实验室根据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和测定项目的 最长可保存时间,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五) 样品的保存方法水样的保存主要考虑:保存温度、保存酸碱度(PH)要求:①减缓生物作用②减缓化合物的水解和氧化还原作用③减少组分挥发 和吸附损失措施:①选择适当材料的容器②抑制溶液的PH值 ③加入化学试剂抑制氧化还 原反应和生化反应 ④冷藏和冷冻以降低细菌活性和化学反应速率(六)样品分析方法1•前处理:①水样的消解②富集与分离2.物理指标的检验及各指标的检验方法3•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及各金属离子的分析测定方法4•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及各金属离子的分析测定方法5•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及其分析测定方法6•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及其测定方法二、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 水污染源指工业废水源、生活污水源等。
在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时,同样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研究,了解各污染源排放部门或企业的用水量、产生废水和污水的类型(化学污染废水、 生物和生物化学污染废水等)、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水去向(江、河、湖等水体) 和排放总量;调查相应的排污口位置和数量,废水处理情况对于工业企业,应事先了解工厂性质、产品和原材料、工艺流程、物料衡 算、下水管道的布局、排水规律以及废水中污染物的时间、空间及其数量的变 化等对于生活污水,应调查该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排污单位 的性质、用水来源、排污水量及其排污去向等二) 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第一类污染物的采样点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则设在单位的总排放口; 工业企业内部监测时,废水的采样点布设与生产工艺有关,通常选择在工厂的总排放口,车间或工段的排放口以及有关工序或设备的排水点为考察废水或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果,应对该设备的进水、出水同时取 样如为了解处理厂的总处理效果,则应分别采集总进水和总出水的水样在接纳废水入口后的排水管道或渠道中,采样点应布设在离废水(或支管) 入口约20〜30倍管径的下游处以保证两股水流的充分混合生活污水的采样点一般布设在污水总排放口或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处。
对 医院产生的污水在排放前还要求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三) 采样时间和频次水质比较稳定的废水(污水)的采样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样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其他污 水采集,24h不少于2次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日平均值计算废水污染物浓度和废水流量应同步监测,并尽可能实现同步的连续监 测不能实现连续监测的排污单位,采样及测流时间、频次应视生产周期和排 污规律而定在实施监测前,增加监测频次(如每个生产周期采集20 个以上的 水样),进行采样时间和最佳采样频次的确定总量监测使用的自动监测仪,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的、具有相 应资质的环境监测仪器检测机构的认可后,方可使用且必须对检测系统进行 现场适应性检测对重点污染源(日排水量100吨以上的企业)每年至少进行4次总量控制 监督性监测(一般每个季度一次;)一般污染源(日排水量100 吨以下的企业) 每年2-4次(上、下半年各1-2次)监督性监测四)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方法1. 水样的运输水样采集后,必须尽快送回实验室根据采样点的地理位置和测定项目的 最长可保存时间,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2. 水样的保存方法保存方法有:①选择适当材料的容器②抑制溶液的PH值 ③加入化学试剂 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化反应 ④冷藏和冷冻以降低细菌活性和化学反应速率(五) 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我国于2002年12月首次颁布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HJ/T92 -2002),于2003年1月1日开始生效。
该规范规定实施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测项目是COD、石油类、氨氮、 氰化物、六价铬、汞、铅、镉和砷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时必须考虑对流量进行测量,同时建立实时监测 系统六) 监测系统的监测方法基于库仑法或光度法原理的CODcr自动监测方法; 基于燃烧氧化法(干式氧化法)和紫外光催化-过磷酸盐氧化法(湿式氧 化法)原理的TOC自动分析仪;基于红外法或荧光法原理的石油类自动监测方法;采用流动注射分离原子吸收原理的Cr(V I)自动监测方法; 基于荧光技术的溶解氧仪; 基于电极法的氨氮监测方法等总结以上是我对水质监测方案制订的相关认识和理解,水质监测项目(即水质 指标)依据水体的功能和污染源类型不同有较大差异我们应优先选择国家或 地方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来进行监测, 依照监测方案制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为之制订一个合理完善的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