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喻 论 证 的 妙 处——对《民为贵》的探究李 茜【导语设计】通过前面几课对孟子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那“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或者说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重民,即“把民放在第一位”今天我们就来领会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学习第三则】㈠自由朗读,注意字词读音㈡指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质疑 (学生活动)老师补充强调(幻灯片)㈢理解文意(结合注释)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重要句子翻译: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得:得到 道:方法 与之:给他们 聚之:积聚,“之”代指“所欲” (幻灯片展示)2、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3、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4、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5、 “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6、不可得已:已,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矣”同义《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上》:“传为经作,而经不为传作信传而诬经,其陋儒已矣 清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一:“‘已’为语终之词,则与‘矣’同义;连言之则曰‘已矣’㈣分析文段1、 中心论点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思想震古烁今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士芥,是其祸也." 《左传 哀公元年》 (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 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 2、 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法1)正反对比论证:仁君与暴君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2)比喻论证如: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把民比成水、兽、鱼、雀;把仁政比为下、圹、渊、丛;把什么比成了“獭”“鹯”?——暴君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还把那平时不施行仁政却想称王的君王的行为比成生了七年病却想找干了三年的艾草,其结果当然是不会成功 以此提醒国君要“志于民”合作探究】 比喻论证的妙处一、比喻的定义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 (像、是、如等)比喻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等二、比喻论证法(一)定义: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 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例子: “五十步笑百步”——程度不同,本质却一样“齐人乞墦”——以龌龊手段谋求富贵“邻人攘鸡”——知错不改“枯苗得雨而勃然”——君仁民归“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二)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1、比喻描绘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示例:A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 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2004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B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 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题记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那鱼 那鹰 那人》解析:要写“跑的体验”却从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绘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题2、比喻评价1)、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示例: 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解析: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2)、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示例: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绚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吴迪《挣脱死亡的绝唱》 3、学会比喻说理1)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史迁回避不了宫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磐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2005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2)学会在喻体中表情达意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山东的考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示例: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2005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三)方法总结 1、 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示例:昭君——(联想)——曼佗罗花人还可以象什么?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提示:从身边的事物取材)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出人生的污点)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提示:善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人——梅花(在严寒之中尽展飒爽英姿)人——青松(在大雪之下挺立不屈的品格)人——火炬(要像火炬那样照亮曾经黑暗的世界)2、 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示例:嵇康之死——带给世界震动——鞭打着腐朽的王朝——华贵美丽的豹尾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宫刑后的史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风雪中的苏武——(执著坚守)——不倒的胡杨3、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示例: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生命——歌(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4、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课堂训练】 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注意问题】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布置作业】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板书设计】教 民富 民养 民爱 民民 为 贵 ﹀ ︳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 ︳暴君(失天下) 民 仁君(得天下) 水 就下 兽 走圹 獭 鱼 渊鹯 爵(雀) 丛桀纣 民 汤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