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口升学特色报告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1KB
约6页
文档ID:138050100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口升学特色报告_第1页
1/6

XXXX专业对口升学中高职衔接撰写大纲彰显学院军工特色,大力弘扬军工精神,发挥国家骨干院校的引领作用,探索中高职衔接模式,构建科学规范的“ 1强2升 ”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1强2升 ”:1强即高职第1年原有基础知识加强,存在课程重复,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及学时,2升即高职后2年我院对口专业制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素质能力提升)邀请中职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共同实施“三贯穿、七衔接”的系统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 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质量“三贯穿”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素质文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完成“七衔接”培养具有“忠”、“毅”品性, “严”、“细”作风, “精”、“优”质量观念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协调持续发展一、XXXXXX专业“对口升学”招生的必需性、必要性、可行性(一)为什么要进行“对口升学”(不需要系部写){为什么要进行对口升学?(国家对“对口升学”制度招生的政策支持等、市场需求、中职生终身学习提升的立交桥)(二)中职学校及学生的现状(不需要系部写)存在问题及现状:深入河南省、南阳周边地区中职院校的现状,结合中职教育现状,选择专业范围(三)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区别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区别(注意:这里要概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格证书、专业能力等方面开展调研)、结论:开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中等职业学校要明确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质量、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作为主要任务;因此,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高等技能型的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瓦工高级技工,获得高级技工职业证书。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优化结构为主要任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它是中职教育的知识及技能深化,培养的目标由技能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化工作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质检员四)我院采纳“对口升学”招生的意义(不需要系部写)二、XXXX专业基础及优势(仿照参考示范所写)学院优势介绍(不需要系部写)XXXX专业基础及优势(师资、硬件、软件、相关经验等等)(一)学院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撑(不需要系部写)(二)发展势头强劲的专业基础本专业前身是中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于2001能升格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有数十年的教学、办学经验发展至今有专兼教师26名,教学设施完备,完全能够满足对口升学班级的教学工作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鲜明办学特色(针对具体专业)专业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鲜明办学特色,与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南阳大型建筑企业合作办学,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为合作企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四)颇具改革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本专业特色“331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技能型和技术型为目标,是对中职技能型的深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地操作技能,通过半年的顶岗实习锻炼,完全能够适应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等专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五)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专业师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目前专业有专业教师9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双师教师比例达89%深度与企业合作,聘请17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充实教学团队六)条件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设施完、功能强大目前校内有建筑工程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软件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结构检测实训室等,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及教学要求 2. 拥有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专业与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一建、河南省二建等12家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既满足了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平台七)丰富的教学资源 专业有建筑类的专业书籍8500册(含电子图书),生均30册以上,种数220种有建筑类的专业期(报)刊10多种有齐全的建筑类的法律法规文件资料和规范规程,并能及时更新、充实。

与企业合作整理了丰富的专业技术资料,有专业教学必备的教学图纸专业建有校级网络课程4门,后期不断增加建设更多网上课程,供学生自学专业课程八)学校的相关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不需要系部写)三、弘扬军工精神,构建中高职衔接“1强2升”系统培养体系依托学院军工集团(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优势,深入中建七局技校、南阳建筑工程学校调研,与相关学校老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确定中高职全过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制定贯穿中高职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职和高职有效衔接图1 中、高职衔接“1强2升”培养体系框图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因此,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事高等技能型的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建筑工种技能,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中职教育的知识及技能深化,培养的目标由技能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化,培养的是具有管理能力的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管理人才四、统筹规划,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实现“七衔接”(1)专业范围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

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探讨中、高职专业内涵区别,确立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点,疏通中高职人才系统培养通道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 》,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环节主要采取3种模式:一是“相近对接”,二是“拓展对接”,三是“宽口径对接”根据省级政策要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取“相近对接”模式,对接专业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建筑经济管理、古建筑营造与修缮、土建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建筑设备安装等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根据中、高职分层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标准,合理确定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并做好各层次同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接参考如下所写:(要写出具体的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建筑施工操作职业能力,获得中级工以下职业资格的施工操作人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培养的施工员、质检员等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发现施工现场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施工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人技术管理人才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建筑工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管理人员”。

3)课程体系的“能力递进”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递进关系重组课程体系,设计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高级技能平台课程,课程的教学进程体现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图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框架图(针对专业自行修改)(4)课程内容衔接(不需要系部写)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5)教学过程衔接(不需要系部写)中职学生基础薄弱,起点稍低,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特殊的改革措施可以采取措施,实施单独编班,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予以实施教学方案中:通识模块,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稍多些,教学的起点稍低;专业基础模块,由于中职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课时安排上可稍少些,教学的起点稍高些;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

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加强通过上述教学方案的调整和实施,可以使中职学生克服原来的短处、发扬长处6)素质文化衔接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我院的校园文化不同,如何实现中职生到高职生的转换,素质如何提升?经过我院的后两年的培养,素质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将我院的军工特色、军工标准融入进去必须考虑职业生涯规划、五项素质拓展等提升7)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施工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五、军工标准打造品牌专业、X年实施、硕果累累(学生口提供)在此,描述实施情况及效果应包含以下内容,应用一段话描述出来典型案例-优秀学生、专升本、GE工作室学生(必须有2-3个)、获奖情况(奖学金、文化获奖、素质获奖、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等)六、附件及相关佐证材料1. 10-12连续三年的对口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普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三年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所区别 2. 调研报告为什么存在对口升学?(市场需求、中职生终身学习提升的立交桥)存在问题及现状:深入中职院校,结合中职教育现状,选择专业范围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区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格证书、专业能力等方面开展调研,开发出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结论,开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我院资源基础)3.实施具体情况及效果:典型案例-优秀学生简介专升本一览表GE工作室学生一览表(必须有2-3个)获奖情况(奖学金、文化获奖、素质获奖、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等)4.相关招生政策、招生制度等材料(招就处提供,注意是对口升学)。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