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通风支洞砼衬砌承重排架稳定计算

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1MB
约8页
文档ID:36392134
通风支洞砼衬砌承重排架稳定计算_第1页
1/8

模板高支撑架计算书 高支撑架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等规范 支撑高度在4米以上的模板支架被称为扣件式钢管高支撑架,对于高支撑架的计算规范存在重要 疏漏,使计算极容易出现不能完全确保安全的计算结果本计算书还参照《施工技术》2002.3. 高支撑架设计和使用安全》,供脚手架设计人员参考 一、参数信息: 1.脚手架参数 横向间距或排距(m):0.80;纵距(m):1.20;步距(m):1.00; 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m):0.10;脚手架搭设高度(m):5.50; 采用的钢管(mm):Φ483.5 ; 扣件连接方式:双扣件,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0.80; 板底支撑连接方式:钢管支撑; 板底钢管的间隔距离(mm):600.00; 2.荷载参数 模板与木板自重(kN/m2):1.200;混凝土与钢筋自重(kN/m3):25.000; 楼板浇筑厚度(m):0.420;倾倒混凝土荷载标准值(kN/m2):2.000;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1.000; 图1 楼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图2 楼板支撑架荷载计算单元 二、纵向支撑钢管的计算: 纵向钢管按照均布荷载下连续梁计算,截面力学参数为 截面抵抗矩 w=5.08cm3 截面惯性矩 I=12.19cm4 1.荷载的计算: (1)钢筋混凝土板自重(kN/m): q11= 25.0000.3000.420 = 3.150 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12= 1.2000.300 = 0.360 kN/m ;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 q2 = (1.000 + 2.000)0.300 = 0.900 kN/m; 2.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静荷载:q1 = 1.2 (q1 + q2) = 1.23.150+1.20.360 = 4.212 kN/m; 活荷载:q2 = 1.40.900 = 1.260 kN/m; 最大弯距 Mmax = (0.1004.212+0.1171.260 ) 1.2002 = 0.819 kN.M; 最大支座力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支座力 N = ( 1.1 4.212 + 1.21.260)1.200 = 7.374 kN ; 截面应力 σ= M/W= 0.819106/5080.0 = 161.184 N/mm2; 纵向钢管的计算强度为 161.184小于205.0 N/mm2,满足要求! 3.挠度计算: 最大挠度考虑为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计算公式如下: 静荷载 q1 = q11 + q12 = 3.150+0.360=3.510 kN/m; 活荷载 q2 = 0.900 kN/m; 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 V= (0.6773.510+0.9900.900)1200.04/( 1002.060105121900.0 ) =26.980 mm;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大于1200.0/150与10 mm,不满足要求! 建议减少钢管间距! 三、横向支撑钢管计算: 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纵向板底支撑传递力,P取最大支座反力7.374kN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kN) 最大弯矩 Mmax = 0.830 kN.m ; 最大变形 Vmax = 0.834 mm ; 最大支座力 Qmax = 10.256 kN ; 截面应力 σ= 0.830106/5080.000=163.346 N/mm2 ; 支撑钢管的计算强度小于 205.000 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800.000/150与10 mm,满足要求! 四、扣件抗滑移的计算: 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培训讲座》刘群主编,P96页,双扣件承载力设计值取16.00kN, 按照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0.80,该工程实际的旋转双扣件承载力取值为12.80kN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R= 10.256 kN; R < 12.80 kN,所以双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满足要求! 五、模板支架荷载标准值(轴力): 作用于模板支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1.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脚手架的自重(kN): NG1 = 0.1495.500 = 0.819 kN; 钢管的自重计算参照《扣件式规范》附录A 双排架自重标准值,设计人员可根据情况修改 (2)模板的自重(kN): NG2 = 1.2000.8001.200 = 1.152 kN; (3)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kN): NG3 = 25.0000.4200.8001.200 = 10.080 kN; 经计算得到,静荷载标准值 NG = NG1+NG2+NG3 = 12.051 kN; 2.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NQ = (1.000+2.000 ) 0.8001.200 = 2.880 kN; 3.不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公式 N = 1.2NG + 1.4NQ = 18.493 kN; 六、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立杆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其中 N ---- 立杆的轴心压力设计值(kN) :N = 18.493 kN; σ----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由长细比 lo/i 查表得到; i ---- 计算立杆的截面回转半径(cm) :i = 1.58 cm; A ---- 立杆净截面面积(cm2):A = 4.89 cm2; W ---- 立杆净截面模量(抵抗矩)(cm3):W=5.08 cm3; σ--------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计算值 (N/mm2); [f]---- 钢管立杆抗压强度设计值 :[f] =205.000 N/mm2; Lo---- 计算长度 (m); 如果完全参照《扣件式规范》,由公式(1)或(2)计算 lo = k1uh (1) lo = (h+2a) (2) k1----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取值为1.155; u ---- 计算长度系数,参照《扣件式规范》表5.3.3;u = 1.730; a ---- 立杆上端伸出顶层横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a = 0.100 m; 公式(1)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k1uh = 1.1551.7301.000 = 1.998 m; Lo/i = 1998.150 / 15.800 = 126.000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417 ; 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 ;σ=18493.140/(0.417489.000) = 90.691 N/mm2; 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90.691 N/mm2 小于 [f] = 205.000满足要求! 公式(2)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h+2a = 1.000+0.1002 = 1.200 m; Lo/i = 1200.000 / 15.800 = 76.000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744 ; 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 ;σ=18493.140/(0.744489.000) = 50.831 N/mm2; 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50.831 N/mm2 小于 [f] = 205.000满足要求! 如果考虑到高支撑架的安全因素,适宜由公式(3)计算 lo = k1k2(h+2a) (3) k1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照表1取值1.185; k2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h+2a = 1.200 按照表2取值1.010 ; 公式(3)的计算结果: 立杆计算长度 Lo = k1k2(h+2a) = 1.1851.010(1.000+0.1002) = 1.436 m; Lo/i = 1436.220 / 15.800 = 91.000 ; 由长细比 Lo/i 的结果查表得到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φ= 0.654 ; 钢管立杆受压强度计算值 ;σ=18493.140/(0.654489.000) = 57.826 N/mm2; 立杆稳定性计算 σ= 57.826 N/mm2 小于 [f] = 205.000满足要求! 模板承重架应尽量利用剪力墙或柱作为连接连墙件,否则存在安全隐患。

以上表参照 杜荣军: 《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设计和使用安全》 七、梁和楼板模板高支撑架的构造和施工要求[工程经验]: 除了要遵守《扣件架规范》的相关要求外,还要考虑以下内容 1.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 a.梁板模板高支撑架可以根据设计荷载采用单立杆或双立杆; b.立杆之间必须按步距满设双向水平杆,确保两方向足够的设计刚度; c.梁和楼板荷载相差较大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立杆间距,但只宜在一个方向变距、而另一个 方向不变 2.立杆步距的设计: a.当架体构造荷载在立杆不同高度轴力变化不大时,可以采用等步距设置; b.当中部有加强层或支架很高,轴力沿高度分布变化较大,可采用下小上大的变步距设置, 但变化不要过多; c.高支撑架步距以0.9--1.5m为宜,不宜超过1.5m 3.整体性构造层的设计: a.当支撑架高度≥20m或横向高宽比≥6时,需要设置整体性单或双水平加强层; b.单水平加强层可以每4--6米沿水平结构层设置水平斜杆或剪刀撑,且须与立杆连接,设置 斜杆层数要大于水平框格总数的1/3; c.双水平加强层在支撑架的顶部和中部每隔10--15m设置,四周和中部每10--15m设竖向斜杆, 使其具有较大刚度和变形约束的空间结构层; d.在任何情况下,高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扫地杆的设置层)必须设水平加强层。

4.剪刀撑的设计: a.沿支架四周外立面应满足立面满设剪刀撑; b.中部可根据需要并依构架框格的大小,每隔10--15m设置 5.顶部支撑点的设计: a.最好在立杆顶部设置支托板,其距离支架顶层横杆的高度不宜大于400mm; b.顶部支撑点位于顶层横杆时,应靠近立杆,且不宜大于200mm; c.支撑横杆与立杆的连接扣件应进行抗滑验算,当设计荷载N≤12kN时,可用双扣件;大于12kN 时应用顶托方式 6.支撑架搭设的要求: a.严格按照设计尺寸搭设,立杆和水平杆的接头均应错开在不同的框格层中设置; b.确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小于《扣件架规范》的要求; c.确保每个扣件和钢管的质量是满足要求的,每个扣件的拧紧力矩都要控制在45-60N.m,钢 管不能选用已经长期使用发生变形的; d.地基支座的设计要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7.施工使用的要求: a.精心设计混凝土浇筑方案,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最好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 展的浇筑方式; b.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钢 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堆放; c.浇筑过程中,派人检查支架和支承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及时解决。

八、结论和建议: 1.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大于1200.0/150与10 mm,不满足要求! 建议减少钢管间距!。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