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说明书前 言 3一、 规划编制的背景 3二、 规划实施以来的回顾总结 3三、 本次规划技术路线 3第一章老街历史文化价值 3一、 屯溪一城市背景情况 3二、 老街历史简述 3三、 老街价值特色分析 3四、 老街价值综述 3第二章现状分析 3一、 现状人口、用地 3二、 整体风貌环境 3三、 街巷格局 3四、 建筑环境评析 3五、 基础设施 3六、 居住环境 3七、 传统文化 3八、 旅游 3九、 综述 3第三章规划准则 3一、 规划依据 3二、 指导思想 3三、 规划方针 3四、 规划原则 3五、 规划内容与目标 3第四章保护整治规划 3一、 保护区界界定 3二、 建筑保护等级划分 3三、 综合保护措施 3第五章老街更新规划 3一、 民居的更新 3二、 街巷系统的更新 3三、 街区功能的更新 3四、 基础设施的更新 3第五章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3一、老街街区文化功能分区 3二、旅游线路规划 3第六章街区市政设施规划 3一、 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3二、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第七章政策性措施建议 3一、 完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构 3二、 制定老街各项整治措施 3三、 修订老街保护管理办法 3四、 积极筹集资金和实施 3五、 严格产权控制 3六、 限定老街经营内容 3七、 旅游适度开发 3一. 规划编制的背景1985年清华大学和屯溪市政府首次编制屯溪老街保护规划,1993年清华大学 再次对规划进行了修订。
时至今日,已有十年的时间未对老街的保护管理经验进行 系统总结了这十年当中,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老街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老街的经营日益 贫乏、单调、雷同,活力渐渐消失,老街的管理模式经过了数次变动,也出现了一些 职能界定不清、职责不明、综合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导 致老街店铺改造更新速度加快,旧城改造逐渐“蚕食”老街,规划管理缺乏相应对 策老街规划编制的深度已显不够,老街保护规划亟需深化、细化随着黄山市委提出黄山旅游二次创业的口号,随着“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 章”政策的逐步落实,随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假 日文化旅游的日益兴起,特别是去年江总书记视察屯溪老街时作出的大力弘扬徽 州文化的指示精神,屯溪老街二次创业已提到了议事日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已明确将老街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文化休闲旅游 商贸功能区,屯溪老街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将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新世纪的屯溪老街需要更科学、更深层次的保护与更新规划,进行指导保护与 利用老街历史文化资源二. 规划实施以来的回顾总结1979年清华大学编制的屯溪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保护老街的概念1985 年,当时的屯溪市政府首次邀请清华大学编制屯溪老街保护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了 老街“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的指导思想,以及“修旧如旧”的保护整治原则,提 出了 “保护自然山水环境和古朴的老城风貌、保护老街传统的格局及建筑风貌、保 持老街商业繁荣、改善城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城市绿地和各项服务设施、处理好 新旧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等七个规划目标,并具体划分了老街保护整治更新的三 个层次。
八十年代初期,屯溪市政府按照徽州行署提出的“旅、工、农”发展战略,着手 进行老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恢复了老街商业和老字号,对老街商业建筑和环境进 行了初步整治,使老街成为全国较为著名的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经过保护整治,老 街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传统商业街 的韵味更加浓厚,人们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老街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的体现,老 街的保护已得到一致的肯定屯溪老街有了常设的管理机构和一般性的保护管理 制度,市民意识普遍提高,老街的文化价值得到认同,老街街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很 大改善,已成为黄山市集中展示徽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在原来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进行保护整治更新,1993年清 华大学再次对老街保护规划进行修订、调整,针对当时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明确 了保护层次的划分原则和不同层次的保护要求,探索建立“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 区”的保护方针、原则和方法1993年的规划修订对老街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更为具 体的要求,1996年国家建设部肯定了老街取得的成绩,向全国转发了屯溪老街的保 护管理经验,推广屯溪老街的管理做法,将老街列为国家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区综 合保护管理试点单位。
但是限于当时的管理机制和条件,老街规划一直尚未形成法律性规范化文件, 老街的保护管理尚处于初级的粗放式管理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城市建设发展迅猛,也暴露 出一些问题如商业利益带来的老城区地价上扬,旧城改造速度明显“加 快”,“蚕食”老街已成为现实,改建建筑屡屡突破规划控制高度要求,保护范围 日渐萎缩;老街店铺装潢日趋“现代化”,原本古朴淡雅的老街有变得“珠光宝 气”的危险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老街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法律 的逐步健全,老街“粗放”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老街综合执法力度 不够、管理不严、手段落后、依据不足,使人们认为老街每况愈下,底气不足老街地 区的过度开发与老街保护管理措施的落伍,使老街面临品质下降、声誉下降的危险, 因此对老街保护规划进行修订已成为当务之急,老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 化问题日益突出三. 本次规划技术路线1. 重新审视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老街进行准确定位;2. 保持老街历史的延续性、生活的真实性和风貌的完整性;3. 将老街作为弘扬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4. 采取先进的GIS技术建立老街保护管理数据库;5. 建立老街历史建筑模式库,统一和限定老街保护区建筑风格;6. 着重研究老街的管理体制问题,为老街管理提供依据。
第一章老街历史文化价值—•屯溪一城市背景情况屯溪是山青水秀的小山城,与山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屯溪老街是一条沿江有 机增长、与环境有机结合的老街,它保持着传统的文化理念,保持着纯朴的生活方 式屯溪位于新安江上游,率水、横江汇合处,曾经是休宁县下辖的一个镇,现为黄 山市辖区,市人民政府驻地屯溪青山环绕,绿水萦回,名胜颇多,风物宜人屯溪历 史上曾是皖南商业重镇,城市老区沿新安江自西向东呈带形发展;1966年公路新桥 建成后,阳湖也得到发展,城市发展形成老区、黎阳、阳湖三片隔江相望的城区1988年底,屯溪城区城建总用地已发展至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 6.5万人 城市建设多集中在新安江北岸,老城向东与火车站连接成一体,公共服务设施比较 集中在黄山路与新安路交叉口周围,以及火车站前的前园路两侧黎阳与阳湖也有 部分市级行政、文教等公共设施2000年底,屯溪建成区总用地已发展至13.65平方 公里,人口 12.57万人屯溪区面积249平方公里,是黄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主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进剿“山越”,屯兵于水 上,故史称“屯溪”屯溪老街北依华山,南临新安江,处新安江上游两大支流率水与横江的交汇处, 形成了三江汇聚的地理环境。
老街东起青春巷口,西至镇海桥(俗称老大桥),长 832米,街宽5-7米不等老街依山顺水,蜿蜒弯曲,风格突出率水,发源于休宁县冯村六股尖,为新安江正源之水率水由率山而得名,率水 干流全长148.2公里,流域面积1522平方公里,按地势可分为三段:上溪口镇以上 河段为上游,山势陡峭,河谷窄深,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景色以幽 静逸见长上溪口镇到月潭乡河段为中游,地势相对平展,峡谷地区水深而流缓,有 别于上游的险滩急流,景色秀丽怡人月潭乡以下为下游,河面渐宽,间有河心沙洲, 两岸多为低矮丘陵,颇具平阜之河气象横江,又名夥水、漳水、东港,发源于夥县漳岭的白顶山横江干流全长69.8公 里,流域面积959平方公里,河道平顺,水流悠缓,河漫滩地发育较佳,两岸翠荫绵延, 远山如黛,江水清澈见底,景色秀美,古代休宁县“海阳八景”多在沿江一线另据 清康熙《休宁县志》山川图标识,自下汶溪至屯溪河段为“汶江”在休宁方言中 “汶”与“横”同音,后遂讹为“横江”率水与横江在屯溪汇合后称新安江,新安江在古代又名渐江、徽港,是钱塘江 的主流,古代徽州连接杭州的重要水上通道,堪称徽州的母亲河,是徽州古代文明 的摇篮。
新安江全长242.31公里,流域面积5757.47平方公里,在浙江省淳安县新 安江水库区入富春江新安江以江流清澈妩媚著称于世,历代文人雅士留下过无数赞美诗篇南朝梁 代沈约的“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泻乔树,百丈见游鳞”;唐朝李白“人行 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诸诗句,都真切地道出了新安江的神韵近代著名作家郁达 夫的《屯溪夜泊》,更为三江汇聚的屯溪增色:“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二老街历史简述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解放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屯溪老街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屯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徽州商品经济的活跃密切 相关的屯溪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地处“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的优越位置, 驿道通畅,更因新安江舟揖便捷,向为皖南山区物资集散中心南宋时期,徽州木材 多由新安江下泛至都城临安南宋淳熙《新安志》载:“(休宁)山出美材岁联为桴, 下浙江往者多取富元末明初,屯溪率口人程维宗在屯溪建造店房47间,用以招 徕商贾,囤居客货商物,此为老街之始,这是目前可见到的追溯屯溪老街形成的最 早文字记载明弘治四年(1491),《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由此可见, 屯溪老街的形成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明、清两朝,徽商崛起,雄震海内,屯溪作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刺激了 屯溪老街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屯溪镇海桥建成后,交通更为 便捷,至明天启年间,屯溪即为休邑总市镇海桥,又名屯溪桥,俗称老大桥,为六墩七孔拱圈石桥,跨于横江近江口处, 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西镇街桥身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拱圈高10米,拱洞 桥基跨度15或13米不等桥墩砌等腰三角形,墩顶端避水石石尖翘起,利于分水 拱脚、拱圈均用褐红色麻条石交错砌筑,拱内横向联系紧密,使全拱紧连一体拱圈 顶端条石,凿斧形投放条石用糯米、猕猴桃藤汁灰浆胶结中洞有“禁止取鱼”四 楷书石刻桥面桥栏,采用屯溪下游浙江省淳安县茶园镇(现已成为新安江库区)所 产之“茶园青石”铺设,桥栏用大条石堆砌三层,并用铁梢卡锁,形成整体旧时镇 海桥上繁荣若市,将桥东、西两片商业区联成一片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休宁县 志》中称“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就是指称桥东、西之镇区镇海桥横卧江上,桥下百舟竟发,桥上熙熙攘攘,加上景色秀丽的华山,形成 了休宁县当时的海阳八景之一 “屯浦归帆”屯浦归帆”反映的不仅仅是屯浦的 自然特色,更重要的是“归帆”一一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和商业繁华的景象,故屯 溪民谚有“无船三百只”之说。
清道光《休宁县志》中载有“屯浦归帆”咏景诗, 诗云:碧水萦回最上游,垂杨夹岸舣归舟;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倾秋清咸丰、同治年间,徽州炒青绿茶集中在屯溪精制,创制出驰名中外的“屯 绿”名茶屯绿”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四绝”蜚声海外,经久不衰,畅销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绿色的金子”由于“屯绿”外销兴盛,故尔屯溪老街茶 号林立,茶工云集《清史稿》称屯溪为“茶务都会”,老街从八家栈沿江向东经鱼 埠头、盐埠头蜿蜒下伸,至镇东阁,形成以正街为主,河街、后街为辅并以巷弄相通 的商业街区老街店面鳞次栉比,店店毗连,绸布、百货、南北货、中药、酱园等大店 都开设在老街上河街原是船民、簰工、卖柴炭农民会聚活动场所,以粮食、烟酒、小 吃豆腐店为主,后街多为经商客户居家之所,横街则是灯红酒绿、妓女卖笑之处屯溪老街上百年老店比比皆是,“石翼农”药号开创于明崇祯十三年 (1640), “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同德仁”开设于清同治二年 (1863), “程德馨”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 “郑景昌”的前身“大昌”开设 于清同治年间。
清朝末期,屯溪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 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的繁荣市 场了清宣统三年(1911),外资以经销、代销方式渗入屯溪,其中有代销英美烟公司 的“刘紫记”、经销美孚公司、亚细亚公司煤油的“同义公”和“协和”,经销太古 洋行食糖的“余福泰”1920年,屯溪单是茶号就有109家,茶工数千人1934年, 屯溪共有商店417家,分60个行业,从业人员4300余人,多数都集中在屯溪老街192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安徽贵池丁香树地方武装朱富润(朱老五),率部100 余人,号称“天下第一军”,越大赤岭至祁门县,经渔亭下休宁县城,4月4日,朱老 五部进驻屯溪,劫掠富商资产,纵火焚烧商会、公安局,东镇、西镇及河街三大商业 中心区域悉遭焚毁,当时在屯溪街从业的黄秀秋,目睹这一惨状,特撰《屯溪浩劫记 事诗》,诗中有句云:“山镇屯溪财赋雄,经营积累一朝空”灾后,屯溪各界人士联 合成立灾善后委员会,清理废墟,重建街市1929年6月、10月,安徽省政府先后在 两次会议上研究了屯溪市政测量队成立和屯溪市建筑图及纲要,很快按照原有风 格重建了屯溪老街,只是道路比原先拓宽了近一倍。
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机关、难民涌入屯溪,屯溪附近区域人口达20余万,屯溪 老街市面一度畸形繁荣随着苏、浙商人的内迁,老街又兴盛起西药、钟表、眼镜、照 相、鞋革诸行业,特别是官僚、政客、富商大贾据此为安乐窝,旅社、酒楼应运兴 隆,“川菜”、“沪菜”、“徽菜”争奇斗艳1941年,由西向东,修建上、中、下三条 马路,横穿老街南北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关迁走,难民返乡,屯溪人口锐减,商业萧 条,仅1946年就有120家商号报歇,店面多改为民居现存的屯溪老街核心地段,路面全用赭红石板铺筑,街道蜿蜒弯曲老街两侧 有武举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 巷、还淳巷、永新巷、凤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共18条巷弄, 它们和上、中、下三条马路把老街和山水相沟通,呈鱼骨式结构形态屯溪老街现有 各类店铺227家,店铺进深大都在20米左右,总营业面积大约有14300平方米老街经过解放初期的石板路改造,特别是八十年代政府对老街建筑的保护更 新和环境整治街面下面已铺设有完整的排水管,供水已普及,电力线、电讯线、照 明线均从两侧店铺内穿越,保证了老街真实的传统风貌。
老街南北侧各有滨江路和 延安路分担了城市东西向的主要交通流,保证了老街作为传统步行商业街的地位 和作用老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恢复了商业生机,已成为黄山市举足轻重的旅游购 物商业街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老街街区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屯溪老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延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虽然在上世纪初遭 受劫难又再次重建,但是文化尚存、建筑风貌依旧、个性鲜明三、老街价值特色分析老街街面宽为5-7米,用赭红色麻石铺地两侧店铺大都为两层,一层用作商业 、作坊或库房,二层为住宿,为典型的下店上住、前店后坊型制店铺开间不大(约在 3-5米之间),进深较大,有的如同德仁药店进深达50余米,用若干天井采光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小青瓦,马头墙,古朴典雅 沿街店铺开敞式经营,采用木质排门,木本色或漆栗壳色二层栏杆大都用车圆木, 栏板雕绘花鸟虫鱼等图案,大多数店家都请名家题写店名,采用黑底金字或白字横 匾街区两侧店铺古朴端庄,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马 头墙,保持着宋明清以来的徽州作坊和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活动着的 清明上河图”老街的特色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h景观特色1)山、城、街、水的空间结构屯溪老街的景观特色是依托于城市与自然(山与水)环境,有着很好的亲水特 性,城市依山带水,老街又是城市最活跃的部分,小巷、马路将山水相沟通,并引入 城市与老街。
山、城、街、水呈平行的带状结构,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整体老街建筑密度很高,以二层为主,依山就势,非常协调近来城市建设速度的加 快,山、城、街、水的空间结构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老街却较完好地保存了下 来2) 老街的空间结构屯溪老街空间结构呈鱼骨式形态,纵向封闭完整,蜿蜒曲折,横向通过小巷、马 路与山水相沟通老街的空间尺度:老街一一大多数为二层楼房,檐口高度为7米左右,街宽5-7米街道空间比例 为1:1,具有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马路一一一、二、三马路是山与水最大最直接的联系通道,街道宽度大致为 9-10米二-三层楼房,檐口高度7-10米空间比例为1:1-1.4之间小巷一一与老街空间尺度形成对比,给人以幽深、引人入胜的感觉,同时它作 为一种半公共空间通过居民住宅在视觉上也沟通山与水以及与老街的关系宽度 大致为1.5-2米,建筑侧墙高度9-10米,空间比例为1:5左右店铺一一老街店铺上矮下高,上实下虚,首层层高为3.8-4.2米,是流动的半公 共空间,二层楼高2.6-2.8米,是较封闭的私密空间3) 老街分段景观特点老街上两侧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至今仍保留着商家“前 店后坊”或“前店后宅”的经营格局和特色。
沿街店面大约有227家从西面的老 大桥到东面的牌坊,老街被三条近南北向的马路分成了四段这四段的由于形成时 间、建筑结构有所不同,其体现出景观也有所差异西入口一一马路:为老街的发源地,西端的屯溪镇海桥(俗名老大桥)已有400 余年历史,此段空间变化跌宕,道路线性曲折有致,立面装修朴素,与前几段相比稍 显破旧既能直接通过小巷看到江边景色,又能领略到老街的幽深曲折一马路一二马路:此段由于商业开发较晚,但仍然保持着较朴素的格调二马路一三马路:此段是老街的精华,有许多老字号商铺,是较地道的徽派商 业建筑,装修传统、地道,建筑布局由一进增加为两进,主要为一开间二层从而形 成了 “前店后坊(宅)”的格局,其文化氛围也愈发浓厚三马路一东入口:此段历史较短,房屋多新建或改建,建筑多为一进式,反映到 店铺的形式上,均只是一个店面,而没有储货或居住的功能,翻修风格较杂,面宽较 宽,东部层数三层居多,尺度较大2. 老街重要节点分析1) 入口入口是老街景观与空间序列的起始点•老街东入口:牌楼与照壁之间的小广场原是一个尺度较为合适的入口广场, 但是近年旧城改造后使东入口数量增加,没有一定的空间和导入的处理,使 老街东入口较隐蔽,改造后新建的石牌坊西移后,广场上牌坊与照壁之间又 形成一个喇叭口状的导向性较强的老街主轴线,突出了老街入口,但是入口 广场的品质有待提高。
•老街西入口:老大桥桥头目前留出一个下沉式广场,并用二层过街楼做为西 入口的标志,体现了老街相对封闭、内向的性格特征2)交叉口老街与一、二、三马路的交叉口是老街景观与空间序列中的重要节点,它们使 老街较为统一的景观空间增加了变化,丰富了老街的景观滨江路与一、二、三马路 的交叉口是江边景色重要而且是最好的引入口,使老街能更好地与山水沟通,增加 了景观层次3. 建筑特征1)建筑布局商业街临街地段寸土寸金,使得店铺的加工、仓库及生活空间往纵向发展,因 而形成了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宅的布局特点•平面一一老街商业建筑平面多为瘦长的矩型平面,是为适应沿街临河或前 街后河的街坊而产生的因沿街每户不能占街面太宽,所以平面只能与街 道垂直,向纵深发展,侧墙均为实墙,不开窗,以便与邻户靠拢老街的建筑 平面多为小开间,大进深的布置,以一开间为主,少数为一大一小的两开间 或均等的三开间开间2.5-8米不等,多数在3~4米之间,店铺进深6-20米, 个别店铺进深达80米二层临街为三开间布局,中间为一大开间,两边为小 开间平面形式有沿街开敞式和内天井式,均设有堂和门户二层围绕天井 形成房间和走廊根据1996年作的调研:一开间店面宽多在3-6米之间,占 店面总数的80.9%;二开间占7.1%;三开间仅占2.5%。
•立面一一老街传统商业建筑的立面是构成老街商业空间和景观的重要元 素,老街连续立面既富有生机不单调又统一协调不显零乱,老街立面的基 本特点是:多为两层,少数三层或加一半层阁楼檐口高度6-8米,临街一层 为完全敞开的商业空间,以灵活装卸的木板门与老街分隔二层向街道出 挑0.6-0.8米,出挑部分或作为空廊、或作为房间使用檐口向外出挑1米 相邻房屋以马头墙分隔,也有相临房屋共用一面马头墙的情况老街的立 面还呈现时间的连续性,因抗战时期,大量的上海、江浙一带人口避难迁入 屯溪,造成屯溪的畸形繁荣,老街店铺留下了石库门和仿西洋的风格各种 不同时期的店面在老街共存,构成老街商业建筑立面的多样性,也记载着 老街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剖面一一首层房屋多用作店铺库房和作坊,层高为3.8-4.2米;二层房间用 作居住管理,层高稍低,为2.6-2.8米店铺进深较大,一般设一个或几个天 井,上盖亮瓦天窗天井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大进深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其 次是将较长纵深的坡顶分隔成几个较小的坡顶,降低屋脊高度,增加屋脊 下空间的利用;各家房屋靠在一起,因而不可能将屋面雨水组织成外排水 形式,雨水都是在天井汇集后再通过地下管沟排到街道下面的雨水管沟中 去,这是天井的第三个作用,民间谓之“四水归堂”,有“肥水不流外人 田”、“聚财”之意。
•结构一一老街传统建筑为砖木结构,木构架承重,外包防火墙厚180MM基 础做法为:最下层灰土夯实,上铺80-100MM卵石,卵石层上再铺大块青石板 屯溪地区历史上较少地震发生,所以对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卵石层可以 阻止地下水的毛细渗透,防止潮气上升承重柱与柱基间以薄铁件垫起,也 是为了有利通风,防止石板的凝结水侵蚀木柱木结构做法为皖南民居传 统做法,以叠梁解决横向大跨度(5—6米)承重木结构造型轻盈,整个构架 整体性较好老式砖的尺寸为60X160X320MM,所以马头墙厚多为180MM, 为防潮和保护下部墙体,从基础到墙面以上0.9-1.2米处,均以条石砌成 在临街门面处砌一条石,作为房产分界,称为界石马头墙以1/4砖层层出 挑,一般每挑五砖砌入一长1.2米左右的木砖,最后一块出挑也必是一条木 砖墙体与整个建筑的木柱以铁质铆钉(当地称之为“铁壁虎”)相连,以 增加整体稳定性2) 装修与细部•马头墙一一马头墙造型轻巧,有文式和武式两种做法,区别在于墙头结束的 地方,文式以一方形砖墩结束,武式则是一飞挑的翘角•檐口——檐口铺瓦以滴水和勾头结束•雀替一一雀替不仅是装饰构件,它更主要的起斜撑作用。
图案有龙鱼狮人物 及花草有的造型粗犷大方,图案简洁,线条流畅;有的精雕细琢,形象丰富 而生动色彩有的与整个建筑一样为栗壳色,也有的以较为浓艳的色彩描绘•装饰一一二层出挑部分的横梁和梁头上均饰以花草或吉瑞图案,柱头为垂 瓦,还饰以象征吉祥的象鼻檐口以“S”型木轩多为栗壳色,内部以木条板 封齐栏杆造型的栏板也较为常见•室内一一地面为青石板或大青砖、木地板天花做法一般为直接在梁柱橼等 构件上油漆,并饰以少量的木雕彩画图案天井部分也多有雀替、象鼻等构 件3) 空间特点•内部空间一一作为商业店铺,营业空间和后面的仓储加工空间分隔明确前 部为装修讲究的店面,中部为加工仓储部分,后部为厨房、仓库、卫生间等 天井是老街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可以作为营业空间的一部分,也可以作 为店中敞亮的厅堂接待客人和顾客,还可以为楼层的住家提供一个共享空 间•外部空间一一徽州民居中有“占天不占地”的说法,建筑向街道一侧层层 出挑,檐口出挑达1米左右,使得尽可能多地利用有限的空间二层出挑,一 来可以在保证街道一定的宽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内部使用空间;二则防 止雨水和日晒损坏雀替雕花和金字招牌等构件狭窄高深的小巷成为内部 居住空间和街道商业空间的过渡。
小巷上部的骑楼和拱门是这两个空间的 界定的标志小巷内居民的领域感便来自一进入小巷巷口的高耸阴凉的洞 天般的感受4. 传统文化屯溪老街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水陆商业交通性聚落,它的布局形态、街巷空间 乃至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大多数皖南古村落迥然不同的面貌传统的皖南古村落 大多是以中原士族后裔移民以家族、血缘关系维持的农业性聚落,而屯溪老街与休 宁的万安老街、歙县的渔梁老街则是因经济、水路交通等因素兴起而发展的,有别 于单一姓氏古村落的传统商业型街市屯溪老街又不同于万安和渔梁万安和渔梁规模均小于屯溪老街,万安与渔梁 濒临河流,其支巷均直达河边码头,并有数个私家码头屯溪老街规模较大,且江面 开阔,正街离河边较远,其间还有平行老街的横街和河街,公共码头很大,货物吞吐 量大,商店规模大,是古徽州通往杭州的主要水路交通枢纽屯溪老街街市由座商、行商、摊贩组成,以座商为主,行商数量少而资力、活动 力均强,摊贩都是小本为生座商有独资,亦有合股,大店二三十人,小店三五人屯 溪街市商业经营方式上,继承了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 等传统商业道德,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老街不少金字招牌体现了徽商讲求仁德的“儒商”经营思想如“同德仁”中 药铺内柜台上竖有一块立牌,上书“橘井流香”四个金色大字,向群众展示该店济 仁施德的经营宗旨。
又如“程德馨”酱园,见其名号立即令人想起唐代刘禹锡《陋 室铭》中的名句“维吾德馨”,同时店堂内还有两块立招,上书“梅葛遗制、浓泛蒟 香”八个大字,这两块招牌充分显示其制酱技术的正宗和产品的优良质量随着屯溪在区域地位的提高,屯溪已从一般性的交通型商业街市聚落而成为 区域性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因而屯溪老街已成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 之成为城镇的一个主要文化、商业街区,服务内容已发生重大变化,文化内涵也增 加了新的内容老街两侧店铺现多数经营文化或工艺商品,其店招体现了在文房四宝、书画艺 术品等方面给人翰墨书香的感觉,弥漫着民族文化丰富的韵味如“醉墨山房”、“文 雕苑”、“一品斋”、“艺林阁”、“集雅斋”、“荟萃轩”、“徽宝堂”、“墨都画 廊”等老街店号的书法艺术多出自王朝闻、启功、沈鹏、亚明、唐云、林散之、苗子、费 新我等书坛魁星之手,另外也有省内名家和地方书法精英的墨迹三百观斋”拥 有吴作人、沈鹏、罗工柳、刘炳森四位大师题写的匾额,可谓匠心独具玲琅满目的 老街店号招牌,构成了一座书法艺术的博物馆位于黎阳和阳湖的部分传统街区,与老街隔江相望,是老街与屯溪发展的有机 组成部分,与屯溪老街三镇鼎立,共同构成屯溪山、城、街、水的空间格局,同样具有 较高的价值。
老街价值综述屯溪老街是保持和延续明清时期传统风貌的商业步行老街,是保持地方传统文 化特色的文化老街,是徽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一个具有多时代 特征、具有鲜明个性价值的老街,在徽州同类型的老街中最具有代表性屯溪老街是展示徽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老街由于老街有着独特历史风貌的传统商业空间,及其体现出来的深厚的徽文化特 色,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第二章现状分析一. 现状人口.用地老街街道办事处下辖公园居委会(2428人)、五福居委会(3872人)、人民路居委 会(1931人)、河街居委会(1417人)、珠塘居委会(2156人)、新市居委会(3770人)六 个居委会,总人口 15574人,另流动人口 1163人(五普人口),老街街区(延安路、滨 江路、新安北路范围内)用地29.5公顷,人口统计约为12500人,人口密度为420人 /公顷其中:传统街区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为10公顷,人口估计约2000人左右,人口 密度仅200人/公顷比较1985年清华大学作的调研,当时老街六个居委会共有人口 13633人,传统 街区人口密度为370人/公顷近年来老街外围如宇隆、青春、华馨、康大、山田等项 目的旧城改造,增加了居住用地,加大了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老街街区人口增加, 老街在城市中仍属于人口高密度区域。
老街地区范围内,以居住用地为主,约占66%,商业金融用地占24%,道路广场 17%,绿化用地仅占3%从用地结构来看,居住用地最多,建筑密度也最大,绿地数量最少,道路交通用 地仅3.5公顷,从现状交通状况分析,静态交通用地明显不足二. 整体风貌环境老街的整体风貌环境包括屯溪老城范围内的大山水环境,包括四周的青山、绿 水,以及黎阳、阳湖老镇三江汇流,江面开阔,北部小华山作为屏障,南、西与嵇灵 山、狮子山对峙,构成屯溪老街所特定的山水环境,共同组成了老街发源和发展的 历史环境该历史环境因城市建设发展,受到很大影响80年代中期建设的高层建筑一一花溪饭店严重破坏了三江汇合处的空间尺度, 华山宾馆的主楼阻挡了山、水视线,二马路通山视廊被四小不协调的四层教学楼遮 挡,老街二马路口的万粹楼违反规划严重超高……因滨江路的建设及沿江住宅的 建设,使老街与水的依存关系遭受破坏、老街周边房地产的开发,过多的侵蚀到老 街的深处,老街肌理受到一定的破坏,建筑高度、体量过大,老街、老城的空间尺度 正逐步变异三. 街巷格局老街呈鱼骨状的街巷格局,其肌理及空间尺度基本得到保护,总体关系保存尚 好,但一些巷道两侧民房的改造对传统街巷有一定的破坏。
■建筑环境评析多数的建筑风貌保持了传统,改造的建筑结构改变了原有的砖木结构形式,而 代之以钢混结构为主一些建筑在改造重建的过程中,违背了地方传统建筑的性格, 建筑超高、装饰过繁、非本土手法使老街风貌正处于量变到质变之间1,小品小品是老街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老街文化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 、为人服务的风尚但是老街的小品过多强调了使用功能而对老街环境产生了很大 的破坏,老街的小品建设缺乏引导、多不规范,遮阳棚、店招、路灯、广告、铺地多数 违背环境、缺乏文化内涵,甚至产生错误导向,如店招竖排、招馄大小不一、色彩不—'0•招牌■幌子一一老街上一些商铺以及周边店铺如黄山商贸城,其店铺招牌、幌子 的样式多种多样,材料使用了五花八门的玻璃、塑料、铝合金、灯箱等,过于现代 化,不符合老街古朴的建筑风格目前门牌号码牌、街道名牌、巷道名牌的样式、 材料也未经统一•路灯、灯饰——老街沿街的路灯比较少,样式一般而且稍显现代,对老街意境没 有充分表达另外许多店铺门前都挂有自己的灯笼,灯笼形态多样,但又主要集 中在宫灯、纱灯几种,店主在选择灯笼上很随意,景观表现则显得杂乱无章•磁卡一一沿街磁卡亭的塑料质地及颜色与老街风格很不协调。
2、店铺陈设•牌匾一一一些店铺悬挂的是老字号店铺的招牌,但实际上经营的产品品种则完 全不同如“怡凤”、"成龙”从前是销售妇女用品和儿童用品的地方,还有“同 和秤店”、“程德馨”酱园、“昱升昌”杂货号等,现在均已人事全非、名不副实 另外,少数牌匾竖立,则显不伦不类;老街上的邮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的标 识均为全国通用标识,在老街上出现与老街风格亦不统一,有些混乱•店门一一许多店铺的门采用了现代的铝合金卷帘门,色泽与木质建筑产生强烈 反差,与环境不协调•柜台一一许多店铺的外观看起来古朴传统,为传统徽派建筑,但内部则融入许 多没有特色装修摆设柜台的设计制作亦没有体现徽文化特色,为一般的玻璃、 铝合金柜台•地面一一老街大部分街道路面是由石板铺就而成的,但也有一些小巷的路面为 水泥路;老街的建筑虽在外观上保持了明清时的风格,但店铺内部,却被商家进 行了现代化的装修,一些店铺的地面被铺上瓷砖、地板革,这些都是不符合老街 风格的景观因素,与老街整体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氛围很不协调•商品一一大部分商店经营的商品品种主要集中在以歙砚、徽墨为主的文房四宝, 以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为主的传统建筑构件和竹画、山珍以及其他一些手工艺 品,品种较少,多家店铺经营的商品相似,缺乏经营个性。
3, 附属设施•遮雨篷一一由于徽州山区气候湿润多雨,老街上许多商家店铺在门口上方都装 上蓝色的遮雨篷,而老街本身就不宽,遮雨篷在遮雨的同时也遮住了游客的视线, 限制了观赏的视野范围,抢占了视觉空间•电线杆、电线一一虽然老街上电力、电讯等线路已整治,但是一、二、三马路及一 些小巷电杆林立,纵横交错的电线不但有一定火灾隐患,更在视觉上产生冲击, 造成视觉污染•沿街摆摊一一由于各个商铺的竞争,商家都将自己销售的商品摆放到了店面外, 挤占了一部分路面,抢占了街道空间,使得老街本身就不宽的路面显得更加狭窄 拥挤,这一点在旅游旺季表现的尤其突出•晾晒衣物一一黄山地区多雨,许多店铺二层的阳台成为晾晒衣服的场所,显的 杂乱无章,在视觉上造成老街局促凌乱的感觉还有一些商家和居民有在老街路 中央随意晾晒食品、杂物现象4, 节点日渐缺乏特色的老街路口、广场等节点有待于加强整治、提高品质,改善功能、 强化特色东入口广场一一主要问题是交通较乱,主次不清,风格混淆,空间过大,利用率 低,新建的一品阁甚至比老街牌坊更为抢眼老街与三条横向马路节点一一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共休息空间,老街空间不连 续,街角建筑风格不一,破坏景观的统一。
铺地、路灯等小品不规范、档次太低五,基础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城市建设改造,老街大环境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滨江路、延安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条件,还提高了防洪标准、 完善了给排水系统,提高了供电能力,但是老街腹地尚没有得以改善,由于老街年代 久远,限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市政基础设施虽经多次改造,仍较薄弱:有些麻石铺砌路 面破损严重;由于管径小,消防给水也不能满足;一些生活污水由于排污系统不完善, 只能倾之路面或在一些无下水道连通的砖砌小窨井中任其流淌,遇大暴雨因排水不 畅产生多处路面积水;沿路的空中电力、电讯线排列杂乱无章随着近几年用电负荷 增大,电线老化引起的火灾威胁也较大老街交通尚没有进行综合治理,较为混乱,四轮、三轮机动车、自行车混杂、随意 性停放,没有规范旅游交通车、人力车的交通行为老街本为步行街,却时常有自行 车、摩托车、三轮车驶入;上、中、下三条马路本身也都没有严格实行交通管理措施, 车辆随意停放阻碍交通交通混乱带来的不仅是交通阻塞产生的可能性,更多的是视觉景观上的严重破 坏六. 居住环境老街传统街区内居住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缺乏完善的给排水设施,房屋年久失 修,密度大,阴暗潮湿,传统的民居建筑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七. 传统文化老街本身仅是一条平民生活的老街,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商业文化,相对于徽文 化体系而言,尚不足以表现出来更多的内涵目前作为一条以旅游观光为主导功能 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引入了更多的地方文化性实物(商品)的展览、陈列内容,老街文 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已远远超出老街本身的意义,已成为展示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但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尚没有整体性的规划,没有正确的引导及易产生误导现 象八. 旅游老街由于其很高的知名度,已成为黄山旅游的一个热点地区(旅游景点),但是由 于现在的老街既是旅游观光购物街同时是兼顾日常生活服务的城市旧城区,因而成 为旅行社“免费赠送的午餐”,老街旅游以散客为主,没有专业介绍老街历史文化的 组织、宣传、服务机构,没有老街旅游的的组织、管理机构,老街旅游仅仅是观光购物, 没有很好的体现其内涵价值九、综述老街存在问题归纳有以下几方面:1、 保护意识薄弱一一虽然从行政管理层到一般市民阶层、从老街经营户到游客,都认识到老街保护 的重要性和一般性的做法,但是对于如何深层次保护管理、经营利用老街,如何在 具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利用好老街文化资源,还缺乏相当的认 识。
2、 维修经费缺乏一一老街现存的不仅是街面的商铺建筑,保护的不仅是“老街”本身,还有老街两 侧街区内大量的传统民居值得保护,这些传统建筑日久失修、基础设施缺乏改造、 居住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还缺乏大量的维修经费来进行正常的保存、维护3、 历史街区保护与土地开发的利益冲突一一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使老街的商业价值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旧城改造 势头过于凶猛,大量的传统民居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毁于一旦,取而代之的超高、 超大“新徽派”建筑,不仅没有使传统街区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反而造成新 的建设性破坏4、 基础研究薄弱——老街作为建设部的综合保护管理试点单位,理应有一个常设的老街保护研究 机构,不断分析、研究,寻找问题,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老街保护管理 水平日益提高,经验在全国推广,但是由于体制、经费、人才等问题,老街保护的基 础性研究尚很薄弱5、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一一虽然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出台较早,且向全国推广,但是当时的管理办法尚存 在许多不足,针对商店内部装修、商业经营内容、旅游经营、社区等问题尚没有相应 的对策办法,管理处罚的力度不够,依据不充分第三章规划准则—■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11.19;3、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4、 《黄山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二.指导思想1、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遵循国家和国际有关历史风貌地区的保护宪章 和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内外的历史地段保护办法,总结老街规划实施以来的经验, 使保护管理老街更为科学化、法制化,具有可操作性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应具有战略性思路,总体规划,分布实施3、 通过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资源,带动中心城区一一屯溪城市特色的维护 与发展4、 适应黄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黄山旅游二次创业精神,充分挖掘屯溪老街的 历史文化内涵,带动黄山市人文资源保护与利用向高层次发展,取得社会、经济、环 境等综合效益的提高三.规划方针采取保护、整治、更新的方针1、 保护一一是针对老街传统商业建筑和老街地区传统城市风貌以及原有的山 水环境而言,是对具有价值的古建筑及其风貌环境采取的措施2、 整治一一则是对老街地区建筑质量环境情况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所进行的治 理和改善,是对与风貌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环境采取的措施3、 更新一一则是适应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在商业活动和街市生活方面所进行 的必要调整,是针对老街街区落后的生活环境采取的措施•规划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原则,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载体的真实性 、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
• 整体保护一一不但要保护老街上的传统商业建筑和空间特色,还应包括 老街周围地区传统城市风貌的控制,以及整个屯溪旧城区山水环境的协 调还包括老街商业的繁荣、居住社区的稳定、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继承和发展•积极保护一一把老街和城市看成统一的有机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 变化新陈代谢,因此保护与更新相辅相成,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 更新的辩证关系规划从保护老街街面建筑外观,深入到进行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内部原貌的 保护;从重点保护老街核心区,深入到老街背后两侧街区传统空间格局、肌理的保护五. 规划内容与目标1) 保护老街地区的空间实体,包括对老街核心区的保护,老街周边地区的建 设控制和山水环境的景观协调;2) 保护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徽州地方文化;3) 保护居民的生活的稳定,维护社区的活力;4) 建立老街商业建筑数据库,指导保护、整治与更新;5)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将老街街区建成集历史传统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 乐、住宅为一体的特色街区;6) 逐步改善老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房屋质量和生活环境;7) 制订条例,实施老街保护管理规定第四章保护整治规划一. 保护区界界定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划定三个层次: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
规划在延续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划定,进行精确界定范围h保护区范围:东至老街照壁,西至镇海桥西头,街区两侧按组成沿街店铺建筑的完整 院落确定纵深范围保护区全长900多米,面积约4公顷,建筑面积约6万平米规划要求:A. 严格保护老街鱼骨状的街巷肌理,严格保护和恢复老街及巷弄的石板路面, 保护现有的街巷空间界面和尺度严格限制巷弄两侧5米范围内的拆迁、改 造B. 保护区内建筑必须严格保护原有建筑风貌,修旧如旧,严格限制改建、新建 建筑;C. 老街商业建筑必须保持传统的小开间、大进深、内天井格局;D. 沿老街建筑层高限定为两层(檐口高度约7米,屋脊和山墙高度不得超过9 米),其后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局部不得超过三层,屋脊和山墙高度不得 超过11米;E. 老街商店内、外部装饰装修应古朴雅致,严禁使用现代装饰材料和手法;F. 因结构原因确须拆除翻建的房屋必须按原样恢复,必须保持传统的青瓦坡 顶、马头墙做法,切忌擅自增添部件和改变做法G. 保护区内应适当降低建筑密度,传统民居建筑应重点进行内部改造,更新 设施,严格限制单幢拆除改造H. 老街以文化、旅游、商业为主要功能2建设控制区老街的主要风貌环境影响区域,由于近年“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老街历史 文化地区范围日渐萎缩,因此必须加强保护规划管理,控制旧城改造速度。
范围:东至康乐路,南至滨江路,西至西镇街,北至华山和西杨梅山的北侧山脚规划要求:A. 严格保护并加强一、二、三马路联系北部华山、老街和新安江水的山水景观 视廊;B. 重视强化滨水地区景观、延安路与华山的景观,以及老街东西入口周边景 观;C. 适当调整用地功能结构,满足老街文化旅游功能和城市道路交通需求;D. 必须降低控制区的建筑密度,扩大广场和绿地,并尽可能开放公共空间;E. 控制区内的建筑风貌必须与老街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建筑应继承传统建 筑形式并可以适当淡化处理;F. 控制区内建筑必须保持坡屋顶,屋脊和山墙高度根据与老街的距离关系形 成梯度变化,控制在12-15米以内;G.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3, 环境协调区保持山城水的大格局,以华山、黎阳狮子山、小龙山、阳湖稽灵山为老街的山水 背景,限制大型建设项目破坏山水环境,限制建筑高度不得超过视线山体高度的三 分之一、保持山水视廊范围:东至江心洲,南至稽灵山,西到小龙山,北至戴震公园、西至杨梅山环境协调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实际包含了屯溪老城的三个镇:黎阳、阳湖和屯 溪老镇以小龙山、稽灵山、小华山自然景观为界限,并包含横江与率水交汇口,本 范围是对屯溪老城山水环境的总体保护。
规划要求:A. 保护老屯溪(黎阳、阳湖、屯溪三镇)秀丽山城水乡特有的景观特色和山、城 、水融为一体的空间尺度;B. 保持这一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环境,保护好山林植被和河川水质,保护山体 轮廓线和主要的城市对景与借景;C. 限制高大建筑和巨大构筑物的新建,建筑控制高度在30米以内,其体量、色 彩、形式必须与山水环境相统一二,建筑保护等级划分1, 建筑风格的保护与限定老街是以徽州地方传统建筑风格为主的历史文化地区,在其历史延续的过程 中,也穿插了一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兴的欧洲殖民地风格的石库门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同样反映了老街历史的遗存,同样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值得保护因而 老街建筑的风格是以保护传统徽州商业建筑特色,同时,保护一定量的石库门建筑 形式,限制这两者以外的非传统的形式存在近年“时兴”的装饰豪华、斗富的“新徽州”建筑风格,也需要进行整治、净化 、返朴归真2, 老街建筑分级保护老街地区范围内大都具有明清遗风的徽州传统木结构民居,这些传统建筑形 成了老街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风貌传统的建筑单体并不具备文物价值,但是由此 组成的群体却拥有较高的价值,是真实的历史风貌的遗存因此如何加强对老街单 体建筑的合理保护是对历史风貌地区的保护的重点。
老街传统风貌地区就是在保 护整治更新的指导思想下,对组成风貌的每一幢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保 护整治更新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 则,对古村落的建筑依据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型制 特征、建筑保存的完好度等因素,进行分级评定,明确不同建筑的保护等级和整治 建筑建筑等级分类确定分为五级:• 一类建筑一一准文物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的、拟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建(构) 筑物;•二类建筑一一完好的历史建筑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传统风貌完整、保存度完好、民国时期的建(构) 筑物;•三类建筑 般的历史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一般,传统风貌保存不完整的民国时期的建(构)筑物;•四类建筑一一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物与历史风貌协调,无冲突,50-70年代建设的建(构)筑物;•五类建筑一一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筑物与历史风貌不协调,有冲突,80年代后建设的建(构)筑物;一、二、三类建筑均属保护建筑,四、五类建筑为整修和整治建筑.3. 保护整治措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确定是根据建筑的分级评定结果而进行,分为保存、 维护、修复、改善、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等方式。
1) 一类建筑一一保存(保存、维护,修复)保护要求:一类建筑为重点保护建筑严格完整保存老街老字号店铺原有的传 统立面形式、平面格局、内部梁架、砖木结构、木板排门、窗扇栏板、店招匾额、细部 雕刻、内部装饰、铺地材料和使用功能、经营内容、柜橱摆设等按文物建筑保护的 原则适当进行维护和修复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有损风貌、格局特色的修建 和改造,不允许更改内部结构,不能随意添改保护修缮应严格采用原材料,修旧如 旧为防治白蚁虫害进行药物处理2) 二类建筑一一维护(保存、维护,修复)老街店铺的保护要求:基本保存原有的传统立面形式、平面格局、内部梁架、砖木结构、使用功能;按 原有形式维护木板排门、窗扇栏板、门窗栏板、细部雕刻;修复门脸招幌、内部装修、 铺地材料等,修旧如旧,允许内部分隔适当改进以日常维护、修复为主,不得施行 任何有损风貌、格局特色的修建和改造,按照原貌采用原材料维护、修复为防治白 蚁虫害进行药物处理居住建筑的保护要求:基本保存原有的传统立面形式、砖木结构和使用功能,恢复原有的平面格局和 型制,修理加固内部木构架,对于有部分损坏、缺失的建筑构件,须使用原有材料, 按原样定制,修理补全,修补地坪,疏通排水网络;为防治白蚁虫害进行药物处理。
对于质量较好的进行瓦当、勾头、门窗、栏杆、隔扇、地砖、墙砖等修复,同时也 可参考本地区同时代风格地其他样式3) 三类建筑一一修复(修复、维修,改善)老街店铺的保护要求:保留原有的传统立面形式、平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