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魏国、韩国、赵国历代君主PPT

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1.09MB
约33页
文档ID:150282397
魏国、韩国、赵国历代君主PPT_第1页
1/33

赵国1赵烈侯(?前400年):嬴姓,赵氏,名籍,其全称名讳曰赵籍春秋末期晋国赵氏的封君,战国时代赵国的开国之君,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灭智氏,权分晋国,但在法律上从晋国脱离出来,则始于赵烈侯2赵武公赵武公(?前387年),又称赵武侯赵武侯,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赵烈侯之弟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传说曾“卜阴山河曲而祷焉”筑云中城资治通鉴载“周安王二年(前400年)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由于赵烈侯子赵敬侯年纪尚小,无法即位,在这种清况下,烈侯弟武公便掌握了赵国实权大约考虑到以前襄子之子赵桓子因自立而为国人所杀的教训,掌握实权的武公并没有真正称侯因此原因,赵人作世本时,也就无法记述武公即位一事魏人作竹书纪年时,有关赵国纪年仍沿用己去世的烈侯年号3赵敬侯(约前410年左右前375年,年约36岁),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原名赵章赵章,赵烈侯之子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自中牟(今河南汤阴)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规划成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邯郸迅速繁荣。

赵敬侯二年,赵在山东高唐、茌平之间战胜齐军赵敬侯四年,魏败赵军于河南清丰两度用兵中山,赵成侯六年,中山筑起长城4赵成侯(?前35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原名赵种,赵敬侯之子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今邢台浆水村附近)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赵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条约5赵肃侯赵肃侯,嬴姓,赵氏,名语,谥号曰肃,前349年前326年在位,赵成侯之子,史称赵肃侯赵肃侯即位之时,华夏大地整酝酿着沧桑巨变自前453年三家灭智以来,韩赵魏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三晋相安无事赵襄子执政期间,三晋休养生息前425年,魏文侯继为三晋领导人,魏文侯以韩、赵为兄弟之国,结成三晋联盟,随即开始了对中原的瓜分,对齐楚秦的蚕食齐楚秦三国为抵御三晋的攻势,实施变法,国力逐步增强,与三晋渐趋于平衡原三晋中的赵、魏交恶,屡次为争利大打出手,空豪内力,三晋联盟瓦解时魏为霸主,屡加兵于赵赵居四战之土,魏秦齐燕猎于外,中山窥其内6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死后谥号武灵。

名雍,嬴姓赵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武灵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死后谥号为武灵王赵君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7赵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战国时赵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何在位时间公元前298前266年赵武灵王之子,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因公子章的母亲和右效司寇田不礼发生了苟且之事,被赵武灵王囚禁于冷宫中,将太子章给废了,于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赵武灵王怕兄弟俩因权力而残杀,在前295年封赵章为安阳君安阳君在当时仅次于国王之下,握有赵国近乎一半的土地8赵孝成王(?-前245)嬴姓,赵氏,名丹惠文王子前266年即位秦军来攻,拔三城,触龙说赵太后以长安君为质于齐,齐援赵韩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而附赵,赵令廉颇发兵取上党,驻守长平秦人施反间计,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前260年,秦人围赵括于长平,括被杀,四十余万降卒为秦坑杀次年,秦军围邯郸,前258年,魏公子无忌与楚春申君率兵救赵,秦解围。

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燕发兵攻赵,廉颇攻燕军,诛其相栗腹9赵悼襄王(?前236年)是战国末期赵国君主,嬴姓,赵氏,名偃,赵孝成王之子赵国太子在秦为质,应回国即位但在大臣郭开的帮助下赵偃即位,廉颇愤而离去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使李牧攻燕,取得武遂(今河北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赵悼襄王六年,封秦王逃弟长安君于饶九年,赵攻燕,取狸阳城秦攻赵,悼襄王卒10赵王迁,又称赵幽缪王,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最后一位国君,赵悼襄王(赵偃)的儿子,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他在位前期任用大将李牧抵御秦军的入侵,但此后他听信谗言,杀害了李牧,导致赵国再无良将,最终被秦国所灭,赵王迁本人也被俘虏秦王政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11赵代王嘉赵代王嘉(约前250年左右?),名为赵嘉赵嘉,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最后的君主,赵幽缪王之兄,后为代王秦王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秦将王翦率大军破赵,杀赵葱,颜聚逃走,长驱直入,破邯郸俘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一说是秦始皇任命,因为暂时不想灭赵)。

代王嘉联合燕王喜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太子丹统领,败于易水,燕王逃往辽东,代王嘉劝燕王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秦军暂缓攻势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3年)王贲攻辽东,掳燕王喜,燕国灭亡,王贲转攻代郡,掳代王嘉,赵彻底灭亡秦使赵嘉之子赵公辅主西戎,西戎怀之号曰赵王,世居陇西天水西县,开天水赵氏一脉祖12魏国13魏文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14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15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3代国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即位初,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通鸿沟范台之会时鲁共公曾告诫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 他“清心寡欲”,公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16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国第4代国君前318年前296年在位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或言魏安釐王冢,皆不确),得竹书数十车这些竹书是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竹书纪年,较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更准确17魏昭王(?前277年),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魏昭王的小儿子,公子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的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18魏安釐王(?公元前243年):姬姓,魏氏,名圉魏国第6代国君前276年前243年在位魏昭王之子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今河南宁陵)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

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惧怕秦国,不敢进军魏无忌请求如姬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晋鄙见了兵符,表示怀疑,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与魏无忌同年病死19魏景湣王(?前228年):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国第7代国君前242年前228年在位魏安釐王之子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景湣王死,其子魏王假即位20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国第八代国君前227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魏王假元年(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赵政,被秦王政发觉魏王假二年(前226年),新郑有人反叛秦国,遭到镇压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凡八传,历九君,立国179年。

秦灭魏,设其为郡县21韩国22韩景侯(?前400)战国时韩国国君晋卿韩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卫慎公十二年,秦简公十二年,郑繻公二十年,赵烈侯六年,魏文侯四十三年,韩景侯六年,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姬午正式册烈侯赵籍、文侯魏斯、景侯韩虔为诸侯23韩烈侯(?前387年)姓名韩取,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景侯之子韩烈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遂实行改革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子韩文侯继位24韩文侯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名韩猷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文侯二年、郑康公十一年(前385),韩国势力逐渐强盛,开始向外扩张此年,韩国举兵侵略郑国,攻取其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宋休公十一年(前385),韩国再次向宋国发起进攻,一直打到宋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韩文侯七年(前380),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山东济南)。

韩文侯十年(前377),韩文侯去世,子哀侯即位25韩哀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哀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哀侯实行改革继续推行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十年,文侯卒,子韩哀侯立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韩懿侯立26又作韩共侯,名字不详,一作若山,战国时期韩国君主按史记,懿侯元年是前370年,在位12年按竹书纪年,周烈王二年(前374年)“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这年为懿侯元年,前374年前369年公孙颀建议韩懿侯趁魏国内乱之际,联合赵国伐魏二军在黄河以北集结,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攻克,士气大振,再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联军内部意见不合,韩懿侯乘夜率军队离去,不战自破,安邑之围遂解27战国时代韩国国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政治清明,国力强大,诸侯不敢侵韩韩昭侯(?一前333)韩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28韩宣惠王生年不祥,韩懿侯若山的孙子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昭侯韩武之子,在位21年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韩威侯为王前323年韩威侯正式称 王,为韩宣惠王29(?前296年)战国时期韩国君主,原名韩仓,在位期间楚攻韩雍氏城五个月,韩王先遣尚靳说秦王,秦宣太后告诉尚靳:“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尚靳回国后把秦宣太后的话告诉韩襄王,韩襄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这次张翠找上了甘茂,甘茂终于说动了秦王出兵30赵惠文王九年、齐湣王十一年、韩僖王六年(前290),赵国、齐国乘韩国屡屡被秦国打败,国力受损之机,联合出兵攻韩,进逼于鲁公(今河南鲁山西南)之下秦昭王十七年、魏昭王六年(前290),韩国派人游说秦昭王,劝说秦攻魏,而不再攻韩;又向秦国献地求和秦与韩国媾和后,集中兵力,大举攻魏秦相魏冉亲自率兵出击,迫使魏国割让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换取魏国的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和皮氏(今山西河津西)次年,秦国又派大良造白起、左更司马错率军伐魏,进军到轵(今河南济源东南),攻占包括垣邑在内的大小城邑六十一座。

31韩桓惠王,韩厘王之子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前239年韩桓惠王薨,子韩安立32韩废王韩废王(?前226年)姬姓,韩氏,名安即韩王安十六年(前231年)韩王安献出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俘虏韩王安,迁韩王安于陈以韩地建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国灭亡尔后,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后被平定,而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