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直梁弯曲时的内力和应力

shi****gb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9.50KB
约30页
文档ID:156168982
第七章直梁弯曲时的内力和应力_第1页
1/30

第七章 直梁弯曲时的内力和应力、填空题:1、梁产生弯曲变形时的受力特点,是梁在过轴线的平面内受到外力偶的作用或者受到和梁 轴线相 的 外力的作用2、车床上的三爪盘将工件夹紧之后,工件夹紧部分对卡盘既不能有相对移动,也不能有相 对转动,这种形式的支座可简化为 支座3、矩形截面梁弯曲时, 其横截面上的剪力作用线必然 于外力并通过截面 4、梁弯曲时,其横截面上的剪力作用线必然 于横截面5、梁弯曲时,任一横截面上的弯矩可通过该截面一侧(左侧或右侧)的外力确定,它等于 该一侧所有外力对 力矩的代数和6、梁上某横截面弯矩的正负,可根据该截面附近的变形情况来确定,若梁在该截面附近弯 成上 下 ,则弯矩为正,反之为负7、用截面法确定梁横截面上的剪力时,若截面右侧的外力合力向上,则剪力为 8、以梁横截面右侧的外力计算弯矩时,规定外力矩是顺时针转向时弯矩的符号为 9、 将一悬臂梁的自重简化为均布载荷,设其载荷集度为 q,梁长为L,由此可知在距固定端 L/2 处的横截面上的剪力为 ,固定端处横截面上的弯矩为 10、 在梁的集中力偶左、右两侧无限接近的横截面上,剪力相等,而弯矩则发生 , 值等于梁上集中力偶的力偶矩。

11、 剪力图和弯矩图是通过 和 的函数图象表示的12、 桥式起重机横梁由左、右两车轮支承,可简化为简支梁,梁长为 L,起吊重量为P,吊重位置距梁左、右两端长度分别为 a、b,且a>b,由此可知最大剪力值为 .13、 将一简支梁的自重简化为均布载荷作用而得出的最大弯矩值 ,要比简化为集中罚作用而的最大弯矩值 14、 由剪力和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可知 ,剪力图上的某点的 等于对应于该点的载荷集度 .15、 设载荷集度q (X )为截面位置X的连续函数,贝U q( X)是弯矩M (X )的 阶 导函数16、 梁的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时,若分布载荷方向向上,贝弯矩图为向 凸的抛物线17、弯矩图的凹凸方向可由分布载荷的 符号确定18、在梁的某一段内, 若无分布载荷 q( X )的作用, 则剪力图是 于 X 轴的直线19、在梁的弯矩图上,某一横截面上的弯矩有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 ,该极值必发生在对应于剪力 的横截面上20、由于在梁的集中力作用处, 其截面左、右两侧的剪力会有一突然变化, 因此弯矩图在此 处形成的是一个具有 点的图形状21、梁在发生弯曲变形的同时伴有剪切变形 ,这种平面弯曲称为 弯曲。

22、梁在纯弯曲时,其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与变形后的梁轴线相 23、在一纯弯曲梁段内,各横截面上的剪力等于 ,而弯矩为常量24、梁在弯曲时的中性轴,就是梁的 与横截面的交线25、梁弯曲时的中性轴必然通过其横截面上的 那一点26、梁弯曲时,其横截面上的 最终合成的结果为弯矩27、梁弯曲时,其横截面的 按直线规律变化,而沿横截面的 则均匀分布28、梁弯曲时 , 横截面中性轴上各点的正应力等于零 , 而距中性轴 处的各正应力为最大29、梁弯曲变形后,以中性层为界,靠 边的一侧纵向纤维受压力作用 , 而靠 边的一侧纵向纤维受拉应力作用30、梁弯曲时 , 在作用正弯矩的梁段内 , 其中性层以上的各纵向纤维将发生单向 变形31、等截面梁内的最大正应力总是出现在最大 所在的横截面上32、矩形截面梁在横力弯曲时 , 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沿截面高度按 线规律分布33、矩形截面梁在横力弯曲时 , 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所在的点上 , 其正应力为 34、矩形截面梁弯曲时 , 其横截面上最大剪应力是平均剪应力的 倍35、一般情况下 , 弯曲时横截面上最大剪应力往往出现在 上各点。

36、在横截面对称于中性轴的等截面梁内 , 弯曲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37、用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不相等的材料 , 如铸铁等制成的梁 , 其横截面宜采用不对称于中性 轴的形状 , 而使中性轴偏于受 纤维一侧38、木梁或竹杆在横力弯曲时往往出现纵向裂纹 , 这表明梁的纵向截面上有 应力39、对于横截面高宽度比等于 2的矩形截面梁 , 在当截面竖放时和横放时的抗弯能力之比和抗剪能力之比 , 分别为 和 40、 面积相等的圆形、矩形和工字形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分别为 W®、W矩和Wt,比较其值的大小,其结论应是 W圆比 W知 ,W工比 W® 41、 由梁的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可知 , 为了充分利用材料 , 应尽可能将梁的材料聚集于离中性轴 处, 从而提高梁的承载能力42、 由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可知 , 设法降低梁内的最大弯矩 , 并尽可能提高梁截面的 系数 , 即可提高梁的承能力43、 梁的截面形状是否经济合理 , 其衡量标准在于梁截面的 系数 , 即可提高梁的承载能力44、 工程上用的鱼腹梁、阶梯轴等 , 其截面尺寸随弯矩大小而变 , 这种截面变化的梁 , 往往就是近似的 梁。

二、判断题:1、 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只要外力均作用在过轴的纵向平面内,杆件就有可能发生平面弯曲 ( )2、 一正方形截面的梁,当外力作用在通过梁轴线的任一方位纵向平面内时,梁都将发生平面弯曲 ( )3、 梁发生平面弯曲时,其轴线必然弯成位于外力作用面内的平面曲线 ( )4、 通常将安装在车床刀架上的车刀简化为悬臂梁 ( )5、 梁横截面上的剪力,在数值上等于作用在此截面任一侧(左侧或右侧)梁上所有外力的代数和 ( )6、 用截面法确定梁横截面的剪力或弯矩时,若分别取截面以左或以右为研究对象,则所得到的剪力或弯矩的符号通常是相反的 ( )7、 研究梁横截面上的内力时,沿横截面假想地把梁横截为左段梁或右段两部份,由于原来的梁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作用于左段或右段上的外力垂直于梁轴线方向的投影之和为零, 即各外力对截面形心之矩可相互抵消 ( )8、 简支梁若仅作用一个集中力 P,则梁的最大剪力值不会超过 P值 ( )9、 梁的最大弯矩值必定出现在剪力为零的截面处 ( )10、在简支梁上有一移动的集中载荷作用, 要使梁内产生的弯矩为最大, 此集中载荷并不一定作用在梁跨度中央 ( )11、梁上某一横截面的弯矩等于作用于此截面任一侧 (左侧或右侧) 梁上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力矩的代数和, 利用此规律, 可不列出平衡方程, 就能直接确定横截面弯矩值的大小。

( )12、两个简支梁的的跨度及所承受的载荷相同, 但由于材料和横截面面积不同, 故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就不一定相同 ( )13、简支梁上有一集中力偶作用, 绘出其剪力图, 其图象一定以集中力偶作用的位置为对称 ()14、若梁某段内各横截面上的弯矩均为零,则该段内各横截面上的剪力也均为零 ( )15、若梁某一段内的横截面只有弯矩而无剪力, 则梁在此段内的弯矩、 剪力和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不一定成立 ( )16、在梁的某一段内,若无载荷作用,即 q(X)= 0,则由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可知,弯矩图一定是一斜直线 ( )17、在梁某一段内的各个横截面上的, 若剪力均为零, 则该段内的弯矩必为常量 ( )18、在梁上作用的向下的均布载荷,即 q 为负值,则梁内的剪力 Q 也必为负值 ( )19、在梁上某一段内的分布载荷方向向下(规定分布载荷方向向下不负) ,这说明弯矩图曲线向上凸,其弯矩值必为正值 ( )20、梁的弯矩图上某一点的弯矩值为零, 该点所对应的剪力图上的剪力值也一定为零 ( )21、在梁上的剪力为零的地方, 所对应的弯矩图的斜率也为零;反过来,若梁的弯矩图斜率 为零,则所对应的梁上的剪力也为零。

( )22、承受均布载荷的悬臂梁, 其弯矩图为一条向上凸的二次抛物线, 此曲线的顶点一定事在 位于悬臂梁的自由端所对应的点处 ( )23、从左向右检查所绘剪力图的正误时,可以看出,凡集中力作用处,剪力图发生突变,突 变值的大小与方向和集中力相同, 若集中力向上, 则剪力图向上突变, 突变值为集中力大小 ()24、在梁上集中力偶作用处,其弯矩图有突变,而所对应的剪力图为水平线,并由正值变为 负值或由负值变为正值,但其绝对值是相同的 ( )25、运动员双臂平行地静悬于单杠 ( 视为简支梁 )时, 无论两手握在杠的何处 ,只要两手的间矩 不变 ,其两手间的杠段的变形总是纯弯曲 .( )26、梁弯曲时,不论梁产生的是纯弯曲还是横力弯曲,其变形前后的横截面始终都为平面27、 等截面直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保持为平面,但其形状和尺寸略有变化 ( )28、 梁产生纯弯曲变形后,其轴线即变成了一段圆弧线 ( )29、 梁产生平面弯曲变形后,其轴线不会保持原长度不变 ()30、 梁弯曲时,梁内有一层既不受拉又不受压的纵向纤维就是中性层 ()31、 中性层是梁平面弯曲时纤维缩短区和纤维伸长区的分界面 ( )32、 梁弯曲时,梁的中性必定是横截面的对称轴。

( )33、 因梁产生的平面弯曲变形对称于纵向对称面,故中性层垂直于纵向对称面 ( )34、 梁弯曲时,其横截面要绕中性轴旋转,而不会绕横截面的边缘旋转 ()35、 弯曲正应力公式是由矩形截面梁推导出的,故只适用于纯弯曲,而不适用于横力弯曲 )36、 由于弯曲正应力公式是由矩形截面梁推导出的, 所以用于非矩形截面梁时,则不能满足工程所需要的精度 )37、 梁弯曲时,可以认为横截面上只有拉应力,并且均匀分布,其合成的结果将与截面边缘的一集中力组成偶,此力偶的内力偶矩即为弯矩 ( )38、 梁的横截面上作用有负弯矩, 其中性轴上侧各点作用的是拉应力, 下侧各点作用的是压应力 )39、 等截面梁弯曲时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在数值上必定是相等的 ( )40、 等截面梁的最大弯曲正应力不一定发生在最大弯矩的横截面上距中性轴最远的各点处 )41、 挑水时扁担在其中部折断,这是由于相应的横截面处的拉应力达到了极限值 ( )42、 等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一定位于剪力最大的横截面上 ( )43、 T字形截面的铸铁梁,其最大打应力总发生在弯矩绝对值为最大的横截面上 ( )44、 T字形截面的铸铁梁,当在全长范围内作用有正弯矩时, 其截面应倒放丄形较为合理些。

)45、 一 T字形截面铸铁梁内的正弯矩最大值为 M,负弯矩最大绝对值为|M」,且M2|>M此时梁截面应正放成 T形才合理 )46、 矩形截面梁的纯弯曲段内,甘横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力均等于零 ( )47、 矩形截面梁在横力弯曲时,梁内正应力为零的点处,其剪应力一定为零 ( )48、矩形截面梁弯曲时, 其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点不一定在同一个横截面上 ( )49、矩形截面梁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眯处的剪应力方向均平行于横截面上剪力的方向 ()50、矩形截面梁的弯曲剪应力沿截面高度变化,但不一定按二次抛物线规律变化 ( )51、等截面梁的最大弯曲剪应力不一定出现在剪力最大的横截面中性轴上 ( )52、对于横力弯曲的梁 , 若其跨度和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5, 则用纯弯曲建立的弯曲正应力公 式计算所得的正应力 , 较之梁的真实正应力的误差很小 ( )53、当梁内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相等时 , 该梁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必定相等 ( )54、假设对脆性材料如铸铁等制成的 T 字形截面梁进行强度校核 ,无论其受载情况如何 , 只要校核了危险点的压应力即可 ( )55、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中的许用正应力与轴向拉伸或压缩强度条件中的许用正应力是相同 的。

( )56、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中的许用剪应力与扭转强度条件中的许用剪应力是相同的 ( )57、对比用同一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截面梁和空心圆截面梁的强度 , 只要二者的外径相同 , 则它 们承受外载或自重的能力一定都是相同的 ( )58、对于木梁 , 其顺纹方向的抗剪能力较差 ,但因最大剪应力发生在横截面中性轴上 ,故剪切 破坏不会沿顺纹中性层发生 ( )59、一全长范围内有均布载荷作用的简支梁, 若左、右两端支座各向内移动跨度的 1/5, 则可 使梁的承载能力提高为原来的 5倍. 由此可知 , 左、右两端支座继续向内移时 , 梁的承载能力 将不断提高 ( )60、为了提高矩形截面梁的抗弯强度 , 增大横截面的高度要比增大横截面的宽度有效得多 ( )三、选择题:1、工程实际中产生弯曲变形的杆件,如火车机车轮轴、房屋建筑的楼板主梁,在得到计算 简图时,需将其支承方式简化为: ( )A、简支梁 B、轮轴为外伸梁,楼板主梁为简支梁;C、外伸梁 D、轮轴为简支梁,楼板主梁为外伸梁2、用一截面将梁截为左、右两段,在同一截面上的剪力、弯矩数值是相等的,按静力学作用与反作用公理,其符号是相反的,而按变形规定,则剪力、弯矩的符号( )A、仍是相反的;C、总曰 疋B、是剪力相反,弯矩一致;D、是剪力一致,弯矩相反。

3、 在梁的集中力作用处,其左、右两侧无限接近的横截面上的弯矩( )的A、相同; B、数值相等,符号相反;C、不相同; D、符号一致,数值不相等4、 在梁的集中力作用处,其左、右两侧无限接近的横截面上的剪力( )A、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B、大小相等,符号相同;C、 符号有时都相同,有时不都相同;D、 有大小改变趋势,但符号不变A、一 Pac/L; B、Pac/L; C 、-Pbc/L;D 、Pbc/LpA /1In5、指出图示简支梁(如图所示)m-n截面上的弯矩及其符号是()是错误的6、分析外伸梁 ABC (如图所示)的内力时,所得的结果(A、 AB段剪力为负值,BC段剪力为正值;B、 Qmax =2qa;C、 除A、C两端点外,各段的弯矩均为负值;D、 | M max |=4q a7、列出梁ABCDE (如图所示)各梁段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其分段要求应是分为( )qP一 VABC D /A、AC 和 CE 段 B、AC、CD 和 DE 段C、AB、BD 和 DE 段 D、AB、BC、CD 和 DE 段8、悬臂梁(如图所示)在集中力 R、F2作用下的弯矩表达式为(A1P1\ B CX- L1巴 L T TA、M(x)=:—p x(0L);B、M(x)=:—p2 X(OW x > L);C、M(X)=:—p xL、(OW x> ,r L 、-R ( 一 + x)2M(X):=F2 x -(—W x > L22D、M(X)=:—(R+ P2 ) x(0 W x > L)。

是不正确9、外伸梁在均布载荷 q的作用(如图所示)下,指出内力的特点,其中( 的A、图对称于中央截面; B、中央截面上 Q=0 ;C、图对称于中央截面; D、中央截面上 M=0则是对的10、简支梁AB受集中力偶作用(如图所示),通过内力分析,若认为(|Mmax|必出现在C处截面上;|M max|=mA、 集中力偶作用在 A处或B处,杆内无剪力;B、 集中力偶无论作用于何处,梁内的最大弯矩值C、 集中力偶作用在 A或B处,M图为矩形;D、 集中力偶无论作用于何处,梁内的最大弯矩值11、由梁上载荷、剪力图和弯矩图三者间的关系,可概括一些规律性结论,如(A、 集中力作用处,M图发生转折;集中力偶作用处, Q图连续;B、 集中力作用处,M图连续;集中力偶作用处, M图不连续;C、 集中力偶作用处, Q图会有变化;D、 集中力偶作用处,所对应的 M图在此处的左、右斜率将发生突变12、一多跨梁 AB (如图所示),使所受的集中力 P先后作用于C铰的左侧和右侧,并分别作出其内力图,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对的ACIPBil J I y— a —■ b JA、Q、M图均不同;B、Q图相同,M图不同;C、Q图不同,M图相同;D、Q、M图均相同。

13、向上吊起一钢筋混凝土梁(如图所示) ,梁长为L,在梁的自重作用下,若要保证梁内不产生正弯矩,则绳索所系位置 x的最小值应为( )X- X 」 L14、将一简支梁上的集中力 P分散成三种情况(如图所示),以M!、M2、M 3和M4分别表示前后四种情况的最大弯矩值,你认为结论中( )是正确的A、M1 > M 2 = M3 > M 4 ;C、M 1 > M 2 > M3 = M4B、M! > M2 > M 3 > M 4;D、M! > M 2 > M 4 > M3二 £B A /V 1 1 7 BL.1S厶 J'VL/3..L/3 lL/3^1dr丄/4L/2L/r(0AB(b)q 二 p/1A L L-(d)15、受受力偶作用的外伸梁 ABC,将外力偶m从所作用的C处移到D处(如图所示)时, 可能引起梁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发生变化的情形( )才是正确的■JA、 最大剪力相同,最大弯矩不相同;B、 最大剪力相同,最大弯矩相同;C、 最大剪力不相同,最大弯矩不相同;D、 最大剪力不相同,最大弯矩相同16、一悬臂梁,左端固定,长为 4m,由其弯矩图(如图所示)可知剪力图为( )L 4m JA、矩形;C、梯形;B、三角形;D、零线(剪力为零的各点连线)17、从一长4m的简支梁弯矩图(如图所示)分析可知梁的受载情况为: ( )I O UlSJjrilmlmlmlmA、 在x=1m和x=3m处,各有集中力 P=10kN向下作用;B、 在x=1m和x=3m处,各有集中力 P=20kN向下作用;C、 在x=1m处,有集中力P=20kN向下作用,在x=3m处,各有集中力 p'=20kN向上作用;D、 在x=1m处,有集中力P=10kN向下作用,在x=3m处,各有集中力P =10kN向上作用;18、分析简支梁(如图所示)的外力、内力和变形情况,可知结论( )是错误的。

U | CA、 支座反力大小为 P;B、 剪力图左、右对称;C、 梁中央截面上弯矩为零;D、致变形状态是沿梁的轴向由凸到凹19、由一简支梁的弯矩图(如图所示)得出梁在左、中、右三段上的剪力大小和正负依次是ImlmA、20kN、0、一10kN ; B、10kN、0、一20kN ;C、一 10kN、0、20kN ; D、一 20kN、0、10kN20. 有一承受分布载荷的简支梁,该梁在所取的坐标系 Bxy (如图所示)中,弯矩 M、剪力Q和载荷集度q之间的微分关系为( )A、dQ=q,如=dx dxB、dQ= -q,如一Q; dx dxdQ dM dQ dMC、 = — q, =Q; D、 =q, = — Qdx dx dx dxP 1 P 1 DB C ——21、 一受力弯曲的简支梁(如图所示)产生纯弯曲变形的梁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C CB段; D 、不存在22、 梁的纯弯曲可在材料试验机上实现 ,观察纯变形情况,可由表及里地推断:梁变形后,其横截面女一 1— 21 J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横截面只是绕() 转过了一个微小的角度A、梁的轴线; B 、梁轴线的曲线率中心;C中性轴; D 、横截面自身的轮廓线。

23、 梁在纯弯曲时,其横截面的正应力变化规律与纵向纤维应变的变化规律是 () 的A、相同;B、相反;C、相似; D、完全无联系24、 梁在平面弯曲时,其中性轴与梁的纵向对称面是相互 () 的A、平行; B 、垂直; C 、成任意夹角25、 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由微内力组成的一个垂直于横截面的 (),最终可简化为弯矩A、平面平行力系; B 、空间平行力系; C 、平面力偶系26、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离中性轴矩离相同的各点处正应力是 () 的A、相同; B 、随截面形状的不同而不同;C不相同; D 、有的地方相同,而有的地方不相同27、 一矩形截面悬梁自由端受到力 P的作用(如图所示),其上A、B两处的正应力关系为()D 、 oa = 4 oBA、 (Ta = 3 Ob ; B 、 OA = 6 (Tb ;28、一矩形截面梁受力发生弯曲变形 (如图所示)时,在梁的() 处横截面上将出现最大正 应力A A;B 、B;C 、C;、Do29、一矩形截面梁受力弯曲(如图所示)后,未产生正应力的梁段应是()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不存在的2P 一 ,P a 1A : DB / \ c30、一梁的横截面为对称的空心矩形 (如图所示),其抗弯截面系数A.2 2BH bh;J31、3BH6h3_bh •J6梁在平面弯曲时是不相等的。

O,其截面上的最大拉、压力绝对值A、圆形截面; B 、矩形截面;C T字形截面; D 、热轧工字钢32、两根木当梁叠合在一起(拼接面无粘胶)时,左、右两端受到力偶的作用(如图所示),这时该组合梁的抗弯截面系数 W应为(2bh ;3 ;2、bh; c62、2bh;3bh o633、T字形截面梁弯曲时,由于截面不对称于中性轴(如图所示),其上、下边到中性轴的距离 y 1工y ,抗弯截面系数有(), 故截面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力不相等A W>W;、W 62 , 61 < 62 ;C 61< 62 , 61> 62 ; D61> 62 , 61> 6236、圆形截面的阶梯形悬臂梁 (如图所示)的许用应力为[6, BC段的横截面直径大小为di=0.7d2 ,若在C端施加的力P就是由A端截面按强度条件确定的最大许可载 荷,则可知().A梁是安全的;B因条件不全而无法判断梁是否安全;C梁是不安全的;p■ r# X JcBaAL——a——JD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不适用于这种变截面梁。

37、T字形截面梁(如图所示)的许用应力[6y]大于许用拉应力[61],而且[6]=2 6],若梁内的最大压应力 oymax=0.5[叭],则有( )I IPBACm --u厂 「■■■Z1JA. dmax > [ di];B、Gmax=[ di];c、dlmax > [ di] o38、将一槽形形截面外伸梁(如图所示)的截面槽口向上改为截面槽口向下 ,若分析A端横截面上的应力的变化,则可知()A、最大拉、压应力都增大;、最大拉、压应力都减小;B39、若将圆形截面梁的直径增大为原来的 2倍,则允许的梁内的最大弯矩值将增大为原来的A 2; B 、4; C 、6; D、840、一木梁发生弯曲破坏时,发现产生了纵向裂纹,因梁纵向截面并无正应力,而材料沿纵向强度较弱,故本梁沿纵向开裂A、剪切;、拉伸;C 、压缩;D 、挤压41、对于T字形、工字形及圆形的等截面梁,在应用弯曲剪应力公式t=QSz计算剪应IzB力时,式中的常量b应当是宽度A、所求应力点处的截面;、截面的最大;C截面的最小;、截面的平均42、为了充分发挥梁的抗弯作用,在选用梁的合理截面时,应尽可能使其截面的材料置于的地方A、离中性轴较近; B 、离中性轴较远;C形心周围;D 、接近外力作用的纵向对称轴。

43、用四根角钢组成的梁,在受到铅垂平面内的外力作用而产生纯弯曲时 ,应将角钢组合成如图所示() 的形式即可得到最佳的弯曲强度的方式平提高其承载能力44、龙门吊车的横梁通常是采取 ()A、将支座向内移;B 、适当布置载荷;C合理设计截面;D 、用变截面梁45、若将作用在简支梁中央的集中力分散为靠近支座的两个集中力(如图所示),则此时梁所能承受的集中力P2将增大为梁原来承受的集中力Pi的() 倍.A 0.5 ;D 、4.Pi四、利用弯矩、剪力和载荷集度之关系绘图示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91 a 1 . 加 1|・■ 1・ T 11 “1 251ZE 『期五、将厚度S =2mm的弹簧钢片卷成直径持在弹性范围以内,且已知材料的弹性模量• °」C 拱r* 1 1D=800mm的圆形若此时弹簧钢片内的应力仍保E=206Gpa,求钢片内的最大正应力六、简支梁受力如图所示已知 P=10KN , q=10KN/m , L=4m , c=1m , [

答案:一、 填空题:1、垂直;2、固定端;3、平行、形心;4、垂直;5、截面形心;6、凹、凸;7、负;8负;29、ql/2、ql /2 ; 10、突变、突变;11、剪力方程、弯矩方程;12、pa/l ; 13、小;14、切线 斜率;15、二;16、下;17、正负;18、平行;19、为零;20、转折;21、横力;22、垂直;23、零;24、中性层;25、形心;26、正应力;27、高度、宽度;28、最远;29、凹、凸;30、压缩;31、弯矩;32、抛物;33、零;34、1.5 ; 35、中性轴;36、相等;37、拉;38、 剪;39、2、1; 40、小、大;41、较远;42、抗弯截面;43、抗弯截面;44、等强度二、 判断题:1、X; 2、 ; 3、 ; 4、 ; 5、 ; 6、X ; 7、X ; 8、 ; 9、X ; 10、X ; 11、 ; 12、X ;13、X ; 14、 ; 15、X ; 16、X ; 17、 ; 18、X ; 19、X ; 20、X ; 21、 ; 22、 ; 23、;24、X ; 25、X ; 26、 ; 27、 ; 28、 ; 29、X; 30、 ; 31、 ; 32、X; 33、 ; 34、;35、X; 36、X; 37、X; 38>V; 39、X; 40、X; 41>V; 42>V; 43、X; 44、V; 45>V; 46>V; 47、X; 48> V; 49>V; 50、X; 51、X; 52>V; 53、X; 54、X; 55、V; 56、V; 57、X; 58、X; 59、X; 60、V。

选择题:1、B;2、C;3、A;4、B;5、D;6、D;7、D;8、C;9、A;10、B; 11、A;12、D;13、 B;14、C;15、A;16、D;17、C;18、A;19、A;20、B;21、D;22、 C;23、 A;24、 B;25、B;26、A;27、D;28、B;29、D;30、D;31、C;32、A;33、A;34、C;35、 B;36、C;37、B;38、D;39、D;40、A;41、A;42、 B;43、 C;44、 A; 45、 C五、 (T ma)=515Mpcb六、 A1: A2: A3: A4=1:0.89:0.71:0.25 七、 梁的强度不够。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