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池塘边的鹅群

gfy****yf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1KB
约2页
文档ID:199998747
池塘边的鹅群_第1页
1/2

池塘边的鹅群  儿童看见鹅 ,很容易着迷那鹅披着一身洁白羽毛 ,走路摇摇摆摆 ,昂首高歌 ,悠然自得 ,实在可爱这时 ,儿童身边的父母就会情不自禁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学会的一首诗: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这是唐代才子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诗骆宾王后来由于声讨武那么天的檄文而垂名史册 ,享誉文坛 ,这首童年作品?咏鹅?却在民间口头流传 ,世世代代的家长们像教儿歌一样把它传授给自己的小孩现在有一道关于鹅的题目 ,需要动一点点脑筋如图1 ,在正方形池塘周围 ,有一群鹅散步它们共有12只 ,恰好在正方形的每条边上都有3只牧鹅少年对他的四位小朋友说 ,“我到树荫下面躺一会儿 ,你们帮我看住这些鹅 ,池塘的每一边岸上都要保持3只〞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牧鹅少年很快进入梦乡鹅群抵挡不住水的诱惑 ,有4只溜进池塘游泳去了。

4位帮助的朋友赶紧商量对策能不能让游泳的鹅继续游泳 ,岸上的鹅又保持每边3只呢?结果想出一个妙计:如图2 ,调动岸上的8只鹅 ,让它们在正方形的每个角上各站一只 ,每条边的中间各站一只 ,就能保持每条边上3只 ,同时又可任凭池中的4只鹅继续“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两全其美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第 2 页。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