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4谚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冬至,不论贫富, 都要煮上一锅白花花的水饺,然后,大人小孩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水饺南阳 甚至还有民谣唱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过年吃饺子,是说新 旧之交,“交子之时”,而这冬至吃饺子,则另有说法东汉时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他到处访病施药,行医济世,深得民心后来, 他毅然辞官回乡,想为相亲们治病疗伤张仲景返乡之时,恰逢冬季那时,白 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个个面黄肌瘦,其中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见此情景, 张仲景急忙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 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并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式的“娇耳” 最后将“娇耳”放在锅里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张仲景分发“娇 耳”的这天刚好是冬至为了纪念这位悬壶济世的名医,后人就学着“娇耳”的 样子,做成了“饺子”,也叫“扁食”冬至吃饺子,是纪念医德高尚的“医圣” 张仲景当然,在北方冬至吃饺子,不仅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冬日进补的养生食俗古代为何称冬至为“亚岁”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它不仅是我国一个重要的 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代的学者们用土 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至此, 冬至称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 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 之至,故曰'冬至’关于冬至为什么又叫“压岁”,还要从冬至的发展说起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因此,冬至节就成为岁首,实质上 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春节称为岁首但冬至还是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 再加上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就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 圆”,将其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为了区别于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的这一 日便被叫做“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汉代以来,冬至 这天,民间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 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如此听来,冬至日还有如此辉煌的过去虽说,现在过冬至已不像往日那般 热闹,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古人为何要在冬至祭天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也就是说,古时 在冬至会拜祭鬼神,祈求消除瘟疫,不遇荒年。
汉朝则在“冬至前后,君子安身 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 贺明、清两代的皇帝更是“冬至南郊祭天”,即在冬至这天举行盛大的祭天仪 式在今天看来,冬至并没有那么浓的节庆氛围了,除了吃吃饺子,那还有什么 祭天仪式但是,古人就十分重视冬至,不仅举国欢庆,还有盛大的祭拜仪式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冬至祭天呢?冬至祭天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发 现的高大的祭坛,就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一古代的科学技术落后,很多自然现 象都无法解释,人们便把其看成是天神的操纵出于恐惧或尊崇,人们便希望通 过建立高台祭天与天神沟通,获得庇护冬至这天,太阳角度最低,距地平线最 近,古人便认为这一天是天地之间距离最短的一天,在这一天举行祭天仪式,天 神就更容易接收到地面上人们的祈愿和祝福久而久之,冬至这天就被定为祭天 的日子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人们渐渐不再相信“天神” 这一说法天坛渐渐被废弃,冬至祭天的习俗也渐渐消失冬至是古时的“教师节”吗现在的教师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定下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古人对奉行 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想必也早有礼俗。
那么古人是如何表达对教师的尊重的呢?古 代有教师节吗?尊师是传统,当然古时就有古时不仅有尊师的传统,还有专门拜师的节日, 那便是冬至据《新河县志》记载,冬至这天拜圣寿,也叫拜冬余,即外乡塾弟 子各拜业师圣寿,圣,就是圣人孔子过去,冬至曾被作为岁首,也就是“年”, 过了冬至就年长一岁,即“增寿”因此,在冬至拜贺恩师增寿、举行祭孔典礼 也算是一种尊师的表现据《清河县志》记载,冬至祭孔时要拜烧字纸,即人们要爱惜字纸,不能用 带字的纸擦东西,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冬至祭孔时一起烧掉烧字纸时, 师生要一起跪拜,表示对圣人的崇敬既然拜圣寿、祭孔都是在冬至举行,将冬至看成古代的教师节一点也不为过本文节选自《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华民俗》,中国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