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亭十番音乐”的艺术特色与价值郑世俊八闽厚土积淀着无比深醇且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福州 “茶亭十番音乐”便是其中的一种,与泉州的“南音”、云 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一样,特色浓郁、意蕴精妙,是不可 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2006 年,“茶亭十番音乐”被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十番音乐”前面冠之以“茶亭”二字的由来 茶亭街自古乃福州繁盛之地,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 街,最鼎盛时,手工艺作坊达 100 多家,多为前店后坊,楼 上住家其中就有专门制作民族乐器的“天华斋乐铺”(后 改名“老天华”)和专门制作打击乐器的店铺,十番爱好者 们常聚集于此,演奏“十番”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十番乐 社就应运而生了最早的乐社名“大罗天”,成立于清乾隆 年间,后随着十番音乐的兴盛,由“大罗天”的艺人分散传 授,逐步分支出“鹤鸣皋”(成立于清咸丰年间)和“盛世 元音”(成立于清同治年间,一说光绪年间)两大脉系,再 后来“鹤鸣皋”的乐人教出了一批学生,又组织了“听月楼”、 “新听月楼”、“三听月楼”等十番乐社由于这些乐社均根植 于茶亭,故外人常将这些十番乐社统称为“茶亭十番社”十番乐社逢年过节有着擂台比赛的传统,每逢比赛,台 上各路班社丝竹齐鸣,鼓乐喧天,气氛热烈,台下市井百姓 欢声笑语,群情鼎沸,如痴如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其中, 评出高下,分出伯仲。
清乾隆年间郑洛英的“闽山庙里夜入繁, 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的诗句、 清吴继箴的“十番锣鼓鸣村社,逐队分班也竞争,毕竟闽人沿 旧俗,时闻爆竹杂声声”的诗句,都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路十 番乐社打擂比赛的盛况茶亭十番乐社由于在历次打擂比赛 中不断夺冠胜出而声名遐迩影响较大的是乾隆 40 年在福 州南校场的那场比赛,茶亭“鹤鸣皋”乐社再次拔了头彩, 被誉为“正宗”后来发生的几件大事,让茶亭十番乐社声名远播一是 慈禧 60 大寿时,茶亭“鹤鸣皋”乐社应邀进京,为“老佛爷” 演奏由“听月楼”乐社专门为祝寿创作的《千秋岁》由于 演出大获成功,慈禧御赐绣有“鹤鸣皋”三字的龙边锦旗 二是 1922 年“鹤鸣皋”乐社赴港、1931 年“三听月楼”乐 社赴港,均为英国女皇加冕仪式而演奏三听月楼”同时 还到了台湾、东南亚新加坡等地演出并授艺,在海外侨胞中 引起很大反响综上所述,福州十番音乐的发祥地和鼎盛期均在茶亭, 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十番音乐”之前冠之以“茶亭”二字, 乃实至名归二、茶亭十番音乐的艺术特色 一提起“十番”,人们耳边即响起那舒缓悠雅或高亢激 越的旋律,使人融入其中,如醉如痴;一提起“十番”,人 们眼前便浮现出村社境巷庙会节庆时“十番”队伍且行且奏, 载歌载舞那喧嚣热闹的场面。
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在很早前,福州 民间就盛行“舞龙灯”,市民不但爱看舞龙灯表演,也喜欢 上为舞龙灯伴奏的打击乐后来,这种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 渐分化出来,成为单独演奏继而又融入了丝竹乐器,使十 番音乐锦上添花十番”乐器主要有十种,其中打击乐器 有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狼帐(也称杖鼓、狼串、弄杖)、 云锣;丝竹乐器有笛子、逗管(也称斗管、头管)、椰胡 后来有的乐队加进了笙、双清、小三弦、小木鱼等十番曲牌主要来源于民间小调、哗牌(唢呐曲)以及从 戏曲、曲艺歌曲曲调中汲取养分,经过艺人改编创作发展而 成十番音乐保存下来的曲牌有近百首,其中流传较广的有 《东欧令》、《西江月》、《南进宫》、《北云敖》、《月中桂》(简 称东西南北中)五大曲牌和《雁来红》、《秦楼月》、《海底天》 (今多称水底天)、《一枝花》、《莲花串》、《石榴花》、《万年 欢》、《玉芙蓉》、《五凤吟》、《朝天子》、《将军令》等十番 音乐的曲牌不少都有一定的内容,每首曲牌都表现了一定的 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及故事的情节譬如《水底 天》,表现了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以及为诗人呜不平的情 感乐曲音调高亢豪放,是诗人性格的真实写照,乐曲充分 表达了民众对封建统治者愤愤不平的心声。
茶亭十番音乐的主要艺术特色有:1、乐器音色独特逗管、椰胡、狼帐、云锣等,音色 个性鲜明,穿透力强,音量宏大,即使在露天演奏,几里外 也能清晰听到乐声逗管音色富有磁性,声音可塑性强,既 可表现激昂热烈的情绪,也能抒发悲凉哀怨的情怀,与笛子 搭配,可获得厚实而饱满的音响效果椰胡的音色厚实粗犷, 略带沙哑,不失甜美;大钹闷击、小钹清脆、大锣雄浑,小 锣尖脆,云锣响亮,狼帐通透,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 的音响,音韵别具一格,其妙无穷2、演奏形式新颖主要分为室外行奏和室内坐奏两种 (还有一种“舞奏”,较为少见)行奏时,前堂为打击乐器, 排成三列:中列街彩(队旗)在前、云锣在后;左列前大锣 中小锣、后狼帐;右列前大钹、中小钹、后清鼓后堂排两 列,与狼串、清鼓对齐:两支笛子在前,两支逗管在中,两 把椰胡在后室内坐奏时,前堂为丝竹乐器,摆成八字形, 中间为两支笛子,左右两边为两支逗管,靠近台前左右为两 把椰胡后堂一排为打击乐,从左到右顺序为云锣、小锣、 大锣、清鼓、大钹、小钹、狼帐随着时代变迁,乐队人数 多了,椰胡有所增加,笛子、逗管基本上还保留成双成对 行奏是十番音乐早期的主要形式,乐队沿街且行且奏,妙趣 横生,更增添了节庆的欢乐,这种形式也深受市井百姓的欢迎。
3、旋律优美动听 十番音乐的曲牌较为多元,旋律优 美,对比强烈,既有舒缓温和的一面,亦有刚劲热情的一面 时而高亢激越如电闪雷鸣,显得热烈、粗犷;时而舒缓婉转 似小桥流水,显得悠雅、抒情,使人融入其中,如醉如痴4、节奏顿挫分明十番音乐早期以行奏为主,乐队且 行且奏,左脚着地的那个音特别突出,听起来近似顿音,笛 子加个气口,椰胡则用煞弓(音头用推弓)来演奏,故而形 成了顿挫分明的节奏5、速度变化井然 十番曲牌均为慢起,散板式地由笛 子吹出几组装饰音,引出逗管、椰胡、狼帐、云锣等乐器以 碎音加入,上板后,打击乐夹置其中,速度由慢渐快,逐步 将乐曲推向高潮此时,金革与丝竹齐鸣,喧而不闹,响而 不噪,情绪跌宕起伏,音乐对比强烈,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6、前后堂配合默契十番多半曲牌都是开始处先打一 套开头锣鼓,接下去演奏乐曲,乐曲中多含“夹腹”(打击 乐器与丝竹乐器一起演奏),乐曲尾部常有一段打击乐单独 演奏段落在整首乐曲演奏过程中,打击乐与丝竹乐配合默 契,时分时合,分奏时各显其妙,合奏时水乳交融,妙韵无 穷三、茶亭十番音乐的价值除了上述的艺术特色(即艺术价值)之外,茶亭十番音乐至少还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价值:(一)具有丰富的史料研究价值1、十番起始年代的考证,尚无定论。
常见的说法是, 福州十番产生于明朝末年,盛行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然而,元代诗人范椁在表现福州元宵节的《元夕》诗中 曾写道:“危楼向暮倚层空,故岁今年不得同,记取合沙元 夕节,满街箫鼓雨兼风”无独有偶,明代诗人徐熥在《闽 中元夕曲》诗中也这样描述:“满城箫鼓沸春风,爆竹声喧 风烛融,三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 两位出自元、 明不同朝代诗人的诗作,都生动地描述了福州城的“元夕” 街上热闹的场面,诗中都出现了 “箫鼓”二字那么,“箫 鼓”是否就是“十番”呢?《中国音乐词典》中是这样记载 的:“十番”在历史上有“十番箫鼓”的称谓,(“箫鼓”是 十番所有乐器的统称,并非仅指箫与鼓古人作诗时在遣 词用字上历来讲求凝练、推敲,七言诗中不可能把“十番箫 鼓”四字都用上,而用“箫鼓”指代“十番”,显然更加生动, 更富有诗意范椁乃元朝延佑年间(约 1314 年)人,从范 诗中“满街箫鼓”的描述,可以看出,沿街行奏的十番队伍 绝不止是一队两队,换言之,福州十番在当时不仅仅是初露 肇端,而是已经盛行了,因此,可以推论,福州十番的起始 年代至少是在元代,甚至更早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究竟起始于何时,尚有待于专家学者 们去追本溯源,作进一步的考证。
2、十番独特乐器的考证,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已知 狼帐和逗管是十分古老的乐器,曾被称为中国传统乐器的 “活化石”狼帐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386 年—534 年), 在敦煌石窟北魏壁画和云岗石窟北魏雕刻中,均有不少类似 演奏狼帐的形象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著名音乐家陈旸在其 所著的《乐书》中,对狼帐描述道:“杖鼓、腰鼓,汉魏用 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皆广首纤腹其声和壮而有节也 狼帐唐朝时被称为“杖鼓”,据考证,唐玄宗李隆基和宰相 宋开府都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 道:“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 一头以手拊之……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 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 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唐宋时期杖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唐代两头 都用杖敲,便叫作“两杖鼓”,曲目多为独奏曲;宋代是一头 用杖敲,一头用手拍,常用于敲击节奏,很少有技艺高超的 独奏11 世纪初,杖鼓从我国传到高丽,成为朝鲜族的重要乐 器清代以后,杖鼓在我国中原大地基本上销声匿迹,汉族 地区只有福建,狼帐仍然在民间流传逗管,与陈旸《乐书》中所绘的一种叫觱篻的乐器,其 形制是一样的,但逗管音色比觱篥低沉,管身也略长。
觱篻, 又称筚篥、悲篥、笳管、头管,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今 新疆库车县)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成为唐代宫廷 音乐的主要乐器陈旸《乐书》中记道:“筚篥,一名悲篥, 一名茄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苇为首,状类胡笳九 窍因谱其音为众器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 唐代诗人李硕在《听安万喜吹觱篻歌》的诗中,对其有一番 精彩的描述:“南山截竹为觱篻 ,此乐本自龟兹出流转汉 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 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逗管流传福建后,最初仅用于茶亭十番音乐,后来经过 老艺人吸收,用到了伬唱、闽剧等福州民间音乐中,在闽剧 的逗腔上应用较为广泛除了狼帐、逗管具有史料研究价值外,有专家还提出: 弘扬和传承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 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 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 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二)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1、起到了连接海外侨胞的桥梁纽带作用 早在二三十 年代,茶亭十番乐社就两次赴香港、台湾和东南亚新加坡等 地演出并授艺有个名叫春松的十番老艺人三十年代曾到台 湾屏东办班传授十番技艺。
据回榕省亲的台胞说,台湾至今 仍有演奏福州十番音乐的社团,台湾的十番音乐完全得益于 茶亭“听月楼”乐社的真传所延续2004 年11 月 10日至 11月 15日,台江十番乐团应香港 特区政府“康乐文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的邀请,赴 港展示交流茶亭十番音乐、禅和曲等福州民间音乐乐团在 香港连续举办了两场公演,与福州十邑同乡会联欢演出两 场,还应邀在香港文娱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学做了两场有关福 州民间音乐的讲座,均受到热烈追捧,公演卖座率达 70%以 上康乐文中心的组织者用两个“没想到”来表达他们的欣 喜:“没想到公演卖座率这么高”,在香港,名声很高的专场 演出,卖座率一般也就 40%到 50%;“没想到市民反应这么 热烈”,很多市民早早就买了票等着看演出,尤其是旅居香 港的福建乡亲和福州十邑同乡,在演出时更是听得如痴如 醉演出谢幕后,许多福州老乡热泪盈眶拥上台争着向乐团 的同志说:“好久没听到这么地道的福州民间音乐了”此景 此情,也令乐团同仁们想不到:浓浓虾油味的福州民间音乐, 却在通俗音乐文化氛围浓厚的香港引起了轰动不少侨居海外的福州乡亲从小耳濡目染家乡的十番音 乐演奏,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有的来信来电希望家乡乐团能 到海外演出;有的专程回来聆听“乡乐”思乡爱乡之情溢 于言表2004年台江十番乐团在香港演出大获成功之后,许 多华人集中的地区都向我们发来演出邀请2009年、2010 年,乐团两次应邀前往马祖奉上一台有声有色的乡“音” 在演出之余,他们还向海峡对岸的乡亲们传授十番音乐的传 统曲目及其演奏技巧这次活动既给旅居台湾的福建乡亲和 福州十邑同乡带去了“虾油味十足”的家乡音乐,一解他 们的思乡之愁,又唤起他们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思绪由此可见,继承和发展福州民间音乐,对于密切海外侨 胞关系,加强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起到了传承十番非遗,提高福州知名度的作用到云 南丽江旅游过的人,一定对 纳西古乐”留下难忘的印象;到 成都旅游的人,则一定要看看川剧“变脸”的绝活台江十 番乐团的艺人们做梦都想,借三坊七巷和茶亭街的改造,政 府能设立一处戏楼,让来福州的游客,一边品着福建名茶, 一边陶醉于茶亭十番音乐那浓浓的“虾油味”细细咀嚼千 年古城的民俗民风,岂不快哉? 2009年2月,乐团向有关部 门呈送了《关于申请在三坊七巷展示福州十番等民间音乐的 报告》报告提出:“福州市有二千多年历史,民间文化艺术 源远流长。
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 乐,如“茶亭十番” “禅和曲”等十几个乐种独具一格,别 有韵味,在闽台港澳和东南亚国家广为流传,为福州市民和 海外侨胞所喜闻乐见三访七巷是老福州的缩影,也是福州 的“名片”如果能借鉴云南“纳西古乐”与旅游相结合的 做法,在三坊七巷景点中为中外游客展示福州民间音乐,定 然既能促进福州旅游业的繁荣,也能更好的弘扬和保护非物 质遗产” 2012年5月,艺人们的这一梦想终于成真,三坊 七巷管委会宣传部邀请十番乐团,常驻水榭戏台向中外游客 展示福州民间音乐乐团在两年多时间里演出了 200多场, 接待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每场演出之前,乐团有专人向 游客介绍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的由来及艺术特色外宾旅游团 来时,就用英语作介绍游客们先听介绍再看演出,感觉完 全不同,演出结束后,他们都竖起拇指赞不绝口有的外宾 (其中包括某国的总统与夫人)还兴奋地走上舞台,与艺人 们合影留念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让“十番”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台江区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在台四小、台三小等学校建立了十番培训基地,由十番乐团的老艺人前去传授技艺文化馆的领导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通过对少年一代的培养,努力将老祖宗的宝贝传承下去。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作新的曲目、创造新的形式、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既然茶亭十番音乐是源于民间,兴于民间,那就应该继续让它“活”在民间,做到代代相传!”多年来,台江十番乐团作为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旗下的一支劲旅,他们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出福州,宣传和展示国家级非遗,为实现让“茶亭十番音乐”世代“活”在民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