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减少安全隐患的探讨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建筑工程具 有产品固定,体积大且生产周期长, 生产流动性大, 以手工作业和体力劳动为主, 露天高处作业多,生产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等特点;同时,建筑产品具有多样 性,无规则性,建筑物之间在外形、尺寸、高度等立面变化和内部结构上很少有 类同性;建筑施工过程中除工序变化大,材料流量大,施工设备、防护设施易损 坏等不安全因素外, 自然因素、 环境因素和作业人员素质也是构成建筑施工不安 全性的重要方面;另外,建筑市场环境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改变目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 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 是 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 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长期以来,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依赖于手工作业和小型机具施工,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较低, 管理方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 施工技术水平虽 有所提高, 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仍困扰着施工企业, 威胁着企业职工和人民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长期从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 对当前影响建 筑施工安全生产主要因素的具体表现加以梳理, 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同行们参考。
[ 关键词 ] 安全隐患;风险分析;运营成本;经济效益AbstractConstruction and other production are compared, have apparently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products with fixed, large volume and long production cycle, production of mobility, to manual operation and manual labor is given priority to, open air aloft,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s bad, poor operation condition, etc.; at the same time, building product diversity, no rules, between buildings in shape, size,height, elevation changes and internal structure has little similarit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to process changes, material flow is large, construction equipment, protective facilities damaged unsafe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quality of workers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no security is important; in additio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environ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in production of the influence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refore,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ccidents, improving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level, it is a very arduous task,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issue. Long-term sinc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mainly depend on manual work and smal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 is low, management is backwar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China's basic construction scale,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as improved, but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factor of production still is perplexing construction company, threatening enterprise workers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ccording to long-term engag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practice,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in production the main factors specific to comb,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Key words] :security risks; risk analysis; operation cost; economic benefit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导论 7(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71. 选题背景 72. 选题意义 83. 理论基础:参考安全经济学与现代管理学 9(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三)主要研究内容 12(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12(五)本文的创意与不足 13二、建筑企业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分析 13(一)危险源识别的依据 13(二)建筑安全隐患辨识方法 14(三)结构化分析辨识方法 15三、建筑企业安全隐患状况及风险评价 16(一)中国建筑业安全隐患现状分析 161.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172. 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 173.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174. 建筑安全技术科研工作滞后 175. 建筑市场的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 176.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187. 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建设仍须加强 188.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问题突出 18(二)建筑企业安全状况评判的意义 191. 安全状况评判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192. 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实行宏观控制 193. 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194. 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195. 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20(三)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201. 定性评价 212. 定量评价 21(四)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 法) 221. 方法介绍 222.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5(五)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 25四、减少安全隐患经济效益分析 27(一)安全隐患经济损失分析 271. 直接经济损失 272. 间接经济损失 28(二)减少安全隐患带来的经济效益 291. 减少事故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 302. 降低千人负伤率和千人死亡率,也可增加经济效益 303. 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304. 学习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做好安全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30五、加强安全管理对于减少建筑企业安全隐患的对策建议 31(一)加强安全管理对于减少建筑企业安全隐患的重要性 311. 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 312. 有利于提高工人安全施工的技能水平,丰富劳动力市场 323.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2(二)加强安全管理努力减少建筑企业安全隐患的具体举措 321.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322.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333.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34. 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 335. 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34(三)加强安全管理努力减少建筑企业安全隐患的全方位保障 341. 思想保证体系 342. 组织保证体系 353. 制度保证体系 354. 技术保证体系 355. 信息保证体系 35六、总结与展望 36(一)总结与不足 36(二)未来展望 36参考文献 38图表目录( 1) 表目录表 1.1 :全国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统计表 8表 3.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 22表 3.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 23表 3.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 24表 3.4 危险性分值 24表 3.5 危害性事作的严重性等级 . 25表 3.6 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 26表 3.7 风险评价指数矩阵实例 . 26( 2) 图目录图 2.1 :危险分析过程简图 16图 4.1 建筑安全——价值曲线 . 2829图 4.2 安全总成本与安全度的关系图、导论(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 选题背景建筑安全施工关系到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建筑企业的发展,减少施工作 业中的安全隐患意义重大。
因此, 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 建筑施工企业有 10 多万家,从业人员 3500多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 5.2%, 产值占GDP的7流右国安全经济学家罗云曾经就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隐患进 行研究,他认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事故后整改的“产出比” ,比 例是1 : 5也就是说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中花一块钱从概率论的角度赚回了 五块钱,因为不发生事故的损失是一块钱, 而发生大事故损失的可能是整个企业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的 60%左右是通过工程建筑业实现据统计到 2007 年底,全国建筑业 企业为 59256个,从业人数为 3085.39 万人,在建设规模和投资逐年增加的情况 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连续几年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全国建筑安全生 产形势总体上趋于稳定好转 ,2009 年,建筑业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加强建筑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加大建筑生产安全 事故处理力度,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全国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 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 722 起和 865 人,同比分别下降 11.27%和 12.51%,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然而,进入 2010 年,虽然根据建筑部所发的通报中显示无论是事故数还是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 但是我国当 前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010 年部分地区建筑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和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特别是广东、内蒙古、陕西、湖北、甘肃等地 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增加比较多 此外,建筑生产安全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 和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有 13 个地区发生了 21 起较大及以上事故 而 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发生支架垮塌事故等重大事故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年份事故起 数(与上年相 比)升降比率死亡人数(与上 年相比)升降 比率2007859-3.27%1012-3.447%2008814-5.23%989-2.27%2009722-11.30%865-12.54%2010549-23.96%652-24.62%表1.1:全国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统计表2.选题意义无论是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的繁荣稳定,企业的 安全生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执 政为民”的要求,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是 人权的重要内涵;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和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和提高生产质量的基本保证 ①。
安全关系社会稳定,关 系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安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安全将与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鉴于建筑企业在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种类繁多, 构成复杂,表现形式多变所导致的各类安全隐患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类伤害事故以及给企业及社会所带来的各 项成本建立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能使我们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 识别与评价,更好地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控制策划, 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过 程的监视与测量,同时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来改进我们的管理工作, 而且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风险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改善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及社 会总效益3. 理论基础:参考安全经济学与现代管理学当代企业的安全,之所以越来越引起民众、政府以及企业本身的关注一方 面是因为现代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 逐渐朝着规模的大型化和技术的复 杂化方向前进 因此一旦企业发生了事故, 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以及相应 的财产损失(包括企业的赔偿、伤员的医疗费用等) ,有时甚至会对环境造成恶 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文化、 伦理和精神状况的进步, 以及物质财务的丰 富,使人们从生理以及心理上对保证生命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安全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安全经济活动依据的基本原理有: (1)避免事故或危险有限性原理 这一原理保函两层含义:第一是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事故或危害事 件虽然可以比卖弄, 但难于完全或者是绝对避免; 第二是各种事故或危害事件的 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是难于完全或绝对避免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或生活的技术水平总是有限的科 学的发展一方面使拘束的发展有序地逐级进行, 使技术起着有益于人类的正向演 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认识的局限, 新技术不可避免会伴随新的、 尚未认识 的危害,使技术在一出现的时刻就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 从而产生技术功能的逆 向退化这种利弊交织, 益害矛盾的现象贯穿于整个工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另 外,人们对安全的要求在提高, 而社会改进安全的技术水平和所能增加的经济力 量(人、财、物)总是有限制的因此,创造绝对充分的条件和可能性,使生产 绝对不发生事故或是危害事件, 仅仅是理想的状态, 客观现实只能是创造相对安 全的状态,这既决定于技术与自然掩体规律无法改变的原因,又来源于人类对 制止其事故的技术与经济能力不及的原因 因此,决定了避免事故或危害是有限 的这一客观存在。
但是无法安全或绝对地避免事故, 并不意味着不能避免 人类 所做的安全努力, 意义就在于有限的安全投入和条件下, 努力使事故损失和危险 控制在可接受或称之为“合理”的水平上2)安全的相对性原理 没有人能回答如何才算安全,因为安全具有相对性某一安全性在某种条 件下认为是安全的, 但是在另一条件下就不一定会被认为是安全的了, 甚至可能 被认为是很危险的 因此,这一问题只能用一阈值来回答 安全阈由安全程度的 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来表述绝对的安全,即 100%的安全性,是安全性的最大 值当然正如之前所述,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是很难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达 到的,但却是社会和人们应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此外,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 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了某一安全性(水平) ,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 水平,人们便认为是安全的, 而低于这一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 这一水平下的安 全性就是相对安全的最小值及安全阈下限实际生活中也用这一值的补值来表 述,成为风险值风险是生产、 生活以及生存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不安全性 因此, 所谓安全的最大化就是风险的最小化 3)安全的极向性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零—无穷 大”事件,或称之为“稀少事件” 。
即事故或危险事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事故 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趋于零) ,而后果却十分严重(无穷大) ;二是危害事件的作 用强度很小, 但是危害设计的范围或人数却广而多 第二是描述安全特性的两个 参量—安全性与危害性具有互补的关系即安全性 =1- 危害性,当安全性趋于极 大值时,危险性趋于极小值 反之亦然 第三是人类从事的安全活动总是希望以 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当上述三对极向矛盾运动达到合理的状态时也就意味着此时的企业经济活 动安全性最大4) 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理论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 现有的条件下, 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 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水平 现代管理工作中, 沟通与协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也是管理模式转变对管理者提 岀的又一挑战 管理者以往所忽略或不予重视的问题——沟通与协调, 将占据主 导地位,摆上议事日程 普通员工和管理者, 由于本身具有掌握信息多寡的差 距所以无论是视野,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 还是整体运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工作问题上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要相对差一些 所以在沟通上做好, 就可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各项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1. 国内研究现状清华大学的方东平等在《建筑业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研究》 (2011)中对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事故损失作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获得了各类伤亡事故的平均 经济损失, 并同企业自己统计的损失进行了比较 发现目前建筑企业所估计的损 失只是总损失中较小的一部分 并且各类伤亡事故各部分损失所占的比重也是不 同的,随着事故严重程度的增加,间接损失就越来越大其中,间接损失和直接 损失的关系随事故的严重程度和损失工作日而发生变化, 得出了各类伤亡事故损 失比系数的确定方法 对与企业和国家计算建筑业事故的经济损失有着很大的帮 助江苏理工大学的梅强教授在 事故损失预估方法的探讨 (2007)中应用模糊数 学的综合评判模型来评估企业的安全状况, 并做出科学的量化评估 在此基础上 预估企业事故发生的概率问题的方法 这对于把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到安全管理 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 国外研究现状Bird (2001)发展了 Heinrich 的事故理论, 并且结合管理学中的一些理论, 指出导致大多数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而这些不安全行为又是由于管理 过程中缺乏控制造成 由于控制的缺乏导致了以下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因素, 个人 因素,如缺乏安全培训、知识,对将要完成的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工作因素, 工作规范不足,工作程序设计不安全,维护不够和监督不够等基于行为因素理论, Lingard 和 Rowlinson ( 2003)提出了行为安全管理 (Behavior SaltyManagement) 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Behavior Salty Management 包括设定安全目标、评价安全业绩和提供业绩反馈等步骤, 以改善现场安全管理 Steve Rowlinson (2004)总结了基于行为因素理论的行为安全管理的要点后, 提出了建筑安全管理的 7S 要素,即安全文化 (Safety Culture ) ,劳动力资源 (Source of Labor ) ,劳动技能、技能与观念 (Skill and Perceptions ) ,安全监督(Supervision ),安 全设施(Salty Infrastructure ),项 目分包(Subcontracting)和自我约束(Self-Regulation )(三)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 主要针对目前中国建筑企业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 同时分析国内外的文献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经济领域对于建筑企业安全隐患所带来的经 济损失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展开讨论。
第二章 讨论建筑企业的管理风险,从人为以及自然因素两方面探讨建筑企 业内部所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第三章 主要是以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风险评价方法, 分析建筑企业的实 际施工中不同的安全隐患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为后面的经济效益分析做铺垫第四章根据企业不同的安全隐患从经济学的角度,从从经济效益探讨建筑 企业安全隐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以及对于社会福利总成本的影响第五章 主要针对上述出现的类似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帮助 建筑企业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事故,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以及盈利能力第六章 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以及自己在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作分析, 同时对建筑企业未来安全隐患管理方面进行展望四)本文的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通过分析前人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前人的成果经验, 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所应用理论结合实践:从理论结合实证的方式,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 合个案研究,通过一到两个典型的建筑企业实证研究以及自己所收集到的一手资 料,验证结论的准确性比较分析法:主要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的建筑企业比较来说明不同建筑企业②②②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 (07)56--59减少安全隐患对于社会福利以及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的影响(五)本文的创意与不足本文创意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建筑企业减少安全隐患给予社会以及企业的日常运营 所带来的各项经济效益。
用更加直观的经济数字以及模型更加透彻的分析建筑企 业安全隐患对于社会福利以及企业成本的影响, 从而加强建筑企业在安全隐患方 面的管理本文不足之处 由于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同时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管理 学角度,相对而言从经济学出发的研究较少, 因此可参考的文献及案例相对欠缺 对文章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二、建筑企业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分析一般来讲安全风险是指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发生危险、发生事故,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或慨率据建设部 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从 2008 年以来,全国建筑施工中常见的 安全风险依所占比例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 害等“五大伤害”类型,另外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全国重大事故 死亡人数略有抬头趋势, 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所以很有必要对建筑 企业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一)危险源识别的依据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上 述情况组合形成的根源和状态 危险源既存在于施工活动场所, 也存在于可能影 响到施工场所周围社区。
其形成原因, 包括施工前期的勘察设计不符合的结果和 施工过程的各种不符合的活动、物质条件 (人、物、环、管 ) 安全管理首先要求 我们采用科学的和规范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 只有充分辨识危险源的存在, 找出其原因,才能有效监控事故(危害)的发生防删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 管理条例》、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相关规定,参照《重大危险源辨 识》(GBI8218--2009)的有关原理,从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设施、机械和物质 及其影响范围考虑,其内容包括基坑支护、模板工程、 “三宝”与“四口”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塔吊、起重吊装、施工机具、脚手架等对建③筑施工有关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危险源不同于隐患,隐患是在一定程度上已 经暴露出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而危险源是潜在的暂时 还没有暴露出来,应当预料到,需预先采取控制措施,加以预防的不安全因素二) 建筑安全隐患辨识方法(1) 询问和交流对于施工现场的某项工作和作业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 其工作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从中可初步分析出该项工作和作业中存在的各类危险 源2) 现场观察通过对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但要求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具有安全技术知识、掌握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职业健 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3) 查阅有关记录查阅企业的事故、职业病记录,可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 源4) 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类似企业、类似项目、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 面获取有关危险源,加以分析研究,有助于识别本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有关的危险 源5) 安全检查表运用已编制好的检查表,对施工现场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 可以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曾发生过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的;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 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通过作业条件风险③③③ 《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评价方法,即LEC评分法,总分>160分高度风险的,也评价为重大危险源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且针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目标指标 及管理方案用人单位所采用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应符合下述条件:① 依据用人单位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保证该方法是主动的而 不是被动的② 确定风险级别,即一般或重大危险源③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这一点也就强调了人 的能力问题④ 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和建立运行控制,提供相应信息:有需求的培训,也就是我们说的对症下药。
针对此方面进行的培训:职业安全健康的方 针、目标及企业内部程序文件对职业安全健康重大危险源的控制进行培训; 知道有哪些重要环境因素,对现在、将来潜在的影响进行评价;在体系运行中他的职 责、作用和权限,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培训,明确本系统、本岗位的安全责任制; 偏离了安全职责范围以外造成后果的培训⑤ 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危险 源辨识的方法:采用询问、交谈、讨论;现场观察、了解;查阅事故案例、职业 病的纪录:对施工工艺流程及过程分析;采用安全检查表对安全问题进行过滤, 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和管理人员进行评议三)结构化分析辨识方法对危险源结构化分析辨识是一个随施工进度而动态发展、 不断更新的过程,需要建筑工程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它通常由识别、评价、编制安全控制计划、 实施控制计划和检查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 规范、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相关方要求与投诉的变化等内外客观情况的变化, 以及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危险源或者发现新的危险源, 项目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④定期地及时对原有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结果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不断 地改进、补充和完善。
因此,危险源的结构化分析辨识的基本过程是一个不断动 态循环、持续改进的过程三、建筑企业安全隐患状况及风险评价(一)中国建筑业安全隐患现状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工 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建筑法》 、《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 机制,努力实现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目标,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建筑安 全技术进步和安全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施工伤亡事故逐年下降,重大伤亡 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开 创了建筑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尽管我们在加强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 完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法 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滞后等原因,使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许多⑤不容忽视的问题⑤1.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建筑法》虽已实施了五年多,但与之配套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 理条例》仍未出台,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不齐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于建 筑安全工作的需要 , 现行的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对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安全 行为,落实其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 操作 性不强,易引发行政处罚纠纷。
2. 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 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日益增 大的建设规模, 难以有深度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需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安全监管法规, 进一步调整监管体制, 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3.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安全管理的关键在落实责任,层层推行责任制,但一些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 管理目标不明确, 可操作 性差;有的企业没有安全培训计划, 安全培训工作不落实, 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 防护意识薄弱,安全操作技能较差,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4. 建筑安全技术科研工作滞后建筑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重大 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 安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还缺少市场化的 政策导向和经济激励措施, 施工新工艺、 新产品、 新技术的应用同安全防护措施 的研究尚不同步, 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 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工作薄弱等问题 已成为制约建筑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
5. 建筑市场的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建筑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产物一些 业主不按照建设程序办事, 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 违法肢解分包工程随意压 低工程造价, 强压施工单位赶工期, 恶意拖欠工程款和由总承包单位指定分包单 位;一些根本没有施工条件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队伍擅自承担施工任务; 尤其是 一些施工企业低价中标工程后, 因安全设施、设备的费用被压掉, 在安全投入上、 措施落实等方面都得不到资金保证, 因此,导致事故频发; 工程建设中一些设计、 施工、监理等单位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等等都滋生着安全隐患6.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目前, 我国建筑市场上高资质企业和低资质企业之间、 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之间、 国有、 股份、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市 场竞争很不规范,不同形式、规模的企业间的安全生产意识、管理模式、安全投 入、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由于不同等级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 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保证体系、 安全制度创新、 安全教育方法、 安全管理适 应市场机制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 力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 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7. 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建设仍须加强目前全国建设系统的安全监管力量与建设形势要求相比,仍相当薄弱,尚 未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 有权威的、 高效的、 专业化的建筑安全监督机构 和执法队伍需要花大力气加以解决8. 建筑安全交叉管理问题突出由于政府机构多次改革,新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交替,造成政府部门 管理安全的职能交叉, 多方插手, 多头管理和处罚的现象比较多见, 致使企业在 同一安全事故上, 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政府部门、 机构的不同标准、 不同要求的监 督和管理,企业的意见和压力很大二)建筑企业安全状况评判的意义安全状况评判的意义在于可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 伤亡安全状况评判与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监察工作不同 安全状况评判是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 分析,论证和评估可能产生的损失和伤害及其影响范围、 严重程度,提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1. 安全状况评判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状况评 判是预测、 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安全状况评判可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 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2. 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实行宏观控制安全状况评判,能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和系统的安全可靠程度;安全验收 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设备、设施和系统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能提高安全达标水平; 安全现状评价, 可客观地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水平作出 评价,使生产经营单位不仅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性, 而且为宏观调控打下了基础; 专项安全状况评判, 可为生产经营单位和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3. 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安全状况评判不仅能确认系统的危险性,而且能进一步预测危险性发展为 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 并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 的大小,合理地选择控制措施, 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 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 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合理的平衡4. 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状况评判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 预防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 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 通过 安全状况评判, 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 分析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状况, 全 面地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 促使生产经营单位达到规定 的安全要求安全状况评判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纵向单一管理为全面 系统管理安全状况评判使生产经营单位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 的安全状况, 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单位各个部门、 各个环节, 使生产 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安全状 况评判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 安全状况评判可以 使各部门、全体职工明确各自的安全目标,在明确的目标下。
统一步调、分头进 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5. 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安全状况评判,可减少项目建成后由于安全要求引起的调整和返工建设; 安全验收评价, 可将潜在的事故隐患在设施开工运行前消除; 安全现状评价, 可 使生产经营单位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 并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的 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无疑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使生产经营单位真正实现安全 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三)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是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已 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 评估其风险大小以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 从中筛选出施 工企业优先控制的重大危险源 风险评价的方法有专家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 法、安全检查表法、 预先危险分析法等 施工现场通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法(LEC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危害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后果严重度来表示危险 大小按评价结果类型可将危险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两种, 下面分别 介绍这两种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根据经验对生产中的设备、设施或系统等从工艺、设备本身、 环境,人员配置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判断, 评价结果由危险集合给出, 可以为(是,非)、<合格,不合格)等形式,安全检查表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的评价 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掌握,并且可以清楚地表达 出设备、设施或系统的当前状态;其缺点是评价结果不能量化,评价结果取决于 评价人员的经验对同一评价对象,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 该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需要确定大量的评价依据, 因为必须根据已经设定的评价依据,评价人员才能对设备、设施或系统的当前状态给出定性评价结果 危险评 价指数通常是主观制定的,而且定性的指标有时没有实际意义,这是该评价方法 的一大缺点因此,无论是对危害性事件的严重性,还是可能性,作出严格的定 性量度都很困难例如,严重性的最高等级通常是经济损失为几百万元或一二人 死亡的事件,但是很多事件可能导致成百或上亿元的经济损失或多人死亡, 这种情况是无法用最高等级来表达其风险大小的因而这种指数的实用价值就受到影 响定性的风险评价还有安全检查表的综合评价,三级评价 (优良、合格、不合格)法,对企业的安全工作包括安全设计、安全操作、安全管理、甚至企业厂址⑥的选择和平面布置及建筑物等)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等 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用设备、设施或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的方法用事故发生概率进行危险估算可采模型计算。
一般认为,在生产活动中,每人每年的死亡概率为百分之一的情况是极其危险的, 是不能接受的,必须停产整顿:每人每年的死亡概率为千分之一的情况属高度危险 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每人每年的死亡概率为万分之一属中等危险, 人们不愿出现这种情况愿 意拿出费用进行改善;每人每年死亡概率为十万分之一的危险与游泳时溺死的事 故相当,人们对此类危险是积极关心的;每人每年死亡概率为百万分之一的危险, 和遭受自然灾害而死亡的概率相同, 在此危险值以下的危险基本可以忽略 在实⑥⑥⑥梅强,事故损失预估方法的探讨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 (03)际工作中, 由于数据不足或统计样本数过少、 资料不准确等原因, 在新装备设计 过程的初期, 很难用事件发生概率法定量地估算出危险大小 但在预计险值和确 定特定事件发生概率时,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四)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 法)1. 方法介绍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认为, 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 3 个:①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②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③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 LX EXC式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 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若用概率来表示 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 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 1但在考察一 个系统的危险性时, 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 即概率为 0 的情况不确切 所以,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的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 0.1此外,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 因而人为地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 1;能预料将来某 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 10;在这两者之间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相应地 确定几个中间值, 如将“不常见, 但仍然可能”的分值定为 3,“相当可能发生” 的分值规定为 6同样,在 0.1 与 1 之间也插入了与某种可能性对应的分值 于是,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 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 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 10为止( 表3.1) 表 3.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分数值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10完全会被预料到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完全意外、很少可能0.5可以设想,很不可能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众所周知,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为此,K・J •格雷厄姆和 G・F •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 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 10, —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 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 进行划分,并对应地确定其分值例如,每月暴露一次的分定为 2,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的分值为3当然,根本不暴露的分值应为 0,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 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毋须列出关于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3.2表3.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暴露一次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以工伤事故而言,可以从轻微伤害到许多人死亡,其范围非常宽广因此, K・J •格雷厄姆和G・F •金尼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 它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 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在两个参考点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列出表 3.3所示的可能结果的 分值表3.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分数值事故造成的后果100十人以上死亡40数人死亡15一人死亡7严重伤残3有伤残1轻伤需救护(资料来源:《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 2009.12 )(4) 危险性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并按公式进行计算, 即可得危险性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由 经验可知,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的环境属低危险性,一般可以被人们接受,这 样的危险性比骑自行车通过拥挤的马路去上班之类的日常生活活动的危险性还 要低当危险性分值在20〜70时,则需要加以注意;危险性分值 70〜160的情 况时,贝U有明显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同样,根据经验,当危险性分 值在160〜320的作业条件属高度危险的作业条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危险性分值在320分以上时,则表示该作业条件极其危险,应该立即停止作业直 到作业条件得到改善为止,详见表 3.4表3.4 危险性分值危险性分值D危险程度> 320极度危险>160—320高度危险>70—120显著危险> 20— 70可能危险V 20稍有危险(资料来源:《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 2009.12 )2.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进行作 业的危险程度,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事故是系 统的能量异常流动或物质意外释放的结果而导致系统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是 系统中存在具有固有属性的隐患。
任何一个生产系统都是一个能量储存和转换的 客观实体,是一个能量按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目标, 在入的控制下进行转换和运移 的活动体系因此,生产系统的事故隐患存在应以人类的目标能否实现为判断准 则但是,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 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 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它是一种作业的局部评价,故不能普遍适用此外,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以生产系统能量与人对能量的控制关系作为基本判断准则的, 所以,在具体应用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方法作适当修正五) 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在进行定性风险评价时,常用严重性等级表示危险的严重程度将事故后 果的严重程度相对建定性的分为若干级,称为危害性事件的严重性等级;事故发 生的可能性可根据危害性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 相对地分为若干级,称为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例如: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将严重性等级分为四级,如表 3.5所示:表3.5危害性事作的严重性等级严重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I灾难的人员死亡或系统报废II严重的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或系统严重损坏III轻度的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或系统轻度损坏IV轻微的人员伤害程度和系统损坏程度都轻于 III级(资料来源:《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 2009.12 )将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分为五级,如表 3.6所示。
表3.6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可能性等 级说明单个项目具体发生情况总体发生情况A频繁频繁发生连续发生B很可能在寿命期内会出现若干次频繁发生C有时在寿命期内有可能发生发生右干次D极少在寿命期内不易发生,但有可能 发生不易发生,但有理由可预期发生E不可能极不易发生,以至于可以认为不 发生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资料来源:《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 2009.12 )以危害性事件的严重性等级作为表的列项目,以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一个二维表格的风险评价指数矩阵, 下表就是一个风险评 价指数矩阵实例,如表3.7所示:表3.7风险评价指数矩阵实例—级可能性等级I (灾难的)II (严重的)III (轻度的)IV (轻微的)A频繁12713B很可能25916C有时461118D极少8101419E不可能12151720(资料来源:《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 2009.12 )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这个 矩阵称为危险评价指数矩阵矩阵中元素印为加权指数,也称为危险评价指数 危险评价指数是综合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的,通常将最高风险指数定 为1,相对应的危害性事件是频繁发生的并有灾难性的后果的事件;最低风险指 数定为20,对应于危害性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并且后果是轻微的事件。
数字等 级的划分虽然有随意性,但要便于区别各种危险的档次,划分的过细或过粗都不 便于危险评价,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对象划定矩阵中指数的大小按可以接受的程 度划分为类别,也可称为风险接受准则在矩阵中给出四种类别,其中:指数为I〜5的为不可接受的危险,是用户不能承受的;指数为 6--9的为不希望有的危 险,需由用户决策是否可以承受;指数为 10--47的是有控制的接受,需经用户 评审后方可接受:指数为18〜20的是不需评审用户即可接受的但是风险评价 指数矩阵法通常是主观制定的,而且定性的指标有时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该评 价方法的一大缺四、减少安全隐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