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古城小学董宜乐学情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依据,对于以后学习比的 基本性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 点课这节课我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 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基本知识,更重要 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习,产生我会学 的成就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进而培养 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并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 题,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 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指定 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活动中,培养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探索并发现分子、分母 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 数正确进行改写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自学指导谈话:孙悟空请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贪吃,孙悟空分给他1, 3他嫌少,分给他2,他还想多要;后来孙悟空分给他3,这下他满意6 9地笑了,觉得自己占了一个大便宜。
你觉得猪八戒真的占便宜了吗?学生发表想法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猪八戒分得西瓜的3,分子 9分母都比较大,所以得到的西瓜就多谈话:猪八戒到底是不是占便宜了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探索来 研究这个问题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为主,组间辅助)1. 教学例11出示教材第66页例11,让学生根据涂色部分写出四个分数:1、31 2 3—、 一、 一2 6 9引导学生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前两个分数的分 子为什么都是1?其他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几 个分数是相等的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 二 2 二 33 6 9你怎么知道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可以从图中看出来)为什么 这三个分数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而大小却相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 课研究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2. 教学例1210)提问:例11的三个分数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不相同,但是大小却相等,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一组与1相等的分数 2吗?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进行对折,涂色表示它的12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1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2提问:你折出了哪些相等的分数?你是怎样折的?展示学生折出的图,让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是怎样折的,教师根据 学生的回答板书等式:1=2、1=4、1=_!2 4 2 8 2 16(2)引导:观察例12中的两个分数,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先从左往右看,1是怎样变成Z的?(课件出示 2 41=M2=2,指名填空)再从右往左看,2是怎样变成1的?(出2 2x( ) 4 4 2示2二2^=1,指名填空)你能照样子继续完成教材第66页例124 4()2的填空吗?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填空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等 式观察例11等式中的三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 的?学生独立观察后反馈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 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讨论:相同的数可以是些什么数?引导学生重点讨论“0为什么 要除外”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相同的数不能是0,任何数乘0都等 于0,如果除数是0,除法就没有意义3)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 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学生交流并汇报:分数中的分子,可以看作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 数,分母可以看作是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商不变,即分数值不变。
4) 回顾发现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讨 论)小结:一个分数,有无数个与它相等的分数;画图和操作能帮助 我们发现规律;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五、课堂检测1. 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2. 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先给每组图中的左图涂色,根据图下的等式,填写缺少的分 子或分母再根据填写出的分数给每组中的右图涂色,并观察每组中 的两幅图的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是否相等,完成后集体订正3. 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4. 完成教材第67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判断指名说出判断的结果和理由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首先,在验证、交流环节学生们参与率并不高,好多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普遍是无从下手,有的学生还问:“老师,你的图上是 正方形的,我们怎么能用长方形的纸条来表示呢? ”在交流时也不主 动,很多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其次,猜想的验证过程过于单一,只采用了折长方形纸条的方法来验 证,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验证,如画线段图、折圆, 折正方形、分苹果图等方法来进行,这样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也扩大 了探究的范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