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本报讯(吴锁柱、阎锐)河北沧州市把牧草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出台了 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牧草产业的发展到目前,全市人工种草面积已达 27 万亩,千亩以上的大片发展到 37 块,其中苜蓿22 万亩,成为我省最大的苜蓿草生产基地除种植当地品种“沧州紫花苜蓿”外,沧州市去年先后引进了高产质优的“美国皇后”、“加拿大FD-4” 等一批新品种,建立苜蓿种子田600 亩同时,全市投入1600 多万元,先后建起了南皮埃洛公司、东光威顿 公司、青县金苜蓿公司、黄骅三利公司等5个牧草加工销售龙头,年加工能力达7.5 万吨这些企业与农民签 订了 4 万多亩牧草种植回收合同,解除了种草户的后顾之忧,使亩均种草比种粮多收入 200 多元,增加了农 民收入目前,沧州市的苜蓿产品畅销京、津、沪、穗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河北大力种苜蓿草河北省种植耐旱性强、经济效益高的苜蓿草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在去年种植苜蓿草15 万亩、外销商品 草 6000 多吨的基础上,今年种植面积又有扩大由于河北省许多地方干旱气候特征突出,因而具有较强耐旱 性特点,还有改良土壤用的苜蓿草很受农民欢迎。
沧州市苜蓿草种植面积发展最快,今年截至 7月底已扩种 7 万亩,衡水、邢台、保定等地积极调整结构,种植了 4 万多亩,全省计划到年底新增种植面积 25 万亩苜蓿 干草产量也比去年有了大幅度增加仅沧州市 10万多亩老草场,第一茬干草产量高达 1.5万吨紫花苜蓿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紫花苜蓿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列牧草之首,所以又称为“牧草为王”苜蓿不仅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重要的营养成分,并且含有动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未知生长因子 在相同的土地上,紫花苜蓿比禾本科牧草所收获的可消化蛋白质高 2.5倍左右,矿物质高 6倍左右,可消化养 分高 2 倍左右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单位面积营养物质的产量也较高苜蓿可以作为优良饲草促进畜牧业 的发展本文就紫花苜蓿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途径及方法综述如下,供同行参考1 紫花苜蓿青饲利用技术青饲是饲喂畜禽最为普通的一种方法,但应注意苜蓿的最佳收割时间,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紫花苜蓿的营 养价值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苜蓿在生长阶段含水量较高,但随着生长阶段的延长, 干物质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则显着增加,纤维的木质化加重。
收割过晚,收获最大 的,茎的总量增加,叶茎比变小,营养成分明显改变,饲用价值下降由于苜蓿含水量大,猪禽青饲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反刍家畜多食后易产生膨胀病,一般与 禾木科牧草搭配使用2 紫花苜蓿干草的制备和利用 苜蓿草质优良,为各种畜禽所喜食,苜蓿于草喂畜禽可以替代部分粮食,据美国研究,按能量计算其替代率为1.6: 1,即1.6kg苜蓿干草相当于lkg粮食的能量苜蓿富含蛋白质,如按能量和蛋白质综合效能,苜 蓿的代粮率可达 1.2: 1调制干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然干燥法、人工干燥法等自然干燥法制得的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和晾晒时间关系很大,其中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的含量和消化 率随晾晒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粗纤维含量随晾晒天数延长而增加米脂( 1994)对苜蓿干物质化率与其化学 成分关系的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提高苜蓿消化利用率的关键是控制苜蓿纤维木质化程度和减少粗蛋白质损 失由此看来适时收割和减少运输和干燥过程的叶片损失非常重要,因为苜蓿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占整体株的 80%以上在国际上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开始采用人工快速干燥方法,到 20 世纪 60 年代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工厂 化生产。
人工干燥主要有 3 种形式 1、常温通风干燥-利用高速风力,将半干苜蓿所含水分迅速风干;2、 低温烘干法 采用50°C-70°C或120°C —150°C温度将苜蓿水分烘干;3、高温快速干燥法 利用高温气流(可达1 100C )将苜蓿在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内,使水分含量降到10% —12%,利用高温干燥后,主要是制 取高质量的草粉、草块或颗粒饲料,作为畜禽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料,便于运输、保存和饲料工业上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优质苜蓿草产品缺口很大,我国主要出口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苜蓿粉是畜禽良好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补充饲料可供给胡萝卜素、维生素K、B2和其它B族维生素、黄 色素以及优良的蛋白质等人工干草粉维生素 D 很少,应注意 D3 的补充由于家禽消化纤维能力差,应选 用优质 1 级草粉苜蓿粉在蛋鸡日粮中添加量,6 周前 1%-2.5%,7 周至产蛋期 2.5%-5% ;肉种鸡控制体重 视情况可添加2.5%-7% 苜蓿粉;肉仔鸡应控制在1.5%-2.0%;蛋鸭和肉鸭苜蓿粉用量与蛋鸡和肉鸡相似,但 可略高些;火鸡日粮苜蓿粉用量与蛋鸡和肉鸡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鸡日粮苜蓿粉用量较大, 5%以上,最 高可达25%仔猪日粮一般不用苜蓿粉,生长育肥猪可占日粮 5%-15%,母猪可占日粮10%以上;兔饲料中 苜蓿粉配比可高达 40%-70%;牛、羊日粮苜蓿粉与尿素结合使用,可相互协同作用,利用效果显着,苜蓿 粉的含量为 50%-80%。
3 苜蓿的青贮与利用 苜蓿青贮或半干青贮,养分损失小,具有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长期保存,目前畜牧业发达国家大都以干草为重点的调制方式向青贮利用方式转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青贮方式3.1 半干青贮国外普通采用青贮塔进行半干青贮保存苜蓿,青贮塔造价较高,我国一般采用青贮窑贮存苜蓿,无论采 用哪种方式,关键首先使苜蓿迅速风干使含水量降到 40%-50%再进行青贮这种青贮料兼有干草和青贮的 优点3.2 加甲酸青贮这是近年来国外推广的一种方法方法是每吨青贮原料加85%-90%甲酸2.8kg-3kg分层喷晒甲酸在 青贮和瘤胃消化过程中,能分解成对家畜无毒的 CO2 和 CH4 ,并且甲酸本身也可被家畜吸收利用,用这种青 贮料饲喂乳用犊牛,平均日增重达 0.757kg-0.817kg 比普通青贮料增重提高近 1 倍3.3 拉伸膜青贮技术这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全部机械化作业操作程序为:割草--打捆--出草捆--缠绕 拉伸膜其优点主要是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保存时间长,一般可存放 3 年-5 年,使用方便4 紫花苜蓿叶蛋白的利用紫花苜蓿叶蛋白(ALP )是将适时收割的苜蓿粉碎,压榨、凝固、析出和干燥而形成的蛋白质浓缩物。
—般粗蛋白 50%—60%,粗纤维 0.5%-2%,消化能 12.5MJ/kg-13.5MJ/kg代谢能为 12.4MJ/kg-12.9MJ/kg 并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大规模的饲料用叶蛋生产开始于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研 究较多,美国饲料中已按一定比例加入ALP出售;生产上ALP的提取率为苜蓿田间产量的0.89%左右我国 蛋白质资源严重缺乏,而叶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可与豆粕和鱼粉相媲美,用替代猪、禽饲料中部分鱼粉和豆粕 潜力巨大ALP 可替代蛋鸡50%—70%鱼粉或肉骨粉,蛋白质的消化率均有所提高用 ALP 替代肉仔鸡日粮中 25 %—50%的鱼粉或肉骨粉对肉仔鸡增重影响不大当用此替代雏鸡日粮中 50%—75%的鱼粉或肉骨粉时,其 成活率可提高3.4%-4.2%.ALP可替代40日龄-60日龄猪日粮中50%的动物蛋白和1/3的豆粕,可替代61日龄 -105日龄生长猪80%动物蛋白,对猪生长无影响5 紫花苜蓿产品对畜禽产品质量的影响5.1 对家禽产品质量的影响蛋黄的颜色主要取决于饲料中叶黄素的含量,如每千克饲料中含有 60mg 叶黄素,就会产蛋黄颜色较深的 蛋,苜蓿草粉中叶黄素含量丰富,每千克草粉中约含有240mg叶黄素,是黄玉米的10倍以上(22mg/kg), 黄玉德曾报道在蛋鸡日粮中添加 5%的苜蓿草粉,结果添加组蛋黄颜色指数达到9.7,比未添加组增加了3.4, 差异极显着。
何欣等(2001)试验,与黄玉德结果一致,蛋鸡日粮中添加5%的苜蓿草粉,对产蛋无不良影响, 但蛋黄比色度由5.13增加到6.31,差异极显着另外由于蛋中维生素含量受饲料的影响,苜蓿中富含维生素, 特别是核黄素等,饲喂苜蓿的产蛋家禽,蛋中所含维生素量增加在肉禽日粮中添加适宜的苜蓿产品,由于 叶黄素的作用可显着改善肉禽喙、爪、皮肤的颜色,呈鲜黄色,并使肉质鲜美,提高商品价值5.2 对猪胴体瘦肉的影响由于饲料中粗蛋白水平不同会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紫花苜蓿产品属于高蛋白,低消化能(粗纤维含量高) 饲料,所以适当比例添加到生长育肥猪日粮中,会增加胴体瘦肉率,肉质鲜嫩,但对猪生产性能无影响Bohman 等(1953)的试验表明,用苜蓿饲喂的猪一致偏瘦,屠宰率较低用高水平苜蓿饲喂的猪后腿、腰部和肩部 肉较多,而腹部和背部脂肪都较少Stahly和Cromwell (1986),在日粮中添加10%脱水苜蓿草粉于10°C环 境下饲养,结果猪的背膘厚度减少3%美国许多州的试验(1953-1955)表明生长肥育猪的日粮内用5%- 15%的优质苜蓿草粉可使生长猪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5.3 对牛奶品质和牛肉质量的影响苜蓿对养牛业来说是优质牧草,即可以改善乳脂率,还可以使牛乳中维生素含量增加,特别是脂溶性维 生素。
姜之杰等(1982)利用苜蓿干草和半干青贮饲喂乳牛,产乳量明显提高,并使乳脂率由 3.43%提高到 3.52 % Kirkpatrich 等(1984)证明,苜蓿可以替代乳牛部分精料,并能提高乳脂率,而不影响乳产量 Shaver(1986)、Joanovic(1987)、Conlenbrander(1991)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点在肉牛日粮中应适当使用苜蓿产 品,为了防止牛肉颜色变黄,在日本肉牛肥育饲料里不大量使用苜蓿粉6 前景展望 种植紫花苜蓿不仅可以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收入,还可以做到种地养地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优化 种植结构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用苜蓿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苜蓿产业向“朝阳”北京鲁梅克斯公司总公司 杨茁萌苜蓿又称紫花苜蓿,是一种豆科多年生牧草,有“牧草之王”的美称,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适 口性好,是奶牛、羊、猪、鱼、家兔等家畜喂养的优质饲料它具有抗寒、耐旱、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 性广泛,其根系发达、再生力强等特点大力推广苜蓿种植有利于推进我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草原“三化” 和改土肥田工作因而,发展苜蓿产业是一项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
苜蓿产品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据权威部门估计,目前我国商品草产品市场容量约 为1000万吨,而草业公司凤毛鳞角,全国年产商品苜蓿草产品不足 20万吨,产量只占国内市场缺口的 2% 眼下,大城市周边的乳牛、肉牛和肉羊业发展势头强劲,粗饲料和优质草产品供应已成为影响该产业发展的 重要因素,仅京、津、沪三市就有40万多头牛与200多万只羊,这是个巨大的草产品市场除青贮外,需100-150 万吨干草,其中五分之一用苜蓿草产品替代,每年需 20万吨以上,可见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很大据了解, 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目前已从国外进口苜蓿草产品,一些南方沿海城市内需市场也不小我国目前年生产各种配合饲料 6000 万吨,苜蓿优质草粉可以用作饲料原料,生产“安全性”饲料,其用 量可占配合饲料2-5%,即每年可使用 120-300万吨的苜蓿草粉因此,苜蓿产品在国内配合饲料工业中市场 潜力也很大苜蓿产品外销市场前景也相当看好苜蓿的经济效益不错,主要表现在中高密度草捆和草块需求量大高密度苜蓿草捆上海车板价在每吨 1300-1450元,广州车板价在每吨1500-1650元美国和加拿大高密度苜蓿草捆、草块和草颗粒到日本的CNF 价分别为每吨 280 美元、 250 美元和 200 美元。
因此,苜蓿草产品的利润相对其它饲料高如北京通州区农民 种植苜蓿,每亩地比种粮食增收200元,农民种植10万亩苜蓿可增收2000万元如果北京地区达到年产苜 蓿等牧草100万吨,则农民将年增加收入2亿元以上苜蓿业发展促进大中城市周边和农区畜牧业发展,粗 略计算,每使用 1 万吨草颗粒大约可使养殖业增效200万元,如草颗粒产销量达到每 100万吨,则养殖业年 收益可达到 2 亿元从生态效益方面看,多年种植苜蓿草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同时,苜蓿可以固定 氮素,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苜蓿将成为新世纪朝阳产业苜蓿堪称“牧草之王”,是世纪上栽培面积最广、最主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全世界种植1.6-1.8亿亩,美国 苜蓿草的直接年收入达100亿美元,加上养植、加工等相关产为年产值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种植苜蓿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现有苜蓿面积2750万亩,居世界第五位苜蓿对世界和中国农牧业发展超了重要作用展望新世纪,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在未来5-10年内,按照专家提出的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 到3:1:1的比例,苜蓿的种植面积至少应增至1亿亩,以亩产干草500公斤计算,年产优质饲草5000万吨, 其代粮、增粮和节粮总效果可缓解我国 8000万吨的粮食压力尤其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近 3000万吨蛋白 质饲料的短缺问题。
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增加,必将加快苜蓿育种,特别是生物技术、遗传标记、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将 加速新品种的培育和种子产业化进程牧草加工除了生产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常规产品,还将向叶蛋白、浓缩维生素、人类保健食品等 深加工方面发展,潜在的增值效益十分诱人苜蓿作为农牧结合的纽带,将奠定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苜蓿生态功能在大范围的发挥将架起一座 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友好的桥梁有理由相信苜蓿产业将成为我国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苜蓿秋眠性、适宜引种与生态区划卢欣石---北京林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主的草产业正在 大规模兴起,苜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由于盲目的引种,不合理的种植,引起多起生产的损失,给苜 蓿产业化带来了一定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提出与生产需求最为直接关联的技术问题就是苜蓿品种的生态适应 性、产量潜能和区划的合理性问题本文将从苜蓿的秋眠特性来分析苜蓿的生态适应、引种策略和种植技术问题1 苜蓿的秋眠性要了解苜蓿的合理引种和种植,道德需要了解苜蓿的秋眠性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 这种特性与苜蓿的耐寒力和生产特性有直接的关系,早在本世纪 20 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 之后随着生产区域化的要求,人们对秋眠性的研究日益加深,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制定, 苜蓿秋眠性在育种和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对提高苜蓿产量和专业化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苜蓿的秋眠性实际是苜蓿的一种有关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的遗传特性,即秋季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 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和生产力发生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秋季某一特定时间旬割后的再生中才可以 观察到,而在春季和初夏的刈割中却观察不到这种遗传变异主源于世界不同苜蓿变异中心的不同基因源, 从而形成了 1〜9级的秋眠水平,1〜3为秋眠基因型,4〜6为半秋眠基因型,7〜9级为非秋眠基因型苜蓿 的秋眠性与产量及其越冬性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北纬地区因光能利用不充分而影响产量,不足的秋眠会使抗 寒性降低Heichet(1988)指出,更为准确的选择品种或将某一品种种植纬度限制在更狭窄、更适宜的范围内, 就可望进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积累和生物产量,因此秋眠性水平是与生产力提高关系密切的因素,是苜蓿引种、 生态区域及选择最佳种植期的理论依据美国曾花费几十年的研究,研究出了美国苜蓿种质资源1〜9级的秋 眠性级别标准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2 苜蓿秋眠性在美国的应用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在北纬地区决定种植适宜的苜蓿品种,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它的秋眠水平美 国已经把苜蓿的秋眠性作为苜蓿品种鉴定的一个必测指标美国苜蓿种子审定委员会(CASC,TNC)每年颁 布一次美国苜蓿审定种子名录,其中,秋眠性等级是特性描述的第一指标。
由于美国农业部颁发的《苜蓿栽培品种抗病虫特性鉴定标准》中首先将鉴定苜蓿分为秋眠、半秋眠、 非秋眠三大类型然后再确定各类不同品种的抗病,抗虫特性北美洲是世界苜蓿生产最大的区域,其主要生产区域在北纬35°〜45°(之间,在美国东部,湿润地有4 个苜蓿生产带,这个区域的年降水量在406〜430mm之间在非湿润地区有3个苜蓿生产带,主要颁布在美 国的大平原、山间地带和西南部,其耕作制度主要依靠旱作和灌溉美国农业部农研局 LOSOA/ARS 曾颁发 了一个植物抗寒性区划地图,将全美划分为十个气候区,根据苜蓿的秋眠性指标,非秋眠品种最适宜种植区 是第8〜9区,半秋眠品种是第5、 6、 7区,秋眠品种是2、 3、 4、 5区第1 区和第10区均因气温过高或过 低,无适宜品种这样就为全美范围的苜蓿引种和种植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3 中国苜蓿秋眠性卢欣石曾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为对照,对中国 94个苜蓿地方品种包括23个国家审定品种 的秋眠性进行了测定,在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中发现美国Norsemea品种具有和中国品种相近的等位基因和 等位基因类型组中国的新疆大叶苜蓿拥有和美国半秋眠苜蓿相近的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类型组。
在秋眠性 的方差分析中,美国秋眠性为1级的对照品种Norsema和大部分中国品种处于同一秋眠性水平,说明了中国 苜蓿地方品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基本上属于极秋眠类型或秋眠类型(秋眠等级约 1一3),而新疆大叶苜蓿却和 Dnputis品种(秋眠性为5)与Saranac品种(秋眠性为4)等半秋眠类型苜蓿处于同一水平说明中国苜蓿地 方品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基本上属于极秋眠类型或秋眠类型(秋眠等级为1一3),而新疆大叶苜蓿属于半秋眠 类型(秋眠等级4一5)美国的秋眠类型品种,从1一9反映了从极秋眠-秋眠-半秋眠-非秋眠-极不秋眠 九个变异梯阶层次,而中国苜蓿品种从极秋眠-秋眠-半秋眠只表现出了约 4 个阶梯层次,在秋眠性的遗传 变异幅中只有美国的一半纵观以等位基因频率统计的遗传距离(GD ),中国为0.029,闩国为0.0422中 国品种也正好是美国的一半4 中国苜蓿不同秋眠类型遗传特征以 14 个形态、生理和生化标记为变量集,运用 MONOVA 、NEST 、ANOVE 分析,将中国苜蓿品种分 为三个类型组,数据表明,以来自北疆地区材料为主的第一类型组和以来自南疆材料为主的第三类组在形态、 生理特性和等在因类型及频率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大部分由来自中国内陆广大耕作区的苜蓿组成的 第二类型组却表现出中间过渡类型。
第一类型组包括 21 份苜蓿材料,主要一自于北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其遗传特性主要表现为较低的株丛 高度(55.85cm)半直立的生长习性(2.91)叶片短(18.54mm)、花色杂(1.09)、果荚松散(4.89)—般极 秋眠(1一2级),主要的等位基因类型组是111(54%),总种群遗传杂合度在三个类型组中最高(Ht=0.346)类型 组内种群间遗传图距大(GD=0.0277)该类型组适于海拔较高(1000一2000皿)、气候寒冷(年均温5C-9 °C)、年降水量少(50—250mm )和冬季寒冷、夏季干热的生态条件,这个类型组的代表品种是北疆苜蓿、 草原一号苜蓿、草原二号苜蓿第三类型组包括 15 份苜蓿材料,主要来自珩新疆南部其遗传特性主要表现是直立( 3.09)、高大 (67.88cm)、叶片宽(9.22mm)、叶片长宽比小(2.27)叶面积大(350.8mm2)、花色纯、果苹紧凑螺旋,一 般为半秋眠(4级),主要的等位基因类型是X II (52.4%),种群总遗传杂合度三个类型组中最低,为Ht=0.272, 遗传图距最小(0.005)其, 生态类型特性受水分和热量影响均很大尤其是与秋季和春季降水量相关很高,该类 型组主要来自南疆沙漠绿洲,适应于极其干旱高温、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灌溉条件的地区。
第二类型组包括56份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内陆8个省(区)该类型组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8个亚类 型,但划分为 8 个亚类型组后失去明显的地理牲第二类型组作为一个大类,表现出过渡类型和渐变特征, 在株丛高度、生长习性、花色、果荚形状、秋眠性水平等方面均处于中间类型,等位基因组的类型为I (78.5%); 总遗传多样度0.331居中;CD为0.0243也居中;它与其他两组类型不同的突出特征是:主茎长度(541.71mm)、 茎节数(12.8)为三组之最低,叶片底毛为三组之最密5 中国苜蓿秋眠性利用5.1生态区划 由于对苜蓿秋眠特性还了解的非常肤浅,在我国的苜蓿引种、推广区划中也还没有如同美国那样以秋 眠性为症要引种依据,因此盲目引种,在不宜区域种植推广等问题,给苜蓿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当务之急是 尽快地填补这一空白,首先对国内品种、主要当家引进种、地方品系和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秋眠性测定, 其次进行遗传结构分析,评价中国苜蓿种质资源不同秋眠基因型的遗传生态关系,探讨苜蓿不同秋眠性与区 域气候特点结合起来,提出我国合理的苜蓿种植方案,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我国的苜蓿生产进入一个科学的 专业化的新境界5.2科学引种 目前秋眠性是预测推广引进品种适宜生长区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果在温暖地区引进过量的秋 眠品种,会因为光能利用不充分而减少产量,如果在寒冷地区引进的不是秋眠品种,会导致死亡或降低草丛 持久力在某些地区,如果光照不足而温度却仍适宜苜蓿生长,注重引进秋眠性较弱的品种就可能提高苜蓿 的年产量准确地选择品种,将品种种植纬度限制在更狭窄更适宜的范围内可望进一步提高苜蓿的碳积累和 生物产量非秋眠品种具有一种加勤学季节性产量的机能,但缺乏持续生产的特点因此非秋眠品种改良重 点就是在不牺牲其快速再生和高产量的同时,增加株丛的持久性5.3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 光照和土壤温度是影响苜蓿幼苗发育的二个重要因素,但不同秋眠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对光照和土温的 反应是不一样的,对秋眠类型而言,在幼苗第一个月的生长期和第二个月的生长期,光照和土温都表现为一 样重要,而对半秋眠品种而言,光照仅在第一个月的生长期没有影响因此在短日照条件下,幼苗的发育可 以比长日照条件下期待更加粗壮的根冠芽和长根系统如果按照苜蓿不同秋眠性的植株发育规律选择最佳播种期,就可以成功地建植苜蓿和培植苜蓿对于非秋眠性品种而言,最佳播种期应在春季3月初〜4月中旬,或秋季的10月开始〜10月下旬,对 半秋眠品种,应在4月中旬〜5月中旬。
而对秋眠品种而言,则最佳播种期为6月中旬〜7月底鉴于低温可 以减少叶茎的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则秋播比春播更加有利,且可以减少田间杂草的危害紫花苜蓿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时永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先锋草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摘要]以和田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苜蓿的播种期、耕作措施、割草期、行距和刈割后留槎高 度等五个指标对苜蓿在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越冬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的播种期、耕作措施和留槎 高度是影响苜蓿越冬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指出采用耧播不耱技术适时早播,保证柘黄前一个月刈割并留有7 厘 米以上的留槎高度,是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半荒漠地区苜蓿种植中提高其越冬性能和获得高产、稳产的简 便易行而且有效的措施,也是苜蓿产业化生产中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苜蓿 越冬性能1 前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古老的栽培特牧草,是世界上温带、寒温带地区种植最为广泛的 豆科优良牧草,全世界栽培面积3000多万公顷公元前129年,西汉使臣张骞从西域将苜蓿引入我国,至今 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苜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地理位置在北纬34°〜 43°之间,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公顷上下,甘肃省是我国苜蓿种植的第一大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四分之一。
我国北方地区,以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貌为主,紫花苜蓿在这类地区的种植,是解决当地 优质饲草缺乏,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缺乏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苜蓿在这类地区的越冬性能,对于克服该地区 干旱、风蚀、盐碱等自然条件对苜蓿栽培的限制、扩大苜蓿种植范围、提高其生产力、促进当地畜牧业生产 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2 试验区的自然条件干旱、半干旱试验区:设在甘肃省榆中县北山地区贡进乡,地处东经104°24‘,北纬36°04‘海拔 2377m,无霜期104d,作物生长期170d,初霜9月中旬,终霜6月初上10°C的积温1795°C,年平均气温4.6 °C,极端最高气温28.6C,极端最低气温一22.8C历年平均降水量344.6mm,年蒸发量1458mm土壤有机 质含量 0.82%, pH8.3荒漠、半荒漠试验区: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北部,东经10137‘,北纬3835‘,属祁连山系大黄山段 的前山山间年平均气温1.3C,极端最低气温一34.0,极端最高气温32.6,25°C的积温1791C,年平均降水 量207.4mm,年蒸发量2183.9mm无霜期90d冻土 1深度164cm,日平均风速3.56米/秒,年大风日数67d。
沙质轻壤,有机质含量1.96%,总盐分0.92%,pH值&13 研究结果3.1 研究指标:通过对两个试验区与苜蓿越冬性能有关的播期、耕作措施、割草期、行距、留槎高度五 个指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耕作措施和留槎高度是影响苜蓿越冬性能的主要因素,兹将上述三个指 标的研究结果说明如下3.2 不同播种时期、耕作措施和留槎高度时苜蓿越冬率的影响:3.3 结果与分析3.3.1 播期: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播期对苜蓿播种当年的越冬率有较大影响,随着播期的逐月推后, 苜蓿在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半荒漠地区的越冬率逐渐降低前后播种相差两个月,其越冬率在干旱、半干 旱地区可相差2倍以上,荒漠、半荒漠地区相差10倍以上,其原因主要是植株的生物量差异所造成因此, 适时早播,成为这些地区苜蓿种植的重要6一,不公可以提高牧草产量,而且有利于当年越冬3.3.2 耕作措施:入冬前采用地面覆盖物的耕作措施能显着提高苜蓿的越冬性能早作区采用覆盖土壤, 荒漠区采用覆盖羊粪或土层都使苜蓿表现出良好的越冬效果,而且覆盖羊粪因其保温和增加土壤肥力的双重 作用,使苜蓿越冬效果比覆盖土层更好,只是采用地上覆曾物的措施比较费工,大面积种植条件下投入较高。
比起采用地肯覆盖物的方法来,耧播不耱技术是干旱、荒漠地区易于推广、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 其做法是在苜蓿播种时用畜力播种机(耧)将苜蓿种子播在土壤中,牧草于播种沟内生长,晚秋刈割时的留 槎高度对其越冬性能的影响较弱试验结果表明,齐地面(0 厘米的留槎高度)刈割对苜蓿入冬前的根冠保护 不利,致使在冬季寒冷、干燥和冬春湿度变化剧烈时,大量的根冠丧失再生能力,较高的留槎高度有利于保 护根冠来年返青,生产上宜在入冬前最后一次刈割保有 7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利于苜蓿的越冬和翌年生长3.3.4采用耧播不耱技术适时早播,保证柘黄前 1个月刈割并留有7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是干旱、半 干旱和荒漠、半芒漠地区苜蓿种植中越冬性能和获得高产、稳产的简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易行而且有效的措 施,也是苜蓿产业化生产中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财力的有效途径关于开发“豆科苜蓿草产业”项目的分析报告苜蓿是我国实施农业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首选饲料作物苜蓿堪称牧草之王, 是世界上栽培最早、面积最广、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多种家畜喜 食的优质蛋白质饲料苜蓿为直根系多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
现在全世界种植苜蓿约 5 亿亩其 中美国种植约 1.8 亿亩,占世界第一位,年产值近 100 亿美元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哪种作物可与苜蓿匹敌 我国苜蓿种植面积有 2000 万亩,并有着 2000 年的栽培历史苜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一些优良畜种的形 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到 2000 年应新增苜蓿种植 8000 万亩,计达 1 亿亩,也就是说在现有种植面积上增加 4 倍我国是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蛋白饲料年缺口 1500 万吨,目前主要是通过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 量和进口部分蛋白饲料来解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自美国进口大豆粕 400 万吨、大豆 200 万吨、鱼粉 100 万吨、肉骨粉 30 万吨因此,发展优质豆科草粉完全可成为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一项新技术产业近 期,我国苜蓿草粉年需求量200---300 万吨而我国草粉年产量还不足20万吨四川省每年需要30 万吨优质 草粉,海南省需要 10 万吨,广东省则需要 90 万吨我国每年草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农科院 饲料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 21 世纪我国饲料工业面临的问题时认为,饲料原料紧缺将是长期性的结构矛盾 据预测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 4500 万吨、6000 万吨和 7200 万吨。
每年 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目前我国饲料原料生产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传统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经二元结构, 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基本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 特别是从80 年代以来,由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矛盾加 剧据我国动物营养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人均摄入动物蛋白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总需求蛋白质饲料 6000 万吨,届时短缺50%,即3000 万吨,苜蓿将是最理想的粗蛋白生产作物之一根据我国现有家畜饲养总 量概算,21世纪初对苜蓿产品需求总量将达到 6170万吨(养牛业3540 万吨、养羊业1500 万吨、猪禽及水产 配合饲料 1130 万吨)从国际市场看,全球草粉年进出口额已愈 10 亿美元目前,苜蓿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年需求量在 200 万吨左右日本年进口 130---150 万吨,南韩目前年进口 10 万吨,美国专家预测南韩进口可发展到 50 万 吨,东南亚国家进口苜蓿也呈增长趋势而亚洲市场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 1000 万吨苜蓿草产 品国际市场售价(fob)为200---230美元/吨,优质草粉高达300美元/吨;国内苜蓿产品售价多在1100---1400 元/吨,优质产品达1600---1800元/吨;我国出口的粗蛋白含量为15%的草粉,价值170美元/吨,粗蛋白含量 30%以上的草粉 280 美元/吨,其售价例来与玉米价持平或略高。
实施方案首先建立小规模的苜蓿种植示范园区,做为推广苜蓿种植产业的试点和样板,同时也是投资联合体进行 科研、质检、选种、育种、管理和技术培训的基地;第二步,投资联合体或其它投资体广泛合作,大面积推 广种植业和产品加工业,建立草产业园区,形成我市蛋白饲料作物的主力军;第三步,投资联合体组建销售 中心(公司),利用中国中国苜蓿网的技术优势,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和国 内市场,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第四步,随着投资联合体的发展和蛋白饲料作物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及 WTo 对我国饲料业所造成的影响,以此为题材与证券公司密切合作,组建投资基金准备上市创业板块效益分析开发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是一项有组织的、科学化的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分散型的小农种植形式, 它是科研、种植、加工、服务和销售的集中表现,有着极具潜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简要分析其具体 运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直接效益概况,仅供参考种植效益:充分利用盐碱滩涂和中低产田,种植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将大大高于其种植粮食作物;同时 还起到固氮肥田、保护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目前我国苜蓿种植每亩鲜草产量为 3000 公斤一般来讲,一 次播种费用每亩 150 元左右,五年一次换种,其间只需浇水、施肥和简单的中耕管理,费用低于粮食作物的 种植。
以目前市场价计算,每公斤鲜草 0.20 元,每亩鲜草收入 600 元生产加工效益:建设装备一台 93QH-300 牧草快速高温烘干机组的优质草粉厂,需有 3000 亩人工草地、 配套厂房及运输卡车,总计固定资产投入约需 140 万元3000 亩可产草粉 3000 吨,以目前国内市场草粉收购 价 1200 元 / 吨,计其收入为 360 万元鲜草收购成本为 18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按三年收回计算,计每年 47 万元,每年毛利约 133 万元(工资、税率及其它费用未计)服务效益:包括育种、种植技术培训、生产技术培训、设备安装和维护、质量检验服务将采取适当有偿 服务方式,以获取一定的服务效益(标准另议)销售效益:高效、优质苜蓿草粉国内市场价格 1400 元/吨---1600 元/吨,国际市场为 170 美元/吨---280 美元/吨,每吨利润为200元---400元以一套机组相适应的生产能力计算,其销售利润约为 60---120万元按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规划,我国农业苜蓿种植面积将达到 1 亿亩,届时我国将有着 1500 亿 元产值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见,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必将成为推动21 世纪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国土 环境优化、国民生计兴旺发达的朝阳产业。
大力开发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推动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地迈向 21 世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财 富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但是,在看到我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清楚地认识到,由于长 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高投入、低产出,以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求 得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人口政策的失误,造成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低下,与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数量需求 越来越小、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基本趋向之间形成尖锐矛盾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人口不断膨胀、 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挑战人口问题 现在我国人口已超过 12 亿,80%为农村人口,每年人口新增长约 1500 万,预计 2000 年将超过 13 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每年要安置 1000 万劳动力就业据专家测算,21 世 纪我国人口高峰要超过 16 亿,最后稳定在 16 亿左右十五六亿人要吃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此,一些 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言论资源问题 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在国际上不但不能排在富裕国家之内, 而且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 一;耕地总面积列世界第一,人均 1.2 亩排在世界 67 位;淡水资源列世界第五位,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 88 位,是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森林和草原可覆盖率为13%和23%,人均分别为1.62 亩和2.84亩,人均 占有水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28.2 亩)和五分之一(13亩)与此同时,我国每年43亿吨的土壤 流失量达全球流失总量的 20%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严重,全国 500 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 1%,北京、上海、广州、 沈阳、西安名列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水域污染问题突出,全国有七—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的水经济发展促进着整个社会文明进步,但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工业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人类需要寻求新的社会发展观,以实现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1992 年6 月,在巴西 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有183 个国家和70 个国 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鹏总理等 102 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会,可持续发展是会议 的中心议题。
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Agenda21)这 是一项将使人类历史发生转折的重要会议《21 世纪议程》中心内容是寻求人类与自然怎样协调相处以获得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方式,目的是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改革与地球的有限承受力相适应,使人 类社会在 21 世纪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是一个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计划,是 21 世纪 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蓝图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前景根据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可以预测该产业未来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苜蓿 产品市场将逐步扩展,产品深加工前途诱人,高新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种植面积将迅速增加 全国有 60 亿亩草地资源,其中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的有 11 亿亩,北方还有许 多具备灌溉条件的草原,可建成稳定、优质、高产的豆科牧草基地同时,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低产田,可 以间种或轮种豆科牧草,既可改土肥田提高粮食单产,又可生产豆科草粉此外全国还有数亿亩蔬林和林间 草地可种植豆科牧草,达到林茂草盛一般北方、中部、南部作物区草粉年生产时间分别达 6 个月、8个月、 10 个月,海南岛有灌溉条件的热带作物区可全年生产。
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已达 2000 万亩,经过努力到 2010 年可达 1 亿亩苜蓿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据悉,全球草粉年进出口额已愈10 亿美元目前,苜蓿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 年需求量在 200 万吨左右日本年进口 130—150 万吨,南韩目前年进口 10 万吨,美国专家预测南韩进口可 发展到 50 万吨,东南亚国家进口苜蓿也呈增长趋势而亚洲市场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 1000 万 吨我国是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目前蛋白饲料年缺口约为 1500 万吨,近期苜蓿草粉年需求 200—300 万吨而我国草粉年产量还不足 20 万吨四川省每年需要30 万吨优质草粉,海南省需要 10 万吨,广东省则 需要90 万吨我国每年草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 21 世纪我国饲料工业年面临的问题时认为,饲料原料紧缺将是长 期性的结构矛盾:其一、蛋白质饲料短缺据预测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 4500万吨、 6000 万吨和7200 万吨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其二、饲料及添加剂资源短缺其三、添加剂品种少、质量差、数量不足其四、饲料原料生产体系尚建立。
我国传统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经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 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基本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特别是从 80年代以来, 由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据我国动物营养专 家测算,如果我国人均摄入动物蛋白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总需求蛋白质饲料 6000万吨,届时短缺50%, 即 3000 万吨,苜蓿将是最理想的粗蛋白生产作物之一根据我国现有家畜饲养总量概算,21 世纪初对苜蓿产 品需求总量将达到 6170 万吨(养牛业 3540 万吨、养羊业 1500 万吨、猪禽及水产配合饲料 1130 万吨)经济效益可观 种植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粮食作物全国目前种植苜蓿每亩鲜草产量达 2500 多 公斤,在做为“九五”国家攻关项目 苜蓿产业化专题给予技术支持和咨询项目区的 15 个项目区中其草产品平均亩产 700 公斤在我国滨海盐碱地及中低产田进行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达 800 公斤以上一般 来讲,一次播种费用每亩 150 元左右,当年可收 500 公斤优质干草,以目前市场价计算,收入为 700 元左右。
第二年至第五年,平均年产干草可达 1000—1500 公斤,收入可达 1000—2000 元,期间只需浇水、施肥和简 单的中耕管理,费用低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苜蓿草产品国际市场售价(FOB)为200—230美元/吨,优质草粉高达300美元/吨;国内苜蓿产品售价 多在1100—1400元/吨,优质产品达1600—1800元/吨;我国出口的粗蛋白含量为15%的草粉,价值170美元 /吨,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草粉280美元/吨,其售价例来与玉米价持平或略高苜蓿加工业前景诱人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用于苜蓿收获和加工的设备需求市场为10—13亿美元,除苜 蓿草粉、草捆、草块、草颗粒等产品,苜蓿叶蛋白(含CP〉50%)叶绿素等深加工产品将畅销,供人类直接 食用的苜蓿添加剂、蔬菜、维生素等苜蓿绿色保健食品将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新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牧草之王,苜蓿在未来高科技发展中将大有所为雄性不孕株系正在我国 育成,三系配套的杂交优势将用于生产,含硫氨基酸转基因苜蓿已获得株系,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珍贵 物亦有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无限生机由于我国草地资源大多分布于牧区、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区、革命老区和黄河、长江、珠江等上中游地 区,这些地区因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发展经济、治理国土和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
而草地资源的综合开 发和草产业的发展将能有效地肩负起这一重任加之广种优质豆科牧草改造中低产农田和贫瘠林地综合产业 的发展,可以断言,开发草地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必将成为21 世纪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国土 环境优化、国计民生兴旺发达的生力军苜蓿如何产业化?我国曾在 80 年代提出了立草为业、发展草业、草业先行进行的科学论断,对我国的草业的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建成有产品、有市场和有经济效益的产业,草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为此, 国家在“九五”期间把“牧草之王”——苜蓿的产业化作为科技攻关项目,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草业和持 续农业的发展经过三年来的科技攻关,我国苜蓿产业化已经拉开序幕,投资苜蓿产业化开发的势头日渐高 涨,苜蓿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一、规模化生产 要实现苜蓿产业化,必须推行规模化经营首先必须建立苜蓿规模化种植基地从种植面积来讲,有两 种基本的规模种植基地,即土地适度规模种植基地和区域规模种植基地土地适度规模种植基地以农场、公 司和专业户为基础,适当扩大苜蓿种植面积,保持较大面积集中连片,此基地主要分布在地多人少的地方、 待开发的中低产田和沿海滩涂荒地区域规模种植基地以农户为基础。
虽然每一户每一块的种植面积很小, 但通过苜蓿产业化在某一区域组织千家万户进行苜蓿种植,集少成多,形成苜蓿规模种植基地在苜蓿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特别是苜蓿种植时,不要忽视农户的作用,不能对农户经营作小农经济的简 单评估,要充分认识农户经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因为农户种植具有生产管理责任心强、劳动力不计入成本、 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让农户种植可以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爱惜土地、精耕细作 的积极性,发挥在农业三元种植结构中苜蓿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减少短期行为对土地的剥夺 和破坏,促进土地生产力持续的提高在我国苜蓿产业化的直接推动下,苜蓿种植基地正在加速形成,出现了各具特色的苜蓿种植基地模式1、科技带动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利用日本捐赠的外资在山东无棣县建成 5000 亩的神内苜蓿示范基地, 对种籽包衣、化学除草、施肥、配套机械加工等一系列技术进行研究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与日本政府 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建立了中日农牧国际合作中心,建立了3000 亩种植示范基地,已进行了三年的苜蓿栽培 试验研究2、产销一体化模式目前我国工、商、服务业正经历着激烈的竞争,投资的风险很大所以,国内外一 些有远见卓识、颇具实力的企业集团、公司、个体户纷纷投资苜蓿产业化开发。
他们租赁土地,建立苜蓿种 植基地,加工苜蓿产品,组织产品销售,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3、公司+农户模式天津市静海县电力发展公司与该县农民联合计划种植苜蓿 3 万亩生产商品干草, 同时结合发展奶牛,在城郊进行商品草生产和奶业开发,此模式类似于美国五大湖区苜蓿种植密切服务于奶 业生产的经营模式1997年项目区开始种植苜蓿,奶牛已发展到 2000头;并建成了日加工10吨奶的高温灭 菌袋装鲜奶生产线,产品十分畅销北京军区华金公司与山西省永济市开张农民联合开发 2 万亩苜蓿种植基 地,华金公司提供种子、收割机械设备,并负责苜蓿草产品销售,农民负责种植和管理1998 年8月已种植 7000 亩4、政府引导模式河北省东光县人民政府为了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苜蓿种植,由政府提供 种子和负责苜蓿产品加工销售计划种植面积 6 万亩,1997 年开始实施,到 1998 年秋已种植 1.3 万亩5、吸收外资模式鉴于亚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苜蓿产品市场,中国有很大苜蓿生产潜能和市场优势, 因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外国企业纷纷介入中国的苜蓿产业化开发,澳大利亚提供政府贷款分别在山 西运城,山东黄河三角洲及内蒙赤峰等地区投入苜蓿草生产和种籽基地建设。
美国华德贝公司投入现代化的 苜蓿加工设备, 计划在中国合作开发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 10 余万亩,产品销往日本和南韩二、走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之路要打通苜蓿产品市场,对分散的基地(农户)而言,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因素一是种植规模小,无法形成足 以影响市场供求的商品量,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二是信息不灵,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供求状况,也难以 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三是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由于苜蓿种植的分散性,造成了种植者找不到用户、用 户找不到产品、产需脱节的局面为此,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强大的中介组织介入,来沟通国内外市场与基地(农 户)联系,起到桥梁的作用中介组织可以是企业集团、科技实体、苜蓿产品购销股份公司、苜蓿产业协会 中介组织是苜蓿产业化的核心,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预测、市场开拓和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具 有一定的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具有足够地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能与基地(农户)结成比较稳固的 经济利益共同体它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和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 产延伸,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通过生产购销合同和技术服务来引导和扶持基地(农户)进行苜蓿种植,形成苜蓿 商品生产基地,从而把分散的小生产同大市场直接联系起来。
市场是苜蓿产业化的载体和条件首先,要建 立全国性的苜蓿产品批发市场,从而把地方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结起来,完善流通体系其次是规范市场管理, 建立统一的价格体系,以质论价,平等交易,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三、健全服务体系苜蓿产业化的实现要靠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对苜蓿产业化而言需要建立三种主要的社会服务体 系一是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准确地搜集、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及时掌握政策、 金融、科技、生产动态信息;利用国家气象部门及时准确提供气象服务,保证苜蓿收割晾晒时有 5 天以上的 好天气二是科技服务体系以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为基础,以科技推广中心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推 广科研成果;引进和培育优良苜蓿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种源;指导苜蓿种植、管 理、收割晾晒、捡拾打捆、草产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对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三是供销流通服务体系以苜蓿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形成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