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汽车电动化设备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方案

刘****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3.38KB
约44页
文档ID:176893449
汽车电动化设备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方案_第1页
1/44

泓域/汽车电动化设备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方案汽车电动化设备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产业环境分析 2二、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3三、 必要性分析 5四、 公司简介 6五、 建筑节地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7六、 建筑节材与绿色建筑设施设备 11七、 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及标准 18八、 绿色建筑的特征 22九、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3十、 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和原则 25十一、 装配式建筑特征及实施模式 27十二、 进度计划方案 3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33十三、 经济收益分析 3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3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3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3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4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43一、 产业环境分析当前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二、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1年后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表现强劲,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2019年-2020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行业整体发展平稳,销量略有增长,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所下降,2021年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行业迎来快速发展,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明显提升,2020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3万辆,至2021年迅速提升至253万辆,同比增长207%,2022H1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97万辆,同比增长138%,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从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份额看,2019年销量份额为41.2%,此后由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较快增长,自主品牌销量份额回落至26.6%,2021年后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提升促进份额增长,2021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份额回升至39.0%,同比大幅增长12.4个百分点,2022H1自主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份额进一步提升至47.3%,较2021年提升8.4个百分点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竞争格局看,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品牌市场份额总计达到55.5%,其他企业份额加总达44.5%,销量前十品牌中自主品牌包括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等,外资及合资品牌包括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沃尔沃、奥迪、现代等,特斯拉成为2021年各品牌中唯一一家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份额超过10%的车企,2021年市场份额达14.4%,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次之,其他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销量份额不足6%。

2018年-2021年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始终占据销量领先地位,历年市场份额均保持在10%以上,销量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12.2%提升至2021年的14.4%,增长2.2个百分点;比亚迪在2018年-2019年销量市场份额超过10%,仅次于特斯拉,2020年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提升,各车企加快新能源车型推出,比亚迪销量市场份额回落至5.7%,被大众超越,2021年后比亚迪凭借DM-i混动技术、刀片电池等共同发力,秦PLUSDM-i、宋PLUSDM-i、唐DM-i、海豚等众多新能源车上市拉动销量,2021年市场份额明显回升至9.1%,较2020年提升3.4个百分点,其他自主品牌中上汽乘用车凭借荣威、名爵等车型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进入前十,2021年市场份额达3.5%,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接受度提升,国内自主品牌加大力度转型新能源车行业,外资及合资品牌中除特斯拉之外,其他车企整体转型新能源领域的节奏较国内自主品牌相对较慢,2021年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1年后国内头部新势力蔚小理等销量不断攀升,月销量超过1万辆并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2022年后包括哪吒、零跑等其他新势力销量有明显提升,华为问界等新品牌推出后销量表现不俗,各新势力综合拉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传统自主品牌也在加快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步伐,例如广汽埃安、吉利极氪、长安深蓝及阿维塔等品牌促进新能源车销量及占比提升;2022年前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销量份额达81.2%,较2020年提升6.4个百分点,主流合资品牌销量份额6.3%,较2020年下降2.7个百分点,豪华品牌销量份额12.5%,较2020年下降3.7个百分点。

三、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四、 公司简介(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侯xx3、注册资本:117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6-2-137、营业期限:2016-2-13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五、 建筑节地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土地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存在严重浪费等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后备资源不足等,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等现阶段大城市边缘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均是以较低的容积率、高于国家标准很多的人均用地指标为前提,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建立在牺牲国家对城市规模控制和浪费有限耕地的基础上建造的,这样的发展观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一)建筑节地建筑节地是指在建房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表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人们提供比较舒适、健康、节地和安全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城市节地的途径有以下几种:适当建造多层、高层建筑,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同时降低建筑密度;强调土地集约化利用,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居住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改善城市环境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减少成为必然。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地下空间之间及地下空间与地面建设之间有机联系,促进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同步发展,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对于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节约城市土地的有效手段之一所谓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的空间建筑地下空间是指位于城市建筑物地表以下的建筑空间,可将部分城市交通,如穿海下隧道、城市地铁,以及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人防工程等建筑空间尽可能建在地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1、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类型呈现多样化、深度化和复杂化发展趋势类型上,逐渐从人防工程拓展到交通、市政、商服、仓储等多种类型;开发深度上,由浅层开发延伸至深层开发;具体项目上,由小规模单一功能的地下工程发展为集商业、娱乐、休闲、交通、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市空间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地下交通工程城市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较早经验始于建设地铁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地下交通发展较快伦敦在186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创城市地下铁道的建设先河。

东京在1927年建成了第一条地铁纽约在1967年建成了第一条地铁莫斯和是世界上地铁系统客运量最高的城市,地铁分为地下三层、纵横交错我国在1969年建成首条地铁系统地铁系统的建成,形成了地下与地上的城市交通运输网,可改善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状况,同时也使城市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除地铁工程外,隧道、交通快速道也是地下交通工程开发的常见形式2)地下居住空间人类最古老的开发利用地下居住空间的方式就是“穴居”,人类利用地下洞穴遮风挡雨、防寒防暑、防御自然灾害等陕西窑洞也是城市地下居住空间利用的典型ae案例由于地下空间埋深及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因此,利用地下空间作为人们的居住环境并不舒适,也不建议采纳对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作为储藏和设备空间时,可作为设备管理人员的临时办公室或宿舍使用,但在规划和建设时需要提前设置好临时用电、临时用水等办公或日常生活所需,避免后期因私自修建而造成危险隐患3)地下商业工程由于人们对商业空间的自然采光要求不高,并且停留时间短暂,在日益繁华的城市里,增加地下商业街、地下大型商场等已成为地上空间效益的延伸,可使城市内有效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也可改善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

地下商业内部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人们行走在其中的切身感受,要符合人体适宜性,尺度合适,让人们感到亲切舒适,同时还要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实现空间和文化的多样性4)地下市政系统迅速发展地下城市管道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是保证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地下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可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造成对交通和人们出行的影响和干扰,你证路面平整、美观;同时可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维修和管理,增加各类管线的耐久性;管廊内管线布置紧凑合理,可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城市用地5)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是指建筑在地下用来停放各种大小机动车辆的建筑物,可解决地上停车难、停车场数量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对于缓解城市道路拥挤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可实现人流与车流分离,减少交通隐患城市地下空间除有以上应用外,还可作为电影院、舞厅、剧院等地下文化娱乐设施空间,防灾的地下人防空间,存放防空、防爆、保温、隔热等物品的地下仓储设施等六、 建筑节材与绿色建筑设施设备(一)建筑节材我国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原材料消耗一般占整个生产成本的70%-80%。

建筑材料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是对不可再生资源依存度非常高、对天然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耗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钢材、水泥和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是建筑业的物质基础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建筑业物耗、能耗,减少建筑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搞好原材料节约,对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建筑节材主要技术路径建筑节材途径是多方面的,效果较好且可行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可取代黏土砖的新型保温节能墙体材料的工程应用技术,如外墙外保温技术、保温模板一体化技术等该类技术可以节约大量黏土资源,同时可以降低墙体厚度,减少墙体材料消耗量2)散装水泥应用技术城镇住宅建设工程限制使用包装水泥,广泛应用散装水泥:排水管、压力管、水泥电杆、地铁与道路用混凝土构件等水泥制品全部使用散装水泥该类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量,同时可以降低粉尘及二氧化碳排放量3)采用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如商品混凝土集中搅拌,比现场搅拌可节约水泥10%使现场散堆放、倒放等造成砂石损失减少5%~7%4)高强轻质建筑材料工程应用技术高强轻质材料如高强轻质混凝土等,不仅本身消耗资源较少,而且有利于减轻结构自重,可以减小下部承重结构尺寸,从而减少材料消耗。

5)以耐久性为核心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高耐久性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技术采用高耐久性混凝土及其他高耐久性建筑材料,可以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因此,在客观上可避免建筑物过早维修或拆除而造成的巨大浪费2建筑节材设计技术(6)采用工厂生产的标准规格的预制成品或部品,以减少现场加工材料所造成的浪费这样一来,势必逐步促进建筑业向工厂化、产业化发展7)遵循模数协调原则,以减少施工废料量8)设计方案中尽量采用可再生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或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9)设计方案中提高高强钢材使用率,以降低钢材消耗量10)设计方案中要求使用高强混凝土,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以降低混凝土消耗量,从而降低水泥、砂石消耗量11)对建筑结构方案进行优化有的工程采用结构设计优化方案,节约材料达20%12)建筑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高强轻质材料,以减小结构自重和材料用(13)建筑物的高度、体量、结构形态要适宜,为保证结构安全性往往需要增加某些部位的构件尺寸,从而增加材料用量14)采用有利于提高材料循环利用效率的新型结构体系,如钢结构、轻钢结构体系及木结构体系等15)设计方案应使建筑物的建筑功能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性,以便使建筑物在结束其原设计用途之后稍加改造即可用作其他用途,或者使建筑物便于维护而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

2、建筑节材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应尽可能从以下六个方面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及建筑垃圾的产生i)采用建筑工业化的生产与施工方式建筑工业化可节约材料,与传统现场施工相比,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减少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从而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1)采用科学严谨的材料预算方案,尽量降低竣工后建筑材料剩余率2)采用科学先进的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技术,使建筑垃圾产生量占建筑材料总用量的比例尽可能降低3)加强工程物资与仓库管理,避免优材劣用、长材短用、大材小用等不合理现象4)大力推行一次装修到位,减少耗材、耗能和环境污染5)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坏及浪费3、建筑节材技术发展趋势建筑节材技术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考虑:第一,考虑建筑结构体系节材,利用便于材料循环利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加强建筑结构监测及发展维护加固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建筑节材体系和建筑部品;第二,推广应用节材技术,如高强度、高性能建筑材料技术,提高材料耐久性和建筑寿命的技术,有利于节材的建筑优化设计技术,可重复使用和资源化再生的材料生态设计技术,以及建筑部品化及建筑工业化技术等;第三,为科学管理节材,开发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并制定建筑节材相关标准规范。

二)绿色建筑设施设备建筑设施设备是指安装在建筑物内为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提供便利、舒适、安全等条件的设施设备绿色建筑的设施设备,要更进一步保证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绿色”功能的顺利实现同时,设施设备自身节能环保的实现,也应成为绿色建筑环保目标体系中的一部分1、空调设备与系统(1)变风量系统采用变风量系统,以减少空气输送系统的能耗VAV空调控制系统可根据各个房间不同的温度要求进行独立温度控制,通过改变送风量,来满足不同房间(或区域)对负荷变化的需要同时,采用变风量系统可使空调系统输送的风量在建筑物中各个朝向的房间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减少系统的总设计风量在办公楼更能发挥其操作简单、舒适.节能的效果2)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是一种制冷剂式空调系统,以制冷剂为输送介质,属空气-空气热泵系统该系统由制冷剂管路连接的室外机和室内机组成室外机由室外侧换热器、压缩机和其他制冷附件组成,室内机由风机和直接蒸发式换热器等组成3)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热电联产是利用燃料的高品位热能发电后,将其低品位热能供热的综合利用能源技术目前,我国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平均发电效率为33%左右,其余能量被冷却水排走;而热电厂供热时根据供热负荷,调整发电效率,使效率稍有下降(如20%)但剩余的80%热量中的70%以上可用于供热,从总体上来看是比较经济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热电厂供热的效率约为中小型锅炉房供热效率的2倍在夏季还可以配合吸收式冷水机组进行集中供冷,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建筑(或小区)冷热电联产,是指能给小区提供制冷、制热和电力的能源供给系统,应用燃气为能源,将小型(微型)燃气涡轮发电机与直燃机相组合,实现小区冷热电联供2、采暖设备与系统(1)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风机水泵类负载多是根据满负荷工作需用量来选型,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工作时间并非处于满负荷状态由于变频可实现大的电机的软停、软启,避免了启动时的电压冲击,可以减少电机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对电网的容量要求和无功损耗为达到节能目的,推广使用变频器已成为各地节能工作部门及各单位节能工作的重点2)设置热能回收装置通过某种热交换设备进行总热(或显热)传递,不消耗或少消耗冷(热)源的能量,完成系统需要的热、湿变化过程称为热回收过程回收热源可取自排风、大气、天然水、土壤和冷凝放热等这种装置一般用于可集中排风而需新风量较大的合新风换气热回收装置的设计和选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采用中央空调的建筑物应用新风换气热回收装置,对建筑物节能具有显著意义对于夏季高温、高湿地区,要充分考虑转轮全热交换器的应用。

根据夏季空气含湿量情况可以划定有效的换新风热回收应用范围3、照明设备目前,太阳能应用技术已取得较大突破,且较成熟地应用于建筑物照明、城市亮化照明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技术太阳能亮化灯具是一个自动控制的工作系统,只要设定该系统的工作模式就能自动工作控制模式一般分为光控方式和计时控制方式,通常采用光控或光控与计时组合工作方式在光照强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启动灯点亮,计时开始;当进行到设定时间时就停止工作充电及开关过程可以由微电脑智能控制,自动开关,无须人工操作,工作稳定可靠,节省电费还可采用人体照度静态感应节电开关节电开关的控制器是一种人体感应和照度双重控制的智能控制器,能够根据环境照度和探测区域有无人员自动控制灯电源的开启和关闭当环境照度值低于设定值,而探测区域有人员时控制灯电源开启,而在无人或照度达到关闭值时则自动关闭电源,可有效节电4、给水、排水设备定时冲水节水器适用于需要由时间来控制冲水的厕所及需要定时冲洗的污水管道等,可用于公共厕所的大解槽或小解槽定时冲水或者新改造的娱乐场所、宾馆、饭店等,因需要增设卫生间和排污管道定时冲洗,起到排通作用七、 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及标准(一)相关政策为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建筑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管局、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政策性文件,全国大部分地区相继发布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实施大案,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中期目标2020年7月15日,住房和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提出的创建目标是: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强制”与“激励”相结合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格局1、绿色建筑强制政策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自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根据上述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相继提出了强制目标且大多数与国家目标一致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提出的强制性要求,各地相继研究制定了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绿色建筑强制方案,本着因地制宜、控制增量成本、成熟技术推广、避免增加过多工作量等原则,充分结合现行工程建设程序,将绿色建筑主要指标纳入土地出让、初步设计、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主要阶段进行管控,并通过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发改、园林、国土、规划、住建、图审、质监、房管等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了绿色建筑全过程闭合管理制度。

此外,为及时了解各地强制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情况,2014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实施绿色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定期报表的通知》(建科节函[2014]96号)开始对各地强制执行绿色建筑的情况进行季度报表统计,并于2014年起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2、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我国一直致力于用多种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建设绿色建筑的主动性2012年4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提出了针对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了绿色建筑激励政策,要求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资金支持名地要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家绿色发展基金,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创建工作部分省市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如江苏省提出了标识项目奖励、绿色建筑主要技术应用奖励公积金贷款利率优惠、峰谷分时电价等一揽子激励政策;山东省对获得设计标识、竣工验收后和获得运行标识后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资金;陕西省针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将奖励资金按比例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和购房者;青海、海南、内蒙古等地提出返还城市配套费的激励政策;安徽省提出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实行消费贷款利率和开发贷款利率下浮的激励政策;河南省提出对绿色建筑返还墙材基金的奖励;山西、贵州省出台了容积率奖励政策,等等。

二)相关标准我国于2006年首次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经过八年实践,于2014年4月进行第一次修订;201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基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逐步形成了绿色建筑系统化标准体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绿色工业、办公、医院、商店、饭店、博览、既有建筑改造绿色、校园、生态城区等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以及绿色超高层、保障性住房、数据中心、养老建筑等技术细则相继颁布或启动编制从地域视角看,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当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正向全寿命期、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域特点、由单体向区域等多个维度充实和完善八、 绿色建筑的特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CB/T50378-2019)强调了绿色建筑的以下特征1建筑全寿命期绿色化建筑全寿命期的绿色化,一是要强调建筑本体各环节绿色化,即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建筑全寿命期所有环节,对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保养、拆除等方面,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和指标要求;二是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建筑物存在的时间段,还应在上述基础上往前、往后延伸。

因此,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理念不仅仅包括建筑全寿命期的各个环节,还应向前延伸到建筑材料的开来到运输、生产过程,鼓励使用绿色建材,向后延伸到建筑物拆除后的垃圾分解或回收利用等环节1、“四节一环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涵盖了“四节一环保”的内容,是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而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因此,在设计和建造绿色建筑时,应采用适宜的技术、材料和产品,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使用效率,尽可能地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2、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切建筑设施都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绿色建筑也不例外因此,在建造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除应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基本功能要求外,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节约能源,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高品质需求这就要求实现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含量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是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的象征,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贴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建筑。

九、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国外,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有英国BREEAM评价体系、美国LEED评价体系和日本CASBEE评价体系一)英国BREEAM评价体系1、BREEAM评价体系的目标BREEAM评价体系的目标是减少建筑物的环境影响,通过设置得分等级对设计、建造及建筑维护阶段的最优者进行认证与奖励为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BREEAM采用一个相当透明、开放和比较简单的评估架构所有的“评估条款”分别归类于不同的环境表现,这样根据实践情况变化对BREEAM进行修改时,可以较为容易地增减评估条款被评估的建筑若满足或达到某一评估标准的要求,就会获得一定分数,所有分数累加得到最后分数,BREEAM根据建筑获得的最后分数给予“通过(paSS)、良好(gOOd)优秀(verygOOd)优异(excellent)杰出OutStanding)“五个级别评定最后,由BREEAM给予评估建筑正式的“评定资格”二)美国LEED评价体系为了通过创造和实施广为认可的标准、工具和建筑物性能表现评估标准,实现定义和度量可持续发展建筑“绿色”程度的目标,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于1995年发起编写了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

在借鉴英国BREEAM评价体系和加拿大建筑环境性能评价准则BEPAC的基础上,形成了LEED评价体系1、LEED评价体系内容LEED创立之初,仅仅面向新建筑和楼字改造工程(LEED-NC)随着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渐发展为包括六种彼此关联但又有不同侧重的评价标准2、LED评价体系特点LEED是一个民间、基于共识、市场推动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所建议的节能环保原则及相关措施都是基于目前市场上成熟的技术应用,同时也尽量在依靠传统实践和提倡新兴概念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undefined十、 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和原则(一)发展目标我国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2016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中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

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2020年7月印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中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二)装配式建筑发展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形成有利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有序发展装配式建筑(2)坚持分区推进、逐步推广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产业技术条件,划分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局部带动整体的工作格局3)坚持顶层设计、协调发展把协同推进标准、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维护等作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有效抓手,推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以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提质增效,带动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十一、 装配式建筑特征及实施模式(一)装配式建筑特征装配式建筑集中体现了工业产品社会化大生产理念,具有系统性和集成性,设计、生产、建造过程是各相关专业的集合,可促进整个产业链中各相关行业整体技术进步,需要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施工等各方面人力、物力协同推进。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六化”,即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1、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是指对于通用装配式构件,根据构件共性条件,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模数,开展适用性范围比较广泛的设计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采用标准化设计理念,各构件具有互换性和通用性,满足少规格、多组合原则,且更加经济适用、科学高效当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标准、手册、图集完善以后,就像机械设计一样选择标准化部品部件满足功能要求同时,在标准化设计中融入个性化需求,可以进行多样化组合2、工厂化生产利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由大量施工现场作业向工厂生产作业转化装配式建筑的部分或全部部品部件在工厂生产,具有工业化生产优势工厂化预制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科学的生产管理系统、较高的工厂信息化水平,使得部品部件的质量更加可控3、装配化施工利用现代机械化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手段,实现将传统现浇施工或手工湿作业向部品部件与可靠连接转化基于结构设计和装修一体化设计,预制构件在工厂制作时,在准确位置设置预留孔洞及预埋件,便于在施工及装修阶段与已有建筑构件的完好连接,避免打凿穿孔运至施工现场后,利用构件连接技术,将其与已有建筑构件进行完好连接。

而且在按预先设定的施工顺序完成一层结构构件吊装后,在不停止后续楼层结构构件吊装施工的同时,可以进行下层的水电装修施工,逐层递进,各工序交叉作业、方便有序,加快施工进度装配化施工方便快捷,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强度低,施工效率高,质量易于有效控制4、一体化装修以建筑系统为基础,结构系统、机电系统和装修系统进行一体化协同设计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前期策划将建筑、结构、内装、机电等各专业的要求与模数在设计阶段提前植入,进行整体统筹安排,以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碰撞,浪费人力与物料这种整体统筹安排有利于建筑与装修的模数协调预制构件在生产时,采用技术集成化的部品部件,且在装修面层预埋固定部件,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对已有建筑构件进行打凿和穿孔为保障建筑百年寿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成为建筑内装修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突破口5、信息化管理装配式建筑将建筑生产的工业化进程与信息化紧密结合,是信息化与建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包括统计信息系统、产业链追溯系统、动态监测系统、质量检测监督系统、培训考测系统、人力资源共享系统等另一方面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企业基于BIM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信息化,主要包括装配式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混凝土构件生产管理系统、钢结构构件生产管理系统、木结构构件生产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装配化装修系统、一户一码住区服务系统等。

装配式建筑在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进行立体化设计和模拟,避免设计错误和遗漏;生产中预埋信息芯片,“虚拟构件”有了对应的专属编码(ID)可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追溯;利用BIM输入项目技术信息,模拟施工过程,确定场地平面布置、制定施工方案、确定吊装顺序,进而决定预制构件的生产顺序、运输顺序、构件堆放场地等,实现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和可视化管理同时,BIM又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建筑全寿命期,使建筑数据流在建筑模型中传输,流通到全寿命期所有参与单位,使之实现协同工作,达到“一模到底”6、智能化应用结合现代智能化信息技术,将各种智能化设备在装配式建筑加以集成,使装配式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实现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设备设施自动化,进而形成高效、便捷、舒适的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的智能化运维和应用,需要根据建筑用途、规模、客观环境和用户性质、用户个性化需求等,进行具体的智能化方案设计和实施二)装配式建筑实施模式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可按照技术复杂类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工程总承包企业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总责。

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总承包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分包管理、工程造价、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等制度,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的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优化项目管理方式支持大型设计、施工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健全管理体系,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2019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建市规[2019]12号)要求建设单位依法采用招标或者直接发包等方式选择工程总承包单位1、招标要求对于需要招标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特点和需要编制工程总承包项目招标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投标人须知2)评标办法和标准3)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4)发包人要求列明项目的目标、范围、设计和其他技术标准,包括对项目的内容、范围、规模、标准、功能、质量、安全、节约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工期、验收等的明确要求5)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条件包括发包前完成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等勘察资料,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文件或者初步设计文件等6)投标文件格式7)要求投标人提交的其他材料建设单位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提出对履约担保的要求,依法要求投标文件载明拟分包的内容;对于设有最高投标限价的,应当明确最高投标限价或者最高投标限价的计算方法。

2、工程总承包单位要求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当同时具有与工程规模相适应的工程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或者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组成联合体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能力、财务和风险承担能力,以及与发包工程相类似的设计、施工或者工程总承包业绩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组成联合体的,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复杂程度,合理确定牵头单位,并在联合体协议中明确联合体成员单位的责任和权利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就工程总承包项目承担连带责任3、工程总承包合同计价企业投资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宜采用总价合同,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应当合理确定合同价格形式采用总价合同的,除合同约定可以调整的情形外,合同总价一般不予调整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工程总承包计量规则和计价方法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合同价格应当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十二、 进度计划方案(一)项目进度安排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单位:月序号工作内容1234567891011121可行性研究及环评▲▲2项目立项▲▲3工程勘察建筑设计▲▲4施工图设计▲▲5项目招标及采购▲▲6土建施工▲▲▲▲▲▲7设备订购及运输▲▲▲8设备安装和调试▲▲▲▲▲9新增职工培训▲▲▲10项目竣工验收▲▲11项目试运行▲▲12正式投入运营▲(二)项目实施保障措施本期项目计划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动工建设。

为了确保项目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同时为了节约项目建设时间,根据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点,项目建设单位拟采用以下具体保障措施:1、项目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设计、采购和设备安装的时间,在工作上交叉进行,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周期将投资密度比较大的部分工程尽量押后施工,诸如其它配套工程等2、将整个项目分期、分段建设,进行项目分解、工期目标分解,按项目的适应性安排施工,各主体工程的施工期叉开实施3、在技术交流谈判同时,提前进行设计工作对于制造周期长的设备,提前设计,提前定货融资计划应比资金投入计划超前,时间及资金数量需有余地4、项目建设单位组建一个投资控制小组,负责各期投资目标管理跟踪,各阶段实际投资与计划对比,进行投资计划调整,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该项目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十三、 经济收益分析(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本期项目所有基础数据均以近期物价水平为基础,项目运营期内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只考虑装产品及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同时,假设当年装产品及服务产量等于当年产品销售量二)项目计算期及达产计划的确定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情况,本期项目计算期为10年,其中建设期1年(12个月),运营期9年项目自投入运营后逐年提高运营能力直至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即满负荷运营。

三)营业收入估算本期项目达产年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1200.00万元;具体测算数据详见—《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所示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营业收入33280.0035840.0043520.0051200.002增值税1360.041483.411853.532223.642.1销项税4326.404659.205657.606656.002.2进项税2966.363175.793804.074432.363税金及附加163.20178.01222.43266.833.1城建税95.20103.84129.75155.653.2教育费附加40.8044.5055.6166.713.3地方教育附加27.2029.6737.0744.47(二)达产年增值税估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和《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及相关规定,本期项目达产年应缴纳增值税计算如下:达产年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2223.64万元三)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本期项目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外购原材料费、外购燃料动力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其他费用(其他制造费用、其他管理费用、其他营业费用)、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等。

本期项目年综合总成本费用的估算是以产品的综合总成本费用为基点进行,根据谨慎财务测算,当项目达到正常生产年份时,按达产年经营能力计算,本期项目综合总成本费用39958.29万元,其中:可变成本34355.65万元,固定成本5602.64万元达产年项目经营成本38418.81万元具体测算数据详见—《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所示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原材料、燃料费20942.8622553.8527386.8132219.782工资及福利费2135.872135.872135.872135.873修理费732.90732.90732.90732.904其他费用3330.263330.263330.263330.264.1其他制造费用309.45309.45309.45309.454.2其他管理费用264.18264.18264.18264.184.3其他营业费用2756.632756.632756.632756.635经营成本27141.8928752.8833585.8438418.816折旧费1006.421006.421006.421006.427摊销费12.1812.1812.1812.188利息支出520.88520.88520.88520.889总成本费用28681.3730292.3635125.3239958.299.1其中:固定成本5602.645602.645602.645602.649.2可变成本23078.7324689.7229522.6834355.65(四)税金及附加本期项目税金及附加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项目达产年应纳税金及附加266.83万元五)利润总额及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本期项目达产年利润总额(PFO):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综合总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10974.88(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5.00%计征,根据规定本期项目应缴纳企业所得税,达产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0974.88×25.00%=2743.72(万元)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该项目达产年可实现利润总额10974.88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2743.72万元,其正常经营年份净利润:净利润=达产年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10974.88-2743.72=8231.16(万元)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营业收入33280.0035840.0043520.0051200.002税金及附加163.20178.01222.43266.833总成本费用28681.3730292.3635125.3239958.294利润总额4435.435369.638172.2510974.885应纳所得税额4435.435369.638172.2510974.886所得税1108.861342.412043.062743.727净利润3326.574027.226129.198231.168期初未分配利润0.002993.916319.0211203.399可供分配的利润3326.577021.1312448.2119434.5510法定盈余公积金332.66702.111244.821943.4511可供分配的利润2993.916319.0211203.3917491.0912未分配利润2993.916319.0211203.3917491.0913息税前利润6065.177232.9210736.1914239.48(四)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系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为零时的折现率,本期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9.08%。

本期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29.08%,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表明本期项目对所占用资金的回收能力要大于同行业占用资金的平均水平,投资使用效率较高五)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FNPV)系指项目按设定的折现率,计算项目经营期内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FNPV)=16775.29(万元)以上计算结果表明,财务净现值16775.29万元(大于0),说明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在财务上是可以接受的六)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是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指标;全部投资回收期(Pt)=(累计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累计现金净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本期项目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Pt)=4.79年本期项目全部投资回收期4.79年,要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说明项目投资回收能力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项目的投资能够及时回收,盈利能力较强,故投资风险性相对较小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1现金流入0.0033280.0035840.0043520.0051200.001.1营业收入0.0033280.0035840.0043520.0051200.002现金流出18699.4430111.1829146.7437261.9239549.052.1建设投资18699.440.002.2流动资金2806.09215.853453.65863.412.3经营成本27141.8928752.8833585.8438418.812.4税金及附加163.20178.01222.43266.833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18699.443168.826693.266258.08116。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