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刘嘉龙 高级经济师关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许多人误把旅游休闲等同于休闲旅游,或者把休闲旅游等同于旅游休闲笔者认为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尽管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是文字的前后组合不同,而是在词义、表现、特征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本文试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词义入手,对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表现、特征进行辨析,以期厘清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之间的关系一、旅游休闲的含义和特征旅游:“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作的旅行把“旅”和“游”合起来就是“旅游”但是,我们所说的“旅行”和“旅游”在词义上还是有差别的,“旅行”是指从一地到某地,去旅行的叫“旅客”;“旅游”特指一地到某地游览,有明确的游玩目的,去旅游的叫“游客”可见“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于是否以“游玩”为目的,如果“旅行”的目的是办事(我们讲“出差”),那就不能叫“旅游”如果旅行的目的就是旅游,那么旅行和旅游的概念是一致的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偏重于游,不但有“行”,而且有游乐、观光等含义。
我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概论》一书给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休闲:是指从工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总称其本质就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外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充实精神的生活体验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 ,《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把“休”和“闲”组合成“休闲”,其含义最早源自于土地的“休耕闲作”,现代汉语则多指从环境或精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休息、消遣或自发地、自由的参加各种活动所以,“休闲”是指劳作之“劳累”或精神之“疲惫”的对应词按现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就是工作之余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的活动总称旅游休闲: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中国休闲研究的创始人于光远先生曾经对旅游休闲作过一个推论,他说:旅游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的特点是异地性、享乐性和休闲性。
根据这一推论,我们认为“旅游休闲”就是去异地观光、娱乐、购物、度假……与“旅游休闲”相对应的还有“运动休闲”、“娱乐休闲”、“文化休闲”……但与其他休闲方式比较,旅游与休闲联系的更加紧密,特别是“旅游”的“异地性”、“享乐性”、“休闲性”,是区别于其他休闲方式的主要特征旅游休闲、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养生休闲等多样化的休闲生活方式,对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休闲旅游的含义和特征休闲旅游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产物,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生活品质提升,普遍开始对休闲旅游有了正确的认识,喜欢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人们并不是非常清楚,决策管理层、政策制订者对“休闲旅游”的定性也很难把握,许多业内人士坚持认为“旅游”就是“休闲”,只要“旅游休闲”就是“休闲旅游”,并不认为“休闲旅游”是相对于传统旅游的一种崭新的旅游休闲方式,在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面前变的的麻木不仁所以,在我们讨论“休闲旅游”的含义之前,首先要对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会展旅游等概念进行简单讨论观光旅游:是指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旅游休闲活动.这种旅游休闲活动,是满足旅游者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社会风貌等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从而扩大其阅历、增进其知识、调节其身心的体验性活动总称。
观光旅游是传统旅游的主要形式,或者说是传统旅游休闲的主要方式休闲旅游:是指团体或个人自发参加或自主安排的旅游方式和休闲活动的总称,是相对于传统旅游来讲的一种崭新的旅游模式,在休闲旅游活动中,休闲与旅游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缺一不可旅游是休闲的前提,休闲是旅游的目的,休闲旅游者的心境更加轻松、自在和平和休闲旅游是现代人们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前景会展旅游:是指以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为媒介发展起来的商务旅游方式,也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包括游客参加会议、展览、节庆活动本身以及参加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后派生出来的旅游休闲活动据统计,杭州因举办西湖博览会而每年新增加游客在600万人次以上!通过以上基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旅游活动都是休闲的实现方式,而休闲旅游则把旅游这种休闲方式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传统旅游中事实上存在的不休闲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休闲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新的生产力!汽车自驾游、私人游艇、深度旅游、个性化旅游、乡村民俗旅游、茶文化旅游……就是休闲旅游新生产力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休闲与旅游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旅游的目的也是休闲。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旅游活动是不休闲甚至是反休闲的,例如被动式旅游、拉练式旅游、人满为患“黄金周”旅游、旅游活动中强制安排购物等等,正是因为旅游休闲本身的不休闲性,所以提出休闲旅游更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由此可见,“休闲旅游”就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性休闲、主动性休闲、自发性休闲,休闲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感受,更强调旅游者内心体验休闲旅游意味着人们可以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和谐,让心智更加健全,人格更加完善、关系更加融洽休闲旅游在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上都作了扩大和延伸,更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在国外,休闲旅游(Leisure Travel)是在健全完善的“休假制度”推行长假旅游(Long Holidays)基础上发展为起来的,在社会人口特征变化、短期休假机会增多和旅行便利性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周末度假为主的短期休闲旅游(Short Breaks)也逐渐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衡量是否属于休闲旅游的标准,我们按照休闲的定义,主要有:①与谋生无关;②自发的参与;③自由的活动;④自在的心境其中自由的活动和自在的心境是休闲旅游活动最本质的特征。
三、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命题论证根据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基本含义,我们根据休闲的本质特征尝试对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相关命题和派生命题进行论证命题:①休闲旅游是现代人们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②观光旅游主要是传统旅游,因此观光旅游不是休闲旅游 派生命题:①跟随旅游团外出旅游都不是休闲旅游 ②会展旅游(购物旅游)都是休闲旅游 我们认为以上命题和派生命题中只有命题①的观点是正确的,命题②和派生命题①②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可以透过旅游的现象看休闲的本质来进行论证:命题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休闲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讲更为轻松自在,兴致所至比较随意,比如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旅游活动和行程,而且是自发的不带任何勉强的,符合休闲的自由快乐本质命题②和派生命题①②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把旅游休闲绝对化了,比如命题②,如果观光旅游行程安排是相对轻松的、愉快的,旅游者也可以相对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活动和行程,这当然是休闲旅游派生命题①,许多旅游团像“赶集”确实不休闲,但商务考察性质的旅游团,是结合商务需要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旅行活动安排相对比较自由,并不会因为迟到5分钟而出现“抛团”现象,这样的旅游团是公务需要兼观光旅行,自然也是休闲旅游。
以逛街为目的的适当的“Shopping”是休闲(妙在“逛”字),但疯狂的“血拼”与休闲的本质已经相去甚远!派生命题②则把购物等同于休闲,事实上有时候购物也很受累(甚至受罪)!比如在商家“满就送”“ 满就减”大型促销活动中出现的“血拼族”,连续转战杭州大厦、银泰13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直到钱包空空或精疲力竭才不得不停止“血拼”,最后买了一大堆自己认为非常喜欢但实际上又很少穿的衣服,人也累的半死回到旅馆(或者家里)只想一头扎到床上睡个大觉,你说这种购物旅游能说是休闲旅游吗?按照休闲的本质,至少说明这种“血拼”是被动的,是被商家忽悠出来的不由自主的行为,而且是付出了金钱与体力的双重代价,最后由“血拼族”拼成了“月光族”……这方面在一群小资白领阶层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说休闲时间也是有价值的,但主要是指休闲时间本身可以创造价值而言,休闲的确需要付出时间,因为要付出时间所以也就失去创造价值的机会(会计学上称“机会成本”),但付出时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付出金钱(尽管许多休闲活动的确要付出金钱)休闲活动过程也会消耗体力(如健身),但这种体力消耗是为了内心世界更大的快活(如减肥),而且对绝大多数休闲旅游活动来讲,体能消耗也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因此,如果观光旅游是自主、自由安排的活动,那既是旅游休闲也是休闲旅游;跟随旅游团队只要能够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行程,也没有旅游团强行安排购物的烦恼,这样的旅游休闲当然也是休闲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是否休闲则完全取决于购物时的心境,如果是被迫的、勉强的,如旅游团强拉游客去购物,或者正好赶上商场“满就送”,人山人海、到处排队,又不能适可而止,这种购物旅游不仅不休闲而且可能还很累人,自然不能称之为休闲旅游四、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英语解释 关于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含义,本文主要立足于汉语词义上的解释,并不要求英语单词完全相对应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学、文字学上的差别,把中文的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与英文(外文)完全对应是不可能的例如英文单词“Leisure”最合适的中文匹配是“闲暇”,但我们却把它翻译成“休闲”,例如“World Leisure Congress”我们翻译成“世界休闲大会”事实上西方休闲研究工作者仅仅是把“Leisure”作为“闲暇”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人的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Leisure”使“闲暇”时间过的更有意义,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但把“Leisure”翻译成“休闲”意义就完全不一样,那就是把“Leisure”本来意义上的“闲暇”直接变成了可以“休——闲”的行为动机,表现出了现代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国外休闲研究工作者往往把“Leisure”作为哲学层面思考而我们则把“休闲”作为一中生活方式来推动的主要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中文外文对“Leisure”或者“休闲”有非常一致的解释,在语言学、文字学上翻译也是一种创造,许多中外名著如果按字面上去直白的翻译可能词不达意我们根本无法阅读,正是翻译家的妙笔生花才使得这些中外名著更引人入胜更富有感染力!当我们感叹“可口可乐”的神来之笔时,你还会在乎“Coca-Cola”的本来含义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作者是赞成把“Leisure”翻译成“休闲”的从“Leisure”(闲暇)到“休闲” ,从“Leisure and Recreation Travel”到“休闲旅游”,实际上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体现,更加贴切地反映了中国休闲和旅游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所以,本文对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英语含义不想作过多的讨论,只是附上一些比较相近的词语或者词语组合,供休闲旅游研究工作者参考。
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国外特别是西方社会是如何理解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的本来意义的在英文含义中一般把“休闲”与“消遣、娱乐”等词语结合起来使用例如“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世界休闲与娱乐协会),因此,在英文语境中,“Leisure”和“ Recreation”似乎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因为“Leisure”(闲暇)所以要“ Recreation”(消遣、娱乐),中文则把“Leisure and Recreation”翻译成“休闲和娱乐”,因为英文“Recreation ”作为消遣层面的含义本身也是一种“休闲”,我们称之为“消遣性休闲”,比如钓鱼、观鸟、遛狗……这种“消遣性休闲”就是“娱乐”, 所以通常为“休闲娱乐”,简称“休闲”因为在英文中“Leisure”作为名词,而中文的“休闲”却是动词——这个“闲”是需要“休”的与中文“休闲”含义准确对应的词语组合就是英文的“Leisure and Recreation”,而与中文“娱乐”相对应的单词除了recreation(侧重于消遣),还有:entertainment(侧重于宴请、招待)、enjoyment(侧重于快乐)、amusement(侧重于逗乐)等等。
可见“娱乐”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所涵盖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相反中文“娱乐”一词则包含了所有的能让人快乐的事情把“Leisure”(休闲)、“Recreation”和“Travel”(旅行)、“Tourism”(旅游)、Tour(观光)等单词进行组合,通过Google搜索结果如下: 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Google搜索(搜索日期:2008年1月30日 频率:万次)旅行 旅游频率休闲 娱乐频率旅游休闲频率休闲旅游频率TravelRecreation24800Travel and Leisure1830Leisure and Travel1230Tour 70100Leisure21400Tour Leisure151Leisure and Tourism101Tourism18400Leisure and Recreation83Tourism and Leisure95Leisure Tour83从互联网Google搜索结果来看,英语旅游相近的三个单词中,Travel(旅行)出现频率最高, Tour (观光)出现频率为次,第三是Tourism(旅游),它们都有旅游的意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出现频率看西方人更看重Travel(旅行)而非Tourism(旅游),可能Travel(旅行)比Tourism(旅游)更轻松、随意;在英语休闲相近的三个单词或组合中,Recreation(娱乐)出现频率最高,Leisure(闲暇)出现频率为次,第三是Leisure and Recreation(休闲娱乐),这三个单词和组合都是休闲的意思,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出现频率看西方人更看重Recreation(娱乐)而非Leisure(闲暇),主要是Recreation(娱乐)是休闲活动,而Leisure(闲暇)则是一种时间分配状况,Leisure and Recreation(休闲娱乐)则把静态时间与动态活动结合起来,更代表中文“休闲”的意思,因此Recreation作为消遣性活动,与Amusement(游乐)Entertainment(娱乐)Enjoyment(快乐)词义上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把Travel(旅行)、Tour(观光) 、Tourism(旅游)分别与Leisure(休闲)进行组合,那么Travel and Leisure(旅行休闲)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Tour Leisure(观光休闲),第三是Tourism and Leisure(旅游休闲);如果把Leisure(休闲)分别与Travel(旅行)、Tour(观光) 、Tourism(旅游)进行组合,那么Leisure and Travel(休闲旅行)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Leisure and Tourism(休闲旅游),再次Leisure Tour(休闲观光)如果把“Leisure and Recreation”通俗地理解为“休闲”,那么通过Google搜索“休闲旅游”的英语含义,“Leisure and Recreation Travel”出现的频率(67.6万次),要高于“Leisure and Recreation Tourism”出现的频率(51.1万次)表示“休闲旅游产业”的英语含义,“Leisure and Recreation Travel Industry”出现的频率(25.5万次)也高于“Leisure and Recreation Tourism Industry”出现的频率(18.5万次)。
以上Google搜索结果更直观地说明,西方人更关注旅行过程中的休闲,那就是要求旅游行程更加轻松、随意和自由五、中外旅游和休闲教育方面的差异我国重视旅游教育,如高等院校设立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等,主要侧重在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方面,离不开旅游大圈子西方则更重视休闲教育,包括旅游、娱乐、活动等各个方面,旅游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专业教育是行业门类的雏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结构,实际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现状,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正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所以导致我国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本文无意讨论中西方教育差异问题,但通过海内外开展旅游教育还是休闲教育的比较,也可以窥视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差异之一斑美国九十年代初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置与休闲相关专业的院校有83所学科设置各有侧重,系科名称也各有不同,但没有一所院校是以“旅游”为核心课程教育进行设置的(如果是饭店管理则有专门的酒店管理学院),这与我国大陆高等院校普遍设立旅游学院或旅游系、旅游专业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美国大学休闲旅游相关系科设置中, Leisure (休闲)和Recreation(娱乐)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Travel(旅行)比Tourism(旅游)出现频率相对较少,说明西方教育模式中旅游教育是包括在休闲教育中,例如“Recreation and Tourism ”(娱乐与旅游)、“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Studies”(娱乐、公园、休闲学系)等(见下表)等。
美国高等院校开展休闲教育名称比较名 称 (英文)名 称(中文)校数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休闲娱乐系18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娱乐系1Department of Leisure Studies 休闲学系5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Program娱乐管理系6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leisure Studies Program娱乐管理与休闲研究系3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 (Management)休闲娱乐服务与管理系3Department of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Studies 娱乐、公园、休闲学系2Department of performance, Sport and Leisure Studies表演、运动和休闲学系1我国台湾地区与西方教育接轨比较紧密,在旅游教育还是休闲教育方面,除了观光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旅游学外,台湾高校同样注重于休闲教育(如下表):我国台湾地区开展休闲教育名称比较校 別 学院学系(研究所)备注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运动与休闲管理研究所*※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运动与休闲学系*台湾体育学院.休闲运动学系*台北市立体育学院.休闲管理学系*高雄大学.运动健康与休闲学系*中国文化大学商学院观光事业学系※铭传大学观光学院观光事业学系、休閒遊憩管理学系.世新大学管理学院观光学系※真理大学管理学院观光事业学系、休闲游憩事业学系.澎湖技术学院.休闲事业管理系* ◎附注:*为公立大学院校 ※为研究所硕士班 ◎为职业技术院校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认为在旅游休闲还是休闲旅游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从旅游谈休闲,而必须从休闲来谈旅游,通过旅游的现象发现休闲的本质属性,通过休闲的本质属性观察旅游的外显特征。
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的同时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六、旅游休闲的本源是休闲旅游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我国公民休闲的主要方式但是并不是任何旅游方式都是休闲的,今年国家假日制度作出重大调整,正是基于“旅游并不能完全实现休闲”的认识基础上,因此取消“黄金周”,鼓励“带薪休假”,增设传统假日等,为我国公民旅游休闲提供了更多机会当前引导公民旅游休闲,主要是要研究如何解决旅游不休闲或者说让旅游更休闲的问题,而不能陷入旅游就是休闲的本本教条上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们要求有更高的生活品质,如何从观念上、行动上、政策上引导公民旅游休闲,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家庭汽车消费进入一个急速扩张期(这几年的家用汽车猛增已经很说明问题),那么我们有没有针对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提出相应的旅游休闲措施?“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是否面临巨大变革?从休闲的角度让有车族在旅游休闲的过程中更加惬意、更加快乐、更加充实?等等这实际上为我们的旅游科学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基础性课题,即如何从旅游休闲的本源来研究休闲旅游的发展问题,休闲的本土化和旅游的异地性有机结合,让外地人也能享受到本土化休闲设施的便利。
这方面杭州休闲旅游已经作出了示范:通过西湖湖滨和西湖南线、西线、北山路改造以及运河整治、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取消西湖周边公园门票,使得杭州城市的休闲环境大大改善,不仅使本地市民感受到了休闲城市的良好氛围,更使得外地游客对杭州城市的休闲环境赞不绝口!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我们不能脱离旅游谈休闲,也不能避开休闲谈旅游如果游客去外地旅游,尽管行程非常轻松自由,但当地接待设施陈旧、休闲环境很差、社会治安很乱,你能说这是一次称心如意的休闲旅游吗?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休闲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当外地人来旅游的时候也是在分享当地的休闲资源;当本地人休闲的时候也在接受外地人的旅游文化,休闲者和旅游者都实现了共赢,获得了商机,分享了快乐而分享快乐正是休闲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通过提倡休闲旅游就是要让休闲这种本质特征进一步彰现出来,并成为构建当前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休闲与旅游关系图(本图引自刘德谦《也论休闲旅游》,原图出自 [Sue Warn.Recreation & Tourism [M].UK:Nelson Thores Ltd,2002])从休闲与旅游关系图我们可以看出:本地休闲与外地旅游之间有个共享区域,该区域就是我们所说的“休闲旅游”。
图例中,中文的闲暇与休闲分别对应为Leisure 和Recreation,从闲暇时间的静态、动态上看,这种对应是成立的于光远先生曾对“闲”有过专门论述,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闲暇是每个公民的普遍权利,现在是普遍有闲的社会,但有闲不等于休闲,只有在闲暇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的事情才能叫休闲在休闲时间内从事的活动是不带任何勉强的,是完全自发自愿的,因此休闲时间是有意义的时间,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和与人分享快乐的时间按照休闲时间的定义,当然我们也可以认定什么情况下的旅游才叫休闲旅游上图提出了休闲旅游含义的空间界定:本地休闲与外地旅游共享区域中,有一个外地旅游在非本地休闲,专家认为这就是休闲旅游,包括大众旅游和公务兼休闲旅行两部分人群,与本地休闲的交集区域,对于外地旅游者而言就是在“非本地休闲”(即“休闲旅游”)至于公务兼私事的旅行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旅游行为,当然不能列入休闲旅游的范畴休闲旅游的这种“空间”界定,可以与本文反复论述休闲旅游是自由自在、轻松随意的“时间”界定相互印证,从而为我们认识休闲旅游提供了一个“三维”甚至“多维”的准确思路休闲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旅游活动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传统的旅游休闲方式必然向新型的休闲旅游方向发展通过本地休闲资源与外来旅游文化的对接,新兴的休闲旅游产业((Leisure & Recreational Travel Industry)将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 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的强力推动下,国内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成为今后发展旅游休闲的重要突破口!这方面杭州大手笔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努力营造休闲城市大大环境,大大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美育度,为全国发展休闲旅游树立了榜样!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向全国推荐杭州、丽江、三亚等城市发展休闲旅游的基本和做法参考文献:刘德谦 《也论休闲与旅游》2006年《旅游学刊》第10期Sue Warn 《 Recreation & Tourism》 [UK:Nelson Thores Ltd,2002]刘嘉龙 郑胜华《我国发展休闲教育的现状和构想》《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作者简介:刘嘉龙(1956— )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级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休闲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邮编 :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紫荆花路9号紫金庭园芦荻苑10-1-602室 : 8 Email: wtcz@ 或l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