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四环节”导学案高一语文 主笔:邓瑶瑶 集备:高一语文教研组 2016年12月2日内容第一课时教学个案目标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3.鉴赏句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体会作者愁绪重点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难点鉴赏句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体会作者愁绪方法诵读——点拨——探究课时一课时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李清照:号__易安居士__,宋代__婉约__派著名女词人生平: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2. 写作背景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3.疏通词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diàn 罗裳 : ch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洁净如玉的竹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4.整体感知(1)本词的词眼是 “愁” 2)本词表达了词人 孤独寂寞、相思之情 情感)5.诵读 三、自主学习: 思考: 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试作简要分析四、交流展示: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试作简要分析明确:红藕、玉簟;锦书、大雁、满月(1)句中有“红藕” 、“玉簟”等意象; “红藕香残” 点明了时节,渲染出秋景的冷落、萧条,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表达秋的到来;表达作者孤独寂寞的闲愁。
2)句中有“锦书” 、 “大雁” 、 “满月”等意象;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相思之情萦绕词人心头五、释疑点拨: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说明愁情之深重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说明愁思运动之速,而且挥之不去,越来越浓六、拓展延伸:下列句子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愁”?(1)比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2)拟人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4)设问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七、达标检测: 1.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D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
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七、作业布置:写一写:请写一两句话,将自己的愁绪具体化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