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沈***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7KB
约31页
文档ID:155335060
第六章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_第1页
1/31

第四章第四章中国古代官吏的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与任用选拔与任用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v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先秦时期乡举里选v周礼周礼地官地官乡大夫乡大夫讲到三年三年举行一次“大比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德行道艺艺”,选拔贤能的人才v礼记礼记王制王制提到“乡论秀士乡论秀士”v周时就在周时就在“庠庠”、“序序”等地方学校中等地方学校中养士养士v优者优者送进送进“国学国学”,再选其,再选其“贤贤”者授者授予一定的官职,有所谓予一定的官职,有所谓俊士俊士、进士进士等名等名称v 礼记礼记射义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2、汉代的察举征辟、汉代的察举征辟v所谓所谓“察举察举”,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如丞相、侯、刺史、郡守等,将如丞相、侯、刺史、郡守等,将经过考经过考察的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察的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朝廷,经过朝廷考考核后授予核后授予不同的不同的官职官职v所谓所谓“征辟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是朝廷和高级官吏吏选拔任用属员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高的一种制度高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荐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的称荐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的称为为“征征”,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才聘为自己幕僚属官的称为才聘为自己幕僚属官的称为“辟辟”。

v茂才和孝廉:西汉以举贤良为盛,茂才和孝廉: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v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知书;察孝廉,父别居”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v“九品九品”即将士人分为即将士人分为上上上上、上中上中、上上下下等九个等级在各州、郡、县设等九个等级在各州、郡、县设“中中正正”,由中正官负责对当地人物进行考,由中正官负责对当地人物进行考察,评定出品级的高低,供朝廷授官察,评定出品级的高低,供朝廷授官v后期:后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4、隋唐宋元时期的、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v隋废九品中正,设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进士、明经明经二科取士二科取士v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v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知贡举。

v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荐奖誉,才有及第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及格)的希望及第的希望及第以后称考官为以后称考官为座主座主、为、为恩门恩门,对座主,对座主则自称则自称门生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同年年v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探花使使”,探采名花探采名花v唐代还有所谓唐代还有所谓制举制举 由皇帝特诏举行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的考试,选拔特殊人才选拔特殊人才(面向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 v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5、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v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先要参加童试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儒童或童生或童生,录取,录取“入学入学”后称为后称为生员生员,又,又称为称为庠生庠生,俗称,俗称秀才秀才。

这是这是“功名功名的起点v生员分为三种:生员分为三种:v成绩最好的是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廪生,有一定名额,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由公家发给粮食;v其次是其次是增生增生,也有一定名额(不给,也有一定名额(不给粮食);粮食);v新新“入学入学的称为的称为附生附生考试内容为八股文)v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v(1)乡试,乡试,(2)会试,会试,(3)殿试殿试v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又称为大比大比又称为秋闱秋闱乡试取中乡试取中后称为后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为,第一名称为解元解元v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又称为春春闱闱参加会试的是参加会试的是举人举人,取中后称为,取中后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第一名称为会元会元会试后一般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要举行复试v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文、时文、时艺、制艺。

v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v清代贡生有清代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岁贡、恩贡、拔贡、副贡v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岁贡v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恩贡v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子监的,称为子监的,称为优贡优贡v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拔贡v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副贡副贡二、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二、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v从战国起,便以从战国起,便以“上计上计”来考核官吏。

来考核官吏v秦代秦代:“五善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五失”:夸以迣(夸以迣(lie,阻拦、阻止意),阻拦、阻止意)、贵以泰、擅、贵以泰、擅裚(裚(ji,既声)割(,既声)割(ge)、犯上弗知害、贱)、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士而贵货贝 v两汉两汉:以:以“上计上计”为主有循序而升的为主有循序而升的“平平升升”,有越等而升的,有越等而升的“巨升巨升”v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考核对象从地方官扩大到时期,考核对象从地方官扩大到中央百官中央百官,晋武帝将三年改为每年年终考核,晋武帝将三年改为每年年终考核,第六年大考核,以决定升迁降黜第六年大考核,以决定升迁降黜v唐代唐代:“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四善”即:一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始勤匪懈四曰始勤匪懈;此外,还详尽规定了考核百;此外,还详尽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即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即“二十七最二十七最”v宋代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仅规定三年宋代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仅规定三年一次一次“磨勘磨勘”,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发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发生差错就加升迁。

各级官吏不求有功,生差错就加升迁各级官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求无过v元朝:因袭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元朝:因袭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而且创设了而且创设了“考功历考功历”,使考核制度更加完,使考核制度更加完善v考功历考功历:无论大小官吏各给印刷纸一卷,卷:无论大小官吏各给印刷纸一卷,卷首写明姓名、出身调任时由上级长官注明首写明姓名、出身调任时由上级长官注明任职年月,记载任期内的功过行状,最后填任职年月,记载任期内的功过行状,最后填写写“考功历考功历”的有关官员还须结保具状,以的有关官员还须结保具状,以免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吏部以免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吏部以“考功历考功历”为依据,考定优劣,决定任免为依据,考定优劣,决定任免v明代明代考核制度更趋完善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分三等:分三等:v“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v清代清代沿用明代的沿用明代的“京察京察”、“大计大计”制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考后注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考后注定评语,呈报吏部吏部详加审查,对定评语,呈报吏部吏部详加审查,对成绩优良者给以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议叙”,以示奖励以示奖励议叙议叙”的办法有二:的办法有二:一是加级一是加级,一是一是记录在案记录在案,以备提拔重用,以备提拔重用三、我国官吏的休假、退休制度三、我国官吏的休假、退休制度v1、休假、休假v周代人们把祭神日作为娱乐庆贺的日子,每周代人们把祭神日作为娱乐庆贺的日子,每年分年分两次祭神两次祭神:一次为春祭一次为春祭,即在仲春(二,即在仲春(二月)的头一天举行,由春官占卜此年庄稼能月)的头一天举行,由春官占卜此年庄稼能否有好收成;否有好收成;一次为秋祭,一次为秋祭,即在秋收之后,即在秋收之后,庆贺经过一年的劳动而获得丰收届时庆贺经过一年的劳动而获得丰收届时“里里人尽出人尽出”,椎牛宰羊,祭罢饮食宴乐,手舞,椎牛宰羊,祭罢饮食宴乐,手舞足蹈,足蹈,这一天官府内都不办理公事,可以说这一天官府内都不办理公事,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官吏最早的休假日是我国古代官吏最早的休假日v战国时代沿袭了周代秋祭的习惯,以十战国时代沿袭了周代秋祭的习惯,以十二月里的一天为腊节开始,杀牛宰猪,二月里的一天为腊节开始,杀牛宰猪,以祭百神,此时百姓大酺(以祭百神,此时百姓大酺(pu音普,聚音普,聚会饮酒),以庆丰收,在此大庆贺之际,会饮酒),以庆丰收,在此大庆贺之际,官吏当然也休假了。

官吏当然也休假了v汉代,官吏休假制度开始正规化朝廷汉代,官吏休假制度开始正规化朝廷规定,凡规定,凡元旦、腊日、二至日元旦、腊日、二至日,官吏均,官吏均得休假汉代除了普遍性的国定节令假得休假汉代除了普遍性的国定节令假外,高级官员还可以享有例行的休假,外,高级官员还可以享有例行的休假,这种休假,往往也称为这种休假,往往也称为“休沐休沐”据史书记载,汉代朝官每隔五天可以回里舍书记载,汉代朝官每隔五天可以回里舍休沐一次休沐一次v唐代官吏的休假制度:除了唐代官吏的休假制度:除了元旦、夏至、元旦、夏至、冬至冬至这些传统时令节日官吏可以休假外,这些传统时令节日官吏可以休假外,唐代天宝年间,朝廷还规定:唐代天宝年间,朝廷还规定:“每至旬每至旬节休假,中书、门下文武百僚不须入朝,节休假,中书、门下文武百僚不须入朝,外官不须衙集外官不须衙集”有时候皇帝还将自己有时候皇帝还将自己的生日命名为一个节日,届时官吏休假,的生日命名为一个节日,届时官吏休假,同百姓一起庆贺同百姓一起庆贺v宋代国定的官吏休假日一年多达宋代国定的官吏休假日一年多达76天天:v一是一是宋代扩充了有些节令日的休假天数,宋代扩充了有些节令日的休假天数,如如元旦、寒食、冬至元旦、寒食、冬至节都休假七天,节都休假七天,夏夏至、腊日至、腊日等节各休假三天;等节各休假三天;二是二是增加了增加了许多国定的休假日,如规定六月六日为许多国定的休假日,如规定六月六日为天书再降日,休假一天,三伏天有司也天书再降日,休假一天,三伏天有司也休假,此外凡遇立春、春分、清明、立休假,此外凡遇立春、春分、清明、立夏、立秋、重阳节、立冬等时令节日,夏、立秋、重阳节、立冬等时令节日,都规定休假一天,这样一年之中官吏的都规定休假一天,这样一年之中官吏的休假日便一下子增加了许多。

休假日便一下子增加了许多v明清仅以明清仅以岁首、端午、中秋岁首、端午、中秋为主要休假为主要休假日,凡端午、中秋节时,商贾歇业,百日,凡端午、中秋节时,商贾歇业,百工休假,官吏同百姓一样,于节前一天工休假,官吏同百姓一样,于节前一天就衣冠楚楚,将端午粽子和中秋月饼互就衣冠楚楚,将端午粽子和中秋月饼互相馈赠而岁首节时,一般官府从年底相馈赠而岁首节时,一般官府从年底十二月二十日封印,正月二十日开印,十二月二十日封印,正月二十日开印,官吏休假之期长达一个月官吏休假之期长达一个月2、退休、退休v官吏退休,古代称为官吏退休,古代称为“致仕致仕”,其本意,其本意是还禄于君主,也就是告老休息的意思,是还禄于君主,也就是告老休息的意思,又称又称“休致休致”v“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七十而致仕”,说的是周代官吏,说的是周代官吏退休的规定退休的规定 v汉代规定,官吏到了七十岁,因耳目不汉代规定,官吏到了七十岁,因耳目不灵,腿脚不便,精力不支,故得致仕灵,腿脚不便,精力不支,故得致仕有功之臣退休者称有功之臣退休者称“予告予告”,一般官吏,一般官吏退休称退休称“赐告赐告”v唐代有关官吏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完善起唐代有关官吏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完善起来来:最高为:最高为70岁岁v宋代官吏的退休制度相当严密。

一般文宋代官吏的退休制度相当严密一般文官满官满70岁,武臣年达岁,武臣年达80v明清把官吏的退休年龄从明清把官吏的退休年龄从70岁提前到岁提前到60岁岁v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贪官污吏的心态描对旧社会的贪官污吏的心态描述:述:这些当官者这些当官者“其所以要升官,其所以要升官,只因为要发财,升官不过是一种发只因为要发财,升官不过是一种发财的门径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财的门径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署,却并不爱护衙署。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