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辅助网 (六)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eq \o\ac(○,仄)仄仄eq \o\ac(○,平)平仄仄,eq \o\ac(○,平)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eq \o\ac(○,平)平平eq \o\ac(○,仄)仄仄eq \o\ac(○,平)平仄仄,eq \o\ac(○,仄)仄仄eq \o\ac(○,平)平平平仄平”。
这是对句相救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 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eq \o\ac(○,平)平平平仄仄”(参考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新城道中(其一)【宋】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夜泊水村【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c)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做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eq \o\ac(○,仄)仄仄eq \o\ac(○,平)平仄仄,eq \o\ac(○,平)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eq \o\ac(○,平)平平eq \o\ac(○,仄)仄仄eq \o\ac(○,平)平仄仄,eq \o\ac(○,仄)仄仄eq \o\ac(○,平)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 仄声。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天末怀李白【唐】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eq \o\ac(○,平)平平平仄仄”(参考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新城道中(其一)【宋】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夜泊水村【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c)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做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学习辅助网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