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二***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17KB
约2页
文档ID:166124195
爱莲说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_第1页
1/2

《爱莲说》通假字:无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1.鲜 2.远 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3.之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词义活用: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立; 今义:种植)   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重点句子及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翻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内容理解: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说到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接下来用 “予独爱莲”引入正题,连用七个句子,势如泼墨,一气贯下,着力描写莲的种种可贵品质,突出莲的可爱这种描写,将莲人格化了,是将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写莲花,也是写自己,拿他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抒写作者自己人生抱负这一段文字,极力刻画莲花的形象,也正是着意刻画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在这个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第二部分(2):点明莲的比喻意义,慨叹有德行的人极少,讥讽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这个部分紧紧承接上文,正面点明题旨,肯定莲花的的高尚品格行文上仍然以菊花和牡丹作为陪衬,从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说到“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文章最后以深沉的慨叹作结这个结尾,与开篇的文字互相照应,依旧以“菊之爱”和“牡丹之爱”来陪衬“莲之爱”,慨叹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品德高尚的君子罕见,而贪慕富贵的俗人却特别多。

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暗含嘲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写法分析:托物言志,立意高远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一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壮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