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文三种阅读考点系统总结及方法指导

xuey****n39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01KB
约9页
文档ID:160832701
现代文三种阅读考点系统总结及方法指导_第1页
1/9

现代文三种阅读考点系统总结及方法指导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2.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5.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6. 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7.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8. 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一般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9.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0. 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1.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句的象征义和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1)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2)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等作用12.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3.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移步换景法   14.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15.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16.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17.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18.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19.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0.语言赏析: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申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 见第9个知识点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1.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22.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2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24.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25.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26.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常见的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二、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三、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比喻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常见考点】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例证法: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证法: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3、喻证法: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法: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

下载提示
相关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