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现代社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可见,教师的专业化是何等重要,这已经关系到我的尊严了我也聆听过一些专家对未来教师的期盼叶谰教授说:“未来教师应该能体验到职业的欢乐朱永新教授也呼吁:“要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朱小蔓则认为未来教师应该是:“具有完整的智慧与人格”可见,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任何美好期盼的实现,都离不开内心的支持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自醒和组织范围内的群体共生,那么教师专业成长只能是理论上的空谈和少数人的愿望因此,我个人认为,要谈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即专业自醒和群体共生 期待之一:专业自醒对未来教师的期盼是美好的,但是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必须立足于现实而此时,不妨可以问一问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是否感到职业给你带来了尊严了呢?老师们的专业劳动是否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呢?每当走进课堂,心情愉悦吗?如果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还不是那么积极的话,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专业自醒我先后经历过五所学校,校际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一个很大的因素就在于教师成长的自我期许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自醒了呢?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习惯了备课、上课、批改、订正等流水线般的工作流程,工作中越来越缺乏思考与创造,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变革,都难以接受,宁愿多改两个小时作业,也不愿意花半个小时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以分为本”的应试文化下,学生变成了容器,填的越多越好,老师中的一些佼佼者,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提高学生分数的“技术型”教师了岂不知,对于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健全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在不少人的眼里,还把教师比作像蜡烛一样的职业曾见过校园里挂过这样的条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些观念或多或少的在影响着我们,难道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吗?难道教师这个职业仅仅是为了奉献吗?榜样的力量有时又是有限的我们曾聆听过一场场动人的事迹报告,也接受过一次次“爱”与“责任心”的教育,都很感动可是,感动一时能感动一世吗?感化一人能感化所有人吗?看来外力的作用还是很小的!分数重要吗?隐含在分数后面的习惯、兴趣、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又怎能专业成长呢?如果老师只是提高分数的高手,那么应该称之为高级技工了朱永新是苏州市主抓教育的副市长,他的新教育实验定位为民间的“草根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他要的就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觉醒有人说,谈什么自醒,太理想化了,我只要他们把课教好把班带好,扎扎实实干好工作就可以了的确如此,李镇西也是做这些事,但他就是能把这些平常的事做好,他成功了。
看来,正是这些平常小事才是需要投入智慧的其实,他早就自醒了,他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做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专业成长期待专业自醒,不仅醒在教课,更要醒在育人 期待之二:群体共生有人无奈,因为有些问题我们教师自己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待遇问题、社会环境等等,的确如此,也很困惑前段时间看央视的百家讲坛,北师大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她说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她认为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看,一个是向内看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但与内心相连看来,我们眼睛也应该多看看自己,多看自己的学校,大环境改变不了,小环境还是要努力建设好的,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核心竞争力》和《第五项修炼》都谈到了共同愿景,要打造共同愿景,总要有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去行动吧!因此,教师专业成长期待群体共生观念的更新,理论的获得可以靠自学,但更需要同伴交流教师专业成长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我们需要集体备课中碰撞出的火花,我们需要在案例研讨中产生的共鸣大家都觉得公开教学对业务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哪一节公开课不是群体共生的结果呢?群体共生对应个体发展,现今比较重视名师的培养,我认为这是个好的现象。
但真正能享受到名师的“滋润”也就是一小部分学生了我绝无抨击“名师”的用意,名师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是校本培训的培训者一部分先发展起来的名师,可以带领广大教师走“共同致富”的道路,这也许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都需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芬芳才是春”!教师专业成长呼唤专业自醒,教师专业成长期待群体共生那么靠什么来引领?我个人认为,靠文化,应该立足于组织建设的文化有人也许会问什么是文化?太虚无飘渺了!的确如此,我们很难给文化界定内涵但我觉得,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文化也不仅是一种文本制度的体现,文化应该体现在学校组织建设中,体现在教师的执行力中,体现学校变革中下面,结合近期的学习与思考,触及到一些和文化相关的个人观点,来谈一谈文化的意蕴关键词之一: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朱永新教授的六大教育定律中的一条就是:“读书改变人生!”特级教师李镇西每天阅读一万字的文章窦桂梅无论工作有多么忙,她都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再看我们身边的教师,大凡有底蕴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拥有阅读习惯的可是,现实中并没有这么乐观,教师们在阅读吗?我们更多听到的是 “忙死了”、“没有时间”等这样的抱怨,学校图书馆也只是少数人光顾的地方,有的老师一年到头也不会读上一本教育方面的书。
老师不爱书,有怎能引导学生读书呢?“书香校园”又从何建设?有思想的老师从何而来?看来,面对整天忙碌的教师,也要来一个“振兴阅读计划了其实,既然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最需要思考就是我们自己了你自己爱读书吗?你打算采取何种形式?搭建何种平台?建立何种机制?来引领教师读书呢?比如在时间上,你的学校有专供教师读书的“咖啡时间”吗?在空间上,你有教师阅读交流的“俱乐部”“阅览室”吗?你制度上,你有保证教师读书的规章制度与奖惩措施吗?我在L小学习,L小的青年理论班就很有特色,坚持了十几年,正是因为L 小人做事踏实,懂得坚持,长期的学习熏陶,浸润着一批批教师成长着 关键词之二:校本什么是“校本”?我想就是自己学校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课程是一种文化,“校本课程”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欣喜的看到身边一写“变革者”们,他们勇于实践,开发了一个个生动的“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将自己特色工作上升为课程有人说,“校本课程”就是一顿“大餐”,这顿“大餐”就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的其实,有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专业能不随之发展吗?还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就是“校本培训”,现在有人称之为“校本发展”。
不管是什么名称,但是我认为最适合教师的还是一种立足于职场的校本行动研究本学期,L小组织了“案例课研讨”的校本教研,我就认为很有实效:先是在组内广泛研讨的基础上推荐一位教师上“案例”课,上完课后,围绕一个“主题”分组讨论这节课,要形成书面材料,其中最关键的是就教学建议部分还要重新设计改进的教学片段;然后,大组交流研讨,进行思维碰撞;最后,广泛交流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成果关键词之三:网络以博客为主流的信息技术的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开辟了新的天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引领,而博客可以拉近与专家的距离刘良华、朱小蔓、朱永新、肖川、李镇西、窦桂梅等纷纷开博纳客,走进他们的博客,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想引领身边的一些草根们,也纷纷加入博客的行列,我关心的是南京的数学教师博客值得一提的是,我认识的许多老师在博客上实现着专业成长一线老师最需要的研究就是行动中研究,一个案例、一个叙事、一份随笔、一次反思,是非常贴近教师实际需要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同伴交流,群体共生写博客,不求数量,不求功利!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所思和别人的所感,点点滴滴,积小智成大智,最终汇聚成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之四:变革有人说:变革已经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股无时不在的力量著名的企业培训大师余世维在《企业变革与文化》一书中写道:“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最终要的就是变革我想,学校的发展也要依赖变革但一切的变革都是离不开“人”的,没有教师的有效参与,教育的变革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变什么?如何变?我没有系统的去思考但我认为任何变革都要与“人”为中心的现在学校的教研组织常以学科组为单位,多少年没有改变,但一门学科总受学科本身限制的,长期下来“学科本位”观念多少会制约我们的思维上海的刘定一不是搞了一个“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很有成效?我们也可以以尝试尝试呀!在培养新教师的进程中,我们的“师徒”结对是不是流于形式啦!且不谈“年长”与“年轻”要沟通,这种“一对一”的组成方式,受个人因素影响太大了!再有,师傅无形中会成为徒弟的学术上“威胁”,让徒弟不敢超越,我曾经就听到一位年轻教师表露这样的担心那么,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个“师徒群体”,让多个师傅来多个徒弟呢再有,我们习惯了“听—说—评”教研形式,往往这样的研讨好话一箩筐,像开座谈会似的,为什么不可以多进行一些专题型、研究型的教研活动呢?就问题谈话题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那么作为学校采取什么形式应对呢?我听说,某个学校上班时间鼓励教师用,便于交流、传输文件快,效果很好呀!一些学校教育科研重“产品”而不重“过程”,重“论文”而不重“行动“,实际上“做”更重要,我们又采取何种机制引领老师“实践”呢?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变革,而变革往往带来前进的力量。
刚才谈了那么多,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我认为,道德的领导永远是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如此,想法很多,要做的事很多,看来只能慢慢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