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资质证甲级 149号 工程设计证甲级 2008253001号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设计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昆明精磊矿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建设单位:昆明精磊矿业有限公司编制单位: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审 定: 严光曦 水土保持岗培 (甲)级证(水)字第( )核 定: 水土保持岗培 (甲)级证(水)字第( )审 查: 校 核: 水土保持岗培 (甲)级证(水)字第( )编 写: 水土保持岗培 (甲)级证(水)字第( )参加工作人员: 水土保持岗培 (甲)级证(水)字第( ) 水土保持岗培 (甲)级证(水)字第( )目 录1综合说明 11.1工程概况 11.2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 3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及结论 3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4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防治工程量 51.6水土保持监测 61.7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61.8结论及建议 7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 92.1方案编制目的及意义 92.2编制依据 92.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122.4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122.5方案编制原则 132.6方案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133项目概况 153.1基本情况 153.2工程总平面布置 163.3材料及交通 173.4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 183.5生产系统 183.6采矿方法 193.7可能出现地表塌陷的范围 193.8开采顺序 193.9开拓工程及中段划分 193.10土石方平衡及流向分析 213.11废石场规划 253.12临时表土堆场规划 263.13工程占地 263.14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264项目区概况 284.1自然环境 284.2社会经济状况 304.3土地利用现状 304.4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314.5类似项目可借鉴的经验 31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325.1主体工程制约性因素的分析评价 325.2主体工程方案比选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325.3主体工程占地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325.4施工组织、方法及开采工艺的分析与评价 335.5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335.6废石场合理性分析与评价 355.7土石方平衡分析与评价 355.8工程建设及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355.9结论性意见、要求与建议 36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76.1工程占地 376.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原则 376.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 376.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97水土流失预测 407.1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 407.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 407.3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 417.4预测内容及方法 427.5预测结果 457.6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 508防治目标及措施布设 518.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51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518.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528.4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 538.5防治措施及工程量 698.6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708.7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 719水土保持监测 739.1监测目的 739.2监测原则 739.3监测依据 749.4监测范围 749.5监测内容 759.6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 759.7监测区域监测点布设 769.8监测时段及频次 779.9监测机构 779.10监测制度 809.11监测设备及仪器 809.12监测成果要求 8110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8210.1编制原则 8210.2编制依据 8210.3费用构成 8210.4防治效果预测 10311方案实施保证 10611.1组织领导和管理保证措施 10611.2后续设计 10611.3水土保持工程招投标 10611.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 10711.5水土保持监测 10711.6施工管理 10711.7检查、验收 10711.8资金来源及使用管理 10812结论及建议 10912.1结论 10912.2下阶段水土保持要求 110附件:1、关于编制《云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委托书;2、关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确认书》;3、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备案。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2、项目区水系图;3、项目区土壤侵蚀现状图;4、工程总平面布局图;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监测点布置图;7、2#废石场典型设计图;8、4#废石场典型设计图;9、水土保持工程、临时措施典型设计图10、废石场植物措施典型设计图;11、平硐区植物措施典型设计图; 1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1.1.1主体工程概况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以下简称文通铜矿)属丽江市古城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0°25′00″~100°27′00″,北纬26°53′30″~27°03′00″文通铜矿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1.6747km2,开采标高2190~1720m,开采方式为平硐开采,开采规模3.0万t/年,为小型铜矿矿区范围内共有16个矿体,即Ⅰ-1~Ⅰ-6、Ⅱ-1~Ⅱ-4、Ⅲ-1、Ⅳ-1、Ⅳ-2、⑤、⑨、Ⅴ矿体16个矿体中完全采空的矿体有5个,分别是Ⅰ-4、Ⅰ-5、Ⅱ-1、Ⅱ-2、Ⅱ-4,上述矿体很早时由当地监狱组织犯人进行过开采,已被采空据现场调查,上述矿体开采时采用平硐开采,现只形成平硐口,没有硐口工业平台形成主体工程设计对其余11个矿体进行开采,其中还未开采过的矿体有6个,分别是Ⅰ-1、Ⅰ-6、Ⅲ-1、⑤、⑨、Ⅴ矿体。
已开采过但还有保有储量的有5个,分别是Ⅰ-2、Ⅰ-3、Ⅱ-3、Ⅳ-1、Ⅳ-2矿体本次设计开采的11个矿体铜矿资源量为30.6万t,可采资源量为19.61万t,开采方式为平硐开采,采矿方法为伪倾斜布置全面采矿法及削壁充填法,生产服务年限为7a,生产的原矿直接外销据《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得知:为开采Ⅰ-1矿体,设计新掘1989m平硐、2040m回风斜井;为开采Ⅰ-2矿体,设计新掘1933m平硐、1964m回风平硐;为开采Ⅰ-3矿体设计新掘1849m平硐、1867m回风平硐;为开采Ⅰ-6矿体设计新掘2015m平硐、2040m平硐、2067m回风平硐;为开采Ⅱ-3矿体设计新掘1984m中段平硐、2003m回风平硐;为开采Ⅲ-1矿体设计新掘2013m中段平硐、2070m回风斜井;为开采Ⅳ-1矿体设计新掘2004m中段平硐,为开采Ⅳ-2矿体设计新掘1977m中段平硐,LPD5老平硐利用为开采4-Ⅰ矿体及4-Ⅱ矿体的回风平硐;为开采⑨矿体设计新掘2056m中段平硐、2090m回风斜井;为开采⑤矿体设计新掘2065m中段平硐、2080m回风斜井;为开采Ⅴ矿体设计新掘1732m中段平硐、1761m回风斜井。
主体工程设计以Ⅰ-6矿体及Ⅳ-1矿体作为首采矿段待这两个矿体开采完毕后再开采剩余矿体文通铜矿主要由平硐区、矿区道路、办公生活区、废石场等组成项目总投资907.66万元(全部为建设单位自筹解决),其中土建投资为519.43万元,项目基建期为1年,即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文通铜矿建设过程中无拆迁安置工作本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提供有力帮助,铜矿每年可上缴的各种税费为地方财政作出贡献,为当地建设小康社会起了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1.1.2项目区概况矿区处于金沙江河谷西岸,距江边(平距)1~3km,属中~高山、中深切割地貌矿区最低海拔金沙江河谷1340m左右,最高海拔3246m,相对高差1906m,矿体分布地段海拔1500~2100m,相对高差600m左右,矿区均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区处于Ⅷ度地震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矿区属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性气候,具有高原气候特征: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矿区主导风向为西风,最大风速16m/秒,平均为2.5m/秒,年平均温度13.6°C,年均降水量954mm,其中5~9月为雨季。
20年一遇1h最大雨量59.24mm矿区地势西高东低,顺坡溪沟较发育,从西向东流入金沙江,多属季节性溪流,属金沙江水系项目区内主要分布有山地棕壤、红壤、草甸土项目区植被属亚高山植被带,区内植被系统主要由天然植被组成,主要是荒草地,植被覆盖率在60%左右1.1.3前期工作及设计概况2009年8月四川省冶金地质勘察院完成了《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资源储量勘查核实报告》,2009年取得云国土资储备资[2009]213号《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资源储量勘查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2010年4月云南力合矿山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完成了《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已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1.1.4方案编制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方案服务期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关于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的规定,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应与主体工程同步,本项目为已建矿山,因此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按照初步设计深度进行编制;设计水平年确定为工程完工后的第一年即2012年。
方案服务期定为9年1.1.5方案编制情况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以及云南省有关水土保持法规的要求,做好本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受业主委托,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铜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成立了项目组,项目组在建设单位的协助下,于2010年4月中旬对项目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及周边水系情况进行了实地踏勘,同时收集了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料及水土流失资料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于2010年6月初编制完成了《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设计报告书》送审稿1.2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根据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文通铜矿位于西南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允许值为500t/ km2 •a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项目区所在地丽江市没有被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内;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 165号):项目区所在地丽江市古城区属云南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重点监督区。
所以本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为建设生产类项目I级标准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及结论1.3.1主体工程制约性因素评价结论主体工不触及《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 水保[2007]184号)所涉及的13条红线项目所在区域不是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也不是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区域;矿区范围内没有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没有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对于因主体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产生的废石,大部分都可回填采空区,这样减少了废石场的占地面积及废石堆存量,从而减少了废石的水土流失;对于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本方案也将采取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治;对于铜矿运行过程中疏干水及地表塌陷对地表土壤水分和植被的影响方面,据《文通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得知:铜矿在开采过程中部分废石可直接回填采空区,采空区发生地表塌陷的可能性较小,再者铜矿出水量较小,所以铜矿运行过程中对地表植被影响较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体工程建设及运行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1.3.2主体工程比选水土保持评价结论由于该矿山各矿体赋存位置固定,开发方案设计的平硐位置等都以方便开采减少井巷采掘工程量为原则进行布设,因此主体工程没有对平硐区等位置进行比选;对于废石场位置选择,开发方案设计以方便堆渣为原则,均将其布设于平洞口下方附近的沟谷及缓坡地内,再者据现场调查所选废石场地质条件较好,不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对于废石场本方案不在进行比选;对于矿区道路和办公生活区布设,主体工程亦没有对其进行比选,因此本方案也不对其进行比选。
1.3.3主体工程占地及施工工艺评价结论对于主体工程占地方面,尤其是平硐区、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布置按照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同时紧凑协调,方便、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控制了其占地面积,减少了地表的开挖,有利于水土保持从占地性质上看:除废石场和临时表土堆场外,其余占地均为永久占地,但由于该矿山服务年限为7年,因此在水土保持方案服务期内矿山可开采结束,可对工程占地范围内扰动的地表完全进行植被恢复,有利于项目区的水土保持从占地类型上看:主体工程原有占地类型为林地、荒草地、裸地,共占地面积为3.56hm2,其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地类面积为3.54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站扰动地表面积的99.44%,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相对较大,但矿山开采结束后可以对损坏的地表植被进行补偿恢复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主体工程占地合理可行 1.3.4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结论对于矿区道路主体工程只提到对道路边坡进行防护,但没有设计具体的措施对于废石场虽然设计了挡墙,但由于主体工程没有具体分析废石场堆渣高度,每个废石场的堆渣容量等,因此主体工程设计的拦碴坝坝长、坝高等参数可靠性不强对于其余区域则没有设计水土保持措施。
因此本方案将对各分区水土保持措施予以设计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主体工程布置以及不同单元的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划分先划分一级分区: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一级分区中再划分二级分区,具体为项目建设区可划分为:平硐区、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废石场、临时表土堆场、附属工程区直接影响区可划分为:平硐区直接影响区、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直接影响区、矿区道路直接影响区、临时表土堆场区直接影响区、废石场区直接影响区、附属工程区直接影响区及采空塌陷区文通铜矿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约为35.44hm2其中项目建设区为3.56hm2,直接影响区为31.88hm2项目扰动原地貌、损坏和占压土地面积为3.56hm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为3.54hm2;项目原生水土流失量为125.01t;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3906.97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3781.96t,疏干水损失量为3.8万m3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区域是废石场区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防治工程量一、总体布局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总的指导思想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机结合,点、线、面水土流失防治相互辅佐,充分发挥工程措施控制性和时效性,保证在短时期内遏制或减少水土流失,利用水保林草和土地整治措施蓄水保土,实现水土流失彻底防治。
具体为:(1)对各分区提出水土保持要求及管理要求;(2)在依据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基础上,对主体工程各分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主体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3)在废石场建立防护拦挡工程、上游布设截水沟且废石场使用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各平硐区上游布设截水沟、由于1849m平硐区、1867m平硐区位于劳马古河旁,为防止雨季时,劳马古河流量增大,给平硐区工业平台造成危害,本方案设置在靠近平硐区的劳马古河段埋设涵管,将箐沟内流水导入下游坑口平台内靠近山体一侧布设排水沟且平硐区使用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矿区道路靠近山体的一侧布设排水沟,在矿区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并对裸露边坡种植爬藤类植物以保护裸露边坡;办公生活区上游布设截水沟、区内布设排水沟,开挖边坡设置护脚墙,并种植具有绿化、美化效果的植物;临时表土堆场设置临时排水沟,并用土袋进行拦挡、土工布进行覆盖;由于附属工程区占地面积较小,建成后被扰动的地表全部被建筑物占压,施工期位于旱季,只要在施工工艺上加以控制,即可预防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因此对于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防治本方案只对其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要求,矿山开采结束后对其进行植被恢复。
通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保护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二、防治工程量本项目防治标准为建设生产类项目一级标准,水土保持措施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具体如下:(1)工程措施:平硐区浆砌石截水沟970m、排水沟460m、涵管140m;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剥离表土0.02万m3、截水沟120m、排水沟240m、护脚挡墙80m;废石场挡墙250m、截水沟510m、排水沟140m;矿区道路剥离表土0.18万m3,排水沟3510m共计土方开挖4688.47m3,土石方回填947.38m3,M7.5浆砌石4281.26m3,M10砂浆抹面6228.64m22)植物措施:植树14425株,块状整地14425个,撒播草籽1.67hm2、抚育管理1.67hm2、覆土7100m3(3)临时措施:土工布覆盖2800m2,临时土袋拦挡180m3,土质截水沟200m1.6水土保持监测本工程水土保持主要监测目的是及时掌握工程区水土流失情况,了解工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为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服务主要任务是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状况监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监测、水土流失6项防治目标监测。
监测方法主要有:GPS调查、测量、资料收集、巡查等方法监测频次应满足六项防治目标监测的需要:基建期监测1次,持续24小时暴雨降雨量达到50mm之后增加监测一次;运行期:雨季每月一次,旱季每季一次,直至项目基建期结束,共监测2年,持续24小时暴雨降雨量达到50mm之后增加监测一次;自然恢复期:每半年1次,共监测1年,当遇大雨或大暴雨后,需增加监测一次根据工程特点,本方案将在平硐区、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废石场区、临时表土堆场区、直接影响区等监测分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并在各区进行监测点布设,共布设11个监测点1.7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1.7.1投资概算本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244.78万元,全部为本方案新增总投资中基建期水土保持措施投资196.91万元(工程措施费132.35万元,植物措施费8.06万元,临时措施费9.82万元,独立费用32.20万元,基本预备费10.95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3.54万元);运行期水土保持措施投资47.87万元(工程措施费23.52万元,植物措施费9.9万元,临时措施费0.67万元,独立费用11.08万元,基本预备费2.71万元)基建期水土保持措施费用从基建总投资中列支、运营期水土保持费用从项目生产运行成本中列支。
1.7.2效益分析本水保方案实施后,能够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主体工程安全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项目区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9.4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7.67%,土壤流失控制比达1.04,拦渣率达99.53%,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9.41%,林草覆盖率为40.91%,均达方案目标值1.8结论及建议本工程建设及运行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加以减免,把工程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从生态效益分析看,只要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不大,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本方案建议项目在运行过程中要时时对可能发生地表塌陷的区域进行监测14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项目名称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所在流域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云南省涉及地市丽江市涉及区古城区项目规模小型铜矿总投资907.66(万元)土建投资519.43(万元)动工时间2010年9月完工时间2011年9月方案设计水平年2012年项目组成分区面积(hm2)挖方量(万m3)填方量(万m3)矿区道路2.240.550.26平硐区0.563.791.96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0.170.110.09附属工程区0.020.010.01废石场区0.3100临时表土堆场区0.2600合计3.564.462.32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地貌类型中高山地貌土壤类型山地棕壤、红壤、草甸土气候类型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性气候植被类型亚高山植被带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496.83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35.44土壤容许流失强度(t/km2·a)500.00项目建设区(hm2)3.56扰动地表面积(hm2)3.56直接影响区(hm2)31.88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3.54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3906.97新增水土流失量(t)3781.96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废石场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2土壤流失控制比1拦渣率(%)98林草植被恢复率 (%)99林草覆盖率(%)>27水土保持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矿区道路剥离表土0.18万m3,排水沟总长3510m。
植树8575株,撒草0.35hm2/平硐区浆砌石截水沟970m、排水沟460m、涵管140m植树2520株,撒草0.56hm2/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剥离表土0.02万m3,截水沟120m,排水沟240m,护脚挡墙80m植树765株,撒草0.17hm2/附属工程区/撒草0.02hm2/废石场区挡墙250m、截水沟510m、排水沟140m植树1395株,撒草0.31hm2/临时表土堆场区/植树1170株,撒草0.26hm2土工布覆盖2800m2,临时土袋拦挡180m3,土质截水沟200m投资155.86(万元)17.96(万元)10.49(万元)水土保持总投资244.78(万元)独立费用43.29(万元)水土保持监理费8(万元)监测费15.60(万元)补偿费3.54(万元)方案编制单位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单位昆明精磊矿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伟中法定代表人地址/邮编云南省昆明市人民东路东风巷29号/650051地址/邮编联系人/电子信箱严光曦/3142833yggxx@联系人/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2.1方案编制目的及意义2.1.1方案编制目的编制《文通铜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就是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以及其它法规文件的精神,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及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证文通铜矿项目建设及运行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和潜在危险,并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区域自然状况提出实际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以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矿区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2.1.2方案编制的意义通过《报告书》的编制,为上级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设提供依据、为建设单位进行工程下阶段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和施工设计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执法监督提供依据通过有效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因主体工程建设及运行所引发的新增水土流失,减少原有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为项目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7)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7月27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2.2.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年11月22日)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水保513号;(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管理规定》(2005年7月8日修订)水利部令第5号;(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0年1月31日)水利部2000年令第12号);(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2005年7月8日修订)水利部令第16号;(5)《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2004年9月15日)国家发改委令第19号。
2.2.3规范性文件(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1998]第36号文);(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2月);(3)《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2004-2015)》(水保[2004]332号);(4)《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保监 [2001]15号);(5)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办函[2002]154号);(6)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记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保[2004]165号)(2004年5月31日);(7)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5]22号文“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8)《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年第2号公告(2006年4月));(9)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2007年6月13日);(10)《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07]133号(2007年6月21日);(11)财政部、国家发改委[2005]6号“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纳入收费项目的通知;(12)“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与审查管理办法”(水保监[2006]8号)。
13)“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编制提纲(试行)》的函”水利部水保监[2006]16号);(14)《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15)云南省云水保联字(1993)第10号“关于在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中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的通知”(1993年6月30日);(16)“关于印发《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南省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云价费发(1997)25号);(17)云南省水利厅[2002]12号文“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 (18)“关于做好国家和省级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送达签收工作的通知”(云水水保监[2004]3号);(19)《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云水办发[2007]3号,2007年2月9日);(20)《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165号;(21)《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水利厅7号公告);(22)《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通知》云水保[2007]205号,2007年8月;(23)《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2009] 187号);(24)《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分类管理目录的通知》(云水保监[2009]3号);(25)《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通知》(云水保[2010]59号);(25)《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云水保[2010]103号)。
2.2.4规范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95);(4)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2001);(5)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6)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7)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9)《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2003);(10)《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编制规定》(2003)2.2.5技术资料、文件(1)《云南省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报告》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2006年2月;(2)《文通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四川省冶金地质勘察院,2009年8月;(3)《文通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云南力合矿山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0年4月;(4)《丽江市志》;(5)其余相关资料2.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根据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文通铜矿位于西南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允许值为500t/ km2 •a。
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项目区所在地丽江市没有被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内;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 165号):项目区所在地丽江市古城区属云南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重点监督区所以本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为建设生产类项目I级标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为(调整后):扰动土地整治率大于95%、水土流失治理度大于92%、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拦渣率达到98%、林草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9%、林草覆盖率大于27%2.4方案编制指导思想在符合国家及有关技术规范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文通铜矿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证主体工程安全运行对主体工程设计并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水土保持措施予以评价,对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弃渣设置废石场集中排放;对于项目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在以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辅以临时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等进行综合防治坚持全局观点,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及运行相结合,使水土保持与工程安全及环境保护紧密协调、互为裨益;坚持科学、经济原则,使水土保持方案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可行。
2.5方案编制原则为维护文通铜矿的建设及运行的安全,保护矿区环境,水土保持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严格遵守各项水土保持法规、条例,并结合主体工程的特点合理进行据此,在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具体遵守以下原则:(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矿区所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状况、项目施工及开采工艺等,结合实际的调查、合理界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范围2)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治兼顾”的原则通过对工程建设及运行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的预测,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单元,最后通过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设施的分析和论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水土保持补充措施,使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与原有措施及工程设计中的水保措施之间实现合理搭配,充分发挥防止加速侵蚀的效能3)采取分区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原则4)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原则在水保方案制定过程中,注意各种防护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使各种防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5)工程水保工作以控制主体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废石胡乱堆弃、控制平硐区占地为重点。
6)选择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或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省投资对于本地匮乏的一些工程材料,应就地选择适当的替代材料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制定、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在不影响水土保持效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7)防治措施技术可行和易操作性原则2.6方案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2.6.1方案设计深度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关于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的规定,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应与主体工程同步,本项目为新建项目,因此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按照可行性研究设计深度进行编制2.6.2设计水平年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要求,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当年或完工后的第一年工程计划于2010年9月开工,2011年9月完工,工期1年因此,确定本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2年方案服务期定为9年(1年基建期+7年运行期+1年自然恢复期)3项目概况3.1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2)建设单位:昆明精磊矿业有限公司3)地理位置:属丽江市古城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0°25′00″~100°27′00″,北纬26°53′30″~27°03′00″。
附图1:地理位置图)4)建设性质:该铜矿属新建建设生产类项目 (5)工程任务:文通铜矿矿区范围内共有16个矿体,即Ⅰ-1~Ⅰ-6、Ⅱ-1~Ⅱ-4、Ⅲ-1、Ⅳ-1、Ⅳ-2、⑤、⑨、Ⅴ矿体16个矿体中完全采空的矿体有5个,分别是Ⅰ-4、Ⅰ-5、Ⅱ-1、Ⅱ-2、Ⅱ-4,上述矿体很早时由当地监狱组织犯人进行过开,已被采空据现场调查,上述矿体开采时采用平硐开采,现只形成平硐口,没有硐口工业平台形成主体工程设计对其余11个矿体进行开采,其中还未开采过的矿体有6个,分别是Ⅰ-1、Ⅰ-6、Ⅲ-1、⑤、⑨、Ⅴ矿体已开采过但还有保有储量的有5个,分别是Ⅰ-2、Ⅰ-3、Ⅱ-3、Ⅳ-1、Ⅳ-2矿体据《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劳马古文通铜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得知:为开采Ⅰ-1矿体,设计新掘1989m平硐、2040m回风斜井;为开采Ⅰ-2矿体,设计新掘1933m平硐、1964m回风平硐;为开采Ⅰ-3矿体设计新掘1849m平硐、1867m回风平硐;为开采Ⅰ-6矿体设计新掘2015m平硐、2040m平硐、2067m回风平硐;为开采Ⅱ-3矿体设计新掘1984m中段平硐、2003m回风平硐;为开采Ⅲ-1矿体设计新掘2013m中段平硐、2070m回风斜井;为开采Ⅳ-1矿体设计新掘2004m中段平硐,为开采Ⅳ-2矿体设计新掘1977m中段平硐,LPD5老平硐利用为开采4-Ⅰ矿体及4-Ⅱ矿体的回风平硐;为开采⑨矿体设计新掘2056m中段平硐、2090m回风斜井;为开采⑤矿体设计新掘2065m中段平硐、2080m回风斜井;为开采Ⅴ矿体设计新掘1732m中段平硐、1761m回风斜井;(6)总投资及土建投资:文通铜矿项目总投资907.66万元(全部为建设单位自筹解决),其中土建投资为519.43万元。
7)建设工期:基建期为1年,即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8)矿区范围:文通铜矿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1.6747km2,开采标高2190~1720m9)资源量与可采储量:批准开采范围内铜矿资源量为30.6万t,可采资源量为19.61万t10)开采年限及开采方式:矿山开采方式为平硐开采,采矿方法为伪倾斜布置全面采矿法及削壁充填法,生产能力为3万t/a,建设规模为小型矿山,生产服务年限为7a11)首采区:主体工程设计以Ⅰ-6矿体及Ⅳ-1矿体作为首采矿段表3-1 文通铜矿工程特性表序号项 目 名 称单 位指 标备 注1矿井设计能力(年产量)万t32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73储 量3.1资源储量万t30.63.2设计可采储量万t19.614矿区面积km21.67475开采矿体个116建设内容6.1矿区道路m35546.2办公生活区hm20.13占地面积6.3井口数目个226.4废石场个5年出废石量占生产能力的10%6.5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hm20.17占地面积7采矿损失率%138采矿贫化率%119供 水9.1总用水量m3/d609.2单位矿石用水量m3/t0.610采矿方法伪倾斜布置全面采矿法及削壁充填法11年工作天数d3002班8小时工作制12在册职工人数人483.2工程总平面布置1、平硐区为满足11个矿体开采需求,《开发方案》设计了开采平硐及回风斜井(平硐)。
其中开采平硐所在区域,即平硐区需要平整做为平硐区工业平台,平硐区布置按照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同时紧凑协调,方便、利于生产的原则进行平硐区工业平台内布设轨道、值班房、配电室、矿仓等设施,建筑物采用单层土木结构,每个平硐平硐区占地面积控制在0.02~0.03hm2;紧邻回风斜井(平硐)的区域,即斜井平硐区需要平整以方便布设值班房、空压机房、配电室等设施,每个斜井平硐区占地面积约0.01hm22、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位于矿界之外,具体位于矿区2号拐点附近,工业场地及生活区布置按照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同时紧凑协调,方便、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场地内主要布设有职工宿舍、办公室、食堂、洗澡间、少量仓库等,均为单层土木结构房,共占地面积为0.17hm23、矿区道路据现场调查,项目区交通不便,矿山原来由劳改犯进行过开采,修建过一条道路,据现场调查,矿区道路路面狭窄,转弯半径小,不能满足矿山运矿车辆运输需求,因此主体工程设计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扩建,扩建后矿区道路主要通往各平硐处、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设计矿区道路总长约3554m、道路宽6m,为泥结石路面4、废石场为使矿山生产运行期间产生的废石集中堆存,主体工程共设计了4个废石场,废石场位置选择均以缩短废石运距,方便堆渣为原则,所选废石场位置基本与矿体赋存位置保持一致。
5、附属工程区项目区地处山区,矿区附近村寨基本使用太阳能发电,因此主体工程设计从项目区所在地电网接入一条10KV架空线路,架设路线长约3km, 电路架设采用人抬的方式将电杆运至指定地点后再进行架设;再者为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需要,主体工程设计修建三个高位水池供矿山使用,分别供水于北部、中部矿体开采使用及南部矿体开采使用,设计每个高位水池容量为60m3,水源选择为流经矿区中部的劳马古河,利用地势采用沿地表铺设皮管的方式将水自流至高位水池,以满足矿山生产需求3.3材料及交通1.钢材、木材、水泥钢材、木材、水泥均由当地供应2.砂、石料工程所需用砂、石料已计划外购本方案要求:购买砂、石料,必须在具有合法资质经营的砂石料场购买,并明确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供方承担3.工程用水、用电项目区地处山区,附近村寨基本使用太阳能发电,因此主体工程设计从项目区所在地电网接入一条10KV架空线路,矿山按设计投产后,装机容量为300kw,利用架空线路供电,能够满足矿山的生产生活需要矿山日耗水量为60m3,主要是坑内凿岩除尘用水及其它少量生产生活用水矿山供水,从位于矿区中部的劳马古河取水,劳马古河为季节性溪流,常年有水。
在溪流上游用皮管将水自流引至矿区高位水池中,再用皮管按自流方式将水引至各用水点4.交通据现场调查,项目区交通不便,矿山原来由劳改犯进行过开采,修建过一条道路,据现场调查,矿区道路路面狭窄,转弯半径小,不能满足矿山运矿车辆运输需求,因此主体工程设计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扩建,扩建后矿区道路主要通往各平硐处、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设计矿区道路总长约3554m、道路宽6m,为泥结石路面矿区道路最终通往丽江-宁蒗主干公路3.4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1)施工组织工程进度安排依据本项目特点,以及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如雨季等因素,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施工工期主体工程计划成立矿山建设小组,以便对施工计划、财务、外购材料,施工机具设备、施工技术、质量要求,施工验收及工程决算进行统一管理项目基建过程中按照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同时紧凑协调,方便、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进行施工时序上,先进行“三通一平”,之后进行平硐区工业平台建设,再进行井巷施工2)施工工艺井巷工程施工采用爆破施工,辅以机械、人工出渣后废石运入废石场堆存矿区道路采用机械挖半挖半填修建,平硐区工业平台、工业场地及办公生活区建设采用机械挖填修建电路架设采用人抬的方式将电杆运至指定地点后再进行架设。
3.5生产系统1、通风系统:本项目采用平硐开拓方案和由端部向硐口后退式回采的顺序,通风线路短,通风系统相对简单开发方案设计采用抽出式通风,在各回风平硐(天井)硐口安装扇风机,实行机械抽出式通风方式新鲜风流从各中段硐口分别经硐口、中段运输平巷进入采场人行天井,经采场联道进入工作面;污风沿采场另一侧的采准天井排至上中段回风平巷或直接排出地表2、排水系统:矿井涌水量小,主要为雨季时岩溶水及部分裂隙水,中段平巷坡度为0.3%~0.5%,平巷一侧均设有水沟,坑内作业污水和涌水均从平硐水沟排出地表3、矿石运输系统新掘中段运输平巷从地表开坑沿矿体走向布置在下盘围岩中,平巷硐口需用混凝土支护单轨平巷的规格为2.1×2.4m,双轨平巷的规格为3×2.4m中段平巷经过岩石破碎的部分,采用木支护或喷射混凝土支护中段矿石和废石运输均采用人推0.7m3的翻斗式矿车,沿12kg/m轨道运行年产废石量0.3万t4、运输材料系统:材料、设备等生产物资由各坑口进入,经中段运输平巷、采场天井至工作点人员从各中段坑口进出3.6采矿方法根据矿体的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开发方案设计采矿方法为伪倾斜布置全面采矿法、削壁充填法其中开采Ⅰ-1矿体、Ⅰ-6矿体、Ⅱ-3矿体时采用伪倾斜布置全面采矿法;开采Ⅰ-2、Ⅰ-3、、Ⅳ-1、Ⅳ-2、Ⅲ-1、⑤、⑨、Ⅴ矿体时采用削壁充填法。
其中削壁充填法开采矿体时产生的废石大部分可不出井直接回填采空区3.7可能出现地表塌陷的范围在矿山坑内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采空区会引起上部岩层、地表塌陷和移动变形,可能诱发地表塌陷开发方案设计认为:矿区矿体倾角33~52°,矿体及围岩均稳固,设计按上盘岩石移动角65°,下盘岩石移动角65°,矿体端部岩石移动角70°确定地表可能出现塌陷范围3.8开采顺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以Ⅰ-6矿体及Ⅳ-1矿体作为首采矿段两个矿体开采年限为2年,待这两个矿体开采完毕后再开采剩余矿体,预计开采年限为5年3.9开拓工程及中段划分开拓工程及中段划分见下表3-2表3-2 开拓工程及中段划分表矿体编号中段(平硐)名 称用途长 度(m)断 面(m2)新掘工程(m/m3)原有工程(m/m3)备 注Ⅰ-12040m回风斜井回风665.5966/368.940/0新掘1989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1944.94194/958.360/0新掘Ⅰ-21964m回风平巷回风1724.94172/849.680/0新掘1933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2204.94220/1086.800/0新掘Ⅰ-31867m回风平硐回风1604.94160/790.400/0新掘1849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2024.94202/997.880/0新掘Ⅰ-62067m回风平硐回风5384.94538/2657.720/0新掘2040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6324.94632/3122.080/0新掘2015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7244.94724/3576.560/0新掘Ⅱ-32003m回风平硐回风2324.94232/1146.080/0新掘1984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2764.94276/1363.440/0新掘Ⅲ-12070m回风斜井回风495.5949/273.910/0新掘2013m中段平硐开拓运输3024.94302/1491.880/0新掘Ⅳ-1、Ⅳ-2LPD5老平硐回风4064.94406原有200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