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鲁教版五四制一、语言积累及运用部分(14分) 1.请选出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憔悴(qiáo) 虐杀(nuè) 提防(dī) 步履(lǚ) B、花辫(bàn) 祷告(dǎo)偏(pì) 猝不及防(cuì) C、肃杀(sù) 嫌恶(wù) 匿名(nì)苦心孤诣(yì) D、嫩芽(nèn) 吐蕾(lěi) 决别(jué) 婉(wǎn)言谢绝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表明“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追悔莫及,迫切希望得到弟弟的一句宽恕的话,好放下思想包袱 B、祖父慢慢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体现祖父老了,反应迟钝了,动作不灵敏了) C、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人们用灯光送我回去,体现他们给予我的温暖、关心和友情 D、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突出母亲年纪大,但经受了严冬的考验,没有病倒死去 4.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我们生活的地方辽阔__,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2)我在__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 (3)他便__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4)母亲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A、无限 获得 惊异 相信 B、无垠 破获 惊惶 信服C、无边 获取 惊骇 信任 D、无穷 捕获 惊愕 信赖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 在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下,使我迅速地成长起来了 B. 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孔繁森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C. 那崖壁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可见的长青藤,可视为外婆人格精神的象征 D. 我校参加市三好学生代表会的代表团,是由三十名校级三好生中挑选出来的十三名三好生组成的 6.文学常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筝》选自《野草》,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纸船》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她原名谢婉莹,还有诗集《春水》C、《祖父、后园和我》节选自萧红的散文集《呼兰河传》 D、《世说新语》为南朝刘义庆和他的门下士编写,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7.对下列文章的概括介绍或分析,你认为有误的一项( )(2分) A、《祖父、后园和我》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B、《冬夜的灯光》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我们感受到荒凉小镇上,沉沉黑夜中的人们的善良、热情 C、《风筝》一文作者回忆幼时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对其“精神的虐杀”一直使自己很沉重,直至成年后解释清楚后才得以解脱 D、《金色花》与《纸船》两诗都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主题都是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 二、默写填空:(每空2分,共8分) (1) 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2) 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4) 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赞美母爱的诗,请写出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想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去后乃至___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____ 尊君在不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____________2.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2分) 3.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2分)4. 友人的错误是什么?请用原文词语回答.(不超过四个字)__ ______ (2分) 5. 你认为元方的做法有无不妥之处吗?请说明理由2分)四、现代文阅读理解(21分) 后来发生可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给下面的字注音2分) 歧_________ 霎___________ 2. 文中划横线的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第一段文字中,“我”面对分歧“想要一个两全的办法”,“我”要的是哪“两全”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4分) 4. 在文中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请想象一下,母亲看到这些景物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4分) 5.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根据文意,说说我和妻子背起的还有什么?(用不超过15个字来回答)(3分) 6.的家庭中有没有“分歧”的时候?如果有,你该怎样做?(4分) 五、综合性学习(5分)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 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
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xx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宇数不限,2分)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 呵护地球家园答: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3分)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 岳母(岳飞的母亲) 冰心的母亲 答: 六、写作(40分) 同学们,读着一篇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你是否感受到你正在这种感情的呵护中,你有没有想到,皱纹和白发已将岁月的无情深深铭刻在父母走过的大半人生历程中请以“最浓的亲情”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感人,书写认真整洁 答案部分 一、1. C 2. B 3.D 4.B 5. C 6. C 7. C二、老骥伏枥,青山郭外斜,何当共剪西窗烛,略三、1.略2. 友人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3. 元方 聪明 , 有才智 4. 无信无礼 5. (略) 四、1. qí shà2. 不能换,因为“强壮”是相对于母亲来说的,而“高大”是相对于儿子来说的。
3. 一家人不分开 母亲和儿子的愿望都能实现 尊老爱幼、有家庭责任感 4. (1)春天,充满生命的活力,多美呀 (2)我们一家应去感受春天的活力 (3)如不让孩子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多可惜呀 等(意思对即可) 5. 背起了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担 6.(略) 五、略(言之有理即可)六、略 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4《松坊溪的冬天》教案1 鄂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2、领略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本文前后呼应、烘托的写作技巧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2、领略写作语言的色彩美,学习本文前后呼应、烘托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松坊溪在我国南方的高山地带,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松坊村村的四面是山……这便是松坊溪想了解它吗?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自由读全文,并思考: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文中主要写了松坊溪什么时候的景象?)三、读中感悟、写作指导(一)雪时出示: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1、请看这三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个别学生读)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当你读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生讲,可以渗透“了”的读法和段与段之间的停顿)2、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下雪的快乐,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词语雪落无声!其实下雪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静意的美!咱们一起用朗读感受它的静!过渡:多么简单而抒情的文字,拉近了我们与松坊溪雪中美景的距离,(1)请默读12-16小节,你能品出雪中美景的什么?(2)想好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3)朗读、交流重点点拨:A、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引导学生抓住“像……像……像……”三个比喻句体会出雪花大、轻、柔而洁白的特点,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B、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引导学生抓住雪中溪石的的样子体会出溪石的形态奇特,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C、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就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样,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二)雪后1、师:雪中的景是一种动态的白雪世界,那么雪止后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分小组研读2、明确研读任务:(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3、学生分学习小组研读4、讨论交流重点研读:(1)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作者用六个披者按从近到远,又从远到近的顺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白皑皑的世界,多美啊!你能读出来吗?请两名同学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洁白素雅的白雪世界(2)“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3)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一群又一群——多;色彩艳丽——美;姿态、动作迅速——活要求读出情趣分两大组比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4)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
预示春的到来,使人回味无穷三)对比衬托美——美的对比1、同学们,课题是“松坊溪的冬天”, 那么课文除了描写冬天的景色,还写了什么?(平时)能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平时松坊溪的感受?2、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好在何处呢?3、小练笔同学们,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不仅仅局限于大溪石、鹅卵石和溪水我们想一想:松坊溪的平时多么好啊!你瞧,溪中的鱼儿游得多么(),溪边的树林多么(),空气多么(),你听,鸟声多么()松坊村的人们生活多么()4、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却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的平时呢?这不是离题了吗?你是怎么看的呢?A、映衬、比较,更突出松坊溪冬天白雪世界的美B、醉翁之意不在酒,描写松坊溪平时美景是为拱托冬天素洁高雅作者描写平时的景色,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可以想象,松坊溪的冬天一定更好!(平时的松坊溪是彩色的发亮的,给人一种恬淡的亮丽的美而冬天的松坊溪是素洁的高雅的美,她美得奇特,美的独具一格,即使在严冬中仍然蕴藏着无限的生机,酝酿着又一个新的春天5、小结:松坊溪的冬天美得如诗如画,作者不但用笔在写还用心在写,抒发了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四、作业:1、读读背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背诵下来选择特别喜欢的句子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五、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文字虽然质朴但却非常唯美,很值得让学生去赏析品味我主要基于三大想法去展开教学 (一) 我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运用了排比写法的句子特别多,于是针对文本特点,发挥文本作用,我让学生重点感知、积累并运用这一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由扶到放,以读为本的方法,努力去落实这个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以致用尤其在扶这个环节,我采用五部曲,让学生从读感知到读画 面,又从悟写法回到朗读指导,最后背诵积累,具体展现学语言的过程 (二)我想要注重整体感知比如在课始,我从整体出发精心设疑:课文在各个时节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强化文本的整体意识,获得对文本轮廓的整体认识,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三)我觉得落实学生朗读是当务之急我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⒈注重朗读的技巧性指导,该停顿就停顿等;⒉注重朗读评价语的针对性、实效性、简约性;⒊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让学生在“多样”中始终保持朗读的兴趣,而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排比句的教学中,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后五句的教学中形式有些单调。
六、拓展的内容课外延续拓展美老师这里还有一篇作者写给孩子们的松坊溪的冬天,请大家欣赏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郭风我沿着溪边的小径,要走回到村里去我看见稻草垛上,凝结着白霜……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了可真是的,我看见溪岸上的草地,凝结着白霜,好象一块无尽铺展的白色画布,上面画出了非常美丽的树影;好像墨笔画出来的浓墨色的树影、淡墨色的树影。